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家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家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家是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景衡,号舜康,是明朝末年和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
他出生于当时的江苏常州,是当地的一个知名家族。
徐光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非常有天赋和学习精神。
他九岁时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
他十六岁时成为了江苏的进士,进入了当时的国子监读书。
徐光启在国子监期间,他开始学习各种数学、天文学和理论物理学的知识。
他的老师是李善长,他的同学有朱载、沙宝文等著名的学者和天文学家。
徐光启毕业于国子监后,他开始担任一些地方官员职务。
他在这些职务上表现非常优秀,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和肯定。
他发现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决。
因此,他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
徐光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强调了科学的观察和实验。
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抛体的运动规律、水的液压和光的传播等问题。
他还研究了空气的质量和温度、烟气的漂浮规律,还发表了《光迹积异录》、《通天姥记》等天文学、地理学著作。
徐光启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徐氏力学”。
他从当时的书籍中发掘出一些“相似定律”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当时的物理学领域是很新颖的。
他的一些著作成为了“徐氏力学”的著名代表作。
例如《查干陀氏论》、《重定何为天》等等,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在实验室里,徐光启也有很多优秀的成就。
他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发掘出了很多独特的实验方法。
他通过研究钟摆的运动规律等等,认为物体的质量和重力的作用是能够相互作用的,并且实现了物体的匀速旋转。
他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思路非常清晰和严密,这些为他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徐光启在时间计算方面的研究、在地图制作和地理学研究中也发表了很多的著作。
例如在地理学中,他对于河流的流量和海岸的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被誉为中国的“河海学之父”。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
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
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
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
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
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他很调皮。
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
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
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
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
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
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
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
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
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
徐光启的故事

徐光启的故事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元晦,号东篱,江苏常州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农学家、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徐光启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曾多次进行实地测量和观测,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徐光启精通天文历法,他曾对《大明历》进行了修订和改进,提出了“摄动”现象的观点,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发现了“光行差”现象,为后人研究光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数学方面,徐光启对数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数学原本》中提出了“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公式”,为后来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在几何学、三角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理学方面,徐光启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考察和测绘工作,他编著了《明一统志》和《天工开物》,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情况,为中国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农学和医学方面,徐光启也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了许多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还在医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对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不仅自己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观测,还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他的学术成就和科学精神为后人所钦佩,被誉为“天文学奇才、数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农学家”。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信奉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
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
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
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
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①。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北京,赴顺天乡试。
他的试卷已被阅卷官摈斥,幸主考官焦竑是个有实学的人,从“落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试卷,“击节称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
但以后万历二十六、二十八年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
在第二次赴北京时,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天主教,可以“补儒易学”,而“格物穷理”之学更使他神往,于是加入了天主教。
万历三十年(1604),他四十三岁时再赴北京应礼部试,以第八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三甲,列第五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笔译。
经过两年努力,译成前六卷。
以后,又合译《测量法义》。
另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破抚顺,警报迭至。
徐光启

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明科学家,上海县人。
于1604年考中进士,相继任礼部右侍郎、尚书、翰林院学士、东阁学士等,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尤为突出。
较早从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中国,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
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桢历法》,译著《几何原本》等。
他毕生致力于介绍西方科学,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
徐光启1562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
出生后,家境已经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先后到过广东、广西等地,靠教书为生。
1597年考中举人,1604年又考中进士,升任礼部左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
1633年去世。
徐光启虽然多次担任官职,但是他一直从事实用科学的研究。
他一生读书勤奋,生活俭朴,为官廉洁,治学谨严。
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无论对我国的传统科学或者是传入的西方科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他的著作很多,范围很广,涉及农业水利、政治军事、历算测量等许多方面。
在数学方面,徐光启的重要贡献是翻译了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的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这是介绍西方数学的创举,在学术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研究西方科学。
几年后,在徐光启的提议下,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执笔,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反复订正,终于在1607年合译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并在北京出版。
这是第一本译成中文的西方数学书籍,已收入我国的《四库全书》中,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内。
徐、利合译的《几何原本》,不仅打开了中西学术交流的门户,而且在译本中还首创了许多汉文数学译名:几何、平行线、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幂等。
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沿用至今,还被日本、韩国等国所采用,为世人所公认。
除了《几何原本》和《崇祯历书》中的一些数学翻译工作以外,徐光启还有一些数学著作。
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中,他把中西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并且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国古代已有的证明方法严密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证明系统。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光启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徐光启的生平简介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从小对农业感兴趣。
1581年为私塾的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研读农书,当时的农书不仅仅是种植技术,也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相关。
后来1604年,徐光启正式步入仕途,此时的徐光启已是43岁了。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信仰天主教,与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建立了友谊。
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开始翻译《几何原本》。
1613年到1618年,徐光启往返北京和天津之间,为农业试验而写成了《农政全书》的大纲。
1619,为了抗击清兵,徐光启在通州操练士兵,但徐光启的练兵之道并没有得到采用。
1624年,徐启光回到上海开始进行《农政全书》的写作,此时他的军事论集《徐氏庖言》也正式出版。
1629年,徐光启开始修改历法也就是后来的《崇祯历书》,1632年,徐光启因长期的操劳,身体开始不适,很快就病倒了,1633年11月,徐光启病情加重依旧在奋力写作,完成《农政全书》后于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徐光启的贡献徐光启的贡献在许多方面,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他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这不农业百科全书里面吸收了大量我国古代农学资料,里面还有徐光启最具的研究和试验结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介绍了一些欧洲天文知识,并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行星、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在数学领域,徐光启最大贡献就是翻译了《几何原本》。
军事领域就是徐启光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当时还是少数主张强化对朝鲜控制的军事战略家,徐光启十分注重武器的制造,是将火炮制造技术引进军事领域的第一人。
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介绍

和他的故宅“九间楼”,这位廉洁奉公、勤恳治学、推动中西文
化交流发展的科学家,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特别感兴趣,在这段时期内翻译《几何原本》,编译了《测量法
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成为当时最早介绍西方数
学知识的学者。
徐光启丧服满期,又回到北京任所。后来他借册封宁夏庆王
的机会,考察了西北的农田水利;又借养病之机,在天津屯种,
研究北方栽种水稻的技术,还研究药物、花草的种植等,收集到
算、化学、地理等知识很感兴趣,认为有实用价值,能富国强
兵,因而他不断地向利玛窦求教,两人结为好友。
万历三十二年,徐光启终于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学习。当时他年已42岁,仍自强不息,学习天文、兵法、农业、
水利、工艺等实学,把主要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希图用实学来为
国家效力。3年庶吉士学习生活结束后,徐光启任翰林院检讨。
等,借鉴西方历法中的先进知识来修改旧有的《大统历》。徐光
启还参考西方的天文仪器制成许多天文仪,用以考察天象。他不
顾自己年迈体弱,笃心研究,亲自用望远镜测天,有次竟不慎摔
倒在观象台上,卧病数天不起。在他的领导下,较为科学的新历
书《崇祯历书》初稿得以完成,它后来成为清代用了200多年的
《时宪历》的基础。
才肯入睡。次年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临终 时身边所剩银子不到10
两。徐光启享年72岁。谥文定。
他的一生,热爱祖国,唯务实学,考证古今,广咨博讯,勤
勤恳恳,至死不懈。他为学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所发现人
口“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比马尔萨斯《人口论》要早约200
徐光启简介_徐光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徐光启
徐光启
(1562~1633)明代家、政治家。
字子先,号玄扈。
上海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改庶吉士,迁赞善。
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西方、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译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诸书。
四十一年,力主以西洋历法修正旧历,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自购田地,屯垦天津。
四十七年,为抗击清兵侵扰,累疏自请练兵,遂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练兵通州。
天启年间,遭阉党排陷,告病闲住,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农政全书》的编写。
崇祯元年(1628)召还,二年,以礼部左侍郎理部事,奉敕督领历局,用西法修正大统历,并受命训练兵士,制造洋炮,抵抗清军。
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
五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六年,病卒。
赠少保,谥文定。
光启博学强识,治学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几十年精力,潜心探究农业科学,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
全书共六十卷,五十余万字,经陈子龙等整理,于崇祯十二年刊行。
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
多收于《徐光启集》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光启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从小对农业感兴趣。
1581年为私塾的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研读农书,当时的农书不仅仅是种植技术,也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相关。
后来1604年,徐光启正式步入仕途,此时的徐光启已是43岁了。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信仰天主教,与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建立了友谊。
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开始翻译《几何原本》。
1613年到1618年,徐光启往返北京和天津之间,为农业试验而写成了《农政全书》的大纲。
1619,为了抗击清兵,徐光启在通州操练士兵,但徐光启的练兵之道并没有得到采用。
1624年,徐启光回到上海开始进行《农政全书》的写作,此时他的军事论集《徐氏庖言》也正式出版。
1629年,徐光启开始修改历法也就是后来的《崇祯历书》,1632年,徐光启因长期的操劳,身体开始不适,很快就病倒了,1633年11月,徐光启病情加重依旧在奋力写作,完成《农政全书》后于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徐光启的贡献徐光启的贡献在许多方面,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他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这不农业百科全书里面吸收了大量我国古代农学资料,里面还有徐光启最具的研究和试验结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介绍了一些欧洲天文知识,并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行星、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在数学领域,徐光启最大贡献就是翻译了《几何原本》。
军事领域就是徐启光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当时还是少数主张强化对朝鲜控制的军事战略家,徐光启十分注重武器的制造,是将火炮制造技术引进军事领域的第一人。
徐光启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开放意识的政治家,明朝277年的历史,出身社会底层的宰相也不少,但是只有徐光启具备如此远见的战略目光。
不过现代人对徐光启的了解甚少,还是希望人们能铭记这位伟大的先人。
徐光启宋庆龄关系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1562年是我国著名的一代鸿儒,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见识。
徐光启祖籍苏州他的父亲以务农为生,所以徐光启家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很重视,少年时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后来在万历九年中了乡试,在家乡教书并娶妻生子,徐光启的前半生过的平平淡淡,直到中年才步入朝堂展现他的才华。
宋庆龄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一名爱国主义者和民
主主义者,她与丈夫孙中山一生献身革命,他们夫妻二人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宋庆龄一直受到全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国民国时期具有极高的威望。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也是一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在民国时期的威望不亚于当时的总统孙中山。
宋庆龄和倪桂珍都是徐光启的后代,所以宋庆龄和徐光启之间渊源颇深。
宋庆龄与徐光启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在中国民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她的子女和女婿占了将近一半,倪桂珍是徐光启第17代外孙女。
徐光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他在明朝时期很著名数百年后他虽然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后代依然是我国极富盛名的人物,宋庆龄就是其中之一。
从徐光启和宋庆龄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特征和教育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为人处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