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氢安全使用知识培训

合集下载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氨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防止阳光直射。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泡沫灭火。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酸碱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石(Ca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主要用途:氢氟酸主要用于蚀刻玻璃,以及制氟化合物。氢氟酸用作分析试剂、高纯氟化物的制备、玻璃蚀刻及电镀表面处理等。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不燃。
【活性反应】
反应性极强,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反应。腐蚀性极强。
【健康危害】
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刺激、支气管炎、肺炎,重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反射性窒息。

氟化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氟化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氟化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氟化氢化学品英文名称: hydrogen fluride中文名称2:英文名称2:技术说明书编码: 937CAS No.: 7664-39-3分子式: HF分子量: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氟化氢7664-39-3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氟化氢,可引起眼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甚至发生反射性窒息。

眼接触局部剧烈疼痛,重者角膜损伤,甚至发生穿孔。

氢氟酸皮肤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

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

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

本品灼伤疼痛剧烈。

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

可有牙齿酸蚀症。

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不燃,高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氟化氢为反应性极强的物质,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反应。

腐蚀性极强。

有害燃烧产物:氟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

R32安全知识培训教程

R32安全知识培训教程

R32安全知识培训教程一、引言R32制冷剂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制冷剂,在我国空调、制冷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R32制冷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确保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R32制冷剂的安全知识培训至关重要。

本教程旨在提高从业人员对R32制冷剂的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操作技能,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R32制冷剂的基本特性1.物理性质:R32制冷剂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沸点和临界温度,常温下为气态。

2.化学性质:R32制冷剂主要成分为二氟甲烷,具有较低的燃烧爆炸风险,但仍需注意避免与明火、高温等火源接触。

3.环保性能:R32制冷剂臭氧层破坏潜能(ODP)为0,全球变暖潜能(GWP)相对较低,符合国际环保要求。

三、R32制冷剂的安全风险1.有毒:R32制冷剂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时间吸入或接触高浓度R32制冷剂,可能导致中毒。

2.易燃:R32制冷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具有燃爆风险,需远离火源、高温设备。

3.压缩液化:R32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处于高压状态,若设备损坏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泄漏、爆炸等事故。

四、R32制冷剂的安全操作规程1.作业前准备:(1)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无泄漏、磨损等现象。

(2)个人防护:佩戴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通风良好:确保作业现场通风良好,避免R32制冷剂浓度过高。

2.操作注意事项:(1)避免火源:远离明火、高温设备,禁止吸烟。

(2)防止静电:避免产生静电,如穿戴防静电服、使用防静电工具等。

(3)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野蛮施工。

3.应急处理:(1)泄漏处理:发现泄漏时,立即关闭设备,开启通风设备,疏散现场人员,采取隔离、封堵等措施。

(2)中毒处理:若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拨打急救方式,进行现场急救。

(3)火灾处理:若发生火灾,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避免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

五、R32制冷剂的安全培训1.培训内容:(1)R32制冷剂的基本特性、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氢氟酸(HF)使用安全手册

氢氟酸(HF)使用安全手册

氢氟酸(HF)使用安全手册✧使用作业氢氟酸的应用从冷冻、腐蚀、玻璃磨光、制陶业到大理石的洗涤、化学肥料、杀虫剂、染料、塑料、溶剂、冷凝剂、高辛烷石油原料的制造、半导体工业、微电子回路的制造、石英晶体制造,家中除莠剂、光亮剂及洗涤剂等均含有其成份。

✧人体伤害氢氟酸的伤害与其接触途径、浓度、接触的时间长短,还有接触组织的穿透力或抵抗力有关。

皮肤接触到较高浓度(50%以上)的氢氟酸会立刻引起疼痛、泛白、红肿,一至二小时内水泡产生,六至二十四小时则会坏死及溃烂。

而低浓度(10%以下)往往于六小时或更长时间之后才发生疼痛等症状,最常受到伤害的部位是手指。

✧预防重点使用氢氟酸时应避免与身体接触,包括皮肤、眼睛及呼吸道等,预防皮肤接触时需佩戴氟化聚乙烯(PVDF)、天然橡胶等材质之手套为宜,易于飞溅场合应做到全身防护,可使用橡胶材质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眼部应使用护目镜或全面式面罩。

✧简介氟化氢是一种共价键结合的分子,在室温和大气压力下以气体形式存在,可溶于水而产生氢氟酸,氟化氢的沸点是67℉(约摄氏19℃),在67℉以下它是一种会冒烟的液体。

氢氟酸是学名,商业上无其它名称。

分子式HF,分子量20.008。

通常市售商品为氟化氢气体35∼50%的水溶液,最高浓度可达75%。

氢氟酸是弱酸,它比强酸如盐酸解离氢离子(H+)的速度约慢1000 倍,虽然是弱酸,但高浓度下仍会造成化学烧伤。

氢氟酸最主要毒性是来自于氟离子(F-),暴露后会造成血钙过低、血镁过低、血钾过高。

✧暴露途径1. 吸入-呼吸道2. 皮肤和黏膜3. 摄入-肠胃道✧致病机转因氢和氟是以牢固的共价键相互结合在一起,所以氢氟酸解离速度非常慢,强酸腐蚀造成的组织凝块或是烧伤的焦痂无法形成或形成的非常慢,但皮肤及皮下组织完整性仍受酸破坏,使得氢氟酸比其它酸穿透得更深,氟离子甚至能深入到骨头和循环系统内。

氟离子对于钙和镁有很强的亲和力,结合后形成难溶的盐,导致血钙过低、血镁过低和血钾过高,接着会影响神经和心脏血管两系统。

氟化氢安全措施及事故应急

氟化氢安全措施及事故应急

氟化氢安全措施及事故应急氟化氢、氢氟酸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特别有毒气体、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剌激和腐蚀作用警示理无色气体,有强烈剌激性气味。

分子量为20.01,熔点-83.55℃,沸化特点19。

5℃,相对密度(水=10)0。

998,相对蒸向导密度(空气=1)1。

,临界温度188℃,临界压力6。

48MPa。

性 27,饱和蒸气压122KPa(25℃)溶于水,生成氢氟酸并放出热量,氢氟酸为无色透明有剌激性臭味的液体。

微溶于乙醚。

具有强腐蚀性,不易被氧化。

危【燃烧和爆炸危险性】害不燃。

信【活性反应】息反应性极强,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反应。

腐蚀性极强。

【健康危害】有强烈的剌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中毒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剌激、支气管炎,重者肺水肿。

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反射性窒息。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2 安【一般要求】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具备应处置知识。

措严加密闭,防止泄漏,提供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或采用露天设置,施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作业现场应设置氢化氢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化服。

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的,操作人员应配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宜采用隔离式、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避免产生酸雾。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剌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

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

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和经品。

氟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

氟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
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或气体。
pH: 熔点(℃): -83.7 沸点(℃): 19.5 相对密度(水=1): 1.15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易(可)燃物、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 MAC(mg/m3): 1[F] 前苏联 MAC(mg/m3): 0.5/0.1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3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过量石灰水中和,析出的沉淀填埋处理或回收利用,上清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1015
危险性类 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氟化氢,可引起眼及呼吸道粘膜刺 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甚至发生反射性窒息。眼接触局部剧烈疼痛,重者角膜损 伤,甚至发生穿孔。氢氟酸皮肤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 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慢性影响:眼和上呼 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症。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培训内容 氟化氢

培训内容  氟化氢

培训内容环保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废渣)一、废气: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低矮排气筒属于有组织排放。

有的说法:15m以下属于无组织排放。

)有组织排放:1、流化床出来的尾气流化床尾气温度应为400℃左右,最髙420℃。

主要成分有粉尘(AlF3和Al2O3及SiO2)、空气、水蒸汽、SO2、HF气体、SiF4气体等。

流化床尾气经两级旋风收尘器(S-1623)收尘后进入尾气冷凝净化系统。

旋风分离下来的固体物料进入两个旋风料仓(T-1624)内,一级料仓物料小部分和二级料仓全部物料由排料螺旋(H-1626)排至氟化铝冷却滚筒(E-1638)内,一级料仓物料大部分由排料螺旋(H-1625)排至流化床(R-1600)底床继续反应。

二级旋风收尘器的尾气从尾气冷凝器(C-1627)顶部进入,与同向流动的尾气冷凝循环液充分接触,达到净化、冷凝、吸收的目的。

冷凝液从塔底流出,进入冷凝液受槽(V-1628),再溢流至尾气冷凝液循环站。

出塔气体经洗涤器(ZS-1132),气液分离器(S-1634)将其中夹带的水分分离后进入净氟塔(C-1650),与逆向流动的来自碱液循环槽(ZS-1111)的液碱充分接触,气体中的HF被中和,净化后的气体由真空泵(P-1629)抽出,由汽水分离器(S-1632)将密封水分离后,一部分进入中央吸收净化器(C-1281),另一部分由压力调节阀PV-03403控制作为真空泵(P-1629)的循环气体,以稳定流化床和整个系统的负压。

碱液循环槽内碱液因循环其PH值会逐渐降低,由碱液高位槽通过调节阀补充碱液,碱液补充量由PH计在线检测通过调节阀自动控制。

碱液循环槽碱液溢流至真空泵液循环槽,再溢流至中央吸收器。

冷凝液受槽溢流至尾气冷凝站;其气相与中央吸收器联通。

2、石膏尾气净化及紧急吸收系统本系统主要负责紧急情况下,反应炉气体进入紧急净化器净化、吸收、冷却,以及将石膏料仓内和放料时散出的粉尘及余气通过两级净化塔进行吸收、除尘,目的是保护环境。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方法与应急处置方法

危险化学品(氟化氢、氢氟酸)安全方法与应急处置方法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2)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液氨气瓶应放置在距工作场地至少5m以外的地方,并且通风良好。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打开氢氟酸容器时,确定工作区通风良好且无火花或引火源存在,避免让释出的蒸气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并有随时可以用于灭火及处理泄漏的紧急应变装置。一旦发生物品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土灭火,切忌水流冲击物品。
(2)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5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300m,下风向疏散白天1700m、夜晚3600m。
危险化学品(氨)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法
特别警示
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吸入可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20℃、891kPa下即可液化,并放出大量的热。液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的系数很大。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分子量为17.03,熔点-77.7℃,沸点-33.5℃,气体密度0.7708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9,相对密度(水=1)0.7(-33℃),临界压力11.40MPa,临界温度132.5℃,饱和蒸气压1013kPa(26℃),爆炸极限15%~30.2%(体积比),自燃温度630℃,最大爆炸压力0.580MPa。
(2)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耐腐蚀材料的盖密封。运输车辆应符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运输车辆进入厂区,保持安全车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穿戴供气密式全身防护服以达最大防护效果。
2.移除所有引火源(危险区内禁止抽烟,严禁火花、明火或火焰)。 3.报告公司EHS管理部门。
15/24
泄漏处理
清理方法
1.在未着适当防护装备时,勿碰触泄漏物或危险容器。 2.避免外泄物流入下水道,水沟或其他密闭空间。
3.在安全许可状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泄漏。
泄漏处理
个人注意事项 :
1.立即封锁隔离溢散或泄漏区,小量泄漏小量泄漏,应疏散至距泄漏源半 径至少30米的安全位置;大量泄漏,初始疏散至距泄漏源半径至少300米 的安全位置,下风向疏散白天1700米、夜晚3600米。 2.留置于上风处,远离低洼地带。 3.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 4.确定清理工作是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负责。 5.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环境注意事项 :
股氟化氢液体细流正在喷出(约4米射程),当操作工经过该处时,氟化氢细 流打在该操作工左小臂部位,致使小臂和手背灼伤。
2009年5月21日,浙江某氟化学有限公司在送料操作过程中,氢氟酸贮槽顶部
的一根衬PTFE的金属软管发生破裂,导致一名操作工灼伤,伤势较重,经抢 救无效死亡。
相关氟化氢事故视频 1 (2013.01.29韩国三星半导体工厂氟化氢泄漏) 相关氟化氢事故视频 2 (2012.10.11韩国氢氟酸泄漏事件已致5人死亡2 千人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5/24
三、健康危害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 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
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
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慢性 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
4.使用蒸气抑制泡沫以减少蒸气。 5.使用洒水以减少蒸气量或驱离蒸气云,但避免水流至外泄物。
6.用水冲洗泄漏区域。
7.若可能则将外泄容器倒转,使气体逸出,代替液体流出。 8.若不能阻漏时,将漏泄容器移至安全处所泄空修理。
16/24
应急响应及处置
17/24
氟化氢的生产操作中的基本安全要求
19/24
存储安全要求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库房温度不宜 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氢氟酸若留存时间长,则因少量水分的 作用而发生聚合,生成黑褐色的聚合物。由于聚合是放热反应,且 有自动催化作用,有时会突然爆炸,为此,储存时要特别小心,贮 存时间不宜太长,并注意添加稳定剂。
10/24
事故案例
在检修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2006年11月,某厂机修工在检修一段已拆下来的输送氢氟酸的管道时,违 规操作,在开启该段塑料管头部的阀门时,阀口对着自己的脸,残留的氢 氟酸成雾状从阀门口喷出,致使该机修工脸部灼伤。 1992年,某厂的无水氟化氢贮槽在更换液位计时,操作人员虽按规定已打 开放空阀进行泄压,但由于操作不当,余压并未排尽,而检修人员未经检 查测试,随即拆卸液位计,致使氟化氢液体喷出,造成2人死亡。
【眼睛接触】立即冲水30 分钟以上,方法是自受伤眼的内侧眼角向 外冲洗,以避开另一只好的眼睛。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不可以催吐,可给予牛奶、含钙溶液、钙片、含镁胃乳等, 以结合氟离子。就医。
14/24
【皮肤及身体防护】上述橡胶材质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
8/24
关于氟化氢的事故案例剖析
9/24
事故案例
因设备、管线、阀门腐蚀而导致的亡人事故 1991年,湖北某厂的无水氟化氢成品贮槽,由于观察液面的视镜突然破裂, 槽内的液体氢氟酸大量喷出,致使1人死亡、1人重伤。
2006年8月,某厂操作工在巡视时经过氟化氢罐区,一个法兰连接处泄漏,一
11/24
事故案例
因员工操作不当或应急处置不当而导致的亡人事故: 2010年8月1日,福建某化工有限公司氢氟酸自动灌装装置进行灌装试机时, 灌装试机用的200升塑料桶,在排气口未打开的情况下,进料泵开启,70% 氢氟酸进塑料桶时,桶内不能及时排气,造成充装软管从塑料桶进料口跳 出,发生氢氟酸喷溅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1993年,某厂的无水氟化氢贮槽因设置在厂区道路旁,被厂内运输车辆撞 坏卸料管道,大量氟化氢气体向周围大气逸出,有人因慌乱进入下风向附 近的更衣室内躲藏,结果1人因吸入氟化氢过多而中毒死亡。
18/24
一般要求
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 备应急处置知识。操作时人员必须站在上风向;
2.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①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或采用露天设置, ②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③作业现场应设置氟化氢有毒气体检测报警 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④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 套, 工作场所浓度超标的,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宜采 用隔离式、机械化、自动化操作。避免产生酸雾。 3. ⑤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 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 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 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4.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5.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 开车前做好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7. 设备、管道法兰用四氟垫进行密封。 8. 定期更换阀门、反应釜搅拌等易腐蚀设备及管件。如:常开的阀门三个月 更换一次,不常开的阀门一个月、半年更换。
12/24
氟化氢泄漏、人员中毒等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
13/24
中毒处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后,可使用 氟离子结合剂六氟灵进行浸泡,葡萄糖酸钙或氧化镁钙软膏可涂抹 于患部,须至少涂抹30 分钟以上,并继续直到疼痛消除15分钟以 上才可停止。对于大面积的接触,在送医途中并可将患部浸泡在含 钙或镁的溶液或乳胶中。就医。
症。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6/24
氟化氢的刺激性危害:
人在25mg/m³时已感到剌激; 26mg/m³时耐受数分钟;在50 mg/m³时 引起眼和鼻黏膜刺激症状,皮肤剌痛;100mg/m³,浓度下只能耐受1 min; 400一430 mg/m³浓度下。急性中毒致死。
(2)氢氟酸储存区设置围堰,地面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配备倒装
罐或储液池。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3)应与易(可)燃物、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4)定期检查氢氟酸的储罐、槽车、阀门和泵等,防止泄漏。
20/24
运输和装卸安全要求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 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 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耐腐蚀材料的盖密封。运 输车辆应符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运输车辆 进入厂区,保持读
二、危害特性: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危险特性】
本品高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H发泡
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避免接触的条件】接触空气和水。
【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
22/24
5. 6.
生产中防氟化物灼伤的管理措施
1. 生产中氢氟酸属强酸性腐蚀性物质的设备设施,设计时应合理选择 流程、设备和管道结构及材料,防止物料外泄或喷溅;
2.
3.
禁止使用玻璃管道、管件、阀门、流量计、压力计等仪表;
设备布置应保证作业场所有足够空间,应设计必要的洗眼器、淋洗 器等安全防护措施,应备有2%-3%碳酸氢钠溶液及其它应急药品,并 在装置区设置救箱。 氟化氢操作人员必须全过程穿戴好耐酸防护服、鞋、手套,使用 防护面罩。
7/24
四、防护措施 【呼吸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 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 建议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手部防护】防渗手套,材质建议以氟化聚乙烯(PVD F)、天然橡胶为佳,布质手套完全没有防护功能,宜 避免。 【眼睛防护】化学安全护目镜、宽缘硬质工作帽附有全面 式护面罩。
1. 2. 3. 4. 注意工艺参数的选择及量的控制,以防止生产装置中的氟化氢气体泄漏到 工作场所空气中,造成人员中毒; 为使泄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选择耐腐蚀材料,确保设备的完整密闭; 各生产工段及岗位,应根据《使用有毒物质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 设置自动报警装置,以便提早发现有毒物品的泄漏; 生产厂房等设计为半敞开式结构,减少有毒物质在工作场所的积聚,加强设 备、管道、阀门密封材料检查和保养维修及岗位巡查,严防设备跑、冒、 滴、漏; 现场操作人员加强的个体防护,有毒岗位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 案,防止慢性中毒; 企业应注意加强生产设备和储存设施的维护和维修管理,保证生产装置和 储存设备的密闭性,使发生氟化氢泄漏的概率降至最低。
4.
23/24
24/24
(3)氢氟酸搬运人员必须注意防护,按规定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搬运时,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监卸监装;夜晚或光线不足时、雨天 不宜搬运。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搬运时,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
还应有遮雨等相关措施;严禁在搬运时吸烟。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
稠密区停留。
21/24
生产中防中毒危害的对策措施
无水氢氟酸生产中应采取以下安全对策措施:
氟化氢安全使用知识培训
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