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完整ppt课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四单元 王安石 变法
精选ppt课件
1
唐亡宋兴
吸取教训 加强中央集权
防止藩镇割据 ( 地方实力膨胀 ) 途径:杯酒释兵权 = 放任土地兼并
边疆危机
集中军权 集中行政、财政权
地主隐瞒土地, 农民生活恶化 政府税收流失
战斗力下降
官僚机构膨胀、 行政效率低下
御敌多败 积弱
精选ppt课件
11
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历史作用
培养实用人才, 发挥其才干, 为变法起了舆 论作用
精选ppt课件
12
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历史作用
增强了国力, 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 积贫 积弱的局面
精选ppt课件
13
问题探究
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 辩理财。
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公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温公曰:“天下安有此理?......彼设法夺民, 其害甚于加赋。”
保障—农—民梁生启产超时《间王安石传》
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
抑制地主土地兼并
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政府
抑制大大商商人人市场垄断 收入
增加政府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精选ppt课件
8
(改革前的税收)景德时为682,9700石,皇佑中 降至33,8457石,治平中回升至1229,8700石, (改革后)熙宁十年(1077年)5210,1029石,与 治平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 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 用”。
镇压不力
冗官
积贫
募兵、养兵
冗费 财政危机
天
农民起义 灾
人教版选修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共34张PPT)

四、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主张和设想 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第二篇 主要内容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 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 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 无颜色。……”
加强皇帝的 专制集权
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统调分离 ②实行“更戍法”——驻军经常换防 ③在荒年招募流民当兵——军队素质低下 ④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战斗力
(2)表现:对辽和西夏 的战争败多 胜少。
“可以利百代者,唯 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 叛民而无叛兵者。”
——宋太祖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贫” (1)原因:“三冗”
宋神宗惊呼: “穷吾国者, 兵也!”
①“冗官”:官员数量多
②“冗兵”:军队数量多
③“冗费”:费用开支多 (2)表现
重文轻武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中说:“国用殚竭。”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2、“积弱” (1)原因:集中军权
二、强兵之法(为了改变积弱局面)
三、取士之法(为了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
1、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 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学、医学、 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件(31张ppt)

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10倍
997-1022
冗官
1063-1067
扩充军队
126万 20万
宋初军队 宋中军队
冗兵
养兵养官岁币 冗费
积贫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 缗)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真宗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仁宗 126251964
—— 摘编自叶坦 《大变法》
问题四:司马光与王安石主要分歧是什么? 你赞同谁?
1.富国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青黄不接时低息贷钱或粮
给农民,收获后本息偿还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农田水 利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募役法
材料6: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
三冗两积
庆历新政
1043年范仲淹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触犯官僚贵族利益夭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探究一、感其志
1. 忧国忧民 2. 锐意改革 3. 坚定执着
材料4.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宋史·王安石列传》
问题三: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探究二、赞其才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抑兼并”导致权贵私家势力恶性膨胀,而“抑兼并 ”又导致朝廷“汲取能力”恶性扩张,于是朝廷轮番用 药,在交替循环中陷入“管死放乱”的怪圈,直至危机 日重而终于崩溃。……因为“权力统治财产”的封建经 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 ”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讲规则公平更不讲 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 与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 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件(共48张PPT)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七、王安石变法 失败的原因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王安 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材料一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 志欲破富民以惠平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 “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 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
六、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 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
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 灌溉了大片农田。
材料
耕织图
北宋习武图
根据上述两幅图片,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
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效果和影响:庆—昙花一现;为王安石变法打下基础; 王—有一定成效;影响较大。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 相同点
•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
---苏辙《城三集》
• 材料二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 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 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 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悉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
材料
1074年,河北闹旱灾,农民到处逃荒。有一个官员 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神宗,说旱灾是变法造成 的,要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 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 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被迫将王安石免职。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 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件共22张

请同学们列举变法措施,并概括变法的积极作用。
青苗法
富国
农田水利法
接济百姓,灌溉防洪,垦荒
免役法
增地,发展经济;
市易法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
方田均税法
贷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强兵 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民兵法不、加设军赋器监而国用饶”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精简军队;节省开支,提高
赤子之心
历史评价的一般标准: 1.历史潮流 2.人民利益 3.生产力(或经济发展) 历史评价依据的观点与方法(就一般而言) 1.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分法) 2.发展的观点 3.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分析 4.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5.阶级分析法
以上就是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困局,也就 是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时代、阶级和个人的局 限。
(三)走下政坛的王安石
吴晓波眼中的王安石
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了天下所有 的书。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 熟于心。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 人敢说自己的才华比他高。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很懂财经之道,当官 不靠后台,科举出身……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同僚都叫他“ 拗相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 一个坏官必会犯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沾。他 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 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他当然不通敌、不卖 国,是一个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境—— 社会危机严重!
使命
变法背景
①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②“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③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高中历史选修1《x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724人教PPT课件

些会引起激烈的争议
措施
呢? 内容
作用
增加政府 青苗法 青苗法
收入;保 募役法 障农业生 农田水利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 付息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 荒地。
保障农业生产,使农民免受 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 的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产;限制 募役法
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四、取士之法
目的:选拔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废除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培养专门人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 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 授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 等专门学校。
才,使许多 低级官吏和 下层士大夫 得到发挥才
干的机会,
惟才用人
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 规,克服 “恩荫” 弊病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 战斗力不强。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 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 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 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强兵之法
目的: 整顿军队,克服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 起用的标志是什么?
一、起用王安石
原因: 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宋神宗有变法愿望,赞赏他的设想。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 政事,主持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民的
收取赋税,地主官僚不列外。(限制、减轻、增加)
关系
均输法
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货款,就近采 购)”原则为皇帝贵族采购物资(节约)
角色扮演1: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并从事经商的 大地主……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损害到你的利益?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 均税法、均输法等
角色扮演2: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 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 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的社会状况,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 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的局 面,
农田水利法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保证、扩大、促进、增加)
调整 了封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 地主也出钱(保证、促进、增加)
建国
家、 市易法 地主
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打破、增 加)
和农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土地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
整顿太学
用,
为变
法造
舆论 惟才用人
废除明经诸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选拔)
重编教科书(儒家经典) 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 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培养)
提拔有志改革官员 打破按资升迁(使用)
影响
培养人 才,发 挥其才 干,为 变法起 了舆论 作用
归纳总结: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 袭故而守常这,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王 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 有哪些?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王安石变法(选修一人教版)

强兵:
措施 目的 内容 影响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通过将兵法等强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弱的弊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 面。
育才:
措施 目的 内容 影响
科举 改革
改革 学校 制度 惟才 用人
通过改革科举制等育才措施,选拔、 培养和重用了一些有实用才能的人,提 高了行政效率,对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阶级矛盾 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经济危机 土地兼并;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 ①北宋初年为集中行政权,一职多官②扩大 科举取士人数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为集中军权, 扩大禁军数量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冗费 ①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②大兴土木③每年 向辽、西夏交纳“岁币”
根本原因:
联系:变法的性质?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改变积弱的局面。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调整)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 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联系: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①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 入不敷出(国穷);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结果?为什么?
——最终失败。 失败标志: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 新法被相继废除。 1)从变法的性质来看: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
2)从变法的指导思想来看: 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 规律。 3)从变法的过程来看: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 的反对; ①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
(一)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二)指导思想: 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 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深度认识]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戌法。
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1)原因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2)表现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图解历史]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主题一北宋的积贫积弱【史料探究】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史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史料三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
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十七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2)史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反映出什么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二和史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
其结果如何?答案(1)社会问题:“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表述:官壅于下。
(2)现象:北宋政府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威胁;对内无法平息农民起义。
(3)将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作为改革的中心问题。
结果:改革的建议被采纳,北宋实行新政,但新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
【史论归纳】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
(3)积弱原因①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主题二庆历新政【史料探究】史料一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官长,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
史料二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
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思考(1)据史料一,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这次改革结果如何?(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答案(1)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坚持改革,勇于改革,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史论归纳】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答案 C解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宿将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答案 A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巩固政权,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机构臃肿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
4.下面一幅漫画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期我国的一个社会现象,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西夏人B.契丹人C.蒙古人D.汉人答案 B解析从漫画中可以解读的信息:一是北宋接受屈辱议和;二是每年“岁币”十万两。
据此可以判断是宋辽澶渊之盟。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
故选B。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 D解析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根据材料一分析它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综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仁宗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问,通过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巩固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 D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
2.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答案 A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3.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答案 D解析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外部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4.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
5.“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答案 B解析“儒立”应是思想文化方面弘扬儒学,A是政治举措,C、D是经济举措,只有B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
能力提升6.《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导致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答案 D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出处“范文正公集”和材料信息“革五代之乱”可知其为北宋的奏议,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