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简答题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各章节简答题归纳总结

病理学各章节简答题归纳总结

病理学绪论1、试述病理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上的地位?答: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经过和转归,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是医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尸体解剖,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查明死亡原因;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和转归;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3、病理学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哪些?答:大体观察,组织和细胞学观察,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

4、什么是细胞学检查?与尸检、活检相比此项检查的优缺点是什么?答:通过采集病变处(如女性生殖道、食道、鼻咽部)脱落细胞或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渗出液(胸、腹腔积液)及排泄液(如尿)中的细胞或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细胞,涂片观察,诊断疾病,发现瘤细胞,此法与尸检、活检相比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容易接受,但是,要确定恶性肿瘤细胞时须进一步复查,并作活检证实。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简述萎缩的病理变化?答:肉眼: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褐,硬度增加。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目也减少,细胞浓染。

萎缩器官的间质结缔组织、脂肪往往增生。

2、病理性萎缩依其发生原因分为几种类型?各举一例。

答:营养不良性萎缩: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脂肪、肌肉萎缩。

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肢体萎缩。

废用性萎缩:骨折后肢体固定肌肉萎缩。

压迫性萎缩:尿路阻塞时,肾盂因积水压迫使肾实质萎缩。

3、增生有何临床意义?答:增生是结缔组织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一种重要反应,增生过程对机体适应反应起积极作用。

病理学简答(完整)

病理学简答(完整)

再生与修复1、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各类的再生细胞有哪些?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⑴不稳定性细胞:再生能力很强。

表皮细胞、粘膜被覆细胞、生殖管腔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⑵稳定性细胞:较强的潜在再生能力。

各种腺体、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原始间叶细胞及分化出的各种细胞。

⑶永久性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

神经细胞、心肌、骨骼肌细胞。

2、损伤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及结局如何?⑴形态特点: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

镜下,①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垂直,再近表面处形成弓状突起。

②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

③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之中⑵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⑶结局: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转变为瘢痕组织。

3、某患者腿部有一脓肿,溃破形成溃疡。

腹壁因接受外科手术而有一手术切口,经治疗后两处创口均已愈合,请说明这两种创口愈合过程及各有何特点?⑴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伤口中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

1~2d内表皮再生完成;第2d肉芽组织长出填满伤口;5~6d胶原纤维形成;2~3w完全愈合,留下一条线状瘢痕。

⑵二期愈合: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往往需要清创后才能愈合。

局部组织继续发生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

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

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伤口内肉芽组织形成量多。

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瘢痕较大,抗拉力强度较弱。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槟榔肝是哪种病理变化的肉眼表现?它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组织形态学变化?⑴肝淤血。

⑵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部因高度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

病理简答题集合

病理简答题集合

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1.(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2.描述梗死的病理变化。

2.(1)贫血性梗死: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②切面呈扇形;③边界清楚;④尖部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⑤梗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梗死边缘有充血和出血等。

(2)出血性梗死: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②有出血;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④边界较清;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形病灶。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②梗死区及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3.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3.(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4.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4.(1)栓塞的类型: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里衰竭而死亡;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核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1. 以下哪项不是病理学的定义:a. 研究人体疾病形态学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b. 通过病理检查来做出初步诊断的学科。

c. 探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学科。

d. 分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学科。

答案:d. 分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学科。

2. “病理改变”的概念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细胞的异常形态学改变。

b. 细胞的功能损害。

c. 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

d. 肿瘤的形成。

答案:a. 细胞的异常形态学改变;b. 细胞的功能损害;c. 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

3. 病理学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 形态学分类。

b. 病理生理学分类。

c. 病因学分类。

d. 临床病理学分类。

答案:a. 形态学分类;c. 病因学分类;d. 临床病理学分类。

4. “病因”指的是以下哪些因素?a. 先天性因素。

b. 营养不良。

c. 感染。

d. 环境污染。

e. 遗传因素。

答案:a. 先天性因素;b. 营养不良;c. 感染;d. 环境污染;e. 遗传因素。

5. 以下哪个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单位?a. 组织。

b. 细胞器。

c. 细胞膜。

d. 细胞核。

答案:c. 细胞膜。

6. 细胞的功能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调控?a. 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b. 细胞外环境因素。

c. 细胞分裂的调控。

d. 细胞生长因素。

答案:a. 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b. 细胞外环境因素;c. 细胞分裂的调控;d. 细胞生长因素。

7. 细胞凋亡和坏死是常见的细胞死亡方式,它们有以下哪些区别?a. 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而坏死是病理过程。

b. 细胞凋亡通常发生在单个细胞,而坏死通常涉及一大片细胞。

c. 细胞凋亡伴有细胞内的特殊信号转导路径,而坏死没有。

d. 细胞凋亡是有程序性的,而坏死是随机发生的。

答案:b. 细胞凋亡通常发生在单个细胞,而坏死通常涉及一大片细胞;c. 细胞凋亡伴有细胞内的特殊信号转导路径,而坏死没有;d. 细胞凋亡是有程序性的,而坏死是随机发生的。

病理学简答题

病理学简答题

病理学简答题1.试述肝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后果(1)原因:缺氧、感染、中毒、缺乏营养。

(2)机制:1)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2)三酰⽢油合成增多;3)载脂蛋⽩减少。

(3)病理变化:1)⾁眼:肝⼤、边缘钝,⾊淡黄、质较软、油腻感;2)光镜:肝细胞体积⼤、胞质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空泡,可将核挤⾄⼀侧,肝索紊乱,肝窦扭曲,狭窄乃⾄闭塞。

(4)后果:重者肝细胞坏死,继发纤维化。

2.简述坏死的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1)过程:细胞受损→细胞器退变,胞核受损→代谢停⽌→结构破坏→急性炎反应→坏死加重。

(2)基本病变: 1)核固缩、碎裂核和溶解;2)胞质红染,胞膜破裂,细胞解体;3)间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4)坏死灶周围或坏死灶内有急性炎反应。

3.变性与坏死有何关系?如何从形态学上区别变性与坏死关系:坏死可由变性发展⽽来,坏死可使其周围细胞发⽣变性。

区别:1)变性:①胞质变化;②胞核改变;③可恢复正常。

2)坏死:①胞质改变,②胞核改变;③有炎症反应;④不能恢复正常4.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距离举例说明a坏死细胞的⽣理重要性(如⼼肌细胞坏死较纤维细胞坏死影响⼤);b坏死细胞的数量(如单个肝细胞坏死较⼴泛肝细胞坏死影响⼩);c坏死细胞的再⽣能⼒(如神经细胞坏死较上⽪细胞坏死影响⼤)d发⽣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如肺的局灶性坏死较⼼的局灶性坏死影响⼩)5.⼲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性: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病变⼩、硬,局部⼲燥呈⿊绿⾊,全⾝中毒症状轻。

湿性: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病变⼤、有恶臭,呈⿊⾊或灰绿⾊,全⾝中毒症状重。

6.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竞赛考题)坏死凋亡受损细胞数多少不⼀单个或⼩团细胞质膜常破裂不破裂细胞核固缩、裂解、溶解裂解细胞质红染或消散致密间质变化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明显变化凋亡⼩体⽆有细胞⾃溶有⽆急性炎反应有⽆7.简述⾁芽组织的⾁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

病理简答题

病理简答题

问答1,坏死细胞核的变化是什么?答:核固缩、核破裂、核溶解2,坏死的结局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和钙化3,萎缩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由于细胞功能活动降低,血以及营养物质不足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

萎缩一般是由于细胞功能活动降低、血液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以及神经和(或)内分泌刺激减弱等引起。

4,坏死的常见类型有哪些?答: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特殊类型的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5,坏疽的常见类型有哪些?答: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6,创伤愈合的类型有哪些?答: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7,变性可分为哪些类型?答:水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或脂肪沉积:肝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肾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样钙化8,长期淤血的后果?答:引起局部组织出现: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硬化、侧支循环建立9,栓塞的类型?答: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他栓塞10,血栓形成的条件?答: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11,静脉血栓的形态及组成答: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素构成;混合血栓:由白色血栓和白色血栓相间混合构成;红色血栓12,血栓的结局?答: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13,梗死类型答:出血性梗死,贫血性梗死14,血栓对机体影响答:血栓形成能堵塞破裂的血管,起到止血的作用,但多数有害:阻塞血管引起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栓塞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形成管内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心瓣膜变性、心瓣膜血栓机化。

可引起瓣膜粘连,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出血微循环内广泛性微血栓的形成,可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15,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及部位答: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原因,如冠状动脉硬化时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动脉栓塞是肾、脾和肺梗死的主要原因;血管受压闭塞多见于静脉,如肠套叠静脉动脉猿猴受压导致肠梗死;动脉痉挛如观众动脉周样硬化亦可引起心肌梗死。

病理学试题及答案百度

病理学试题及答案百度

病理学试题及答案百度一、选择题1.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主要区别在于:A. 细胞膜完整性B. 细胞核变化C. 细胞质变化D. 细胞骨架变化答案:A2. 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吞噬病原体B. 分泌细胞因子C. 促进组织修复D. 抑制免疫反应答案:A3.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A. 形态学B. 生物学行为C. 分子遗传学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1. 组织学上,细胞外基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答案: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2. 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3. 慢性炎症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

答案:淋巴细胞三、简答题1. 简述病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答案: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来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同时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也具有指导作用。

2. 描述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答案: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泡化、染色质凝集、细胞核碎裂成凋亡小体等。

3. 阐述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的意义。

答案: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异型性来划分的,通常分为高、中、低三级。

肿瘤的分期则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的。

分级和分期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四、论述题1. 论述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答案: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防御机制,包括血管反应、白细胞反应和组织修复三个阶段。

炎症反应通过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趋化作用等机制,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促进组织修复。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因此炎症反应在疾病中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潜在的破坏作用。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病理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病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疾病的发生原因B. 疾病的发生机制C. 疾病的临床表现D.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答案:B2. 细胞凋亡属于哪种类型的细胞死亡?A. 坏死B. 凋亡C. 自噬D. 程序性死亡答案:B3. 炎症反应中,哪种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淋巴细胞答案:B二、填空题4. 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的_________来划分的。

答案:恶性程度5. 病理学中,_________是指细胞或组织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

答案:病变三、简答题6. 简述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病变特点以及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四、论述题7. 论述肿瘤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案:肿瘤可以根据其来源组织的不同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等。

上皮性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如皮肤癌、乳腺癌等;间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神经源性肿瘤来源于神经组织,如神经母细胞瘤等。

肿瘤还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转移性等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8. 患者,男性,45岁,因咳嗽、咳痰、胸痛就诊。

胸部X线显示右肺上叶有不规则阴影,经活检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

请分析该病例的可能病因及病理变化。

答案:该病例可能的病因包括长期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

病理变化可能包括:肺组织内出现鳞状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结节;肿瘤细胞破坏周围正常肺组织,导致组织结构紊乱;肿瘤可能侵犯支气管,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可能侵犯胸膜,引起胸痛,甚至发生远处转移。

六、计算题9. 如果一个肿瘤细胞的体积增加了1倍,其直径增加了多少?答案:假设肿瘤细胞的初始直径为d,体积为V。

根据球体体积公式V=(4/3)πr^3,其中r为半径,当体积增加1倍时,新的体积为2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为肉芽组织,其结构功能如何?答:肉芽组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纤维结缔组织,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形态特点:肉眼:肉芽组织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

光镜:A.内皮细胞增生→实性细胞索和扩张的毛细血管→与表面垂直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形突起。

B.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

C.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于肉芽组织。

感染性损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非感染者炎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D.肉芽组织深层往往有一层由纤维细胞,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小血管构成的成熟纤维结缔组织。

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二.什么是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中哪一项最重要,说其机制?答: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

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其中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最重要。

机制: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血小板与胶原粘附;血小板释放颗粒合成TXA2;血小板被激活并相互凝集;血小板聚堆释放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质,纤维蛋白网罗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血栓。

三.简述梗死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答:1.血管阻塞:血栓,栓塞2.血管受压闭塞:肠套叠,肠扭转→肠梗死3.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

梗死的形成条件:1.供血血管的类型双重供血:肺、肝,前臂.终末动脉血供或吻合支少:肾,脾,心,脑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有效侧枝循环能否及时建立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心脑敏感、骨骼肌和纤维组织耐受4.血的含氧量贫血、心衰、休克。

四.何谓化脓性炎症?简述其常见类型并举例答: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为化脓性炎,常见3种类型:脓肿、蜂窝织炎常发生于疏松组织内,如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表面化脓发生于浆膜、粘膜,若脓液不能排出,在浆膜腔或官腔内蓄积称积脓,如胆囊积脓。

五.简述肿瘤的异型性,比例说明之答:异型性指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之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1组织结构异型性: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其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

2细胞的异型性:细胞的多形性:大且大小形状不一,可见瘤巨细胞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大,核浆比例失调,大小形状不一,浓染,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膜增厚,核仁清楚,可见双核,多核,巨核,畸型核,核分裂像常增多3细胞浆的变化:核蛋白↑→嗜碱性4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答: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核分裂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多见,可见病理核分裂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继发改变很少见常见出血,坏死等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发很少复发较多复发对机体较小较大影响局部压迫,阻塞坏死,出血,恶病质七.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答:癌肉瘤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较高较低发病年龄40岁以上成人青少年肉眼特点灰白质硬干燥灰红质软湿润鱼肉状组织特点果片结构弥漫分布转移淋巴道为主穴道为主八.血道转移瘤的最常见的脏器及其形态上的特点?答:最常见是肺,其次是肝。

转移瘤在形态上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并常为多个散在分布,且多接近器官的表面。

九简述缓进型高血压的病变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病变缓进型高血压分三期:机能障碍期,血管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机能障碍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细动脉和小动脉间断性的痉挛收缩,血压波动,时高时低。

此期细小动脉及心脏和其他内脏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血管病变期:主要影响细动脉和小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

动脉内膜缺氧,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使管壁增厚变硬,官腔狭窄,形成动脉壁的玻璃样变。

内脏病变期:为高血压后期,由于疾病进一步发展,多数内脏器官受累,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肾、脑、视网膜。

心脏由于后负荷增大,发生代偿性肥大,早期为向内性肥大,晚期由于代偿功能降低,出现萎缩、消失、纤维化。

残存的肾小球、肾小管代偿肥大和扩张。

肉眼观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布满多数均匀的细颗粒。

脑的病变有脑水肿、脑软化和脑出血。

视网膜的病变:中央动脉发生硬化,血管迂曲,可出现动静脉交叉,严重者可见是乳头水肿。

十.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答:风湿热时,病变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特别是心脏各层均可被累及;小动脉亦往往被侵犯。

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1.变质渗出期开始是结缔组织纤维发生粘液样变性,可见胶原纤维肿胀,结缔组织基质内蛋白多糖(主要为氨基葡聚糖)增多2.增生期亦称为肉芽肿期(granulomatous phase ),其特点是形成具有疾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3.瘢痕期(愈合期)细胞成分减少,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

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此期经过约2~3个月。

十一.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及其影响风湿性心内膜炎多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肉眼观,瓣膜水肿增厚,在闭锁缘可见一排粟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赘生物,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

病变后期,赘生物发生机化,瓣膜本身发生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镜下:赘生物实为白色血栓,心内膜下偶有典型的风湿小体,可见粘液性变和纤维素样坏死。

病变反复发生,可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瓣膜内相互粘连,最终导致瓣膜病:当炎性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会引起内膜灶性增厚及腹壁血栓形成。

十二.为何风湿病属于结缔组织病?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答: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病机制:1.复合抗原:细菌在局部释出菌体蛋白(M抗、原)、糖蛋白(C抗原)、溶血素O等,刺激体免疫细胞产生抗M、抗C、抗O多种抗体;2.交叉免疫:M抗体与心、血管平滑肌,C抗体与心、血管、皮下结缔组织产生交叉反应;3.还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1)变质渗出期:变质渗出期:1、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期。

2、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成无结构的颗粒状、片状或网状红染物质(纤维素样坏死)。

病灶中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此期约1个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病理特征是阿少夫小体,即风湿小体形成,有诊断有意义。

风湿小体:体积小,显微镜下可见,主要分布与心肌间质(尤为小血管旁)、心内膜下,呈梭形或圆形,小体中心含有纤维素样坏死,周围为成团的风湿细胞,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纤维母细胞。

风湿细胞的特点:是由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纤维样坏死物质转变来的。

细胞体积较大,圆形、卵圆形,胞浆丰富,略嗜碱性,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此期约2~3个月左右。

3.纤维化期(硬化期):风湿小体发生纤维化时本病的特点。

病变特征:纤维素样坏死物质被吸收,风湿细胞变为纤维,胶原纤维增多,风湿小体纤维化,形成梭形小瘢痕,2~3个月。

十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答:1好发部位:大中动脉,最常见腹主动脉,其次为冠状动脉,降主动脉,劲总动脉和脑底Willis环。

尤为动脉分叉,开口处的血管凸面。

2四期病变: 1)脂质条纹:肉眼:动脉内膜上长短不一,宽约1到2mm的黄色条纹或针头帽大小的斑点,平坦或稍微隆起。

镜下:大量泡沫细胞,SMC,淋巴细胞,基质 2)纤维斑块:肉眼:隆起于内膜的灰黄色斑块,斑块直径约0.3到1.5cm,可相互融合。

镜下:病变主要有三个区组成:⑴纤维帽:由密集胶原纤维,散在SMC和少量弹性纤维和蛋白聚糖组成,可玻璃样变性呈瓷白色。

⑵脂质区:由FC,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碎片组成。

⑶基底部:由增生的SMC,结缔组织及炎细胞组成3)粥样斑块(粥瘤)肉眼: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切面:纤维帽下方,有大量黄色粥糜样物。

镜下:表面:纤维帽其下方:胆固醇结晶,坏死物,钙化,底部及边缘见肉芽组织,淋巴细胞。

泡沫细胞,中膜SMC萎缩,弹性纤维破坏外膜: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增生4)继发性病变:继发性病变成因后果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破裂动脉管腔阻塞程度加重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形成粥瘤溃疡和附壁血栓血栓形成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暴露阻塞血管官腔,脱落形成栓塞内皮下胶原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物中动脉壁变硬,变脆动脉瘤形成中膜萎缩,弹性下降,在破裂造成致命大出血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发生病理性膨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以左冠状动脉前锋降支最高,其次是右主支,然后左主支、左旋支。

十四.简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答:1.心脏破裂:急性心梗严重合并症,多1-3天或1周内(2周内均可发生)好发部位:左心室-急性心包填塞,间隔-左室血-右室-右心功能不全,左室乳头肌-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 2.室壁瘤:常见愈合期,亦可急性期。

受压而膨胀,部位:左室前壁近心尖处。

后果:心衰腹壁血栓形成,瘤壁破裂3.腹壁血栓形成:心内膜受累-粗糙-血栓形成(机化)-脱落(栓塞)4.急性心包炎:2-4天,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5.其它: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左心衰竭。

心源性休克:梗死面积大于40%-输出量-休克。

心率失常。

十五.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分期及各期特点?合并症?答:病理变化:(1)充血水肿期第1-2天一。

肉眼:肺叶肿胀充血,暗红色,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浆液溢出二.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浆液性渗出物,其中见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

渗出物中可检出肺炎球链球菌。

2)红色肝变期:第3-4天 1.肉眼:肺叶进一步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色,较粗糙外观似肝脏。

2.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充满含红细胞、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纤维素穿过肺泡间孔交织成网。

可鉴出肺炎链球菌3)灰色肝变期:第5~6天,1.肉眼:肺叶进肿胀,质实如肝,肺泡壁毛细管受压,红细胞大部分溶解消失,故呈灰白色 2.镜下:肺泡腔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纤维素网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较少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呈贫血状态渗出物中肺炎链球菌多已被消灭4)溶解消散期细菌被消灭中性粒C坏死崩解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素肺脏质地变软,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并发症:少见1)肺脓肿、脓胸或脓气胸2)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3)感染性休克4)纤维素性胸膜炎十六.小叶性肺炎的病变,肉眼及镜下特点肉眼观:俩肺表面和切面上散在灰黄色实变病灶,以下叶多见,病灶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中央常见1~2个细支气管断面,严重形成融合性支气管炎,镜下,细支气管官腔及其周围肺泡腔内出现较多嗜中性粒细胞,一些红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可又浆液渗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和肺不张。

合并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血症,肺脓肿和脓胸,支气管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