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概诉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图示,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图示,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序号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辐射方向 作用 Ⅰ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地面辐射长波辐射主要射向大气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Ⅲ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Ⅳ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云层:增厚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3.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
(2)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思考1.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答案一方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为什么同一季节的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而夜间多云,气温不会太低?答案同一季节,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探究点一各层大气的特点及意义探究活动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节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低层大气的3大组成:
干洁空气( N2 、O2 、CO2、O3等)
水汽
成云致雨
固体杂质
• 大气垂直分3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
80-500km高空存在电 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500 电离层
80
27 22
臭氧层
1.气温随高度而增加
(22-27km高空臭氧层)
2.平流运动 3.大气稳定,天气晴
白天多云,对太阳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 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作用(保温作用)强。
6
4.下列各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B
C
D
7
5. 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A. 沙漠地区距离海洋远 • B. 沙漠地区反射率大
√• C. 沙漠地区水汽少、云量少,大气的保 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小 • D. 沙漠地区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含量多
8
朗,高能处见不度胜高,寒适
合高空飞行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 大气的直接热源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递减 -0.6℃/100米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复杂多变
2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3种削弱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宇 宙 空
直接 间
地面辐射
热源
影响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
4
1.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 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 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缘故)
2.为什么在月球上白天看太阳只是一个 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却是黑暗的?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孔明灯它是怎么 升空的呢?
孔明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 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相传五代(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 夫在福建打仗时,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 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 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 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 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在空中飘浮的 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温 暖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事故,放射性物 质飘逸到大气中,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信息称:“这些放射性 物质不会飘散到我国大陆上空,居民不必担心。” 为什么? 【提示】 该季节我国北方和日本盛行西北季风,放射性物 质会随风飘向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空,对我国影响不大。
例题1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 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深秋时节,用烟熏防御霜冻,主要是因为烟雾可增强(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小结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 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等压线分布图
完整 海洋
海陆热力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①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热成低 ②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冷成高
压区。 压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3)城市热岛效应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成因是突破口。
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为什么一 天中气温 到达最大 值是午后 2点左右?
3.大气热力作用下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时间 太阳辐射
强度 地面储存
热量 地面温度
地面辐射
气温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不断增强 不断增多 不断升高 不断增强 不断上升
开始减弱
增多—盈余—亏 损 升高—13时达最 大值—降低 继续增强至13时 达最大值—减弱 继续上升至14时 达最大值
√A、到达的地面辐射少B、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C、空气淡薄D、气压低
例1 (2023·大纲全国卷)一般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 汽含量呈负相关。以以以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 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答复(1)~(3)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消逝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消逝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短波辐射,其余 均为长波辐射
如何区分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1 散射2
大
气
大
地 面
辐 吸收3 射
吸
气 吸 取
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地面面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
起到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A A2
A1
是〔
B2
C2 B C1
B1
C
读左图,答复以下问题:
高一《考一本》参考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天体和天体系统[基点概览]140亿真空星云行星万有引力永恒运动恒星尘埃和气体星云河外星系总星系行星彗星99.86%火星海王星(基础达标)1.A 2.A(解析)大阳为大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地球是围绕大阳运行的八颗行星之一,而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大阳、地球和月球都不属于河外星系。
3.B 4.C(解析)第3题,由材料和图可知,“北京奥运星”是颗小行星,其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第4题,“北京奥运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
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又不包含它的天体系统应是河外星系。
5.B(解析)光年表示光在真空中一年通过的距离,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6.D(解析)天体系统表现出层次性:地月系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总星系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7.C8.B(解析)本题考查天体、天体系统和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天体,有些天体我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
作为物质的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阳系各成员位置关系的记忆能力。
按照八大行星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与地球毗邻的肯定是分布在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金星和火星。
10.(1)恒星行星卫星(2)两太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中给出了太阳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从图中可看出A天体围绕大阳运行,故可判断它是一颗行星。
B天体则是围绕A这颗行星运行的卫星。
图中显示了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的一部分,包含了A、B两天体组成的次一级天体系统,故本图包含两级天体系统。
在A和B组成的天体系统中,A是中心天体。
11.(1)③银河系(2)火木小行星(3)行彗卫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大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及其相关特点,明确八大行星的分类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等知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2010年亳州摸底)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1~4题。
1.关于辐射能量的正确叙述是()A.①>⑤B.③>⑤C.③+④=②+⑦D.③+④=②+⑤解析:选C。
大气收入热量与支出热量基本平衡。
2.关于辐射波长的正确判断是()A.①>③B.⑤>④C.①>⑤D.③=④解析:选D。
波的长短与物体温度相关。
3.不能吸收②部分能量的是()A.CO2B.O2C.O3D.水汽解析:选B。
CO2、水汽吸收太阳辐射红外光,O3吸收紫外光,O2不具有吸收作用。
4.天空有云时()A.①比晴天辐射强B.③比晴天辐射弱C.④比晴天辐射强D.⑥比晴天辐射强解析:选C。
天空有云时白天云层反射强气温低,夜间逆辐射增强气温高。
5.下列四幅图是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解析:选D。
海洋温差小于陆地,阴天的海洋温差小于晴天海洋。
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充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答案:B7.(2010年西安月考)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B。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很高,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气温很低。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9.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

太
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阳
辐
射
反射
散射 0
大
O3吸收
气
紫外线
吸
收
CO2、H2O 吸收红外线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反射 散射
0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宇宙空间
太 阳 辐 射
O3吸收 紫外线
CO2、H2O 吸收红外线
大 气
辐大 射气
吸 大气 收
逆辐 射
大气上界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面
温
大气
吸收
地面增温
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大 气
逆
辐
辐
射
射
射向地面
面
1.“太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3.“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随堂联系:
B •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 •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 A、A B、B C、C D、D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演示(优秀课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四种辐 射特点
①太阳辐射 ②地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教材中文字较少,图表较多,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将教学内容与自然现象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看图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各层的温度、大气运动变化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及散射。
2.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西安市近一周的天气状况图片(沙尘天气、阴天和晴天)从图片及生活感受,大家可以看出天气状况是多变的,气温也随着天气而发生变化的,那么,天气和气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
二、新课讲授:师:我们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2000——3000千米,从底部到顶部大气环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生:不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的呢?1.大气的垂直分层学生活动一:看图说话——大气的垂直分层观察课本43页图2-2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平均高度为多少?随高度的上升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特点呢?(学生看图,同桌相互讨论,思考问题并完成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1.你认为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的对流层厚度哪个厚一些?为什么?提示:赤道地区。
对流层厚度与近地面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越厚。
2.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提示:对流层中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海拔越高,获得地面辐射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因此说“高处不胜寒”。
材料如图。
结合材料探究:(1)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点是否一致?提示:不一致。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2)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具备了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②该层中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水汽和杂质向高空输送。
③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易成云致雨。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提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也基本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大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
(4)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十分颠簸,高空飞行时往往较平稳,其原因是什么?提示:飞机起飞和降落均要穿越对流层,对流层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故较颠簸;高空飞行是在平流层内,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较平稳。
人们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差异,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知识拓展] 逆温现象及危害(1)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如下图所示:(2)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是________层,B层是________层,C层是________。
(2)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
(3)对流运动强烈的是___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___层,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是__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____层中运行,在________层中可出现极光。
(填代号)(4)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 km,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A.-100.8 ℃B.-68.8 ℃C.132.8 ℃D.-42.8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层划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其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度每上升1 000米,气温降低约6 ℃),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由于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所以天气复杂多变,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气温是上部高,下部低,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和产生“极光”现象;同时,人造卫星也在此层运行。
答案:(1)对流平流高层大气(2)降低升高(3)A B B C C C(4)B知识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选择性吸收:绝大部分紫外光被臭氧层吸收;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2)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3)散射 [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2-24,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干洁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提示: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被直接吸收的很少。
(2)地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层:增厚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思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新疆地区气温变化的真实写照。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新疆地区气温日较差如此之大吗?提示:新疆地区地处内陆,多晴朗天气,白天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夜间地面辐射使地面热量大量散失,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从而使一天中气温日变化大。
[图表导读]2.读教材图2-25,思考下列问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提示:地面辐射。
(2)真正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哪一种辐射?提示:大气逆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地面辐射越强。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辐射越弱。
(3)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图表导读]3.读教材图2-26,思考下列问题。
太阳高度是如何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提示: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愈小,光热愈集中,同时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
反之,则愈大。
主题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材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形式。
吸收和散射具有选择性,主要选择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和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太阳辐射可见光部分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反射则无选择性,像反光镜一样把光线反射回宇宙空间。
下面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1)图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哪一部分?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哪一部分?(2)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哪一种削弱方式?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3)图中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哪一种削弱方式?为什么夏季白天有云时气温不会太高?提示:(1)臭气(主要集中在平流层)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主要吸收红外线。
(2)图中A表示了大气的散射作用。
空气越洁净,空气分子对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的散射就越明显,因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图中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夏天白天有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因此气温不会太高。
主题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材料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形象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大面积冻害;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
2.(1)结合材料一探究:①结合上图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和地面哪个直接传递给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多。
②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何作用?白天和夜晚的大气逆辐射什么时间更强?(2)结合材料二探究:①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为什么烟雾可以预防霜冻?③说明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提示:(1)①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大地);地面被加热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②大气受热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被称作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
白天气温高,大气逆辐射更强。
(2)①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得多,致使地面温度低,所以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②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
③塑料薄膜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的薄膜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薄膜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大棚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之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损失,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具体图示分析如下: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知识拓展]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主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N2O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在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可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1.北京市气象台2014年10月05日05时25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至8时,城区及南部地区有浓雾,能见度小于500米。
据此回答(1)~(2)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解析:第(1)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扬尘天气为大雾提供凝结核。
第(2)题,能见度取决于物体对光的反射作用,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答案:(1)D(2)B2.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过程是()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内容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长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此可判断出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为①—④—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