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_大气层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5、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因为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暖气片安装在下部。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的5个基本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挂钩吸墙等解释(答题模式):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内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挂吊瓶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大气层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

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层等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图表知识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对本节内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1、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及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说教学设想:本节内容量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对流层的特点及形成。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读图、合作交流、共同实验,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问题引入—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知识拓展和延伸”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首先播放:2006年第15号台风“卡努”造成浙江9人死亡1人失踪,提出设问:这是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大气层》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一节《大气层》。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构成、各层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大气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应用。具体包括:
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大气的分层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和探究精神;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大气层知识。
- 通过拓展学习,加深对气象学的理解。
-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数据、卫星图像、大气层的模拟实验、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如气象数据、航空航天资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2_1大气层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_1大气层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课题: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散布特点。

3、把握大气的垂直散布规律。

4 、明白得对流层的特点,探讨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探讨对流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要紧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份大气组成成份: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和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试探若是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如何?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转变,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的作用(重要性)(1)爱惜地球。

如:幸免流星的解决。

(2)大气中的各类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爱惜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损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读图P50]大气温度的垂直散布图,并归纳大气温度的垂直转变规律。

规律(特点):(1)大气温度的转变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慢慢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何?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试探]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何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能够反射热的辐射,幸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一、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转变是咱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要紧依据。

[讨论]依照大气温度垂直散布的特点,你说能够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二、小结:依照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能够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之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确实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

2.1大气层第二课时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2.1大气层第二课时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1、对流的形成原因: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
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2、对流层对流运动的原因: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讨论交流
1)在我国北方,冬季一般要使用供暖设备,请你猜一猜,暖 气片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还是下部?为什么?
安装在房间的下部。暖气片周围因空气受热密度变小而上升,装 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从而让整个房间都暖和,有利于达到供暖效果。
结论: 气体和液体受热时,密度变小而上升,这是形成对流的原因。
活动3:
根据上面两个活动,你能得出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吗?如 果能,请在图 2-5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竖直方向:暖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 水平方向:空气从 冷 的地方流向 暖 的地方。
新知讲解
二、对流运动的形成原因:
新知讲解
3、对流导致天气变化: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新知讲解
4、对流层对流运动对生物影响: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
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展: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2、对流运动: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
3、对流层与天气关系: 对流层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4、平流层的天气晴朗;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臭氧层可吸收大部分 紫外线。
板书设计
讨论交流
2)在我们的家乡浙江,盛夏一般要使用空调,请你说一说 空调制冷时,风门挡板应该向上还是向下调节?为什么?

科学八上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
2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讲述:因为在85千米以上的高空,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因而在600千米的高空,大气温度会较高,所以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防止哈勃望远镜内部结构受温度的影响。
2、点燃蚊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蚊香置于中间,观察烟的运动情况,试着把它在图上画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实验情况(水对流现象明显,烟的运动由于多媒体教室光线较暗不是很理想),2分钟后实验完毕。
请大家把看到的对流现象用手势比划一下。
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水的对流
设问:加热后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
三、大气的分层:
活动二、讨论:根据图2-2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
学生回答后总结: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在我们前面分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成五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展示情景图片:
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
提出问题: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大气起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

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

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重量的0.5%。

据探测,在120公里高空,声波已难以传播;27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一百亿分之一,所以在这里即使在你耳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5、散逸层又叫外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

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

6、地冕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表明,地球大气圈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其高度可伸延到22000公里的高空,称之为地冕B、各层的气温是如何随高度而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一)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

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因为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三)中间层:这一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臭氧,这就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白白地穿过了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在这层大气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气温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四)暖层:暖层里的气温很高,据人造卫星观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高达1000℃以上。

所以这一层叫做暖层或者热层。

(五)散逸层: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

C、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1、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2、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D、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 千米;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高度低;,一般只有8~9千米;中纬地区则适中E、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可能会产生什么天气现象呢?与人类有何关系?1、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列表归纳]大气分层高度特点与人类关系气温的垂直变化空气流动特点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渐渐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是地球上各种天气变化的发源地2、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30---55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增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飞行员喜欢在平流层中飞行,可避开下面湍流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对流运动, 保护地球不受流星体的撞击4、暖从中间层顶部到高气温很高实现了远距离无线层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电通信5、散逸层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3000公里大气的温度也很高地球卫星的轨道就在这一层三、总结与扩展: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1)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3)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4)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各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最基本特征,它影响气流运动状况,进而产生不同的天气特征。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典型例题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A.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B.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C.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D.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发生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 )A. 狂风暴雨B.雷电交加C. 火山喷发D.天空出现彩虹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说明了 ( )A.空气越稀薄,保温作用越差B.该层顶部是臭氧层C.地面是该层的主要直接热源D.该层热量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4.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着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C. 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5.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正确的是 (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电离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③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A.①②B.①③C. ①④D.③④6.下列各图中,对流层的温度与高度的变化表示正确的是()7.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8.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是:热空气的密度,向运动;而上方空气的温度低,密度,下沉,形成对流。

9.对流层是大气的,它集中了地球3/4的和几乎全部的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对流层最显着的特点是运动。

课外作业1.被称为“天气层”的地球大气最底层是()A.中间层B.对流层C.暖层D.平流层2.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A.两极地区 B.中纬地区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3.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一般位于哪层大气层中()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4.关于大气层的气温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的是()C5.厨房里排热气和油烟的风扇,应该安装在屋子的()A.上部 B.下部 C.中间 D.任何地方6.大气的作用是()A.它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C.使地球的表面温差比较小 D.以上各项都是7.下列有关对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气体才有对流运动 B.只有液体才有对流运动C.气体和液体都有对流运动 D.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对流运动8.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可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9.地球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其中对流层的温度变化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

10.苏轼《水调歌头》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是因为处于地球大气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是逐渐的。

能力提升11.家用冰箱的冷冻室内一般有三个抽屉,为了使冷藏效果比较好,冷凝管的位置应该() A.在抽屉口上方 B.在抽屉底 C.在抽屉口上、下都有 D.在抽屉的侧壁12.一架侦察机在北京上空执行任务,由14000米爬升到 18000米,飞行员可能遇到()A.随高度升高气温急剧升高B.随高度升高气温不断下降C.天气晴好,能见度好D.出现雨雪天气,能见度差13.一架科考飞机保持万米高度由南极飞向广州,它穿越的大气层是()A.一直在平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C.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一直在对流层14.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 )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A 16.3℃16.6℃16.8℃17.0℃17.1℃B 21.0℃21.0℃20.9℃20.9℃21.0℃C 20.9℃20.8℃20.6℃20.2℃20.0℃D 15.2℃14.8℃14.7℃14.9℃15.2℃15.小明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他家,这激发了他探究城乡温差的原因,星期天,他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气温,以此绘制出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1)图中气温最低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简析该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