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
该运动起源于1840年代,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组织发起,旨在推翻满清政权并建立一个平等、富裕和公正的社会。
然而,在1850年至1864年期间,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1.组织和领导层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成功起义后,由于缺乏强大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导致战略和战术的混乱。
洪秀全及其追随者没有足够的军事经验和政治才能,未能有效组织并稳定运作太平军。
2.内部矛盾和分裂: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团结的成分包括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们,其中存在着种族和地区的不和谐。
洪秀全试图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无法消除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太平军内部组织和官僚体系的腐败和贪污问题也导致了内部分裂。
3.军事劣势:虽然最初太平军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规模庞大的清朝军队逐渐对太平军庞大的领土和人力资源优势进行了压制。
太平军缺乏现代化武器和战术指导,而满清军队在其军事实力和组织纪律方面优势明显。
4.外部干涉: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外国势力如英国和法国采取干预行动,支持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这些势力出于自身利益,利用满清政权的弱点,遏制了太平天国的发展。
此外,外国势力为了保护他们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许多事件中与清朝政府合作,使太平军陷入孤立。
5.经济问题: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许多问题源于农民社会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然而,太平军在实际统治地区时,未能有效地进行土地和经济重组,无法改变广大农民的贫困状况。
这也导致了民众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和信心的逐渐丧失。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导层的问题、内部矛盾、军事劣势、外部干涉和经济问题等。
这些因素的交织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无法有效地巩固自身的势力并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汇报人:日期:•领导层的错误决策和腐败•战略战术的失误•缺乏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措施•社会和经济的动荡不安•技术和文化落后的制约•其他原因领导层的错误决策和腐败0102领导层的奢侈浪费领导层在享受奢侈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军队和民众的需求,严重破坏了军队的士气和民众的信任。
领导层过于奢侈浪费,大兴土木,极尽奢华,导致民心尽失,也给农民军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领导层内部存在权力斗争和矛盾,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和凝聚力,使得清军有机可乘。
领导层在关键时刻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错过了很多机会,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战略战术的失误03战术僵化太平天国的战术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应对战争中的变化。
01缺乏长远眼光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往往着眼于短期战斗,而忽视了长期战争的战略规划,导致其无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持久战。
02缺乏统一指挥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常常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各路军队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
内部矛盾01太平天国内部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和矛盾,导致其政治策略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忽视民众利益02太平天国的政治策略往往忽视民众利益,无法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缺乏政治经验03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缺乏政治经验,无法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
敌友不分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往往无法分辨敌友,导致其无法正确处理与其他政权的关系。
忽视国际力量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忽视了国际力量的存在和影响,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缺乏外交策略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无法达到其外交目标。
030201缺乏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措施未能提出先进的政治理念,如民主、平等、自由等,以引领运动的方向和激发群众的热情。
缺乏对国家治理、法律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无法为运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缺乏先进的政治理念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如土地改革、教育改革、行政改革等,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一、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的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用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
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和运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
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纲领性文件,但或者是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是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
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
2、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性不明确,大多是迫于贫困,希望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
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 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中,洪秀全和冯云山虽都是自小饱读诗书,但青年时有屡试不第。
可以说他们是从小接受了较强的正统封建思想的教育,但却又被封建阶级始终压迫着的迫切需要反对这种压迫的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四方面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四方面原因是什么一、领导层内部矛盾和冲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层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与军事将领杨秀清、冯云山等之间的权力争斗。
洪秀全虽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但在战争中表现出明显的决策失误和实际指挥能力不足,尤其在扬州战役中,洪秀全拒绝了冯云山等将领的建议,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和溃败。
洪秀全的领导风格也存在问题,他个人独裁,不听取建议,对部下的压迫和恶行使得很多人对他的统治感到不满,这影响了太平天国军队的士气和稳定性。
二、军事指导力的不足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指导力不足是导致其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军队的指挥层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和掌握较为薄弱,无法有效地应对清朝军队的反击和多次来袭。
太平天国军队没有足够的军事装备、训练和战术技术,缺乏现代化的战争指挥体系和作战机制,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和战术计划,致使在与清军的战斗中经常处于劣势。
相反,清朝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整训和现代化,拥有更好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斗力,这一点在扬州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导致了太平天国军队的溃败和最终失败。
三、社会经济问题的存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清朝统治以来,社会阶级问题日益严重,农民处于社会底层,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秩序混乱。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虽然太平天国军队在一些地区推行了一些和政策,如土地、废除苛捐杂税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和有效实施,导致了社会经济问题的继续存在。
四、外部势力的干预和清朝军队的强大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清朝正处于垂死挣扎的状态,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手段对清朝施加压力和干涉,如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清朝的军力和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无法全力应对。
然而,在扬州战役中,清军仍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和武器装备,顽强抵抗太平天国军队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2)一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妻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主观原因: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
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仅供天津;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
英法侵略者均值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因此得不到当时国内主流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日益腐化,他们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早年由南王冯云山制订),愈来愈脱离民众。
加上太平天国强制推行一些违背民意的措施,例如在首都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1855年起放宽),凡此种种皆不得民心。
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利,尤其是天京事变,最后引致领导集团的分裂。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意义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至晚期。
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复杂多样。
本文将探讨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场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内部存在严重的分裂。
虽然起初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天地会发动的起义,但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洪秀全的领导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内部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导致了内部动荡,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
其次,太平天国缺乏有效的军事和政治策略。
太平天国领导层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和战略指导,无法应对清朝军队的反击。
此外,太平天国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体系,导致内部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人力资源。
第三,外部干扰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英国、法国等列强在中国推行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的主权和资源。
这些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和掠夺,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抵抗力量,并给清朝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太平天国的失败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场起义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显示了中国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强烈反抗意识。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力量。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这场起义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农民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其次,太平天国的失败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如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农民福祉等。
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在革命进程中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的政府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反映了中国农民起义缺乏足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农民起义运动的局限性。
最后,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强调了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太平天国的崩溃导致清朝重新巩固了统治地位,重新确立了中央集权。
这一事件凸显了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的持续性和重要性,也为后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启示。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内部分裂、军事政治策略不当和外部干扰等。
评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评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革命,坚持十四年,纵横十八省,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沉重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显示出中国农民阶级的强大力量。
这场农民革命,以自己的奋发精神和战斗榜样,启迪了人们的觉悟和智慧,成为后来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声召唤者和英勇先驱。
太平天国革命的火种和它的历史教训,深刻地影响后代。
其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惨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1.拜上帝教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欧洲中世纪时“群众的感情唯一是由宗教‘食粮’来滋养的,所以为引起暴风雨般的运动,就必须使这些群众自身利益穿上宗教的外衣”。
①拜上帝教是基督教经洪秀全改造后的产物。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奠定了拜上帝教的基本理论,它灌输政治上的平等思想,打破封建制度的等级特权,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对立,幻化为宗教上的神妖对立,号召农民奋起革命,这些积极的作用我们应予以肯定。
但宗教毕竟是一个落后的意识形态,也麻醉和束缚了农民本身,宗教组织毕竟不是严密的组织,它本身就提不出明确的政治目标,再有宗教迷信的影响使起义的领导者不可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只有对个人迷信和权威的崇拜。
以致出现杨秀清多次假托“天父上帝”下风,附身说话,在宗教地位上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权威,也给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严重危机。
由此可说用宗教来作武器正是表现出了农民革命的弱点。
2.《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政纲,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农民革命纲领,它进一步勾画出了“天朝”的整个社会理想蓝图。
《天朝田亩制度》巩固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幻想在个体农业的基础上实行纯粹的自然经济,势必打击和限制当时已经存在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使《天朝田亩制度》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这种平均分配制度,要把一切剩余产品全部收归国有,这就“超越了反封建斗争的范围,不能促进甚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起了打击人们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这表现了历代农民革命所没有的那种革命彻底性。
深度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深度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虽然试图通过宗教和意识形态来动员农民,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性。
农民缺乏政治和军事经验,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组织和领导能力,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难以取得长期的胜利。
其次,农民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限制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往往保守、顽固,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时,缺乏灵活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陷入僵局和失败。
此外,农民阶级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也限制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农民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往往是分散的、松散的,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和战术,容易被敌人分化和击溃。
最后,农民阶级的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也限制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农民缺乏充足的经济和资源支持,他们往往生活贫困,缺乏军事装备和粮食补给,这使得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难以维持战斗力,容易被敌人消耗和击溃。
综上所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都限制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发展,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时,难以取得长期的胜利,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二、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军事战略上的错误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军事战略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军事战略上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指挥。
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着多个军事指挥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协调和统一指挥,导致了军事行动的分散和混乱。
这使得太平天国军队在与清军交战时缺乏整体战略,无法形成有力的军事打击力量,最终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颜廷山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它自1851年1月开始,到1864年7月结束,历时14年之久,势力发展到18个省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它反对鸦片输入,不承认列强在华特权,同外国的武装干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侵略者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之强、规模之大、经历时间之长、经过之复杂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但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最后却以悲壮的失败而告结束,其失败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始终的指导理论——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科学的理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并不是洪秀全的发明。
早在东汉末年张角就是利用太平道教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
宗教思想原本只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和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宗教之所以也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只因为其中有一些原始平等思想和能够帮助劳动人民解脱残酷现实的美丽言辞,因此这一点往往会成为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有力工具和思想武器。
但宗教并非科学的理论,利用它发动起义或革命,只能使起义或革命取得暂时的成功,而不能把起义或革命引向胜利。
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是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洪秀全、冯云山等农民起义的领袖,迎合了当时农民斗争的需要,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创立的“拜上帝教”中所吸收的基督教义中国化,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宗教的某些形式和精神,这样有利于吸引下层民众参加“拜上帝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和发动奠定组织基础。
第二、“拜上帝教”把拜上帝的信仰与人民群众的日常愿望结合起来,促成基督教精神与主张衣食第一、求吉利、求如意、求平安的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从而为日后把群众由虚妄的精神世界引向为实现这些美好愿望而斗争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第三、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宣传,他即将建立的太平天国是人间天堂,适应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需要,有利于号召教徒为建立这个国家而斗争。
第四、洪秀全从基督教为上帝大家庭的观念中推衍出人无私财的社会经济理论,并把它写在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这只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美丽的空想,对起义群众起了巨大的鼓舞和组织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起义的发展。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一步步的走向它的顶峰,特别是到了1856年秋天的天京事变后,“拜上帝教”这一套理论使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将士怀疑其真实性和正确性。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整日躲在深宫里遥控外面的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的思想就越来越受到他所创立的荒诞无稽的宗教信仰的束缚。
李秀成曾说:“自六京解围之后,我主执外不由人奏,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也。
”“主不问国中军民之事,深居宫内,永不出宫门”,而且“言天说地,并不以国为事”①。
同时他发布的诏书有些就是要人相信他是受上帝和“耶稣基督”以及“天兵天将”的保佑的,例如当安庆已被敌军包围时,天王下诏说,他在一夜间登天“亲身觐见父皇”,聆听父皇的教导。
洪秀全和参加这场大革命的所有人都不能科学的解释他们初期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胜利以及这种胜利随后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的原因。
洪秀全既然说这是上帝造成的,那他只能再次期待上帝再显奇迹。
“在革命前期,他曾借用天上语言来传达人间的革命意志,但到了后期,他从远离实际的王宫中发出来的非人间的语言,已不能在群众中引起什么激动了。
”②李秀成在失败后的自述中说,他和他的堂弟早就不相信“天父天兄下凡”这一事实了。
其实,就太平军全军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虽然仍然遵循某些宗教仪式,但这时已是一种空洞的仪式,不可能像前期那样借助于宗教信仰使全军保持统一的意志和严格的军纪了,此时的太平军已开始出现精神涣散、军纪废弛的情形,战斗力锐减。
1862年在浙江的侍王李世贤写给部下的一封信中说:“我兵心已散,不肯力战,势甚可危……”这封信为清军所获,后又落到英国驻宁波领事手里,并加以评论说,这封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谈论世俗的问题”,而把“太平天国的宗教完全撇开了”③总之,利用“拜上帝教”来组织和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了后期,它的危害性便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从而导致太平军的唯一的思想武器的锐利锋芒黯然消失,使太平军内部出现了一系列致命的危机,最终引导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二、洪秀全的决策失误及洪氏集团的腐败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农民革命的领袖人物。
他在组织、发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虽然保持着太平天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但他愈益丧失了领导革命继续前进的动力,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失误,与此同时,洪氏集团内部愈益腐败。
第一、在领导集团争权夺利的天京事变中,洪秀全密诏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这给天国事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惨重损失,迫使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重用石达开却又猜忌石达开,派自己两个昏庸无能的哥哥牵制他,最后为了巩固洪氏集团的统治逼走石达开,造成天国力量的又一次大分裂,破坏了刚刚扭转的大好形势。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洪秀全没有从中得出教训,相反,他对周围的许多人都觉得不信任,因而滋长了任人唯亲的恶劣倾向。
他的两个哥哥虽然庸碌无能,但被封为安王、福王。
他的十个儿子也都受封为王。
洪仁玕初到天京未立寸功,反被封为干王,显然是洪姓一家人的缘故。
和陈玉成、李秀成同时从下层提拔起来的蒙得恩,因为善于逢迎,受天王宠爱,其地位还高于战功卓著的陈、李二人。
总之,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任人唯亲,组织洪氏集团,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图享乐,奢侈腐化,使天国内部上下离心、人心涣散,陷入无法挽救的严重混乱中。
第二、天国后期,特别是天京事变之后,由于太平军内部将士对“拜上帝教”的所谓“天父天兄下凡”之事已不再相信,所以被封为干王的洪仁玕深感杨秀清当政时“号令统一”的情形已经是昨日黄花,并且认为“事权不一”是足以导致危险的后果的。
他又指出,将领们和官员们“动以升迁为荣,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未足”④,也就是说,当时太平军内部将士都以升官发财争权夺利为目标,已失去共同奋斗的远大政治目标。
其实,天国后期,“事权不一”,离心离德,也是一个必然趋势,除了封官赐爵之外,洪氏集团的领导者已没有别的办法来维系人心。
第三、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军事指挥上连连失误,严重丧失了太平军的有生力量,直接造成太平天国的败亡。
天京事变后,西征军在江西连连失利于曾国藩的湘军,这说明太平军对湘军采取的分割包围、挖壕固守的战略战术认识不足,同时对于湘军水师给以后战局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充分估计。
即使没有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军对湘军采取寸土必争的战略也是过于轻率。
江西失利后,太平军不思改弦更张,只着眼于临危救急,战术上一律采取前期的“围魏救赵”的做法,计谋不能出敌所料,执行又不能坚持到底,以至无一处打痛了敌人,尽管左冲右突,始终摆脱不了被动局面,最后导致军事上彻底失败。
三、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起了加速作用。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终于熄灭了,北京城森然的大门被武力撞开了,咸丰皇帝的行宫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成了废墟,象征着屈辱的《北京条约》也签字了,但在清朝的当权派中却感到,“这些侵略者其实是很有信义、很有礼貌、可以做朋友的人”。
代表这种看法的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同英、法谈判并签定条约而成为洋务专家的恭亲王奕欣。
当咸丰皇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担心英法和约虽签但还会反复时,奕欣就说:“(外夷)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
如果待以优礼,似觉渐形驯顺。
且该夷前曾有言,并非争城夺地而来,实为彼此无欺起见。
……该夷既已撤兵,似不至再虑反复。
”⑤1861年2月,奕欣又奏曰:“(英法)均称深知中国以诚信相待,毫不嫌隙,彼此永敦和好,并释前日猜疑。
”⑥至此,封建统治者确实认为这些侵略者“并不利我土地人民”。
其实,外国侵略者不但不想要清朝的“土地人民”,而且还想帮助统治者来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太平天国的革命者们。
早在《北京条约》签字后不久,法国和俄国相继向奕欣提出:愿意在反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和清朝实行军事合作。
奕欣也主张如此。
此时清朝官方已经确认他们和“外夷”是可以在反对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成为同盟者的。
奕欣在奏报中说:“自臣等笼络英法以来,目前尚称安静,似可睨而就我。
”⑦所以应当“乘此时卧薪尝胆,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
”⑧至此,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革命的形势已经成熟,只要他们找到双方合作的方式即可。
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英国向太平军曾发出照会,但遭到拒绝。
英国想动用自己的军队来对付太平军,但又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
同时,美国人华尔公开在上海招募了一支由外国流氓、水手等组成的“洋枪队”,很快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欢迎。
之后,华尔的“洋枪队”在清政府的供给和支持下实力大增,很快发展成为以中国士兵为主体、用洋枪洋炮装备、由外国人统领的一支中外联军,人数也由开始的12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
英法等国也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但清政府和列强在合作期间,由于民族矛盾所致,彼此顾虑重重,合作基础不牢,双方均持有有限合作思想,从而又制约了列强的武装干涉。
1862年2月到8月,英、法正规军在上海、宁波参战,基本上起了个辅助作用。
以华尔为代表的中外联军在1861年参战后活动范围更广、参战时间更长、投入兵力更多,但也受到清政府的多方防范,实力与清军相比相差甚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全局中只能起配合清军的作用。
其实,太平天国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后就已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了;1861年9月,安庆失陷已受到致命打击,败局已定,即使没有英、法正规军及华尔的中外联军干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也是迟早之事,因此列强的武装干涉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四、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反封建、反孔孟之道的主张,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就当时的历史情况而言,彻底批判封建主义和孔孟之道,条件还未成熟,因而这种主张超越了时代,脱离了群众,并不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文化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民族资产阶级还未产生,早期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还不足以支持太平天国运动,这样,革命的农民找不到任何阶级同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