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教案正式版
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教案《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浓厚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却有畏难情绪,而本节是整章的重点难点。
为此,学习难度最大,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地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循环语句的含义,其他语句就很好理解了。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
难点: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循环语句的作用,理解画同心圆的程序。
(2)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3)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一些注意事项。
(4)初步理解程序的循环结构。
(5)掌握do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选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度析画同心圆的程序,逐步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执行方式和应用以及书写格式、应用。
体验计算机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以及学生对程序的体验修改,克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持续的探究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持续提升学习梯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表现方式以顺序程序完成画同心圆和用循环语句画同心圆实行比较为引入,然后通过持续修改程序的初始值、终值、步长来体会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
知识形成Fori=100to1000step100r=ICircle(2500,2500),rNextI阅读程序段,指出循环变量、循环体、共循环了几次,并写出结果: S=0Fori=10to4step-3s=s+iNextIPrint“s=“;学生回答:如果步长为零,程序会陷入死循环。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步长能够是整数也能够是小数,能够是正数也能够是负数。
问题:如果步长为零,结果如何?Endsub教师对循环语句的进一步解释循环语句并动画显示循环过程。
循环结构教案

1.1.3程序框图(循环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算法的循环结构2.如何把循环结构由数学语言描述转化为框图表达3.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教学重点:设计合理的计算变量、累加变量等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条件的表达要恰当,精确以免出现多一循环或少一循环的现象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先模仿后操作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科学计算中,会遇到许多有规律的重复计算。
例如:人口预测。
已知现有的人口总数是P,人口的年增长率是R,预测第T年后人口总数将是多少?I=P*R 为计算增量P=P+I为储存数据单元t=t+1为计数变量循环过程和循环结构的概念:如果一个计算过程,要重复一系列的计算步骤若干次,每次重复的计算步骤完全相同,则这种算法过程称为循环过程。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的特点: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 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
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
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
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
循环结构 教案

循环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循环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2.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循环结构;3. 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计算机、编程软件、相关编程教材;2. 教学资源:示例程序、练习题、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引入循环结构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洗衣机的循环程序、交通信号灯的循环)来说明循环的作用和重要性。
步骤2:讲解2.1 讲解循环结构的基本语法和常见类型,如for循环、while循环和do-while 循环。
2.2 通过示例程序演示不同类型循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骤3:实践3.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循环结构,如输出1到10的数字、计算1到100的累加和等。
3.2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代码实现。
步骤4:拓展4.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结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计算斐波那契数列、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等。
4.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拓展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步骤5:总结总结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和基本用法,强调循环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编写更复杂的程序来进一步巩固循环结构的应用;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编程语言来实现循环结构,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掌握程度;2. 学生根据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拓展项目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估;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2.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的应用。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1
s=s+3 …… s = s + 100 Print s 师:大家可以发现,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累加,但有没有问题啊? 生:太烦琐了 师:那能不能把程序写得简单一些,让计算机自动重复上述过程呢? 师:我们仔细的看一下,这里的 s=s+1、s=s+2、s=s+3 等等,都是很相似的语句吧,都 可以写成 s=s+数字的形式吧。而且这里的数字是从 1、2 一直到 100,是一个等差数列,公 差是 1。 师:如果用变量 i 来表示这里的数字,那每一行的操作就是 s=s+i (i 分别取 1、2、3。 。 。 、 100) ,所以整个计算过程是在重复若干个同样的操作,即 s=s+i。 我们说,像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反复执行某种操作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循环结构。这 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课题,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降 低学生的难度,能让学生水到渠成的掌握知识。学生适时归纳,总结规律,从中抽象出循环 结构这样一类逻辑结构。 (2)展示实例程序,分析程序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程序用循环结构是如何实现的。 展示程序: Private Sub cmdgs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s = 0 For i = 1 To 100 s = s + i Next i Print s End Sub 师:很明显,左右两边哪一边的程序是用循环结构实现的程序?左边的。对比一下,本 来用于累加的 100 行语句现在变成了几行?3 行。 简单多了。 这个 3 行就是我们的循环结构。 师:解释一下这里的循环结构:i 从 1(i 的初值)开始一直到 100(i 的终值) ,这里的 1 称之为 i 的初值, 100 称之为 i 的终值, 这里重复执行的是什么?s=s+i,next i 是什么意思呢? 让 i 的值增加 1, i 的初值是 1, 然后是 2, 然后是 3, 一直到 100, 所以 s=s+i 执行了多少次? 100 次。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 vb 程序,运行一下,结果是多少?5050 师:现在,我将这个程序稍微改一下,让 i 从 2 开始到 99 结束,最后 s 的值是多少? 生:4949 师:实际上这时候计算的是 2+3+4+…+99 的和。 (3)模拟尝试,用循环思想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想大家对循环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模仿这 个程序,完成下面 4 个程序的填空(1、2 两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3、4 两题由学生上机实 践完成。 ) [任务一]: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全面版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状态、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算法表示,程序编写到算法实现的程序化算法思想;培养学生严密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循环结构的一般意义及应用方法;培养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及具体,抽象,具体的螺旋上升式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分析类比,归纳提升,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形成在继承中提高、发展,在思辩中观察、分析并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品质;体会数学中的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建立联系的有效性和优势体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程序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和个性发展及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1)重点循环结构的概念、功能、要素、框图及应用(2)难点描述和应用循环结构时,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表达(3)关键点跟踪变量变化,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3.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法探究启发式教学法(3)学法探索发现式学习法4.教学过程导入阶段(1)温故知新,探究发现课前演练:问题1:给定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填充完成程序框图:【复习引入】复习已学得顺序和分支结构,同时在判断给出的三条边是否构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承上启下,同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哪些是重复进行的部分,为新知作好铺垫。
高中数学循环结构教案

高中数学循环结构教案
教学内容:循环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
2. 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3. 能够编写简单的包含循环结构的程序。
教学重点:
1. 循环结构的概念;
2. 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语法和用法。
教学难点:
1. 循环结构的灵活应用;
2. 循环条件的控制和终止。
教学准备:
1. 讲义;
2. 计算机或编程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循环结构的概念,以及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循环结构(15分钟)
1. 讲解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语法和用法;
2. 分别给出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原理。
三、练习编程(25分钟)
1. 让学生自行编写包含循环结构的程序,并进行调试;
2. 指导学生如何控制循环条件和终止循环。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更
多的实践和练习。
五、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编写更复杂的包含循环结构的程序,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并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
在教学
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循环结构,并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同时,要及
时发现学生在编程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解决和总结。
循环结构 教案

循环结构教案教案: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能够使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编写简单的循环结构程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循环结构的作用和优势。
2. 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循环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出对循环结构的疑问。
2. 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幻灯片和板书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循环结构解决这些问题。
4. 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编写循环结构程序,并将结果输出。
5. 练习循环结构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并运行验证。
6. 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并解答疑惑。
7.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结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学幻灯片。
2. 板书。
3. 计算机。
4. 相关的编程工具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参与状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3. 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手段:1. 讲义:提供给学生参考和复习。
八、板书设计:循环结构- 概念:在程序中重复执行某段代码的结构。
- 作用:节省代码量,提高程序的灵活性和效率。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具体的演示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互动。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循环结构》教学案

《循环结构》教学案学习重点循环结构的概念、功能、要素、框图及应用学习难点描述和应用循环结构时,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表达学习目标1.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掌握两种循环结构的特点及功能.2. 能运用算法框图表示循环结构,并通过模仿、操作、探索设计循环结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什么是循环结构2.循环结构有三要素:3.两种循环结构的特点及流程图4. 从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循环结构可以看出,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二、师生互动例1: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例2画出求21+22+23+…2100的值的程序框图。
三、巩固练习1.输入3个实数按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序。
2. 某商场进行优惠促销:若购物金额在500元以上,打8折;若购物金额在300元以上,打9折;否则,不打折. 设计算法的程序框图,要求输入购物金额,即能输出实际交款额.四、课后反思五、课后巩固练习1.流程图中的判断框,有1个入口和()个出口.A.1 B.2 C.3 D.42.以下给出对程序框图的几种说法:①任何一个程序框图都必须有起止框;②输人框只能放在开始框后,输出框只能放在结束框前;③判断框是唯一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符号;④对于一个程序来说,判断框内的条件表述方法是唯一的.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A.1 B.2 C.3 D.43.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是().A.顺序结构、流程结构、循环结构B.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嵌套结构C.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D.流程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4. 若输入的a、b、c分别是21、32、75,则输出的a、b、c分别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结构》教案
北京市第五中学李翥
教学目标:
1.掌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理解两种循环结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设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算法,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运用算法语句编写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用直到型循环结构编写的算法程序是否正确.
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
CASIO图形计算器和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探索新结构
1.以“如何计算123100
++++的值”这个实例入手,回顾解决此问题的第一种循环结构——当型循环,同时强调循环结构中的三种要素:累加变量、计数变量和终止条件.
2.提出思考问题: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在上述循环结构中,终止条件的位置能否改变?
3.通过探究得到一种新的循环结构的形式——直到型循环,并引导学生根据此例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程序框图:
循环体
否
满足条件? 是
二.探究对比,理解新结构 1.引导学生通过框图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特点:先运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是否被满足.
2.用下例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形式的循环结构的区别,并通过改变初始条件体会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输出结果:s=0,i=101 输出结果:s=101,i=102
3.通过例1完成对直到型循环程序框图的深入认识.
例1 判断下列求123100+++
+的程序框图是否正确.
(1)
(2)
实际功能:求2+3+…+101的值实际输出: s=1
三.编程实践,应用新结构
1.教师介绍用CASIO图形计算器实现直到型循环的算法语句:
Do
循环体
LoopWhile条件
2.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将上节课编写的当型循环While语句用Do语句替换,并运行得到结果.
3.通过例2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例 2 用直到型循环设计一个求20以内所有正奇数乘积的程序框图,并用CASIO图形计算器编程实现.
此例题可引导学生在修改初始变量的值,修改计数变量的步长,修改终止条件,修改语句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4.通过例3强化算理作用及图形计算器的辅助功能.
例3 设计一个求使得不等式3131211<++++n 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并用图形计算器编程实现.
四.归纳小结,巩固新结构
1.归纳小结:
(1)直到型循环结构框图表示;
(2)编写算法程序实现直到型循环;
(3)算法基本逻辑结构.
2.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求100
199131211-+-+- 的算法,并编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