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

循环结构说课教案教材地位: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逻辑结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并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

对程序框图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的抽象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实例引入及分析。

使学生在理解循环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循环结构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循环结构,区分直到型和当型两种循环结构,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种循环结构。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本节课难度较大,故遵循问题引导,循序渐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辅以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方法:运用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相传古代印度的舍罕王要褒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西·达依尔。

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只要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放一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放2粒,第3个小格放4粒,按此规律每一小格加一倍,一直放到第64格(国际象棋棋盘是8×8=64格),我就感激不尽了。

”国王想:“这还不容易!”让人扛来一袋小麦,但不到一会儿全用没了,再来一袋很快又没有了,结果仓库里的粮食都用完还不够。

国王奇怪,怎么也算不清这笔账。

请你设计算法求国王需要奖赏多少麦子。

列出式子:1+2+22+23+…+263如何求1+2+22+……+263的值?算法分析:第1步:0+1=1第2步:1+2=3第3步:3+22=7第4步:7+23=15……问题:(1)前后两步之间有什么关系?(2)最后三步是什么?分析:第1步:S1=1第2步:S2=S1+2第3步:S3=S2+22……从第二步起每一步都是用上一步的结果加下一个数从而得出最后三步。

2022年《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2022年《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1.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2.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问题。

3.通过摹仿,操作,探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关键点:跟踪变量变化,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教法:探索启示式。

学法:探索发现式。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

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者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

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味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

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普通”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索,掌握知识1、夯实基础:人口预测。

现有人口总数是,人口的年增长率是,预测第年人口总数将是多少?用程序框图描述你的算法。

这是课本上的引例。

2、巩固提高:3、沟通发展仿照本节课例题,同桌俩人一人编题一人解答。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①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

②明确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联系。

③数学思想方法:算法思想,类比方法①课本 P19 习题 1-1 A 4,5②课外拓展:写出一个求满足的最小正整数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书面作业第一个层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体现了差异发展教学。

“for 循环结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程序的基本结构》的第二课时内容。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循环结构(二)”,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编程思维培养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为后续的编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

(3)能够运用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

(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逻辑思维。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度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循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3.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循环结构。

2. 新课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及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学生跟随练习,巩固知识。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编写简单的循环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5. 交流分享:小组代表展示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循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循环程序,并记录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共同探讨循环结构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13课循环结构(一)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信息科技浙教版

第13课循环结构(一)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信息科技浙教版

《循环结构(一)》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循环结构(一)》是浙将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是第三单元《系统中的计算》的第5课。

计算是将数据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的处理过程,计算是控制过程的核心。

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手工、基本控制电路以及计算机等多种方法实现系统的控制。

计算机正越来越多运用到过程控制中,实现更加灵活、高效和可扩展的控制。

本单元前几次课介绍系统中的计算,计算的常见类型;系统实现计算的方式,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查表计算,运用查表计算解决问题;生活中的条件计算,空调系统中的条件计算。

本课主要介绍循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循环结构。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敢于合作,善于表达,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线上学习与生活、生活中的数字化、数据编码等内容,但是学生对于系统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

前两个单元了解了生活中的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并体验了控制系统。

本单元前几次课介绍系统中的计算,计算的常见类型;系统实现计算的方式,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查表计算,运用查表计算解决问题;生活中的条件计算,空调系统中的条件,计算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循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循环结构。

教学难点:用流程图表示循环结构。

五、课前准备学习环境:计算机教室学习资源:PPT课件六、设计思路本着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辅以作品评价法、归纳总结法,这些教学方法都将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逐级展开。

七、学习过程循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循环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1)求100内奇数和S=0
IfOption1.Value=TrueThen For
Next i End If
Label2.Caption = s
(2)求100内偶数和
IfOption2.Value=TrueThen For
Next i End If
Label2.Caption = s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在程序编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反馈与自我评价
说明:请学生完成“课堂反馈”,1-3题是反馈练习,4-5题是对本节知识学习情况自我评价
展示问卷星结果
学生通过反馈练习再次加强理解本节知识点
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反馈练习的作用是对本节课知识巩固, 查缺补漏。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本节掌握的知识情况。
教师通过问卷星的结果统计掌握学生学习
Text2.Text=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在程序编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分组练习:1、3、5组完成100内偶数相加2、4、6组完成100内奇数相加
要求:1、尝试多种算法
2、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都完成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完
分小组完成任
能力提升
善程序, 并运行
务能够提高课
调试程序。
堂效率。
多种方法, 开
拓学生思路。
完成主体程序:
积极思考讨论探究
讨论探究
学生完善程序代码, 运行程序查看结果
我校校训“优秀是一种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同学们都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
确定循环变量、循环体及结束条件。
学生演示加深理解程序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实战练习
S=0
For i=1 to 50 step 1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全面版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全面版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状态、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算法表示,程序编写到算法实现的程序化算法思想;培养学生严密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循环结构的一般意义及应用方法;培养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及具体,抽象,具体的螺旋上升式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分析类比,归纳提升,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形成在继承中提高、发展,在思辩中观察、分析并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品质;体会数学中的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建立联系的有效性和优势体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程序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和个性发展及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1)重点循环结构的概念、功能、要素、框图及应用(2)难点描述和应用循环结构时,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表达(3)关键点跟踪变量变化,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3.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法探究启发式教学法(3)学法探索发现式学习法4.教学过程导入阶段(1)温故知新,探究发现课前演练:问题1:给定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填充完成程序框图:【复习引入】复习已学得顺序和分支结构,同时在判断给出的三条边是否构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承上启下,同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哪些是重复进行的部分,为新知作好铺垫。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2.3.3 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for-next 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2、掌握for-next 循环4 个规律并会巧妙运用过程与方法:能用for-next 循环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程序代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比较程序设计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for-next 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重点难点:1、For-next 格式及四条规律2、用For-next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课时:1 课时导入:“棋盘上的麦粒”、“韩信点兵”,“希望工程捐款问题”教学过程:一、分析实例:1-24 月份捐款情况设N 表月份,同时代表当月存入钱数,S 表和,初始值为0N sN=1s= 0 + 1 =1N=2 s= 1 + 2 =3N=3 s= 3 + 3 =6N=4 s= 6 + 4 =10… …… …N(1<=n<=24)在 N 从 1 变化到 24 的过程中, s=s+n 一直成立N 每变化一次,s=s+n 求和进行一次,这是重复性操作,可用循环来解决,共重复 24 次, 次数明确的循环可用 for –next 结构二、For –next 格式:for 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循环体Next <变量>说明:(1) 步长为每次循环时循环变量递增量(2) 循环变量从初始值开始进入循环,执行循环体里的语句,变量每增长一个步长,返回与终值比较,小于等于终值再次进入循环,否则退出循环。

ν 程序实现:ν S=0ν For n=1 to 24 step 1νs=s+nνNext nνPrint s循环过程:N sN=1 s= 0 + 1 =1N=2 s= 1 + 2 =3N=3 s= 3 + 3 =6N=4 s= 6 + 4 =10…………N=24 s=前23 月和+24N=25 >24 终值退出循环循环运行机制:νS 为和,初始值为0,N 的初始值为1 当N 为时,第一次进入循环,FOR 与NEXT 之间的循环体,执行循环体里的语句,则S=0+1=1 ;按顺序执行“NEXT N”下一个N 为本次循环中的N+步长,则N 为2,返回到FOR(形成环路),验证N=2 是否超过了终值24,如没有继续进入循环如何修改程序实现以下几个问题:(分组完成以下问题)ν1、如1 月份存入24 元,2 月份存入23 元,依此类推两年存款总和为多少?ν2、求这个程序的循环次数,并试着改变初始值、终值、步长,推导出循环次数的关系式。

循环结构 教案

循环结构 教案

循环结构教案教案: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能够使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编写简单的循环结构程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循环结构的作用和优势。

2. 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循环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出对循环结构的疑问。

2. 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幻灯片和板书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循环结构的应用场景: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循环结构解决这些问题。

4. 演示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编写循环结构程序,并将结果输出。

5. 练习循环结构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并运行验证。

6. 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循环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并解答疑惑。

7.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结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学幻灯片。

2. 板书。

3. 计算机。

4. 相关的编程工具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参与状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3. 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手段:1. 讲义:提供给学生参考和复习。

八、板书设计:循环结构- 概念:在程序中重复执行某段代码的结构。

- 作用:节省代码量,提高程序的灵活性和效率。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具体的演示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互动。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循环结构》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1.1.3节《循环结构》。

要点:课题、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图、课件说明、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创新点、结束语、课件略图、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标准新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对此感觉新鲜,积极性高,但是对教师而言,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诠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初步的接触了算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几种逻辑结构的理解和程序框图掌握加深算法的几种形式的认识。

前面学习的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相对循环结构较为简单,循环结构中的变量思想,尤其是S=S+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对此,我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好的体现。

同时因为牵扯到循环思想,程序框图比较复杂,学生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何时退出循环的理解上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中加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对后面学习几种算法语言做好铺垫。

要求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主要内容,体会变量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框图形式展现出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知识的理解。

重点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两种结构的异同,提高用算法语言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理解变量思想,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变量思想,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处理办法: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可以很好的展示难点的解决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核裂变过程(提出问题)
概念探究——温故知新(用前面的知识试图解决情境中的问
题)
——概念引入(探究变量思想)
——实际演练(根据变量思想初步画出框图,领会各个要素)概念形成——总结各个要素,提出两种框图结构
概念深化——流程(通过完善所画框图,深入的体会)
——探究(研究两种结构的不同)
——循环(研究演示循环结构的工作流程)
引例解决——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典例分析——通过例题对循环结构更深入得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整节课的重难点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课件说明:使用的创作工具是ppt和flash,能够在任何一款windows系统下运行。

ppt课件容易编辑,使用人数众多,易于广大教师修改;flash 互动性和动画效果比较强,使所学知识便于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解决难点和重点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学生对于循环结构的框图画法和各个概念的理解、应用方面有收获。

在师生互动方面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课件中的演示自主领会学习各个要点,由教师作出指导和完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提高了协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不足方面是在设置例题方面,可以加上一部分概念理解的选择题和例题的变形形式,这个工作可以放在下一节课专门练习,更好的巩固循环结构的知识。

创新点:
课件中动画的辅助教学,可以使师生互动和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