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优质课教学设计新叁篇

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优质课教学设计新叁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与和善和我对母亲的感谢、喜爱与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一些重点句段要多次诵读,感受谴词运句方面的精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
2、难点是引领孩子从母亲的外貌和朴实的言行中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宏大。
三、教具预备: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一、感情读题,品读词意同学们,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生的《慈母情深》(板书)。
1、感悟"慈母'2、感悟"深'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把生字词读通读顺。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始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的( 失魂落魄 )。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音(震耳欲聋 ),我看到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的手里,立即又陷入了(劳碌)。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3、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三、研读课文,细品词句1、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好好读读,专心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
(写下自己的感受)2、品读词句,沟通感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乏的眼睛惊讶地望着我,我的母亲'A、读这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B、谁能发觉这句话的特殊之处?(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C、师范读句子,学生闭上眼睛,专心灵想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我记忆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你看到一张怎样的脸?记忆中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的?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D、母亲坚挺的背,光滑的脸,光明有神的眼睛到哪去了?惊讶极了!让我们带着困惑和惊异来读这句话。
部编本语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获奖教案

部编本语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获奖教案摘要本文档记录了一份获奖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该教案适用于部编本语文教材。
教案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能力。
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主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课题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步骤二:预让学生提前阅读并做好相关课前准备,例如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一些问题或写下自己对文章的个人看法和感想。
步骤三:导读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简要导读,介绍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步骤四:分析讨论通过个人或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步骤五:展示演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展示演练,例如朗读文章、模拟对话、创意表演等。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六:评价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应用能力。
结论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获奖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能力。
该教案可供其他教师参考,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目标
1.能够说出《故事二则》中的故事梗概。
2.能够理解《故事二则》中的寓意。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二则》中的故事。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精心准备课件,包括故事内容的PPT、教学活动设计等。
2.充分理解《故事二则》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角色扮演道具等。
学生准备
1.在故事前预习相关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主动参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言等方式引入故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学(15分钟)
教师讲解《故事二则》的故事内容及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3. 学生互动(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4. 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5. 总结(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教训,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寓意和运用道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下一次教学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对《故事二则》中的故事进行再现、改编或转述,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
定期关注学生对《故事二则》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自制课件、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鲸的资料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大象大家都很熟悉,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生活在海洋里,比大象大的多的动物,大家看看,它是谁?(这是一条跃出水面的蓝鲸这也是一条蓝鲸,大家正在观看它的表演,从观众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这说明鲸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呢?这是一幅鲸呼吸的漫画,看起来非常可爱。
这是两条虎鲸,妈妈和孩子。
)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更多有关鲸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鲸》。
(教师板书课题)鲸的名字有个鱼字旁,又生活在海洋里,体形很像鱼,所以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同学们,你们说它是不是鱼呢?(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二)师生共同学习课文1、速读课文,找出鲸是哺乳动物的句子,并画下来。
2、教师: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鲸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高级的脊椎动物,特点就是用肺呼吸、胎生、幼体吃奶。
那为什么它生活在海洋里,并且体形像鱼呢?3、教师:这就是鲸的进化的过程。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从老师标出的不同颜色的词,你发现了什么?((1)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时间。
优质课比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对比描写如今绿风荡漾的小院和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的险恶环境,对比城里自在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苦的种树日子,来体会“青山”和“不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要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抓住关键句的阅读策略感受奇迹的伟大,再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精神永存和青山常绿之间的内涵关联,最后让学生发现“事例+观点”这一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深入感悟老人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造福子孙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抓住关键句,联系老人的事例,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电影链接,揭题导入1.同学们,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响亮的主题,说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2.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他生活的那片土地。
3.揭示课题《青山不老》。
二、聚焦老人,走进故事1.如果老人的故事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中的一个片段,请你设想一个主题,并说说这位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2.学生发言。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植树造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
教师小结:根据“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结合阅读提示,研读“奇迹”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2.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集体补学出示句段: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最新部编本《多彩的希望》优质课教案 (5)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本《多彩的希望》优质课教案 (5)公开课教学设计本次授课旨在帮助学生们巩固掌握“多彩的希望”的教材内容,并通过开放式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研究《多彩的希望》的兴趣。
- 帮助学生们巩固掌握教材内容,熟练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情感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课前预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仔细阅读《多彩的希望》的相关章节,并准备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需要在老师布置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通过微信群或其他方式提交。
活动2:团队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课前预中的收获和难点。
老师可以指定学生在小组中发言,也可以让学生们自由交流。
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内容。
活动3:知识点梳理老师将会就学生预的章节内容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讨论。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中的疑点和难点。
活动4:互动发言老师将会提供一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
该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活动5:合作作业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能力。
老师会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小型合作任务,例如团队讨论、小组报告等。
每个小组要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公开课教学,学生们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此外,学生们也对《多彩的希望》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深了与教材的情感联系。
建议今后继续多开展此类互动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谢谢!。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读课文《小草》。
2. 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
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5. 进行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2. 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关于草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有关草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精读课文《小草》(2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4. 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2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语法知识,例如名词、动词的用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5. 进行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写作题目,例如《小草的一天》,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写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并探索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7.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还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质课比赛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优质课比赛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教学目标:(一)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三)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色。
(四)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五)通过表达准确生动的句子,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
4.通过表达准确生动的句子,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读导语,理目标从卷首语入手,了解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等。
二、知诗人,解诗题“江”为江边。
“吟”是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
提示:善于利用注释,理解重点字词。
(三)示范书写“暮”、“吟”。
三、初读诗,圈景物(一)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至少三遍。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读出画面,读得有声有色。
展示朗读、点评。
(二)问题交流:“白居易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用“○”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交流、板书:残阳、江、露、月)(三)追问1:什么是残阳?四、找画面,明诗意(一)学习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从“铺”入手,感受阳光的柔和,平铺之美。
(板书“铺”)2.从“瑟瑟”和“红”中感受江面的色彩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best bridge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2. It is also the best mean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 most perfect platform to update the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二:三维目标
Knowledge aim:To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know the hurricane
and the tornado.
Ability aim:Use their own word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Emotional aim: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ready to help others.
三:教学重点
1. To grasp main ideas of this passage in a very short time.
2. To learn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say or write a
composition.
四:教学难点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2.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passage better.
Fast The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ding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Lead in
1.Brainstorm
3.Study by
Co-operation 2.Scan Discuss Write a composition nguage points
八: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Lead-in
1)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a video about the
tornado in the USA.
2) Ask the students to name the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Step 2. While- reading
1) Brainstorm
Let the students think up the verbs and the phrases which they can use to express the disasters and the expression to the response to the disasters.
2) Scanning.
A. Do a thorough readi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B.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Fill in the tabl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3)Studying by co-operation.
A.Match the phrases.
B.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he text.
4) Language points.
A.Try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us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ge, ruin and destroy.
B.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8 kinds of the structures of leave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Step 3. Post-reading
1)Have a discussion.
Faced with the earthquake, what should we do?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dialogues and then act them out.
2) Write a composi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 will ask one student whose composition is better written to read the composition before all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end, as a piece of music named devotion to the love is being played,I will make a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