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质表格式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质表格式教案(全册)1观潮导学案设计课题观潮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导入,析题解题(用时:3分钟) 1.解析课题。
2.板书课题,设疑引读。
1.交流汇报:观潮就是指观看、观赏钱塘江大潮。
2.齐读课题,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解读课题,一是从字面入手,二是从内容入手。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重点考查“震”“霎”“逐”的读音;指导“贯”“昂”“鼎”的结构。
3.指导集体交流书写要点:“盼”右上部是“八”,不是“人”;“堤”和“堵”左边都是“”,不是“”;“犹”右边是“尤”,不是“龙”。
4.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交流。
5.检查朗读情况。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组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4.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5.指名逐段朗读,同桌合作读。
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造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便于集中指导。
三、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分段。
2.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
1.朗读课文:个人读,同桌互读。
【上海市】上海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1.观潮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 ,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精读课文。
(一 ) 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 ) 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 ) 讲读第三段。
1、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指导朗读。
(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23指导朗读。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天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3、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四、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材编排新人教版编部本于 2019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 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 1 ~ 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 5 ~ 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第 9 ~ 11 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
第 12 ~ 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第 16 ~ 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 ~ 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 21 ~ 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 25 ~ 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
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
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
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粗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
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创新教案】1.《观潮》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1/385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感受自然之美”的主题展开。
它主要由四个文本组成:观潮、行月、两首现代诗和星星。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如此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自发地热爱大自然。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壮观的大潮和诗意的散文《月行》充满了幸福、快乐、温暖和甜蜜。
通过阅读,你可以在两首现代诗中感受到深秋的美和小花的可爱。
星星,充满童心和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风景带来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1观潮教学要点本课讲述钱塘大潮的壮丽。
重点是感受钱塘江涨潮的壮观气势。
第2课教学建议1通过初读、学习和熟悉阅读的程序,引导学生体验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2.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在月球上行走这节课描述了我母亲用我的小手在月光下行走的美丽场景。
重点是在月光下感受美丽的景色,体验我和母亲之间牢固的家庭关系。
3两首现代诗本课描述了深秋的美丽和小花牛的可爱。
重点是通过情感阅读体验文本。
作者2/38521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图片。
2.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一边轻柔而自由地阅读。
1.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诗歌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4*繁星本课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重点是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口语交际:我们与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以环境“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重点是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024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
自然对话)
◆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
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
.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 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 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
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1 观潮
2 走月亮
3 现代诗二首
4 繁星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
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
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
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
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语文园地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 蝙蝠和雷达
7呼风唤雨的世纪
8 蝴蝶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教学侧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笼罩(lǒnɡ zhào)薄雾(báo)横贯(ɡuà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
(板书:平静)“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
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
(板书:昂首东望)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平静昂首东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
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山崩地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
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后记:2《走月亮》教学侧记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课件出示3)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