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春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六、巩固提升见附页板书设计肖联写景心生伤痛颔联抒情离愁别恨借景抒情春望颈联叙事眷家思亲寓情于物尾联描写忧国伤时第2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质量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质量》(沪科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天平的主要构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质量的定义。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科学抽象法、阅读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若干台、砝码若干盒等。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感知,情景引入:摆在我们面前的课桌、椅子都是由木头做的,但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的,但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你知道怎样才能准确的把这种含义表示出来呢?若有两个差不多的铁钉,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哪个含铁更多一点?二、新课教学:(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内课桌、椅子。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课桌、椅子哪个的木头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课桌、椅子、铁锤、铁钉都是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即: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即: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用符号“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
试一试:将一橡皮泥团压扁,形状变了,橡皮泥的多少会变化吗?将焊锡熔化,状态变了,锡的多少会变化吗?想一想:杨利伟把一玻璃杯从地球带到太空,空间位置变了,杯子所含玻璃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提问:以上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都没有变化,由此,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探究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概述本教学设计以介绍氧气的性质为主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掌握氧气与燃烧的关系- 认识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氧气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2.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及实验演示4. 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矿山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氧气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2. 实验演示法:简单的燃烧实验演示,展示氧气与燃烧的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氧气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氧气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演示,展示氧气的特性。
4.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自主搜索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对氧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研究动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 注意:本文档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一元二次方程与美丽的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3节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与美丽的图形》教学设计单位:姓名:时间:【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文化中感受美--探索中领悟美—交流中拓展美—练习中品味美—小节中收获美—作业中延续美”的过程,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课标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本节内容的设置,正是《新课程标准》在知识点上呈螺旋上升趋势的具体体现,是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也为下一章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打下基础.【教学目标设置】:知识与能力: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问题.2、掌握通过利用图形移动,用化“零散为整体”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的过程.2、体验通过移动变化分析面积问题的方法.3、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4、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地数学模型,感受和应用数学之美,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探索和解决面积问题.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移动化“零散为整体”,利用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时,学生就已经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这一数学化过程,而且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初三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对于矩形面积公式也能较灵活的应用,对于简单的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也能够通过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来解决.学生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对于面积问题的分析,图形的转化,根的取舍等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适时点拨、提升,总结.特别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图形“化零散为整体”的方法及用“割补法“求面积的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强调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同时注意分层施教,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磁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3)知道地磁场。
(4)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能描述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
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初步认识科
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2.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
教学器材:
教师:自制磁悬浮演示器,自制磁屏蔽演示器,铁质钥匙,铁粉,小磁针,条形磁铁,铁钉,曲别针,小风扇,布条。
学生:条形和U形磁铁,小磁针,小螺帽,钴,镍,铜块、铝块、木块,水,磁场方向探究卡,透明投影胶片,记号笔,螺丝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外活动:
1、用研究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方法去研究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场分布。
2、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磁屏蔽的知识。
板书设计:
§7.1 磁现象 磁性
磁体
磁体外部N S
磁极 磁场 磁感线 密疏程度反映磁场强弱
转换法
模型法
N S 同名相斥
异名相吸
磁化。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第4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节课是苏教版第五册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单元围绕生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个话题展开的。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了植物、动物的繁殖之后进一步学习人是怎样进行繁殖的,从而认识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征。
作为五年级的同学对人的繁殖这个话题既熟悉又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一个惯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课是同学通览教材、自由交流、质疑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我基本上能掌握同学的思维动态。
我就发现同学在这节内容上停留的时间长,而且窃窃私语,当发现我注视他们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欲言又止。
加之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家长的爱远远多于对家长的汇报,根据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身擅长的方法表述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身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家长的亲情,体验家长养育的辛苦。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收集对自身研究的问题有用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同学有所获,教师必需合理布置教学程序,这是教学胜利最关键的一环。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由此可见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分两局部,都在一星期前进行。
第一局部:安排同学就关于我是访谈使同学认识到访谈可以让自身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
作为教师应指导同学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使访谈有目的,从而学会访谈的方法。
这样做能突破教学难点,同学学会收集对自身研究的问题有用的资料。
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家长的不配合,局部同学不能按计划进行访谈。
我准备采取通过教育一线通事先告知家长我的教学意图,以便家长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我的教学,提高访谈效益。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到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贫苦。
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
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
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語气亲切、自然,語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語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語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
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四、知识建构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
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
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
3和图10。
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答: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探究四: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best
bridge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2. It is also the best mean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 most perfect platform to update the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二:三维目标
Knowledge aim:To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know the hurricane and
the tornado.
Ability aim:Use their own word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Emotional aim: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ready to help others.
三:教学重点
1. To grasp main ideas of this passage in a very short time.
2. To learn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say or write a
composition.
四:教学难点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2.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passage better.
Fast and The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ding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Lead in
1.Brainstorm
3.Study by
Co-operation 2.Scan Discuss Write a composition nguage points
八: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Lead-in
1)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a video about the tornado in the USA.
2) Ask the students to name the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Step 2. While- reading
1) Brainstorm
Let the students think up the verbs and the phrases which they can use to express the disasters and the expression to the response to the disasters.
2) Scanning.
A. Do a thorough readi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B.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Fill in the tabl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3)Studying by co-operation.
A.Match the phrases.
B.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he text.
4) Language points.
A.Try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us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ge, ruin and destroy.
B.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8 kinds of the structures of leave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Step 3. Post-reading
1)Have a discussion.
Faced with the earthquake, what should we do?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dialogues and then act them out.
2) Write a composi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 will ask one student whose composition is better written to read the composition before all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end, as a piece of music named devotion to the love is being played,I will make a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