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工程3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工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工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珊瑚礁当所处环境恶化时,失去了共生藻类的珊瑚虫会因为死亡而导致珊瑚礁逐渐“白化”,失去其鲜艳的色彩,那里生物多样性也锐减。
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什么原理()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B.整体性原理C.系统整体性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C【解析】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为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题意体现的就是就是该原理,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效果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措施是()。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答案】C【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则,酸雨气候已成全球问题,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治理完成,同时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答案】C【解析】该人工生态工程是依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理设计的,图中人的因素是非常突出的,在人的管理下,使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木糖醇、食用菌和禽畜等都能增加经济效益,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再生。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4.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A.中国传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B.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与平衡原理D.水乡的桑基鱼塘整体性原理【答案】C【解析】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错误;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主要体现物种多样性原理,B错误;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体现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水乡的桑基鱼塘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错误。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圣才出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一、选择题1.关于微型后生动物描述正确的是()。
A.是多细胞动物B.是单细胞动物C.是真菌D.属于藻类【答案】A【解析】真核微生物中,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称为后生动物。
因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方可看得清楚,故称为微型后生动物。
如轮虫、线虫、寡毛虫、浮游甲壳动物、苔藓动物、水螅等。
2.酵母菌细胞通过()过程从糖分子获得能量。
A.竞合作用B.发酵C.呼吸D.三羧酸循环【答案】B【解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发酵型酵母菌是发酵糖为乙醇(或甘油、甘露醇、有机酸、维生素及核苷酸)和二氧化碳的一类酵母菌,用于发面做面包、馒头和酿酒等。
3.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中,以有机物为食的是()。
A.植物型营养B.全动型营养C.光能自养D.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B项,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吞食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绝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全动性营养。
4.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A.青霉B.酵母菌C.曲霉D.细菌【答案】B【解析】AC两项,青霉和曲霉都属于多细胞菌属;B项,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D项,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
5.(多选)关于原生动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
A.单细胞,没有细胞壁B.多细胞,有细胞壁C.细胞核具有核膜D.细胞核不具有核膜【答案】AC【解析】原生动物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有细胞质膜、细胞质,有分化的细胞器,其细胞核具有核膜(较高级类型有两个核),属真核微生物。
6.(多选)可做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有()。
A.轮虫B.线虫C.鞭毛虫D.钟虫【答案】BC【解析】B项,线虫有好氧和兼性厌氧的,兼性厌氧者在缺氧时大量繁殖,线虫是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
C项,在自然水体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
二、填空题1.______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章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

第十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1.污(废)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答:污(废)水需要脱氮除磷的原因如下:(1)在好氧生物处理中,生活污水经生物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机物被去除,同时会产生NH3-N、NO3--N和PO43-、SO42-,其中,只有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细胞,通过排泥得到去除,出水中的氮和磷含量仍未达到排放标准。
(2)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
但水体中氮磷过多,危害极大。
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后引起水体缺氧,产生毒素,进而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使水源水质恶化。
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2.微生物脱氮工艺有哪些?答:微生物脱氮工艺有A/O、A2/O、A2/O2、SBR等工艺。
反硝化有单级反硝化和多级反硝化。
根据不同水质,通常有以下3种组合工艺,即碳氧化、硝化和反硝化三者的不同组合方式。
(1)碳氧化、硝化、反硝化分级(2)碳氧化和硝化结合,反硝化分级(3)碳氧化、硝化、反硝化结合3.叙述污(废)水脱氮原理。
答:污(废)水脱氮原理如下:(1)概述脱氮是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经反亚硝化)和NO3--N (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N2),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
(2)具体反应机理①硝化短程硝化:全程硝化(亚硝化+硝化):②反硝化反硝化脱氮:厌氧氨氧化脱氮:厌氧氨氧化脱氮:厌氧氨反硫化脱氮:4.参与脱氮的微生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生理特征?答:参与脱氮的微生物及其生理特征如下:(1)硝化作用段及微生物①好氧氨氧化细菌好氧氨氧化细菌即好氧的亚硝化细菌,以NH3为供氢体,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产生HNO2。
其中的亚硝化叶菌属在低氧压下能生长,化能无机营养,氧化NH3为HNO2,从中获得能量供合成细胞和固定CO2。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者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含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与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含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类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同意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含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含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含酵母菌与霉菌)、动物界与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与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使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与一个种名构成,属名与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病毒新

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动物病毒有球状、卵圆状、砖形
植物病毒有杆状、丝状、球状 噬菌体有蝌蚪状和丝状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结构蛋白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2、病毒的蛋白质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 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 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建立 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EP.rcizoeli / bacteriopag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 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噬菌体 X174只有12个衣壳粒,最大的廿面体 是由1,472个衣壳粒组成的昆虫病毒粒子。
(3)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高三生物生态工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工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图中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
请据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含有食物链的数量是 ____ 。
(2)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____ 。
(3)可采用 ____ 法调查芦蒿的种群密度。
若要调查单细胞藻类的种群密度,应当将单细胞藻类培养液滴在上进行计数。
若要描绘出藻类的群体生长的S型曲线,应该将单细胞藻类放在温度适宜浓度的全营养液和 ____ 条件下培养,并每天 ____ 随机取样。
(4)蘑菇可以从猪粪中获得 ____ (物质、能量、物质和能量);水草可通过细菌的分解获得猪粪中的____ (物质、能量、物质和能量)。
【答案】(1)8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样方法血球计数板光照定时(4)物质和能量物质【解析】(1)图中含有食物链的数量是8。
(2)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芦蒿的种群密度。
若要调查单细胞藻类的种群密度,应当将单细胞藻类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进行计数。
若要描绘出藻类的群体生长的S型曲线,应该将单细胞藻类放在温度适宜浓度的全营养液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并每天定时随机取样。
(4)蘑菇属于分解者,可以从猪粪中获得物质和能量;水草属于生产者,不能直接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可通过细菌的分解获得猪粪中的物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工程要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C.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都相同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耗能、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答案】C【解析】建立不同的生态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所依据的原理不尽相同,C错误。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圣才出品】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一、选择题1.生长速率常数最大的时期是()。
A.停滞期B.对数期C.静止期D.衰亡期【答案】B【解析】B项,对数期的细菌得到丰富的营养,细胞代谢活力最强,合成新细胞物质的速率最快,细菌生长旺盛。
这时的细菌数不但以几何级数增加,而且每分裂一次的时间间隔最短,生长速率常数最大。
2.下列关于恒浊连续培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使培养液中细菌的浓度恒定的培养方式B.在恒浊器中微生物始终以最高生长速率进行生长C.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的培养方式D.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方式【答案】A【解析】恒浊连续培养是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按实验目的,首先确定细菌的浊度保持在某一恒定值上。
调节进水(含一定浓度的培养基)流速,使浊度达到恒定(用自动控制的浊度计测定)。
3.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时的关系是()A.拮抗B.共生C.寄生D.互生【答案】D【解析】D项,固氮菌固定的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被固氮菌用作碳源和能源,也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毒。
两者可以单独生活,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属于互生关系。
4.细菌的生长曲线中,总菌数和活菌数几乎相等的是()。
A.适应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案】B【解析】B项,对数期由于营养物质足以供给合成细胞物质使用,因此细菌细胞质的合成速率与活菌数的增加速率一致,细菌总数的增加率和活菌数的增加率一致,总菌数和活菌数几乎相等。
5.常用的消毒酒精的浓度为()。
A.30%B.70%C.95%D.100%【答案】B【解析】B项,醇是脱水剂和脂溶剂,可使蛋白质脱水、变性,溶解细胞质膜的脂质,进而杀死微生物机体。
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杀菌力最强。
乙醇浓度过低无杀菌力,纯乙醇因不含水很难渗入细胞,又因它可使细胞表面迅速失水,表面蛋白质沉淀变性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乙醇分子进入菌体内,故不起杀菌作用。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名校考研真题(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圣才出品】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一、选择题1.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为()。
[江苏大学2012年研]A.裂殖B.芽殖C.增殖D.都对【答案】A【解析】细菌的繁殖方式有二分裂和芽殖,主要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
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2.下列属于古细菌的微生物是()。
[江苏大学2012年研]A.产甲烷菌B.放线菌C.固氮菌D.蓝细菌【答案】A【解析】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古菌可分为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和极端嗜盐菌,产甲烷菌是古菌中最早被人认识和应用的,属于广古生菌门。
3.原核生物细胞的核糖体()。
[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研]A.在细胞核中B.在细胞质中游离C.在内质网上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答案】C【解析】原核生物细胞的核糖体是细胞质内含物,附着在内质网上,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4.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是()。
[江苏大学2012年研]A.荚膜B.细胞壁C.芽胞D.鞭毛【答案】B【解析】细菌为单细胞结构。
所有的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部分细菌有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特殊结构。
5.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江苏大学2011年研]A.无色B.红色C.紫色D.黄色【答案】C【解析】革兰氏染色法是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
用碘一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用番红染液复染1min,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6.菌落是微生物在()上的培养特征。
[江苏大学2012年研]A.固体斜面B.固体平板C.液体表面D.明胶穿刺【答案】B【解析】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就是菌落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3
产生:当含有营养物质于接种污泥的污水均 匀地淋洒在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废水被吸附 于滤料四周,成为滤料的附着水层(薄膜)。 滤料间隙中的空气可溶入水层作为溶解氧。 由于条件适宜,附着于水层中的微生物可吸 附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迅速分解有机物而 大量繁殖。此外,滤料表面也可吸附胶体物 质和截留悬浮物质,逐渐在介质表面形成黏 液状的、含有较多微生物的膜,即生物膜, 此过程也叫挂膜。
二、生物膜法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典型生物膜处理工艺
3
工艺计算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1
概1述、生物膜法概述
➢ 生物膜法定义
生物膜法, 又称为固定膜法, 是通过废水同固着于载体(如滤料)表面 的微生膜接触,生物膜吸附和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并同废水进行物质 交换,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过程。
➢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的异同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5
在处理过程中,生物膜总是不断地进行如下循环 繁殖
脱落
更新
2、生物膜的结构
好氧层:1-2mm,承担降解有机物的主要任务 厌氧层 一般认为,生物膜厚度为2-3mm时较为理想。太厚会影响通风, 甚至造成堵塞。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6
3、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组成
成熟: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繁殖增长,生物 膜的厚度会不断增加,形成由好氧微生物和 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好氧层(1-2mm)。而后 随着膜厚度的继续增加,营养物质和溶解氧 的供应条件变差,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从 而在好氧层内形成了由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 生物组成的厌氧层,厌氧层是在生物膜达到 一定厚度才出现的。当生物膜上由细菌及其 它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膜对 有机物的降解功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标志 着生物膜已经成熟。生物膜从开始形成到成 熟,一般需要30天左右(城市污水,20C)。 右图为生物膜及其外围结构示意图,从外至 内的顺序为污水-流动水层-附着水层-生 物膜(分为好氧层和厌氧层)-滤料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2
➢基本原理:
1、生物膜的形成与脱落
生物膜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 起支撑作用、供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物质:在生物滤池中称
为滤料;在接触氧化工艺中称为填料;在好氧生物流化床中称 为载体; ② 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即废水中的有机物、N、P以及 其它营养物质; ③ 作为接种的微生物。
生物膜结构和有机物降解的示意图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4
生物膜的脱落与更新: ①脱落: 膜成熟以后,由于继续生长而不断加厚,当厌氧层厚度增加到一 定程度时,厌氧层的微生物得不到营养而进入内源呼吸期,厌氧 分死解亡产、生脱大落量。H2S、氨气等对生物活动有抑制作用,使生物膜老化、 造成 生物膜脱落的原因 内因 ——厌氧菌营养耗尽而死亡,其附着力降低,很快脱落; ——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破坏了好氧层生态的稳定,使 二者失去了平衡,生物膜老化; ——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 减弱了生物膜在填料上的附着能力 外因 ——水流的冲刷作用,加大水量,则冲刷力增大 ②生物膜的更新: 老化膜脱落,新生生物膜又会生长起来; 新生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较 强,从而保持生物膜的活性。
CO2 H2S NH3
水层
空气
(4)厌氧层与好氧层的关系 厌氧层不厚时,与好氧层平衡,稳定; 厌氧层增厚时,代谢产物高于好氧层,平衡被破坏。
(5)理想生物膜法的状况——减缓老化,避免厌氧层过分生长,加快 好氧层更新,不使膜集中脱落。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8
➢生物膜处理工艺的特点
微生物学特性
7
4、净化有机物机理
(1)生物膜表面积大,能大量吸附水中有机物; (2)有机物降解是在生物膜表层0.1-2mm的好氧生物膜内进行; (3)生物膜中主要发生三种物质的传递过程:空气、污染物及微
生物代谢产物:
空气
流动水层
附着水层
生物膜
微生物呼吸
污染物 微生物 代谢产物
流动水层
附着水层
生物膜
生物降解
水
附着水层 流动水层
共同特点:活性污泥法均属于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均是在有氧的条 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来氧化分解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 污染物;
不同之处:微生物在处理构筑物中的生存方式不同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微生物以絮状体形式,悬浮于曝气池混合液 中不断生长繁殖(悬浮生长) 生物膜法:反应器中微生物附着在载体的表面上形成一种生物膜, 当废水流经其表面时,生物膜、水和空气相互接触,发 生生物化学反应(附着生长),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 化和强化;
③微型动物: 原生动物:捕食细菌,净化废水的指示性生物; 后生动物:线虫及其幼虫、轮虫等,有软化生物膜、促使生物膜脱落、 保持生物膜活性的作用。
④滤池蝇: 一种昆虫,其产卵、幼虫、成蛹、成虫过程全部在池内进行,以生
物膜和有机物为食,抑制膜的过速生长,保持好氧状态。
2020/11/2
环境生物工程课件
a、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生物膜内不仅存在世代时间短、比增殖速度大的微生物,世
代时间长、比增殖速度小的微生物,如硝化菌等也可大量存在, 可实现脱氮的目的。此外,丝状菌,藻类众多,线虫、纤毛虫、 轮虫以及昆虫等也都较广泛地存在。 b、食物链长,污泥产率低;
生物膜的生物中动物性营养所占比例较大,能栖息高营养水 平的生物,其在捕食性纤毛虫,线虫之上还栖息有寡毛类和昆虫, 因而污泥少,仅为生物膜法的3/4。 c、能够存活世代较长的微生物; 可以增在殖生(物特膜别法是中在,冬θC季与低污温水)的。停留时间无关,因此硝化细菌等 d、可分段运行,形成优势微生物种群,提高降解能力。
细菌(好氧、 真 厌氧、兼性) 菌
藻 原生 后生 一些肉眼可见的蠕 类 动物 动物 虫、昆虫的幼虫
①细菌: 包括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菌,由于微生物以附着的状态存在,泥龄 长,使得生物膜中既有世代时间短,比增长速率大的微生物,又有世 代时间长、比增长速率小的微生物,如硝化菌。
②真菌及藻类 丝状菌也可以大量生长,无污泥膨胀之虞;藻类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