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课时练带答案课时练习题带答案
(2020年春)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同步训练习题(解析版)

马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奴隶人:奴仆(3)骈死..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于槽枥(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马鞭)(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3)之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6.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7.填空(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马说》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2. 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3. 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抒情文,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B.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C.表面说“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D.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
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5. 下列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6. 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7. 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1.B2.B3.D4.A5.D6.D7.B二、语用能力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

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D.其真无马邪.(yé)【答案】C【解析】C. “食”应读“sì”,同“饲”,喂养。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
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故答案为D。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C【解析】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 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解析】A.才能,能力/能够;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它的,代词;C.都是“有时”;D.的,助词/代词,学过的知识;故选C。
5.(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解析】D.“千里马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让它竭尽才能。
材,才能、才干。
参考答案1.A2.C3.(1)同“饲”,喂。
(2)著称。
(3)用马鞭驱赶。
4.C5.(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1)pián(2)sù7.(1)才能、才干(2)同“返”,返回(3)买8.(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9.《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得不到“食马者”的赏识,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参考译文】[乙]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有买到。
国君身边的内侍对国君说:“请(让我为您)寻求千里马。
”国君就派遣他去了。
(内侍)三个月后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了五百金,将死马的头买下,回宫向国君复命。
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费五百金呢?”内侍回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这消息传开后)天下人一定认为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到了。
”于是不出一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10.C11.(1)同“向”,从前、先前(2)擅长,善于(3)用马鞭驱赶12.(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给(鲁定公)。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3.示例: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
定公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
”定公很不高兴,就对身边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
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给(鲁定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部编八下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二、语言表达7.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
①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_②乌骓马:_______③的卢马:____________④黄骠马:________(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下面的上联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9.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通顺。
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一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走正道,也算不上一张好弓。
评判人才也是如此,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__________,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
可见,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填空题22.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23.翻译下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