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
名词解释欢迎下载优质研究资料。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主要阐述人体器官功能系统、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
它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下肢并拢,手掌足尖向前的姿势。
骨膜是紧贴于骨的表面,除了关节面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
它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的作用。
同时,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内与骨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人的骨髓腔内。
椎间孔是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椎孔由锥体和XXX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骨髓。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尾向前突的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翼点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呈“H”形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骨盆界线是由骶骨岬、骶骨与耻骨联合上缘及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咽峡是由腭垂下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部位,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指肠悬肌由平滑肌与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隔脚之间,是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构,是空肠起始端的重要结构。
胸锁乳突肌是一种颈外侧肌,起自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
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
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可引起斜颈。
硬膜外腔是指硬脊膜和椎管内面膜之间的一个窄腔,内含脂肪和椎内静脉丛,并且与颅腔不相通,腔内呈负压。
【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系统解剖学 名词解释

【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1.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5.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
二、颅1.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2.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3.翼腭窝: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
4.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5.颅囟: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蝶鞍:为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结构,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
三、附肢骨骼1.桡神经沟:为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此经过。
2.肋骨外科颈:为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3.髂结节: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
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和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
4.喙突:为肩胛骨上缘最外侧向前伸出的指状突起。
有肌肉在此附着。
5.髋臼:位于髋骨的外侧面,是一朝向外下的深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有月状面、髂臼窝和髂臼切迹。
6.肩胛骨下角:为肩胛骨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 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卖开口的部位。
4.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推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附膏和跖膏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臂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 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翼点:在颅骨的侧面,额、颞、顶、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缝。
其内侧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
两侧胸骨角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他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其主要功能为保护胸腔脏器,参与呼吸作用,并支持躯体。
胸廓前后扁平,由于胸骨向前凸,水平切面上呈肾形。
构成胸廓的主要关节有肋椎关节、胸肋关节。
肋弓:8~10肋软骨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是依次与上一肋软骨相连,形成一对肋弓。
颅囟:新生儿的颅内有许多颅骨仍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很大,在一些部位这些间隙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颅囟。
椎间盘:为上下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组成。
齿状线:为连接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
齿状线上下血管、淋巴回流,神经分布皆不相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肝门:肝脏面的“H”形沟的横沟。
有肝固有动脉的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的左右支及淋巴管和神经通过此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的左右支及淋巴管和神经和包绕这些的结缔组织共同构成一条索状结构,称为肝蒂。
咽峡:由腭垂,腭帆的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构成。
它是口腔和咽的狭窄,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肺根:主支气管,肺静脉,肺动脉及淋巴管和神经,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成束状称为肺根。
肺门:位于肺的纵隔面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成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及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上呼吸道:临床上,通常将鼻,咽,候称为上呼吸道。
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潜在性的密闭的腔隙称为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为负压,内有少量浆液。
肋隔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和隔胸膜折返形成,为各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胸膜腔内的积液,常首先积存在此。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精解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被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鼓表面。
骨膜富含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再生及感觉作用。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椎间孔:由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孔:椎弓和椎体围成。
椎管:各椎骨的椎孔连贯起来构成,其内容纳脊髓。
翼点:颞窝前下部最薄弱,有额、顶、颞、碟四骨交会形成的H形骨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极易损伤该动脉。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连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富有弹性,具有缓冲震动作用。
颞下颔关节:由下颔头与颞骨的下颔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而复杂的关节。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舍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线。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开口于鼻腔的含气颅骨,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
气管隆嵴:气管杈的内面有一个向上的失状隆嵴,呈半月状是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肋膈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易出血区:鼻中隔的前下份粘膜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Little区。
肺根: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胸膜腔:脏、鼻胸膜相互移行,在肺周围形成的密闭腔隙称胸膜腔,腔内为负压,含少量浆液。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光滑、无粘膜皱襞,称膀胱三角,该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系统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的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第2肋恰与胸骨角侧方相连接。
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2翼点:额骨,顶骨,颞骨,蝶骨4块骨的会合处,常构成“H”型的缝称翼点(翼区),内面紧邻脑膜中动脉前支,此处骨质薄弱易骨折。
3半月板:是垫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之间的2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板,分别称为内、外侧半月板。
4咽峡:口腔与咽的分界,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组成。
5肝门:在肝的脏面,连结左、右纵沟中份的横沟,称肝门。
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左右肝管,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淋巴等进出的门户。
6肺门:在肺内侧面(纵膈面)的中部偏后有椭圆形的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7纵膈: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8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膀胱三角。
此区为结核和肿瘤好发的部位。
9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门,肾门有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
10二叶(尖)瓣:亦称僧帽瓣,在左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2个近似三角形的瓣膜。
每个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上,当心室收缩时,血液推动瓣膜向上,关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牵拉腱索使瓣膜恰好关闭,不致翻向心房,防止血液逆流回左心房。
二叶瓣环,二叶瓣,腱索,乳头肌,在结构功能上密切关联,常称四者为二叶瓣复合体,,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11三叶(尖)瓣:在右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近似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叶瓣。
每个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上,当心室收缩时,血液推动瓣膜向上,关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牵拉腱索使瓣膜恰好关闭,不致翻向心房,防止血液逆流回右心房。
三叶瓣环,三叶瓣,腱索,乳头肌,在结构功能上密切关联,常称四者为三叶瓣复合体,,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12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
调节血压。
13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与主动脉小球一样是化学感受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
层为纤维性心包,对心起固定、支持作用,并可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浆膜性心包可分泌少量浆液,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当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增高时,可反射性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注入。
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可防止右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右心房。
,保证血液的单方向性流动,其中二尖瓣前尖是左心室腔的分界。
和Purkinjie纤维网。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运动。
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
成的圆盘状隆起,中央有视神经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为生理性盲点。
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
的共同特点,使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进入眼球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对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成。
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背面与小脑相邻。
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扁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和杏仁体。
3部,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2部,其中尾状核和壳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调节躯体运动起重要作用,并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和内囊后肢三部,由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的白质板组成。
当内囊受损广泛时,患者会出现“三偏”症状。
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参与骶丛的组成。
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
T1至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未照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
管和静脉丛等,此间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进行硬膜外麻醉,以阻滞脊神经内的神经传导。
,内部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深入窦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是脑脊液回流入硬脑膜窦内的结构。
、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
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中,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左、右外侧孔和正中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