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词平仄

合集下载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 (2)PPT学习课件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 (2)PPT学习课件
平 标准式: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 犯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4、三平调:一句诗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由 于近体诗的句末三字是两个节奏,声律上必须有变化,连 用三个平声就显得平板而不和谐,三平调也是格律诗平仄 的大忌。但是却是古风的特有平仄格式。
仄 仄 标准式: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
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救:平平仄平仄(这平平平 三平调;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相问良殷勤。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 曲房小院多逢迎。李商隐《偶题二首》
另外,从音律和谐的角度,三仄调也是应该避免的。
例:悲秋宋玉宅。杜甫《奉汉中王手札》 应似东宫白赞善。白居易《白牡丹》
(宅、白为古入声字)
(六)拗救问题
1、什么是拗救 拗:指近体诗中违反平仄格律,不依照一般平仄要求的情况,
3、犯孤平: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
一平仄句式中(只涉及这一句式,其他句式不包括),五 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本应使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 导致全句除了最后一个押韵的平声字外只剩下五言第二字 (七言第四字)唯一一个平声字,所谓称为“犯孤平”。 犯孤平是格律诗平仄的大忌,流传下来的格律诗中基本没 有犯孤平的情况。
2、一联中平仄相对。即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
相反。
3、两联间平仄相黏。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
仄要相同。
但实际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受诗歌内容情感以及其 他格律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字都遵循以 上基本原则,所以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不过,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四字)一定符 合以上三条规则。
(五)格律诗平仄的禁忌——诗病。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入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一、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主要包括平仄、韵脚和字数。

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长短,分为平声和仄声;韵脚是指诗句中最后一个字的音韵,常见的有押韵和对仗;字数则是指每句诗词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二、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可以通过朗读和欣赏优秀诗词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韵律之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帮助他们理解平仄的概念。

同时,通过欣赏优秀诗词,让学生品味其中的韵律之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三、分析古代诗词的格律特点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分析古代诗词的格律特点。

可以通过选取经典的古代诗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格律的运用。

例如,选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五言绝句的格律特点是平仄和押韵。

通过分析每句诗句的平仄和押韵情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格律的运用,并能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格律。

四、练习古代诗词的创作在学生掌握了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古代诗词的创作。

创作可以从模仿入手,让学生仿写古代名篇,锻炼他们运用格律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出符合古代诗词格律的作品。

五、拓展古代诗词的意境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只是学习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优秀诗词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诗词平仄入门教学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平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平仄入门教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1)平起平收式: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秋兴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2)平起仄收式。

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仄起平收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4)仄起仄收式。

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诗词平仄的平仄韵律表:在同一句中诗词平仄,平仄是交替诗词平仄的诗词平仄: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基本格式平仄28式(1)

诗词基本格式平仄28式(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近体诗只用平声韵,五七绝句间有押仄韵者。”“押仄韵的五七绝,作者甚少,非绝句正格,不备格。”(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第三章 诗的声律》)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少见,实为七律损第五字,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马虎可不论,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对仗)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

2023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课件•平仄基本概念•平仄规则详解•平仄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目录•平仄与韵脚的关系•平仄常识总结与展望01平仄基本概念1 2 3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和谐。

在古诗词中,平仄是构成音韵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声是指声调平缓、没有升降变化的声音,仄声则是指有升降变化或停顿转折的声音。

在古诗词中,平仄有着严格的规则和交替规律,以此形成优美的韵律和节奏。

03增强记忆平仄的规律性和交替性有助于记忆和背诵诗词,使诗词更加容易被人们传颂。

01形成韵律美平仄的交错使用可以产生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诗词更加悦耳动听。

02表现情感不同声调的平仄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平声舒缓悠长,仄声短促有力。

平仄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其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和仄声的交替使用是古诗词韵律的核心,也是形成音韵美的重要基础。

02平仄规则详解在诗词中,平仄需要交替出现,以形成韵律和节奏。

平仄的规则平仄交替平仄之间要避免连续相同,以保持音韵和谐。

平仄对立尾句中应避免三个连续的平声字。

避免三平尾平仄互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平声和仄声进行互换。

平仄连用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连续使用平声或仄声。

平仄避忌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使用某些平仄组合。

平仄的变格在对联和律诗中,需要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对仗原则音韵选择创作灵活在押韵和填词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韵脚和平仄组合。

在诗词创作中,可以根据情感和意境的需要,适当调整平仄规则。

03平仄的特殊情况020103平仄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律诗的平仄01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02在律诗中,平仄的运用要遵循特定的规则,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03平仄的运用使得律诗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更加朗朗上口。

词的平仄相对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也有一些常用的平仄格式。

在词中,平仄的运用也是为了营造出特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诗词平仄入门

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

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

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

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古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平阴平阳平上上去去入阴平、阳平、上、去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格律平仄,以及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如下:1、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5、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6、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7、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平平平仄仄(仄仄脚)第一种平仄格式诗词格律平仄:平仄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诗词格律平仄,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诗词格律平仄,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诗词格律平仄:“撷”为入声字,为仄声。

第二种平仄格式,首句用韵,在第一种诗词格律平仄的基础上将首句改为平平脚:平平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黑”为入声字,为仄声。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诗词格律平仄的平仄规定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诗词格律平仄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它的声调、格式走向严格的规范化,形成一种格律诗。

早在南北朝,诗歌就讲究声律,同时受骈体文的影响,诗歌中的对偶逐渐工仗。

因此,从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现了不少暗合格律诗形式的作品。

到了武后时代,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诗的形式了。

那时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格律创作的实践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格律诗规范化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则可循。

这种格律诗,唐代人叫作“近体诗”或“今体诗”,而称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或“古诗”、“古风”。

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有专工近体的,有专工古体的,也有兼而工之的。

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举考试,一律以近体诗为标准格式。

近体、古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今天,近体诗又成为旧体诗了。

古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不等;句数不限;押韵一般虽是上句非韵,下句押韵,但允许句句押韵或中间换韵的。

至于声调的平仄、字面的对偶一概不讲究。

近体诗则有严格的要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的规则。

它要求作者精心、巧妙地选择和利用汉字的声、韵、义等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使诗句具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乐曲般的节奏,在词语与句式上呈现出和谐的对称美,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格律今天在诗词界仍有重大的影响,人们看你做的旧体诗“及格”不“及格”,往往首先看这诗的格律合不合辙。

近体诗的字数、句数,比较简单,只要读了一些近体诗,可以无师自通。

一句五个字的,叫五言诗;一句七个字的,叫七言诗。

句数有三种: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排律简称五排或五长;七言排律简称七排或七长。

近体诗按字、句来分,只有两类六种。

学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韵、对偶这三项。

对初学者来说,平仄难度较大些。

有的老同志因为读了相当多的格律诗,做起诗来照猫画虎,押韵和对偶基本合辙,但往往平仄不谐,学平仄成了学格律中的“拦路虎”。

其实掌握平仄并不很难,只要具备了下面三个条件,作诗平仄就能“达标”:一是学会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二是学会每句、每首诗平仄配置的规则,这并不复杂;三是掌握较多的同义而不同声的字和词,掌握多种词句组合形式,掌握诗词特有的句法变化等,这需要一定的文字修养。

前人学作诗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

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它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

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

念诗,古时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是叫吟,也叫哼。

诗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诗词用的四声,是古代四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其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

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语中,仍保留有入声。

所谓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怎么样区别四声呢?《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

”“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

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我们老同志学辨四声可能不像梁武帝那么快,不妨仿效现在小学生学汉语拼音辨四声那样,背四声组词:妈、麻、马、骂,波、脖、跛、簸……小学生先跟老师读,以后自己背,用不了多久,就学会了辨别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这四声也依次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他们学会了,查《新华字典》,就能按拼音拉丁字上标的四声符号,准确地读出每个字。

我们学古四声,可以从读、背古四声组词开始。

【古四声组词】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东董冻笃钟肿种烛江讲绛觉知指志质微尾未物鱼语御月枯苦库阔梨礼利栗佳解界黠该改盖葛真轸震质文吻问物昆捆困没滩坦叹脱间简涧吉笺浅箭节肖小笑削交狡校脚高稿诰阁歌果个骨麻马骂陌阳养漾药庚梗更隔丁顶定滴蒸拯证职尤有又亦侵寝沁缉憨喊憾合盐琰艳叶缄减鉴甲这30个组词是参照《平水韵》(也叫《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编组成的。

韵目如下:[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豏[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廿一个廿二祃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径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这里说明一下,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最多,在韵书里一卷装不下,分为上下两部来编辑,放在上部的为上平声,放在下部的为下平声,并非按阴平阳平来分的。

上平声和下平声里都有阴平和阳平。

上列四声组词和韵目,我们没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而是通过读、背,掌握平、上、去、入各声发音和声调的特点,逐渐触类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个字,按平、上、去、入的调门,能准确地把它“对号入座”。

譬如“改革开放”四个字,改——该改盖葛,属上声;革——庚梗更革,属入声;开——开慨忾克,属平声;放——方仿放弗,属去声。

这四字依次为上、入、平、去。

又如“北京晚报”四个字,北——悲、背、贝、北,属入声,京——京、井、进、急,属平声,晚——玩、晚、万、物,属上声,报——包、保、报、不,属去声。

这四个字依次为入、平、上、去。

四声组词读、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调门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出类似上面那样的测验题,然后将答案同韵书核对,只要平声基本无误差,上、去、入,有点出入,关系不大。

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及格”了。

上述30个组词和106个韵目,按南方音读,比较顺当;按普通话音和一些地方音读,则组词中的入声,分别读成平声、上声、去声。

上声、去声都属仄声,对作诗填词平仄调配问题不大。

读平声的,若辨认不清楚,作诗填词便会出韵或平仄不谐。

初学格律的,往往由于不辨入声,作诗填词出现平仄、押韵不合辙的现象。

于是有人主张,诗词的声韵应该根据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写旧体诗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来调声、押韵。

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未被诗词界所普遍接受。

理由是:旧体诗之所以为旧体诗,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它句子中的平仄,句尾的韵脚,悉按传统的规范,沿用唐宋声韵。

若按新四声调声押韵,也就不成其为旧体诗了。

我国大概自元代建都北京起,官方口头用语,以北方话为基准,就逐渐没有入声了(发源于元代北京的散曲,很讲究平仄,但无入声,可见那时已经“入派三声了”)。

可是七百多年来诗词、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入声。

京剧引自徽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完成于北京,可是它的唱腔、韵白,仍沿用古四声,保留入声。

如果诗词按今天普通话的四声来调声押韵,就好像京剧戏台上的诸葛亮改用京白唱、念一样,让人听起来总觉得别扭。

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不要胶固于七百年前的历史中,来拼命地保存已经变味的所谓原汁原味,而应该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允许用鲜汤活水来谐音调韵,以满足当前大多数人的需要,适合当前的口味。

这道理虽说不错,但是旧体诗谐音调韵的改革,并不那么简单。

而今,老的诗词作者——其中不乏造诣很深的名家——用“原汁原味”,驾轻就熟;而新加入这个队伍的——亦不乏后来居上者——往往在辨古四声上颇费周章,有的主张“鲜汤活水”,问题是谁来调制这“鲜汤活水”,怎样调制这“鲜汤活水”?这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旧体诗的声韵改革,便可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五四”运动以来,国内不少音韵学家,在谋求语音统一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中华诗韵》,主要是适应作新诗“押大致相近的韵”(鲁迅)的需要。

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中华诗韵》所定的十八个韵部,编辑出版了《诗韵新编》,照顾到作旧体诗的需要,每个韵部分平声仄声两大类,平声中分阴平、阳平,仄声类中分上声、去声、入声。

它把《佩文诗韵》106个韵部加以归纳,大大简化了。

这本书作为辨平仄的工具书,无疑给予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

至于用于押韵,填词没问题;作近体诗则要视押韵要求的宽严而定:从宽,容许邻韵通押,此书可供备查,而且给初学者以很大的方便;从严,要求按《平水韵》一韵到底,此书则不够用了。

对此,我们将在押韵那一章里详细讨论,这里从略。

历代科举考试,格律诗是必考的,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悉按朝庭颁布的韵书来调声押韵。

隋朝是用《切韵》,唐朝是用《唐韵》,宋朝是用《广韵》,金、元、明、清都用《平水韵》,清朝改叫《佩文诗韵》,一直沿用到现在。

科举考试早废除了,普通话早推广了,可是旧体诗还存在,但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根据现代四声来规范诗词声韵。

我非常盼望那些主张“鲜汤活水”调声押韵的朋友们,编出“现代《佩文韵府》”来。

这工程可能相当浩繁,需要诗词学界、音韵学界、文字学界、文史学界共同研究,协作编纂。

要酌古参今,慎重对待历史遗产,积极吸收今人之创新;推行不可操之过急,在一定时期内,要兼顾新老作者,容许“原汁原味”、“鲜汤活水”并存。

现在写诗填词是自愿、自由的,不像封建时代科考,钦定的韵部,必须一体遵照。

在完备的、而不是零碎的新的韵部规范出现之前,《佩文诗韵》还是要用的。

即使有朝一日“现代《佩文韵府》”果真出笼了,也应该容许爱好高古格调的作者,“率由旧章”。

唐代诗歌之所以繁荣,原因很多,而文坛上的宽宏大度的氛围乃是重要因素。

今体诗、古体诗共同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相竞互学,极少门户之见,更无垄断之虞。

提倡诗词走向大众,立志于诗词改革的同志们,看看这段历史,也许可以“温故而知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