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

合集下载

风电站绿化工程新方案

风电站绿化工程新方案

风电站绿化工程新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而风电站作为风能利用的重要基地,其绿化工程也成为了重要的环保工作之一。

传统的风电场绿化工程主要采用植被覆盖和栽植植物的方式,目的是减少风沙对设备的影响,改善环境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更新,传统绿化工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因此,针对风电场绿化工程的新方案已经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一、绿化种植方面在绿化种植方面,传统的乔木和灌木种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风电场环境的要求。

传统种植方式容易受到气候和土壤的限制,进而影响绿化效果。

因此,新的绿化种植方案应当结合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多年生、顽强耐旱、不耐风沙和高温的植物,例如:柽柳、柏树、玉兰等。

同时,种植时应尽可能选择当地的原生植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

此外,绿化工程还可以结合景观设计,将风电站的绿化区域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如休闲区、观赏区、教育区等,增加了绿化区的多样性和景观美感,提升了建设区域的整体形象。

二、生态工程方面传统绿化工程主要以单一的植物种植为主,没有考虑到与当地生态系统的融合。

新的风电场绿化工程方案应当结合当地生态特征,采用多样的植物组合种植,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风电站的周围设置生态隔离带,保护当地特有动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

另外,可以进行湿地恢复、水体修复等生态工程,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三、水土保持方面风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土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新的绿化工程方案应当综合考虑土地的特性和土壤侵蚀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包括:梯田造型、植被覆盖、地被覆盖等,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的完整性。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应当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合理布局绿化区域,加强水管理,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灌溉植被,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风电场建设施工中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策略研究

风电场建设施工中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策略研究

风电场建设施工中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策略研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风电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风电场的建设也面临着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风电场建设施工中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策略,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环境的健康与保护。

1. 引言风能是一种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认可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风电场作为利用风能发电的一种设施,逐渐成为发展风能资源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中,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风电场建设对土地的影响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这不仅对周边环境带来变化,还可能对土壤质量、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风电场建设必须合理规划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策略。

3. 土地复垦策略研究(1)可持续土地管理:在风电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措施。

包括土地保护、土地整理、挖掘、填方和植被恢复等。

通过科学评估土地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风电场的正常建设和生态恢复。

(2)土壤修复技术:土地复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土壤修复。

通过采用适当的土壤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被修复和土壤保护措施,可以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和水分滞留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3)水资源管理:风电场建设可能涉及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应考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防止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4. 生态恢复策略研究(1)植被恢复:风电场施工过程中,植被覆盖的破坏不可避免。

因此,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种植,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2)动物栖息地保护: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随着设备的安装和施工活动,动物的栖息地往往会受到破坏。

因此,应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风电场周边的动植物栖息地,确保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

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王母山风电场工程植被恢复及绿化方案一、概况1、自然环境华能街津口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三江口南岸,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东北部,距离同江市区约45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32°18′22″~134°7′15″,北纬47°25′47″~48°17′20″,路线所经地带为山岭重丘区,平均海拔在150m~200m。

场址内最高峰为街津口山,海拔高度553.3m,山顶呈浑圆状。

山谷南坡地势平缓,北坡陡峭,下临大江。

沿线以柞树、桦树为主。

场区地层分为腐殖土、碎石土层,下伏为玄武岩、陆相碎屑岩类、花岗岩等组成。

华能街津口风电场所在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初春受冬季季风控制,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海洋性暖气团开始南撤,西伯利亚冷空气侵入,冬季高空为西风环流控制,地面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使该地区明显的产生四季差别。

年平均风速7.33m/s,最大冻深2.17m,标准冻结深度为2.15m。

2、工程概况本项目建设为华能街津口风电站道路及绿化工程。

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67台,全部安装在街津山山脊上。

本段设计的道路工程走行于街津口山脊处,分为主线、A线、B线,全长55.77公里。

本次道路工程其用途是为了安装,维修风力发电机组。

工程施工结束后,应采取复林措施。

二、生态影响1、生态影响分析该工程场址内的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及草本植物,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区域地表起伏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在多风多雨季节里,区域内存在土地风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风场植被复绿施工方案

风场植被复绿施工方案

风场植被复绿施工方案1. 引言随着风场建设的快速发展,风场植被复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保措施。

风场项目施工期间,土地被大面积开挖,地表植被被破坏,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恢复风场地区的生态平衡,减少土地侵蚀,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植被复绿方案在风场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符合风场植被复绿需求的施工方案,旨在为风场项目提供一种科学、高效的植被复绿方法。

2. 施工前准备在进行风场植被复绿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1 土壤改良在施工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了解其营养状况和土壤结构。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可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同时,也需要对土壤进行疏松处理,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2 植被生长材料准备为了进行植被复绿施工,需要准备一定的植被生长材料。

这些材料包括草坪草种、花卉种子、灌木和乔木苗木等。

在选择植被材料时,要考虑其适应性和生长速度,以便尽快实现植被复绿效果。

3. 施工流程3.1 确定复绿区域在进行施工前,需要根据风场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植被复绿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风机周围的区域、道路边坡和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区域等。

3.2 植被种植根据复绿区域的大小和预算要求,决定种植的植被类型和密度。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草坪、花卉和灌木等多种植被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

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植被的生长要求,采取适当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手段。

3.3 养护管理种植后的植被需要进行养护管理,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和生态恢复。

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浇水、施肥、修剪和除草等。

其中,浇水是植被养护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合理控制浇水量和频率。

4. 施工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植被复绿施工的质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监测与评估在植被复绿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与评估工作,以了解植被生长情况和施工效果。

监测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植被高度和种群数量等。

风力发电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DB21T2354-2014

风力发电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DB21T2354-2014

ICS13.020Z 05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DB 21/ T 2354—2014风力发电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ind Farm2014-7-29发布2014-09-29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发布DB21/T 2354—2014目次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 宏观选址 (4)5 总体要求 (5)6 风力发电机组 (6)7 输电线路 (6)8 升压站 (7)9 道路工程 (7)10 集中生态建设区 (8)附录A(规范性附录)辽宁省风力发电场植被恢复推荐物种 (9)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态调查方法 (11)附录C(规范性附录)不同功率风机噪声防护距离 (12)1DB21/ TXXXX—XXXX2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辽宁省环境工程评估审核中心、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起草人:朱京海、刘翠玲、熊英禹、王作鹏、田甜、赵曦、常艳君、苏雷、赵鹏雷、张帆、孙亚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21/T 2354—2014 风力发电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力发电工程选址总体要求及风力发电机组、输电线路、升压站、道路工程、集中生态建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风电场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59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6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43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545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HJ/T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DL/T 5218 220kV~55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383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风电施工复垦方案

风电施工复垦方案

风电施工复垦方案1. 引言在风电开发过程中,由于风力发电场所占地较大,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项目在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本文将介绍风电施工复垦方案,包括复垦目标、工作内容、方法和措施等。

2. 复垦目标风电施工复垦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土壤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缓土壤侵蚀;•保护土壤的质量和肥力,提高土壤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合理的农业利用模式,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3. 工作内容风电施工复垦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3.1 土地整理在施工过程中,风力发电场往往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平整工作,包括挖土、填土和铺设道路等。

施工结束后,需要将土地恢复到最初的地形状态。

土地整理工作包括:•清除施工遗留物,包括废弃物、建筑物和设备等;•还原土地的地形,填平挖掘的坑坎,修复道路和场地。

3.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风电施工复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可以促进土壤的固定和保水,减少土壤侵蚀。

具体工作包括:•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推广草皮覆盖技术,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注意选择具有抗风力和抗旱能力的植物,提高植被的生存率。

3.3 水土保持为了保护土壤资源,避免土壤侵蚀和水污染,风电施工需要配套进行水土保持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沟槽和护坡,防止土壤流失;•种植护坡植物,增加坡面的植被覆盖率;•建设排水系统,避免水积聚和土壤涝情况。

3.4 环境监测为了确保复垦工作的效果和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包括:•定期监测复垦工作的实施情况,包括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和水质,评估复垦效果和土壤的恢复程度。

4. 方法和措施为了实现风电施工的复垦目标,需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进行工作。

风电复绿实施方案

风电复绿实施方案

风电复绿实施方案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风电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风电复绿实施方案,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风电场建设和运营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在风电场建设初期,需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对植被、野生动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复绿实施方案。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风电复绿的具体目标和指标。

复绿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一些绿化植物,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复绿目标,包括对植被恢复的覆盖率、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效、对水资源保护的效果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需要科学、合理,能够真正反映出复绿工作的成效。

接着,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复绿技术方案。

复绿技术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种类,并采取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措施。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野生动物通道、设立保护区域等措施。

只有科学的技术方案才能真正保证复绿工作的有效性。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复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对复绿工作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复绿工作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风电复绿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风电场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制定具体的复绿目标和指标,制定科学的复绿技术方案,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实施,才能真正保障风电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

风电场植被恢复方案

王母山风电场工程植被恢复及绿化方案一、概况1、自然环境华能街津口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三江口南岸,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东北部,距离同江市区约45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32°18′22″~134°7′15″,北纬47°25′47″~48°17′20″,路线所经地带为山岭重丘区,平均海拔在150m~200m。

场址内最高峰为街津口山,海拔高度553.3m,山顶呈浑圆状。

山谷南坡地势平缓,北坡陡峭,下临大江。

沿线以柞树、桦树为主。

场区地层分为腐殖土、碎石土层,下伏为玄武岩、陆相碎屑岩类、花岗岩等组成。

华能街津口风电场所在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初春受冬季季风控制,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海洋性暖气团开始南撤,西伯利亚冷空气侵入,冬季高空为西风环流控制,地面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使该地区明显的产生四季差别。

年平均风速7.33m/s,最大冻深2.17m,标准冻结深度为2.15m。

2、工程概况本项目建设为华能街津口风电站道路及绿化工程。

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67台,全部安装在街津山山脊上。

本段设计的道路工程走行于街津口山脊处,分为主线、A线、B线,全长55.77公里。

本次道路工程其用途是为了安装,维修风力发电机组。

工程施工结束后,应采取复林措施。

二、生态影响1、生态影响分析该工程场址内的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及草本植物,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区域地表起伏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在多风多雨季节里,区域内存在土地风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项目建设中施工期对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风电机组轮毂地基的施工、公用设施的施工、风电场内外道路的修建、临时便道修建等工程,不仅需要动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工机械及人员活动,这将造成植被破坏、造成土壤的侵蚀及新增水土流失;同时,项目建设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破坏和暂时性改变原有区域内植被、地貌,将对区域内现有植被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母山风电场工程植被恢复及绿化方案一、概况1、自然环境华能街津口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三江口南岸,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东北部,距离同江市区约45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32°18′22″~134°7′15″,北纬47°25′47″~48°17′20″,路线所经地带为山岭重丘区,平均海拔在150m~200m。

场址内最高峰为街津口山,海拔高度553.3m,山顶呈浑圆状。

山谷南坡地势平缓,北坡陡峭,下临大江。

沿线以柞树、桦树为主。

场区地层分为腐殖土、碎石土层,下伏为玄武岩、陆相碎屑岩类、花岗岩等组成。

华能街津口风电场所在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初春受冬季季风控制,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海洋性暖气团开始南撤,西伯利亚冷空气侵入,冬季高空为西风环流控制,地面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使该地区明显的产生四季差别。

年平均风速7.33m/s,最大冻深2.17m,标准冻结深度为2.15m。

2、工程概况本项目建设为华能街津口风电站道路及绿化工程。

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67台,全部安装在街津山山脊上。

本段设计的道路工程走行于街津口山脊处,分为主线、A线、B线,全长55.77公里。

本次道路工程其用途是为了安装,维修风力发电机组。

工程施工结束后,应采取复林措施。

二、生态影响1、生态影响分析该工程场址内的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及草本植物,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区域地表起伏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在多风多雨季节里,区域内存在土地风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项目建设中施工期对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风电机组轮毂地基的施工、公用设施的施工、风电场内外道路的修建、临时便道修建等工程,不仅需要动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工机械及人员活动,这将造成植被破坏、造成土壤的侵蚀及新增水土流失;同时,项目建设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破坏和暂时性改变原有区域内植被、地貌,将对区域内现有植被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生态影响防治措施(1)合理规划和设计使项目对土地的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达到最少程度,尤其是合理规划运输路网,根据公路削坡的高度、坡度等情况,确定适宜的护坡形式;公路填坡面做好砌石护坡,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随坡溜弃土石碴,压埋植被,并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树木。

(2)施工阶段①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

严格按照设计规划的施工程序及机械放置位置来进行施工。

施工范围严格控制在规划范围内,防止施工机械对土壤、植被进行扰动和破坏,并尽量减少大型机械施工,有效的控制占地保护稀薄植被或采用必要的措施保护周围植被。

②料场、临时弃土弃渣,要采取遮挡、苫盖措施,避免产生水土流失和大风扬尘污染。

在林木稠密地段施工,要控制施工场地范围;加强施工人员安全防火教育,注意林区防火;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施工结束后,应进行生态重建,同时收集、处理施工场地及周边因施工而产生的垃圾与各种废弃物。

③各种施工行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取、弃土(渣)等工程采取先取后弃方式,在取土时,应将表层土皮(10~20cm)保留,待施工结束后,恢复表土和植被;弃土要平整、压实,对取土场的平整恢复责任应在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中予以落实,以减少运营期水土流失和大风天气的扬尘污染,尤其在K12取土场附近有村屯,更应及时、有效做好土地恢复工作。

(3)施工结束对临时占地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和相应的绿化,项目永久占地采取异地还林植草的方式进行生态补偿,以减少风沙化面积,降低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4)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很少见,动物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多为鼠、兔类等。

预计工程建成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区内动物数量在施工期将减少,营运期将会恢复到原有水平。

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5)严格执行区域水土保持设计中提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

项目在建设、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全面实施将会得到基本控制,即工程施工扰动破坏的土地治理率达到9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拦渣率达到90%以上;植被恢复率达90%以上,施工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约45%。

总之,风力发电机组的规划布局应严格按照经批复的环评文件要求实施,如发生原机组点位区域植被繁密或发现保护植物等特殊情况,可有针对性地考虑对点位进行局部调整,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对无法避让的林木尽量采取异地移植;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尽量减少施工占地;挖方时应尽量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以便施工结束后,用表层土进行回填,恢复土壤理性,下层土可用于平整道路;坡地施工时,应在施工后对挖土及时回填,对坡面进行平整,恢复原有植被,防止造成水土流失;进行道路施工时,应严格执行符合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的道路宽度和范围,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做好场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对升压站和综合楼区域进行绿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期环境工作,将有效地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风力发电项目与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的有机融合。

三、植被恢复及绿化1、植被恢复生态学原理(1)天然植被的主要作用①保持水土和营养;②防止水灾、旱灾、火灾、暴风雨、虫害;③防止污染;④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⑤调节地区与全球气候;⑥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等。

(2)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的现代生态学分支,其理论已被广泛用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态学所指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植被恢复与植被重建、植被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生物工程治理等都是内涵基本相同的词语,它既是一种治理手段,同时也是治理的过程和目的。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的天然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

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

(3)天然植被恢复技术物种框架方法: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这些物种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阶段(或称先锋)物种或演替中期阶段物种。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只涉及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的种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维持依赖于当地的种源(或称“基因池”)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并实现生物多样性。

2、植被恢复及绿化措施(1)种草措施根据公路削坡的高度、坡度等情况,确定适宜的护坡形式。

修建风机基础平台时,沿基础的施工场地边坡下方向应设置挡土墙,防止渣土下滑,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对深路堑边坡采用绿化方式进行防护。

草种根据护坡部位的立地条件选取,以当地乡土草种为宜。

①种草护坡:在路基边坡、排水沟坡埂、弃土场山坡采取种草护坡。

例如:护坡草坪遮荫地带可选用90%紫羊茅与10%黑麦草混合播种。

草种播种数量为35g/平方米。

其特点:叶片纤细,致密,根系发达,耐荫,耐旱性强,可粗放管理。

种植方式采用植生网或穴播,株行距0.15m×0.15m,相邻上下两行成“品”字型排列。

②平地种草:复绿区因地块分散,面积较小,故采用人工撒播种草,草种选用当地耐水湿的草种。

例如:道路、小地块景观性普通区域可选用70%早熟禾/20%紫羊茅/10%黑麦草混合撒播草种。

草种播种数量为25g/平方米。

其特点:草坪颜色墨绿,质地良好,可粗放管理。

③草坪养护:a、灌溉浇水:让人工草坪生长良好,正常的养护浇水是十分必要的,草坪宜用喷灌系统浇水,对于新建的采取少量多次的浇水方法,尽量避开中午阳光暴晒时浇水,应尽可能安排在早上与傍晚前后进行;对于已建成的成熟草坪,浇水最重要的就是一次浇足浇透,避免只浇表土,湿透的土层至少应该达到10cm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无雨季节每周浇水1~2次。

其中两次浇水对北方草坪来说十分重要,一次是封冻水,一次是解冻水或返青水b、修剪:修剪是所有草坪管理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修建的最大优点就是促进禾草进行分蘖,增加草坪的密度与平整度。

草坪修剪的高度、次数常因季节、地区、草种不同而不同,一般草坪修剪遵循1/3原则,第一次修剪在草坪草长到7cm左右时则应进行修剪。

成熟草坪在返青前进行低修剪,可促进草坪提早返青。

当草坪受到不利因素威胁时,要适当提高修剪高度,以提高草坪的抗性。

研究表明修剪频率低的草坪比修剪频率高的草坪粗糙。

草坪修剪高度因不同草种,不同用途而有所不同。

草地早熟禾一般留茬高度为3~5cm,高羊茅为3~6cm,多年生黑麦草为2.5~5.0cm。

c、施肥:理想的施肥方案应该是在整个生长季节每镉一或两周使用少量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其中NPK被称为肥料三要素施用氮肥主要是促进草坪的茎叶繁茂生长,施用PK肥则能增加草坪的抗病性。

(2)造林措施本项目造林工程地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林型采用乔灌带状混交。

造林密度:乔木林株行距2.0m×2.0m,灌木林株行1.0m×1.0m,乔木穴状整地,灌木扦插,三角形配置,林草成活期采取幼林抚育措施,补植、扶正、培土。

造林施工措施:①施工程序:场地清理—混凝土基础及构筑物拆除—回填土—定位放线—挖种植穴—更换穴坑土—施底肥--树木栽植—浇水--养护管理②场地清理:清除残土和垃圾③苗木栽植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一种或几种栽植,具有一定的抗盐碱性和抗病力,能够保证成活率。

④乔、灌木的施工方法a、行道树的定点放线方法:行道树要求栽植位置准确,株行距相等,一般情况下要找出道路的中心线,然后用钢卷尺定出中心线,定出行位,约每十株定一木桩。

然后用白灰标出单株位置。

定点时遇下列情况要留出适当距离:道路转弯处在弯的内侧留出50米的空档不栽树;交叉路口各边30米内不栽树;道路与高压线交叉15米内不栽树;b、刨坑操作方法:手工操作:以定点标记为圆心、以规定的杭径为直径,先在地上划圆,沿圆的四周向下直挖掘到规定的深度,然后将坑底刨松、铲平。

栽植露根苗木的坑底刨松后,最好堆一个小土丘以使树根舒展。

注意事项:位置准确、规格适当、坑的上下口大小一致;刨出的表土与底土分开堆于坑边,因表土有机质含量高,还土时先还表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