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种

合集下载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西亚马来人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西亚马来人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西亚马来人中国-东盟展的顺利举办以及中国-贸易区的建成,无不显示中国-中美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

马来西亚作为中国-东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吸引着越来越荣庆的目光。

越来越多的人到马来西亚旅游、留学、经商等等。

吉隆坡是以三大种群为主体的多元种族栖息地国家。

三大人群即是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人和马来西亚越南人。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欧洲人和少部分欧亚非洲人,共32个民族共同和睦地互相帮助寄居在马来半岛、沙巴州和沙捞越州。

多民族的融合造就了马来西亚的大众化文化,其中又以三大主要群体了马来西亚的多元基调。

一、马来西亚概况马来西亚是印尼一个东南亚国家,地理总面积近33万平方千米,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

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周边地区,也称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首都吉隆坡就位于西马的中部。

东马来西亚(东马)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世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海岸线总长约4192公里。

位于高纬度附近的坐落于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1]马来西亚人口2950万(2012),是一个以三大群体为主体的多元种族国家。

三非常大群体即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人。

马来半岛因为辖有世界上主要的航线之一的马六甲海峡而成为亚洲各地区人们的汇集地。

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

泰米尔语则既定在印度族人中使用。

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的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马来西亚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全国分为13个州和三个联邦斯维恰河辖区,首都马来西亚为其中之一。

马来西亚经济原以农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马来西亚冷知识

马来西亚冷知识

马来西亚冷知识
1、在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印度人
2、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22%左右
3、华人也是马来西亚人或叫马来西人不能叫马来人,马来人是本地的原著民
4、首相(总理)只能是马来人来当
5、吉隆坡是由华人建成的
6、马来西亚是由中国以外拥有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
7、马来西亚也是跟中国大陆一样使用简体字
8、马来西亚是一个君主立宪的的国家体制,但国王(大苏丹)不固定的,是由9个地方的苏丹5年轮换制
9、马来西亚隔着南中国海分为东马与西马
10、马来西亚华人一般都会4种语言以上:英语、马来语、普通话、方言(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等)。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讲述057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及其他少数种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伊斯兰教国家。

通常我们将取得马来西亚国籍并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简称为马来西亚华人。

现今的马来西亚已经不对外籍人士开放移民了,想要取得一本马来西亚护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不但要加入伊斯兰教,变成穆斯林,还要满足一些其他非常严格的条件。

现在网络上所说的马来西亚移民其实是大马政府为了吸引外来资金而颁布的一项十年多次往返签。

在马来西亚缩紧移民政策之后,几乎很少再有新的中国移民。

马来西亚拥有华人近700万,占大马全国人口总数的25%,主要分布在吉隆坡、槟城、怡保、新山、古晋、亚庇和马六甲等城市。

这其中,又以吉隆坡和槟城尤为突出。

在首都吉隆坡,华人占直辖区总人口45%,而在槟城更是占到了70%,同时槟城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由华人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州属。

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便有了频密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元代便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记载,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商船越来越多,便有了一大批华人留在当地,开始在马六甲定居。

马六甲至今仍保着大量郑和下西洋时的文物。

而华人大量移民至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

当时,清廷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

而彼时被英国殖民的马来半岛正需要大量人力开发矿产、种植园林等等,那时华人还多以男丁为主,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是因为劳工的家乡意识浓厚,多希望攒够钱后能荣归故里,并未扶老携幼打算在马定居。

华人移民的历史转折是在1929年,随着全球经济大萧条,大量的华侨妇女开始移民马来西亚,这时男女比例平衡。

“二战”后,全球进入“冷战”时期,英属马来因为有马共的出现而收紧移民条例,至此中国人移民马来西亚的浪潮开始减少甚至停止。

此后华人和当地人一起参与了马来亚的独立及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虽然马来西亚拥有700万华人,但普通话并不是华人之间最常用的语言。

马来人与古代马来西亚1

马来人与古代马来西亚1

马来人与古代马来西亚1一、马来人马来人(Malay),也称马来族,马来语作Orang Melayu,是马来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半岛东南部一个种族集团。

马来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又称南岛语系或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马来人大概一度曾是婆罗洲沿岸一个民族,后因贸易及航海生活扩展到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

马来人向外扩展不过是近1,500年左右发生的事,可由其语言证明。

马来人诸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仍然非常相近,但与苏门答腊、婆罗洲以及邻近各地的其他民族所用语言则差别很大。

20世纪末,马来人构成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部分(西马来西亚)的人口之半,在东马来西亚(沙拉越和沙巴)的居民人数中则占1/8强。

马来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响,主要是暹罗人、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的影响。

马来人在历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在15世纪改宗伊斯兰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

现今马来半岛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汉人。

马来人以农为主,居住乡村;而汉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群体则以城市生活为主。

马来半岛大部地带为丛林,乡村建于沿河、沿海及公路两旁,人口自50至10,00不等。

房屋建筑在木桩之上,高出地面1.2∼2.4公尺(4∼8呎),屋脊呈人字形,上覆茅草;小康之家的住房则以瓦覆屋脊,厚板铺地。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橡胶。

1970年代末,马来半岛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强。

传统上马来人的社会组织带有封建制的色彩,贵族平民之间界限分明。

村长由平民担任,区长便是贵族,村长受区长管辖。

现代贵族已由议会及其他民选机构指派的官员所替代,但阶级区别仍很显著。

婚姻传统上由父母安排。

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

婚姻及继承制度均受伊斯兰律法的约束。

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外,一般都为双系制。

马来人以农业为主,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术。

渔业和航海业发达。

马来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逊尼派沙斐仪(Shafii)教派的教义,遵守穆斯林宗教节日。

马来华人并不等同于马来人

马来华人并不等同于马来人

马来华人并不等同于马来人今天就为大家简单地说说马来西亚三大种族吧!!!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年小篇在中国时,你们都认为我们来自马来西亚,自然就说我们是“马来人”。

我们用华语谈话时,让很多人吃惊了,纷纷跑来问道:“你们都会说华语吗?”我们不是马来人哦,我们是马来西亚的华人(纯血种华人)。

那既然我们是华人,当然会说华语,别再误会我们了。

而且不只我们,随着现今的教育的普及,有些马来人和印度人都会上华校,他们接受了华文教育,所以同样懂得说华语。

所以以后见到马来西亚人说华语就别大惊小怪了马来人只是我们国家的其中一个种族,也称为马来西亚土著(Bumiputera)。

在马来西亚人口中占比最多的就是马来人了,约70%(包括巫裔和其他原住民)。

马来语就是他们的母语(Bahasa Melayu),也就是马来西亚的国语。

当你来到马来西亚时,你会看到大多数的马来女性都会包着头巾,我们这里称“tudung”。

在回教的宗教信仰里,除了自己的丈夫,她们的头发是不可以给其他人看到的,也不能碰到,就算女生也不行哦!女生的穿着也是很保守的,不能暴露,裙或裤子都必须长过膝盖。

你通常都会看到马来妇女穿baju kurung那么男生呢,假如你在公共场所看到一个男生穿类似裙子的服装,你绝对不可以取笑他们,那可是他们的传统马来服装,称卡巴雅(baju kebaya)通常你会在他们要到教堂里去祈祷或他们过新年的时候看到他们穿这一类的服装,还会配上一顶帽子,称“songkok”在这里告诉大家,由于回教徒的宗教信仰关系,他们是不可以吃猪肉的,也不可以喝酒赌博,切记不要在他们面前吃猪肉。

印度人占了马来西亚人口的7%,印度人有他们自己种族的语言,泰米尔语(Bahasa Tamil)。

大多数只有印度人才会讲,小篇也听不懂哦!他们大多数信奉兴督教(Hindu),牛对他们来说是他们的“神”,所以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

印度妇女额头的正中央会有一个红点,称为“迪勒格”,即吉祥痣,是印度的民俗。

最新马来西亚移民的生活体验

最新马来西亚移民的生活体验

马来西亚移民的生活体验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都是同时抵达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拥有原住民,但他们不是马来人,其实马来人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入马来西亚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开始,他们就开始自称为土著,导致很多人认为马来西亚人就是指马来人的现象。

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都不会和异族结婚,尤其不会和马来族结婚,主要原因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若华人与他们通婚便需要加入伊斯兰教,这会影响到该华人的生活圈子,且大部分家庭都不太赞成孩子与信奉伊斯兰教人士结婚,因为这会导致他们的世世代代都需要信仰伊斯兰教,一旦进入伊斯兰教根据马来西亚的宗教法规是不得退出的。

可是随着时代的迈进,很多华人开始和外族人士结婚,但那还是属于少数。

大部分的华人在家中的饮食以中餐为主,可是在马来西亚的中餐比较接近于中国南方尤其广东、香港和福建,可是马来西亚因为是多民族国家,华人饮食习惯受各族影响,因此有别于中国。

在外,就没有一定的饮食习惯,有西餐、马来餐、印度餐和中餐等等。

肉骨茶其实是由马来西亚的一个名为“巴生”的地方华人所独创出来的,可是后来新加坡抢先把它当成新加坡传统美食对外宣传。

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都能吃辣,因为东南亚的饮食习惯都相对较辣,但是新加坡例外,他们的咖哩面相对于马来西亚的饮食来说是甜的。

扩展阅读:马来西亚移民买房的指南一、马来西亚购房流程1、寻找您想投资或自住的房子;2、在马来西亚购买物业须聘请房地产律师,以协助交易。

一旦确定购买房产,需缴付定金;3、14天以内,签署购房协议;4、按规定程序分期支付;5、买卖协议必须加盖印花,后供物业估价署审查;6、转让必须在土地注册处注册。

二、马来西亚购房税费1、总地契税总地契为政府就整块土地开发案或整栋大楼发出之地契。

每平方英尺0.06令吉,每年缴付一次,由建商先行缴付后,再向各户收取。

2、门牌税和地税依地段而有差异,无法确切计算,每年约1000-3000令吉。

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是什么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是什么马来西亚主要由马来族、华族和印巴族三大民族组成,他们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马来西亚宗教和风俗习惯马来穆斯林一般较虔诚,每天都祈祷五次,到麦加朝圣过的人倍受尊敬。

回历九月是斋月,马来人一般情况下均昼禁夜食,只有年老体弱多病、孕妇或外出旅行者可例外。

马来人平时一般忌讳用左手,习惯用右手用餐或接受别人的东西。

通常男士不主动与女士握手。

马来人普遍喜好辣食,忌食猪肉,不饮烈性酒,在正式场合也不敬酒。

马来人最禁忌的动物是猪,但喜爱猫。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对外开放时,女士需穿长袍及戴头巾。

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

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

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

目前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

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

巴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

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马来西亚历史

马来西亚历史

马来西亚历史- 正文马来西亚由马来亚(简称西马)和沙捞越、沙巴(简称东马)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隔南中国海相距约600公里。

“马来亚”一词源于南印度泰米尔语“Malonylom”,意为“山”。

民族有马来人、华人、印度次大陆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人)、欧亚混血种人、泰人和土著民族达雅克人等。

在西马,马来人占总人口53%,华人占35.6%,印度次大陆人占10.6%,还有少数其他民族。

在沙捞越,达雅克人占总人口39.6%,华人占30.1%,马来人占18.7%。

在沙巴,达卡山人占总人口28.2%,华人占21.4%,马来人占6.8%。

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天主教等。

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首都吉隆坡。

古代根据考古材料,1万多年前马来半岛上就有人类居住,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旧、新石器时代和阶级社会的铜器和铁器时代。

公元 2世纪初,在马来半岛建立狼牙修、羯荼等古国。

6世纪,狼牙修成为马来半岛北部强国。

该国人民、贵族和国王的衣饰有严格区别,居住条件悬殊,阶级对立明显,奴隶制占统治地位。

生产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盛产沉香。

许多印度商人来吉打贸易,因此该国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狼牙修在515~568年期间曾四次遣使到中国。

7世纪开始衰落。

6世纪末至7世纪初时,吉打国脱离狼牙修独立。

671年,中国义净曾路过该国前往印度。

据8~9世纪到过吉打的阿拉伯商人记载,当时吉打商业繁盛,为沉香、樟脑、檀香、象牙、锡等物资的交易中心, 9~10世纪时成为室利佛逝(三佛齐)的属地。

12世纪末,三佛齐衰落,暹罗王朝统治了马来半岛北部。

14世纪末,麻喏巴歇征服了三佛齐,统治了马来半岛并控制了马六甲海峡。

1405年,拜里米苏剌建立马六甲王国(又称满剌加王国)。

马六甲王国是一个封建制国家。

国王是最高统治者。

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各位大臣。

臣属各邦每年要向国王纳贡和服役。

农民耕种土地须交纳地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关系维度下的马来西亚治国理念作者:曹庆锋,熊坤新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2013 年第1 期发布时间:2013-04-12 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众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关系始终贯穿于其治国理念发展的始终,亦深刻影响着其民族关系之建构。

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治国理念,制定了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和避免民族零和博弈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能够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与改进。

事实证明,这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但亦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马来西亚全称“马来西亚联邦”(TheFederationofMalaysia),位于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部,亚洲、大洋洲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的交汇处,东南亚的中心位置。

全国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总面积33.24万平方公里,其领土被辽阔的南海分割成不相连的马来半岛南半部(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岛)北部(东马)。

西马北与泰国接壤,南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相望,西部与西南部濒临著名的海上要道———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望,东濒南海,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马包括沙捞越和沙巴两个州,南部与印度尼西亚接壤,北部与文莱相邻。

马来西亚历史上曾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的殖民侵略。

18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侵占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并于1826年建立“海峡殖民地”,此后英国殖民政府加快了对马来半岛的蚕食,先后取得了马来半岛中部地区的“四州府”(霹雳、雪兰莪、彭亨与森美兰)的统治权和半岛北部“五州府”(吉打、吉兰丹、玻璃市、丁家奴及柔佛)的治理权,并将上述诸邦组成“马来属邦”。

1914年,英国殖民政府完全控制了马来半岛,成立“英属马来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马来亚全部领土和加里曼丹岛沙捞越和沙巴。

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重新统治了马来亚,强迫新加坡从马来亚分离出去组成“英国皇家殖民地”,其余各邦于1948年组建“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获得独立。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合并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1965年,因政治、经济和民族纠纷,新加坡退出联邦并独立建国,其余各州仍称为“马来西亚联邦”。

一、马来西亚多元化的民族构成格局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国家,全国约有30多个民族,其中,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是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这三大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0%有余。

据马来西亚政府2008年9月统计,马来西亚人口是2773万,其中,马来人占总人口的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

此外,当地少数民族占11%,其他民族占7.8%[1]。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有超过6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且信奉者大多为马来人,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土著原住民既有信仰原始宗教的,也有皈依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华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包括佛教、儒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和天主教等。

(一)土著人马来语为OrangAsli,音译为“奥朗·阿斯利人”,意为“原住民”、“土著民族”、“土著原住民”,是最早生活在马来半岛上的民族,其余民族均为外来移民的后裔。

西马的土著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统称为“塞芒人”的贾海人、巴特克人、梅尼克人、拉诺人、金塔克人、肯休人;其二是统称为“塞诺伊人”的塞迈人、特米来亚尔人、普来人;其三是属于原古马来人的贾昆人、特穆亚登人、塞米莱人和“水上人”。

这些土著人主要居住在马来半岛的霹雳州、彭亨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的热带雨林中,主要以捕鱼、狩猎为生,其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渔猎经济发展阶段。

东马的土著人主要有沙巴的卡达山人、依达汗穆鲁特人和沙捞越的伊班人(又称海达雅克人)、达峪人(又称陆达雅克人)、卡扬人、梅拉瑙人、克拉比特穆鲁特人、普兰人和佩兰人。

其中,以伊班人和达峪人居多,他们作为达雅克人的两个重要支系,肤色大致相同,但语言有异,习俗文化亦有不同。

他们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其种族亦非马来人,所以尽管被认定是土著人,且享有宪法对土著的特权,但与马来人的待遇相比之下相距甚远。

(二)马来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人数最多的民族。

主要由三支移民组成:第一支是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从亚洲中部地区移入马来半岛的“前期马来人”,属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柔佛、彭亨,过着定居生活,信仰伊斯兰教。

其二是公元前300年左右,从亚洲中部地区移入的“后期马来人”,亦属蒙古人种。

这两批移民与土著人融合,先后形成了“原马来人”和“新马来人”,成为今天马来人的直系祖先。

第三支包括晚近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班查尔人、米南卡保人、布吉人和苏门答腊马来人、亚齐人等。

他们与马来人语言相近,信仰相同,生活习俗几无差别,因而也被统称为马来人。

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马来语属南岛语系,主要居住在西马的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的产稻平原地区、太平市到泰马边界的沿海地带,以及马六甲市以南至柔佛州的广大地区。

在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马来人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玻璃市州占78%,吉打州占68%,彭亨州占54%。

绝大多数马来人从事农业,种植橡胶、椰子、水稻、可可等,少数人从事渔业。

在城镇中生活的人口比重较小,仅为15%。

现在一般称马来人为“原住民”,以区别于华人和印度人。

马来西亚宪法不区分马来人和土著人,将两者统称为“原住民”,其马来文意为“土地之子”。

但由于马来人数量远超真正的“土著人”,故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其社会地位自然优于土著人。

(三)华人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

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1世纪就有中国商人来到马来半岛。

7世纪后,随着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更多的中国商人抵达马来亚,一些高僧去印度取经途中也会落脚羯荼等地,随后一些中国商人和僧侣便侨居在了马来半岛。

但大批移民是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入侵马来亚后为开采锡矿和发展种植园,从中国广东、福建招募的为数众多的“契约劳工”。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殖民者为在马来西亚开辟种植园和开发丰富的锡矿,又从中国东南各省招募大批廉价的“契约劳工”,这是华人移民最多的一次。

现马来西亚的华人大约有600万人,华人数量在马来半岛、沙巴和沙捞越都位居第二,在槟榔屿等地则是人数最多的民族。

学界普遍认为,华人对马来西亚未来政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马来人政党实施华人政策的重要考量[2]。

(四)印度人印度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移入马来西亚的时间早于华人,大约于公元初年就有印度僧人赴马来半岛传播印度教。

当时马来半岛的古国羯荼、狼牙修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印度人不仅给马来人带来了历法和法律,还培育了马来人的王权观念。

到公元5世纪,在马来西亚已建立了印度化的国家[3]。

印度人大量移入马来西亚始自18世纪下半叶,当时来此的印度人多为商人、手工业者[4]。

19世纪末,英国人在马来西亚兴办种植园并开矿,又从印度招募了大批劳工。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大多来自南印度,其中,约80%是泰米尔人,其余主要是马拉亚兰人、喀拉拉人、锡克人、泰卢固人和旁遮普人。

目前,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主要分布在西马的吉隆坡—巴生港—马六甲,以及吉打州的河谷地区。

印度人主要从事种植园工作,只有少数人在城市经商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强,对全国性事务的影响相对较弱。

在宗教信仰上,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印度教。

(五)其他少数民族马来西亚还有少量欧裔、中东裔、柬埔寨裔、泰国裔和越南裔人口,分布在马六甲、沙捞越等地区。

欧裔和欧亚混血人包括英国殖民者后裔及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后裔。

此外,还有越战后迁入的一小部分柬埔寨裔及越南裔居民。

从上述民族构成来看,马来人是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马来人之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一般来说,主体民族往往拥有天然的文化政治优势,一般被视作国家的主体或代表,对国家的认同度也最为强烈。

马来西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种类繁多,各民族在历史渊源、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习俗风尚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的差异与区隔,因此,人们习惯上认为马来西亚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应屡见不鲜。

但纵观马来西亚历史,除个别时期而外,其民族关系基本上处于和谐共处状态,被国际社会赞誉为“民族和谐的典范”。

2001年获得世界少数民族联盟颁发的“首届国际少数民族和谐奖”。

马来西亚何以能取得协调民族关系的成就?其深层原因究竟何在?二、马来西亚治国理念之嬗变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出现民族以后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发展受到民族自身、社会、自然和国际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治国理念作为社会因素的核心观念,是国家设计制度体系的价值导向,必将对民族关系的内涵特质、发展趋势和调控机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协调民族关系、缓和民族矛盾、保持族际良性互动、实现和谐社会成为各国政府研究和应对的重大难题。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历届政府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发展政策”、“2020国家宏愿”和“国家宏愿政策”等一系列治国方略,这些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治国理念有力地保证了和谐的民族关系,但马来西亚治国理念的产生和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波折起伏才至稳妥。

(一)殖民统治时期马来西亚曾先后处于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殖民统治时期,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完全被殖民统治者所控制,尚未建立独立的国家,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发展理念。

殖民史不仅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亦深刻影响到民族格局和治国理念之形塑。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殖民者对马来半岛进行了近200年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对其实施过短暂的殖民统治),因此,英国的殖民政策对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影响巨大。

从总体上看,英国在马来半岛推行的是以加深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分化、巩固殖民统治为旨归的殖民主义民族政策,其中尤以“分而治之”和“马来人优先”最为著名,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亦最为持久,至今仍影响着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向。

政治上,英国殖民者逐渐认识到获得马来半岛封建王公支持对巩固其殖民统治的重要性,于是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甲必丹”①制度,建立“华民护卫司署”,企图更加有效地干预华人社会,分治华人。

同时实行“马来人优先”原则,以加剧民族间的矛盾与猜疑,确保殖民政权的稳固与长久。

如1893年,海峡殖民地总督的一份公文急报中写道:“为了使各邦政府机构一致起来并分出等级,必须非常小心地给当地人,特别是当地贵族留出足够的工作机会。

”[5]这表明英殖民者开始寻求马来封建贵族的支持。

1910年,则进一步实行行政官员制度,允许马来人担任行政官员,而将其他民族排挤在政权之外,其目的无非是人为地阻隔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交流,进而造成民族隔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