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同步达标测试(word版含答案)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达标测试一、积累运用(共45 分)1.(本题6分)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比喻)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重复)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排比)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对比)2.(本题6分)下列选项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佃.农/细.长勉强./弱肉强.食要塞./阻塞.B.私塾./熟.悉啜.泣/不辍.劳作溃.退/匮.乏C.床铺./铺.床周济./人才济.济逃窜./撺.掇D.挑.水/挑.逗姓任./任.劳任怨歼.灭/纤.细3.(本题6分)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处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和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
(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较为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
(C)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
(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A.A B.B C.C D.D4.(本题6分)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辍(chuò)勉强(qiánɡ)B.外甥(shēnɡ)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5.(本题6分)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结.实/结.伴勉强./弱肉强.食吓倒./倒.掉B.私塾./熟.悉啜.泣/不辍.劳作劳累./累.人C.床铺./铺.床周济./人才济.济调.料/调.动D.挑.水/挑.逗姓任./任.劳任怨曾.经/曾.孙6.(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练习(原卷版)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练习(原卷板)【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在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2)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4)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课外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目光小乔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
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
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
《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不辍(chuò)勉强(qiáng)B.外甥(shēng)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提示:A项中“强”应读“qiǎng”;B项中“籍”应读“jí”;C项中“律”应读“lǜ”。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溺死迁涉托辞瞩目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提示: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
答案:D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
(A.劳累 B.劳碌)(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
(A.支持 B.支撑)(3)母亲()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管束 B.管教)(4)母亲()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时代 B.沉痛时期)提示:既要求我们辨析近义词的区别,又要求我们对课文非常熟悉。
答案:(1)B (2)A (3)A (4)B(4)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坚忍不拔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提示: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答案:(1(2)勤劳俭朴宽(3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习题)(解析版)

07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C.庶.祖母(zhé)嬉.戏(xī)抽屉.(tì)野蛮.(mán)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答案】B【解析】A.“管束”应读作“guǎn shù”;B.正确;C.“庶祖母”应读作“shù zǔ mǔ”;D.“文绉绉”应读作“wén zhōu zhōu”。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溺死迁徒托辞瞩目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答案】D【解析】A.“迁徒“应为“迁徙”;B.“碾转”应为“辗转”;C.“通辑”应为“通缉”;D.正确;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答案】B【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者“造成的”;B.正确。
C.搭配不当,应将“打动”改为“牵动”;D.语序错误,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
故选:B。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建设书香型校园,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的母亲节选阅读习题及答案我的母亲节选阅读习题及答案胡适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2023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四校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四校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情景默写1.情境默写。
诵读声声品经典,古韵悠悠满校园。
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我们能感受到《黄鹤楼》中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的美丽景象;也能于《饮酒》中与陶公一起②“______,悠然见南山”;更能见识到《使至塞上》里的③“______,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奇景;又能与诗圣一起④“______,一览众山小”;还能理解诗仙⑤“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中的满怀豪情。
传承中华文化中我们唱出《过零丁洋》中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的爱国誓言,为人成长中我们培养⑦“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三、课内阅读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______ 时期(朝代)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苦:受苦)B.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C.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田地)D.征于色(征:征验,表现)(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第①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哪些共同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受,自拟对联,不少于五言。
四、课外阅读B.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
C.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
统编版(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踱.步(duó)勉强.(qiáng)随声附和.(hé)B.迁徙.(xǐ)投奔.(bèn)宽厚仁慈.(cí)C.惩.罚(chéng)周济.(jǐ)任劳任怨.(yuè)D.溺.死(nì)衙.门(yǎ)不辍.劳作(chuò)2. 小语同学对“□”处的标点有疑问,请你帮她填入正确的标点。
【甲】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chuò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乙】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
因此,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
她们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老舍《我的母亲》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横蛮迁陡托辞瞩目B.荣辱榨油碾转聊叙C.欺压仁慈逊色通辑D.诉说慰勉竭力发髻4.阅读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美满,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②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
③一个家庭中,从小重视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涵养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家风,对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家庭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1)请在第①句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回忆我的母亲-答案3

回忆我的母亲-【答案三】(一)1.她勤劳一生。
2.C3.民族、人民4.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5.“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
两者位置不能调换,否则就不符逻辑。
(二)1.·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儿子的事情。
2.甲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
乙生:表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慈。
丙生: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
丁生:表现了母亲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的特点。
3.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剪裁技巧、揣摩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
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课文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5.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6.不能。
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语不惊人情动人。
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7.不能。
因为“创造了”是说明过去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创造着”是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创造。
8.不能。
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
(三)1.(1(2(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强健鼓励宝贵平凡3.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8.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9.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10.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③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第③段第三句中,“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
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③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③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答案:
8,D
9,C
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