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惟吉将军的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旅以上干部名录简历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旅以上干部名录简历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丁振军1913-1944 河北滦县中共冀东区委第十七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丁麟章1907-1945 湖南平江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政委卜荣久1908-1944 天津蓟县中共冀热边行署秘书长于一心1910-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于已午1915-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政委于化臣1908-1939 河北唐山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于文彬1915-1938 河南息县八路军冀鲁边抗日游击队政委于克恭1907-1940 山东乳山中共山东省东海特委书记兼东海军分区司令员于寄吾1905-1942 山东牟平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于震中 -1938 冀东抗日联军第九总队总队长才山1910-1945 辽宁黑山冀热辽军区副参谋长马玉堂1910-1942 河北藁城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马本斋1902-1944 河北献县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庆华1914-1939 河北廊坊中共睢杞太特委书记兼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政委马吟南1912-1944 河北玉田中共冀热边特委秘书长救国报社长兼总编辑马健生1913-1940 山东寿光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谋长(错杀)马振华1905-1940 河北盐山中共冀鲁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兼津南军分区政委马晓云1905-1944 山东长山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清河专署专员马霄鹏1903-1939 山东鱼台苏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长马德山1911-1935 上海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马耀南1902-1939 山东长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王文1912-1943 陕西绥德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主任胶东军区副政委王助1914-1941 福建福州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兼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青1918-1943 河北景县中共冀南区委第五地委书记王涛1908-1941 湖南江华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委员兼闽西特委书记王章1899-1943 河南信阳新四军第五师政委王溥1908-1940 辽宁兴城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司令员王丰庆1907-1940 江西弋阳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王仁斋1906-1937 山东文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师长王风阁1897-1937 吉林通化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九路军司令王文彬1911-1939 江苏丰县中共苏鲁豫特委书记(错杀)王文瑞 -1938 河北文安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王平陆1902-1938 河北迁安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王舟平1913-1945 河南南阳豫西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七旅政委王东福1916-1942 河北深泽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王立人1910-1941 天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副部长王邦秀1909-1940 江西吉安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王至发1901-1942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政治部主任王先臣1913-1945 江西吉安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汝起1905-1940 山东黄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王光宇1911-1938 吉林德惠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王伟民1918-1940 河南濮阳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王兴汉1905-1942 河北广宗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工兵主任王远音1916-1940 山西五台晋察冀军区第八军分区政委王泊生1915-1942 河北景县中共冀南军区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克仁1913-1939 黑龙江穆棱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政治部代主任王作栋1902-1939 河北正定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平汉抗日纵队政治部主任王育民1914-1938 河北景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委王炳三1915-1942 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1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炳臣1892-1938 河北乐亭冀东抗日联军总队长王明扬1912-1942 浙江宁波中共浙南边区办事处主任王根英1906-1939 上海中共江苏省委妇女部部长王晋亭1913-1942 山东堂邑中共泰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恩九1901-1939 河南鲁山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王爱中1911-1945 山东高密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参谋长王凌波1888-1942 湖南宁乡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王培汉1894-1939 山东莱芜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支队长(错杀)王铭森-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1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道平1886-1944 山东曹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定陶支队司令员王毓峰1897-1938 吉林宁安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王翼之1903-1938 山东文登鲁东游击第七支队政治部主任毛泽民1896-1943 湖南湘潭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文立征1911-1945 湖南衡山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邓永耀1912-1939 湖南茶陵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邓振询1904-1943 江西兴国江南区委副书记兼江南军政委员会书记孔庆同1912-1942 河南光山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代理司令员左权1905-1942 湖南醴陵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石占山 -1938 河北滦县冀东抗日联军特务第二总队总队长石景芳1912-1942 山东无棣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石蒲江1909-1945 山东淄博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龙树林1911-1939 江西上饶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田英1916-1938 江西弋阳新四军都昌办事处主任田守尧1915-1943 安徽六安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兼苏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史贡章1902-1938 河南濮阳八路军挺进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叶成焕1913-1938 河南光山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包森1911-1942 陕西蒲城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团团长丛德滋1910-1942 山东文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宁进新1910-1942 河南信阳豫鄂边区政治处主任冯达飞1901-1942 广东连县新四军副参谋长冯治纲1908-1940 吉林公主岭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兼第二支队支队长远静沧1901-1938 河北任丘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政治部主任朴吉松1917-1943 朝鲜咸镜北道东北抗日联军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任作民1899-1942 湖南湘阴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朱程1910-1943 浙江平阳八路军第2纵队民军1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司令员朱立文1909-1941 广西百色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副旅长朱松寿1901-1941 江苏江阴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司令员朱典阶1900-1942 山东宁阳山东公学校长朱宝琛1910-1941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游击支队参谋长朱毓淦1906-1941 山东泰安中共鲁中区委社会部部长朱镜我1901-1941 浙江鄞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朱潘显1914-1942 江西泰和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455楼)刘石1899-1937 湖南耒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兵站部政治部主任刘英1903-1942 江西瑞金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刘涛1911-1941 山东荣成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政委刘子才1912-1940 安徽六安巴山红军游击队司令员刘子超1906-1941 广东兴宁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文正1900-1939 河北定县冀中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刘为泗1908-1939 江西九江赣北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刘礼年1909-1938 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委.刘幼林1916-1941 山东东阿中共鲁西南地委副书记专员刘仲莹1911-1938 山东莱芜中共山东省临时工委书记刘亦珂1913-1939 河北安新河北游击队第八路总指挥刘志超 -1938 太岳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刘别生1915-1945 江西安福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六纵队司令员刘连科1917-1938 河北滦县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刘述西1913-1944 安徽金寨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刘诗松1911-1942 江西吉安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七旅政治部主任刘诚光1915-1942 湖北黄安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炳才1915-1940 江西永新八路军山东纵队峄县支队支队长刘突军1912-1938 江西信丰中共闽中特委书记刘海涛1907-1941 山东东阿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曙华1912-1938 山东济南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刘德明1910-1942 陕西礼泉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许权中1894-1943 陕西临潼国民党军第一一七师参谋长(从事兵运工作)许亨植1909-1942 朝鲜尚庆北道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参谋长江上清1911-1939 江苏扬州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皖东抗日军政干校副校长齐玉坦1911-1943 河南内乡八路军总部总务科长关英1909-1938 江苏无锡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祁致中1913-1939 山东曹县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那恕1915-1938 辽宁晋察冀军区游击第一支队政委纪毓秀1916-1939 江苏宿迁山西牺盟会组织部副部长阮俊臣1900-1941 四川古宋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牟光仪1900-1939 山东潍县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政治部主任孙开楚1910-1942 湖南郴县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孙汉三1890-1938 山东昌邑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参谋长孙永勤1893-1935 河北兴隆华北抗日第一军军长孙伯龙1903-1942 山东峄县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孙春林1906-1941 山东海阳八路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毅民1914-1942 河北新河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杜子孚1916-1942 山东宁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兼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杜邦宪1907-1943 湖北钟祥新四军第五师特别第三旅政治部主任杜伯华1904-1941 吉林榆树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希陵1906-1941 山东乐陵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副部长苏曼1914-1942 广西苍梧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苏甦1914-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第1支队参谋长苏震1914-1940 湖北宜都中共襄西地委书记兼襄西独立团政委苏精诚1915-1941 福建澄海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杨松1907-1942 湖北大悟《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杨忠1909-1941 江西安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大章1909-1944 天津冀鲁豫第一专署专员杨万林1911-1938 河北蠡县晋察冀军区河北游击军第二师参谋长杨文翰1896-1943 江西横峰红军赣东北浮乐德游击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杨兰史1908-1938 广东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教育科科长杨宏明1910-1942 湖北黄安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学诚1915-1944 湖北黄陂新四军鄂皖兵团指挥部政委杨承德1908-1943 江西于都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杨俊恒1910-1938 吉林吉林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参谋长杨铁成1914-1939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杨裕民1889-1939 河北迁安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杨靖远1902-1938 辽宁沈阳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宇1905-1940 河南确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李刚1914-1941 福建南安中共闽南特委书记李忠1915-1943 河北冀县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李肃1910-1941 山东临清红五军团随营学校政委李荣1901-1940 江西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特1902-1938 安徽霍邱红四方面军兼西路军参谋长李策1915-1941 贵州贵阳中共贵州工委委员李之光1908-1939 河北安新冀中区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长李子芳1910-1942 福建晋江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文彬1902-1939 黑龙江双城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师长李文楷1909-1942 福建上杭八路军前方政治部组织部直属政治部主任李文翰1914-1945 陕西蒲城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前线日报》总编辑李发意1908-1937 河南新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某部政委李永安1912-1943 山东宁津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光汉1907-1941 山西河津中共雁北地委书记李贞乾1903-1942 江苏丰县山东湖西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李竹如1905-1942 山东利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李延平1903-1938 吉林延吉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志高1913-1941 湖南平江新四军第七师参谋长李枚青1914-1943 山东新泰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学福1902-1938 吉林延吉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李剑卜1914-1939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2支队参谋长李恒泉1915-1944 河北唐县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景波1911-1944 陕西绥德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兼机关直属党委书记吴耘 -1944山东平原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治部主任吴涛1914-1942 山东济宁鲁西军区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吴渊1898-1939 江苏如东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秘书主任吴琨1910-1939 四川万县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吴强1911-1944 湖南平江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部长干部部部长吴勤1895-1942 广东南海广州游击队第二支队司令吴世禄1913-1938 河南新县平原军分区司令员吴师孟1899-1942 湖南平江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部长吴其芳 -1944河南叶县新四军第五师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吴景才 -1938山东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邸玉栋1911-1942 河北盐山中共冀鲁边第一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邹之模1907-1940 湖南平江湘鄂赣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邹风平1905-1943 四川三台中共四川省工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何云1905-1942 浙江上虞《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正1901-1942 湖北罗田新四军第五师浠罗指挥部指挥长何一萍1916-1938 河南孟县山东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总队政委何功伟1915-1941 湖北咸宁中共鄂西特委书记邱金声1912-1939 福建龙岩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副团长汪洋1913-1942 山东东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政委兼泰安地委书记汪林兴1908-1943 福建崇安中共福建省委民运部部长兼闽北特委书记汪雅臣1911-1941 山东蓬莱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德清-1945 河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旅副旅长冷赤斋1915-1940 湖北黄陂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沈东平1905-1938 河南舞阳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负责人宋澄1910-1941 山东文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政委宋干卿1909-1940 山东荣成八路军山东东海纵队副司令员宋怀良1912-1941 山东东阿新四军某部师长辛俊卿1911-1941 山东肥城八路军山东军区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炎1902-1945 广东吴川广东高雷抗日人民军军长张浩1897-1942 湖北黄冈中共中央委员中央职工委员会副书记张铎1915-1941 山东荣成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政治部主任张广乾1916-1943 河南范县晋冀鲁豫边区行署主任张子华1912-1942 宁夏中宁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局副局长张友清1904-1942 陕西神木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张中华1912-1937 吉林永吉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张仁槐1912-1942 山西定襄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张文彬1911-1945 湖南平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正坤1898-1941 湖南浏阳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甲洲1907-1937 黑龙江巴彦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独立师师长张兰生1909-1940 黑龙江呼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张传福1902-1938 吉林公主岭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二师师长张秀中1905-1944 河北定兴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其德1874-1938 江西德兴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负责后勤工作张宝龙 -1941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4支队支队长张建亭1913-1942 河南滑县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第六地委组织部长张贯英1910-1939 山东桓台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部长张洪仪1912-1945 山东郯城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张贵卿1908-1942 河北顺义中共衢州特委书记张俊峰1913-1942 河南太康豫皖苏军区豫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厚杰1920-1945 河南信阳新四军某部师长张耕野1901-1938 吉林双城中共佳木斯委组织部长张镇华1909-1940 黑龙江宁安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师长张襄国1911-1938 湖南平江晋察冀军区易县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陆升勋1907-1942 山东昌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山东沂蒙专署专员陈明1902-1941 福建龙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陈洪1906-1943 浙江浦江中共四明地委书记兼四明自卫总队政委陈一华1900-1938 湖南八路军第一二0师雁门第六支队参谋长陈卜人1917-1945 广东梅县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陈元龙1912-1942 河北辛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文彬1911-1940 湖南茶陵八路军第一二0师津南自卫军政委陈生庆1912-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司令员陈宇寰1897-1938 河北滦州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陈冬尧1908-1945 湖南茶陵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陈若克1919-1941 广东顺德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陈昭礼1907-1940 福建福州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陈锦秀1912-1938 河南固始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
蓝天蔚——北洋士官三杰之一

蓝天蔚——北洋士官三杰之一蓝天蔚介绍中文名:蓝天蔚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武汉出生日期:1878年逝世日期:1921年职业:军事将领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要成就: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字季豪蓝天蔚(1878—1921),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早年加入张之洞的新军,1902年,经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与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并称“北洋士官三杰”。
归国后,蓝天蔚组织长沙日知会,宣传革命派思想。
1907年4月,蓝天蔚赴奉天,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手下任职。
1910年,奉东三省总督锡良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入陆军大学校学习。
归国后,任第2混成协协统,驻扎奉天北大营。
1911年10月,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准备在直隶省永平府举行的永平秋操中举兵。
但随着武昌起义爆发,秋操中止,计划变更,他们发起滦州兵谏,向清政府提出宪法制定、责任内阁制实施等要求的声明。
但是,蓝天蔚遭到清政府及袁世凯的严厉追究。
吴禄贞被刺客暗杀,张绍曾被迫下野。
此后,蓝天蔚被革命派推举为关外革命军大都督,率军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未成,逃往上海。
此后,蓝天蔚继续担任关外军政府大都督,从事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蓝天蔚加入黎元洪领导的民社,疏远掌握大权的袁世凯。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监狱,经参谋次长陈宧斡旋而获释放。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蓝天蔚率湖北独立军起义,遭到失败。
1916年,赴奉天省,策划驱逐奉天督军张作霖,但因事机泄露而失败。
1921年5月,为响应孙中山的北伐,在湖北省组织鄂西联军。
1922年1月,遭孙传芳击败,逃往四川省。
随即被川军指挥官但懋辛逮捕。
在护送前往重庆时,蓝天蔚开枪自杀身亡。
人物简介蓝天蔚(1878—1921),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初就学于武备学堂,旋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时帝俄侵略我东三省,他甚为愤慨。
后日俄战起,组织义勇队,并被推为队长,助日抗俄。
风雨见证“十三坟”

2019.8■赵东云“三伯,我们来看您了!78年了,我们一直在寻找您,今天我们终于找到这儿,您安息吧……”一位身材敦实、头发斑白的老人,面对着一片荒坟,口中一边诉说着,一边掩面而泣。
这是2018年8月21日在肥东县马湖乡当地人称之为“十三坟”的地方发生的感人一幕。
老人叫胡晓燕,时年67岁,他是特意从无为县赶来,凭吊78年前牺牲在这里的革命烈士胡斯林、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三伯”。
烈士的牺牲之地——肥东县马湖乡,距离烈士的家乡不过百余公里,但就是这段并不算太远的路程,胡家却“走”了整整78年!故事还得从5年前的那个秋天说起。
2014年10月20日至29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中安在线”等多家媒体以《肥东村民为“12座新四军烈士坟”求保护》《12座荒坟是新四军“烈士墓”吗?》为题,披露了位于肥东县马湖乡小高村寡妇岗(当地人称“十三坟”)境内的一片荒坟可能是“新四军烈士坟茔”,当地村民呼吁给予保护。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一个叫韦永章的党史军史爱好者的注意。
韦永章的老家就在马湖境内,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上述媒体报道后,随即开始了对这些荒坟的考证之路。
在一年多时间里,韦永章通过走访、调研和查找史料等方式,对7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场战斗和“十三坟”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在调查中韦永章得知,1940年夏,新四军曾在马湖及附近一带与顽军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新四军有两位干部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韦永章随即查找了《征程纪事》、《赖传珠日记》、《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组建与发展》及其他相关文献、史料,进一步了解到:1940年6月中下旬,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将军曾率老八团等部队,西进越过津浦铁路,阻挡疯狂进攻的顽军,在马湖、古城、梁兴集等地多次发生激战,史称“古城会战”。
这次会战,歼敌1000余人,打退了顽军的猖狂进攻,这对开拓皖东、奠定淮南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新四军有数百人身亡,老八团政委刘树藩、青年干事胡斯林也壮烈牺牲。
潘姓氏的历史名人

潘姓氏有哪些历史名人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
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
1988年7月被党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
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
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
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
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
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
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
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
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
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何应钦1.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第32军商震(兼)骑兵第14旅张占魁第1集团军宋哲元第53军万福麟第77军冯治安第181师石友三第17师赵寿山骑兵第3军郑大章第68军刘汝明(直属)第92军李仙洲(直属)第106师沈克(直属)第118师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第3军曾万钟第9军郭寄矫第14军李默庵第93军刘戡第15军刘茂恩第17军高桂滋第19军王靖国第47军李家钰第61军陈长捷第14军团冯钦哉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第35军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金宪章骑兵第1军赵承绶骑兵第2军何柱国第18集团军朱德第66师杜春沂(直属)第71师郭宗汾(直属)第33军孙楚(直属)第34军杨澄源(直属)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作战作区:苏浙方面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第28军陶广第70军李觉第79师陈安宝暂13旅杨永清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第19集团军罗卓英第18军罗卓英(兼)第79军夏楚中第25军万耀煌第73军王东原第23集团军唐式遵第21军唐式遵(兼)第28集团军潘文华第23军潘文华(兼)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游击总司令黄绍竑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兼)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第62军张逵第63军张瑞贵第64军李汉魂第8军团夏威独9旅李振良独20旅陈勉吾虎门要塞司令陈策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在外。
潘文谱年谱(潘文治的七弟)

11年冬, 97 跟随三哥潘文治( 豫章 舰长 ) 追随孙 中山参加护法革命,同时 加入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 l2 年,被孙中山成立的海军部 90
在调离广东赴北上就任S十二军参谋 -
谱 17 口述 ) 94年 。
17 年农历 十月初 一,因病在家 94 乡病逝,终年 8 岁 。 3 15 9 年,曾在 中山舰当二副,又在 8 潘文谱当舰长的“ 海瑞舰” 当过大副的广 东省政协委员胡应球,担任上海 电影制 片厂拍摄( 《 非常大总统 这部 电影的军事 顾问时, 到黄埔军校取景路过珠村, 并到 珠村村 委查找潘文谱时说 “ 潘家三兄弟
一
23 月 州 区 令 0 生 1广 军 司 0
员 武上 “ fL : 刘弭 h !个 ● 椅耵嗍 J擎 殊殊 _L ■
r
_
— I一 . 。 ● 一 -’ - l
I ‘
一
’
・
- l 1 曩 |
I ’ I ● 1 皂 - l
!
q
赍
一,
l
。
维普资讯
全 国 中 华 老 人福 利 协 会 常务 副主 席 蔡 丕 清 ( )参 观 潘 文 治 将 军 故 居 ,潘 文 治 侄 潘 鸿 善 中
( ) 右 、侄孙潘剑明 ( ) 左
2005年 9月,广 州市委 常委 、市 宣传部 长陈建 华 ( 左一 ) 、天河 区
委书记 杨建 成在潘 剑 明、潘 家福 等陪 同下 ,视 察潘 文治将 军故 居 。
潘文治 、潘文 谱 、潘文绚 的后人 在故 居揭幕 时合影
“一·二八”抗战中的淞沪警备司令戴戟

“一·二八”抗战中的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姚小平《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2日 07 版)“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蒋光鼐(中)、蔡廷锴(右)和戴戟(左)说起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领导者,人们多会想到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而对当时与蒋、蔡共同抗敌的的第三号人物、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却知者甚少。
2012年底,笔者通过采访戴戟的外孙、华东师大历史系退休教授沈坚先生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戴将军在“一·二八”抗战中的一些细节。
戴戟字孝梱,原名光祖,祖籍安徽旌德,1895年生于苏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从苏州到上海参加学生军,改名戴戟,一心想当执戟卫国的职业军人。
1914年戴戟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三期,同期学员有张治中、蔡廷锴、白崇禧、何键、黄绍竑、毛秉文等。
1916年12月戴戟从军校毕业,在部队基层历经战火磨练。
1921年,戴戟到广东投奔粤军第一师四团团长陈铭枢。
陈对戴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四团团副,后接任团长职务。
当时蒋光鼐和蔡廷锴也在四团,任连级干部。
从那时起到“一·二八”淞沪抗战前,戴戟与同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共同亲历了北伐战争、国共分裂、中原大战及围剿中央苏区等一系列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件,结下生死之交。
淞沪警备司令部又称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国民党在上海的最高警备机构,中共早期领导人彭湃、罗亦农、赵世炎、杨匏安、陈延年,以及柔石、殷夫、胡也频等“龙华二十四烈士”均牺牲于此。
戴戟之前的历任淞沪警备司令白崇禧、钱大钧、熊式辉等都是蒋介石极为信任的反共重臣,他能任此职,实属偶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战而退,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到国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国民党大佬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借机施压。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被迫下野,“两广”(广东、广西)派上台。
潘名江简介(潘文治将军父亲)

司令兼广州市郊第二区农民协会委员 长 潘文治将军 的父亲, 光绪 辛 已 年重修珠 村明德 堂潘 氏族谱 ( 现藏 于广州 中山文
献馆) 他 目睹民族沉 沦, 。 山河破 碎, 于
设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潘文治还被孙中
山明 赞扬 “ 令 志行纯洁, 深资倚畀” 孙 ( 中山 全集第八卷)后 官至 民国总司令, ,
为海军中将, 赢得了珠村 “ 中国海军之
家”的美誉。
是鼓励 自己的儿子、 孙子、 侄子们投身 军校,报效国家,巩固祖 国的海 防,其 中尤其突出的有:三子潘文治、 七子潘 文谱考入黄埔水师学堂,六子潘文绚, 孙子潘福基考入 山东烟 台水 师学堂, 孙 子潘汝鎏考入南京雷电学校 (清末海 ( 《 军史料》 海洋出版社出 )出现了 中国 版 , 兄弟同军校, 叔侄同学堂, 一门三舰长, 父子为将军的报国情景, 清政府为了 表 彰潘家为国家海防作出的贡献, 封授潘 名江为荣禄大夫武功将军, 以激励国 人
潘名江 ( 宇瑶 台、号鼎荣、叶荣,
清末文举人,今天河区珠村人) 封授:清授荣禄大夫武功将军从
一
品( 珠村鹤呜山墓记) 官品位 :前清 国学生诰封二 品顶
民国历任:番 禺治安分局文牍员、
潘名江的钱包
带 奉政 大 夫
鹿步西 区团保局局员、 禺选举县长调 番 查员。( 珠村北帝庙碑 记) 潘名江是大元帅府海军练 习舰 队 战争的战斗中以及为建 立新 中国, 都写 下 了可歌可泣 的篇章。 国的海防建 为祖
头时, 不慎因公殉职, 时年8 岁 5 第二
天在东圃码头 出殡, 当时人 山 人海, 连 绵几里。 广州国民政府派陆海军仪仗队 参 与送殡及军乐吹奏, 当时孙 中山大元 帅亲笔书 写 “ 国器 掌珠”四字挽幛送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惟吉将军的资料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后代,被潘美收养.提问者:五代周世宗雄风- 秀才二级最佳答案有两个说法1,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惟正(一说潘惟吉),惟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
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
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
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
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
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
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作者:潘必正, 杨柳枝, 踏莎行,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2,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赵明信邯郸一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涌现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对不少的历史人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和褒扬。
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则长期被混同于文学艺术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家喻户晓,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权、陷害忠良的大奸贼。
这就更需要翻开历史,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据《宋史》记载,潘美在晚年确实有一严重错误。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要夺取幽燕、征服辽国。
这次北伐,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首,取道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北),意在攻占山后诸地(军都山以西广大地区,军都山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
一开始,潘美的西路军进展顺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朔(今朔县)、云(今大同市)、应(今应县)四州。
不料,以曹彬(今灵寿县人)为首的东路军失利,潘美军回到代州(今山西省代县)。
朝廷下诏,令西路军护送四州之民迁居内地。
这时,“明达治道”、“能驾驭臣工”的萧太后率兵十余万突然杀来,迅速夺回寰州。
杨业提议,避开辽兵锋芒,设计接应朔、云、应三州之民。
但监军王、刘文裕极力反对,诬蔑杨业胆小畏懦、对宋朝廷怀有异心。
潘美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令杨业正面迎敌。
杨业不敢违抗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陈家谷口予以接应。
杨业与强敌交锋,虽寡不敌众,仍拼命力战,一直打了一个下午。
退到陈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则早已撤出。
杨业受十处重伤,仍砍杀几十名敌人。
儿子杨延玉战死,坐骑受了重伤,杨业被擒,绝食三日而死。
为此,潘美被贬官三级,由最高级别的检校太师降为四级官检校太保,王、刘文裕被除名。
第二年,潘美又官复原职。
后来,当过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
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数月之后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
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个反面家庭。
“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妇孺皆知,世代流传,以至于杨姓与潘姓世代不能结亲。
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潘美决不等于潘仁美。
把历史人物等同于艺术形象,潘美冤枉矣!实际上,历史上的潘美应是一个正面人物。
潘美,字仲询,生于五代时期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
其父潘瞒在常山(今正定县)当过军校。
潘美青年时期有大志向,并有政治眼光。
他看到后汉王朝政治腐败,断定很快就要改朝换代。
曾对家乡人说,此时不应平庸无为,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业。
果然,后汉只坚持了四年。
公元951年,邺都(今大名县)留守郭威起兵夺取汴京,建立后周。
954年,郭威养子柴荣继位,即柴世宗。
一开始,潘美尽心为柴世宗服务。
柴世宗即位之初,北汉企图趁郭威新丧之机灭掉后周。
柴荣以很高的胆略对抗北汉,果断勇敢地指挥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之战,并取得胜利。
潘美在高平之战中初露头角,并与赵匡胤建立了密切关系。
潘美对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帮助宋太祖夺取王权、建立北宋。
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恭帝没有能力领导后周旧臣。
潘美参与政变,使赵匡胤皇袍加身,北宋得以开国。
2. 第二大功是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统。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柴世宗的将领文臣都能拥护他面南称尊,对此,潘美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美宣旨游说,一一成功。
陕帅袁彦,重兵在握,十分凶悍,又宠信小人,要与北宋分庭抗礼。
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去见袁彦,说服他入朝归顺,消除了宋太祖心头之患。
继而,在削平群雄割据之中,潘美勇敢善战,多次建功。
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
当时,南汉王刘釨占据岭南,并不断出兵北犯。
潘美迎头痛击,接连获胜,一直攻克广州的北门韶州。
刘釨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处屯兵十五万,借山谷之险,编竹木为栅栏,森严壁垒,阻挡宋军。
潘美派出数千兵丁带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栅栏附近。
夜间,万炬俱发,大风刮起,栅栏起火,潘美率兵急袭,一举占领广州。
开宝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十月与曹彬分别带兵到达秦淮河。
当时,渡河的战船没有备好,潘美说:“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不赶快进攻?”身先士卒,带领大军涉水而过。
接着,夺敌战船,破敌水砦。
潘美与曹彬(今灵寿人)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夺下金陵,平定江南。
北汉依据太原,顽强对抗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未能平定就驾崩。
在宋太宗赵光义下了大决心之后,又是曹彬和潘美率军攻坚。
北汉号为无敌的骁将杨业归降,太原得以平定。
接着,潘美率军平定山西北部,巡抚代地(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抗拒辽兵。
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后又改忠武节度使并封韩国公。
《宋史、潘美列传》字数不算太多,综观全篇,在北宋建国、统一的各个关键环节,潘美无不功勋卓著。
明朝著名学者贯道周编著《广名将传》,从姜子牙到戚继光,共选170位名将,潘美位列其中。
北宋被选名将12位,潘美位居第四,杨业却未被选进。
潘美不愧为北宋重要的开国功臣,其功是大于过的。
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的历史,经过五代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
潘美是为结束长期战乱、实现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
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
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
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
”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
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
潘美刚烈质直,从不奉迎,但领兵打仗时发起怒来动辄下令杀人。
主刑的是信都(今冀州市)人李超,遇到不该杀的,李超便暗中拒不行刑,等到潘美心平气和了再去解释。
潘美对李超言听计从,使很多人幸免于难。
不但潘美,他的儿子们更不像戏剧中潘龙、潘虎、潘豹那样坏。
儿子惟德、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朝中为官。
从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军,对待亲属亲戚不讲私情,治军兢兢业业,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是勤敏之官。
潘美和秦王赵德芳(也大不同于戏剧小说中的八贤王)是儿女亲家,儿子惟熙娶赵德芳的女儿为妻,后来官至平州刺史。
和宋太宗也是儿女亲家。
宋真宗赵恒为太子作韩王时,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
但她22岁死去,赵恒即位真宗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
潘美的子女和他本人一样,都没有为非作歹、为家乡抹黑。
关于潘美的故里,魏县政协的同志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经过专家学者的缜密考证,结论在魏县边马乡李庄,这是可信的。
边马乡李庄,历史上称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
边马是个集镇,历史上曾作过繁水县城,过去有一石桥。
明朝《石桥碑记》说,此桥“东至仓颉冢,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瑾墓”。
这座石桥的位置,有人还能指认。
由此向北有张公瑾墓遗址,向南有葛娘娘坟,向东三里即仓颉陵,向西一里就是李庄。
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因为是国丈而被称为太师,但他的官级是检校太师,所以他的故里被称为潘太师参考资料:/doc/2a6f3f3a0912a2161479290a.html/f?kw=柴氏回答者:Stone_yyang -举人四级3-8 23:08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非常好,感谢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2 个人评价好100%(2)不好0% (0)其他回答共 1 条“新郑市人民政府2001年11月11日立于郭威墓东北角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标志碑上,碑文‘郭威墓简介’只有600多字,却有9处错讹:开头第一句‘后周太祖国郭威墓’之中的‘国’字,显然是多余的;第二段里的‘及隐帝被希,威立刘为帝’,不知‘希’字在此是什么意思,是否乃‘杀’字被误写为‘希’呢?”祝志平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说。
“类似的错误集中出现在第三段,如‘据《旧五代史·内史·太祖记》’中的‘内’字当为‘周’字,‘记’字当为‘纪’字……区区600多字竟有9处错讹。
我只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核实,尽快补救,最好把此碑推倒重来,以免留下千古笑柄!”祝志平先生对记者说,“在新郑市委、市政府撰写的《周世宗柴荣陵碑记》中,也有不少错讹,其中‘太原郡候’中的‘候’字显然是‘侯’字之误;‘精兵均田’也不符合历史,柴荣只是解决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问题,并没有实行均田制……而立于柴荣墓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标志碑背面的‘周世宗陵简介’中说柴荣在‘进军幽燕途中病逝’也不很确切,其中‘幽燕’应为‘燕云’,柴荣在‘途中’只‘病’未‘逝’,他是在汴京开封驾崩的……”回答者:lovemydream - 高级经理六级3-8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