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史课后答案(1--15)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 用,农业生产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和完 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启示人们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当时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 新,这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07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评价
历史评价
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强调的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也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02
对当前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蕴含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思想,对当前农
业生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03
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古代农民需要寻找一种更加 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铁器、牛耕等生 产工具的出现也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起源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 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03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演变历程
起源期
早在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就已经萌芽。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 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开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PPT教学课件

消极在方封面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 : 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生产的基本模式。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中历史《发达 的古代 农业》P PT[1]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
耕作方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 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 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 作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和 耕耙技术
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
——耕作技 术
耕作制度
5.宋朝以后,江南的一年两熟和 一年三熟
(三)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 车
你认识以下灌溉工 具吗?
曹魏 龙骨 翻车
唐朝筒车 宋代高转水车
明清风力水车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中历史《发达 的古代 农业》P PT[1]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 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给自足);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中历史《发达 的古代 农业》P PT[1]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中历史《发达 的古代 农业》P PT[1]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拓展:推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考历史大单元每周拔高练(含解析)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考历史大单元每周拔高练【阶段特征】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如图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高柄杯,这类华美的精品数量很少,往往集中出土在少数特别营建的大型墓葬中。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大地邦国林立,迈入阶级社会B.出现了小件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C.出现大规模祭坛,中华文明开始形成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
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3.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
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
这表明西周(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4.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这反映了(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5.春秋末年,晋国中牟令王登上言于襄主曰:“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于是二人都当上了士大夫,一半的中牟人皆“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
这一现象( )A.揭示了土地兼并的原因B.推动了官僚阶层的兴起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观念D.反映了宗法体制的瓦解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学案2: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
1.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热词聚焦(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生产力变革下的“石器锄耕”,官府垄断下的“青铜文明”;文明象征的成熟文字,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①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中国古代农业

•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 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 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营
B.千耦其耘式经
•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 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 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对农民: 自耕农破产。
五、土地制度的演变 3.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及其目的:
(1)措施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均__田__制_,制定官民占有 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_____土__地__买__卖__。
②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_人__丁__ 和__田__亩__的 多寡收取赋税,绘制了“鱼鳞图册”,作为确定土地所 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 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日益完善
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上述材料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 什么现象?
土地兼并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
五、土地制度的演变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其原因、危害 (1)原因:
土地私有;农民负担沉重(天灾人祸)
(2)危害:
对国家: 经济上财政收入减少; 政治上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五、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四西周小农独立经济的存在
我们在上文已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黄帝尧舜时代,夏商小农经济的史迹灼然可见;那么,西周时代存在小农经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术界不少同仁否认西周的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因此,对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讨论。
关于西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诗经》的农事诗有较多的反映。
一些学者根据其中“十千维耦”(《周颂·噫嘻》)和“千耦其耘”(《周颂·载芟》)的记载,认为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奴隶劳动,说明农民并非独立的生产者。
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描写农民在贵族领主“公田”上服役的情况,其描写的劳动场面较大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所谓“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并非象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是一次出动两万农夫的大兵团作战式的集体劳动;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既无必要亦无可能。
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噫嘻》中的“十千”并非指一万个农夫,而是是指面积为十个“千亩”的公田(西周公田以千亩为单位,周王室的公田有十个千亩之大),而《载芟》中的“千耦”则是指一千个农夫在耦耕。
按“什一而藉”的比例,十个千亩正好需要一千农户来助耕。
[1] 这个解释是相当合理的。
为了便于监督,农民在公田的服役无论时间和人员确是相对集中的,于是有《诗经》中描写的那种场面。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千耦其耘”刚好是一千个农夫同上一块地,因为这是诗的语言,实际上可能是“千夫”轮流服役;即使在相对集中服役时,也不是“大呼隆”地干活,而是分开配对儿协作的,即所谓“耦耕”。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耦耕”。
耦耕本身并不要求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不能把耦耕等同于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从技术上讲,耦耕是以两人为一组的简单劳动协作,其原始形式是两人各执一耜并排挖沟起垄,《考工记·匠人》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
”郑注:“古者耜一金,两人併发之。
其垄中曰甽,甽土曰伐,伐之言发也。
”后来耦耕这种劳动协作方式扩展到各种农活中去,但仍然以两个人为一组。
如《论语·微子》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协而耰”,只有两个人。
如往上推,象尧舜禹时代的“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馥”(《世说新语》),也是“协而耰”,亦应为二人,而不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耦耕是独立生产者之间在对等基础上的换工协作。
《说苑·正谏》云:
楚庄王筑台,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
有御诸己者,违楚王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入见王。
’其耦曰:‘以身乎?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则至而死矣。
今子特草茅之人耳。
’诸御己曰:‘若与予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予(按,予原作子,今按前后文义改为予)比智矣。
’委其耕而入见庄王。
这里谈到了耦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就是“比力”,即耦耕伙伴体力要相当。
所以耦耕的编组又叫“比耦”(《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我先君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或“合耦”(《周礼·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耡,趋其耕耨。
”)。
正如程瑶田在《沟洫疆理小记·耦耕义述》中所说的:“合耦者,察其体裁,齐其年力,比而选之,使能彼此相佐助而耦耕也。
”为什么要“比力”呢?因为这是具有独立经济的小生产者之间的换工协作,是要讲求对等的。
而“庸次比耦”、“兴弹相庸,耦耕俱耘”(《逸周书·大聚》)中的所谓“庸”,就是换工的意思。
[2]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耦耕而否认当时有独立小农经济的存在。
另一些学者认为西周农民是以家族公社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的,因而也否认西周存在独立的小农经济。
其主要论据是《周颂·载芟》: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毛传说:“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仲叔也;旅,子弟也;彊,强力也;以,用也。
”这些学者据此认为,当时整个家族公社的成员都出动参加劳动,表明农业生产是以大家族为单位的。
我们知道,《载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诗序)的乐歌,它描写的是藉田劳动的场面。
参加藉田的人,不可能出于同一家族,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公田的耕作任务,这是再清楚不过的;即使是参加藉田的农民中存在着若干家族组织,也不可能每个家族都是整个家族的成员全部出动。
因此,如果毛传的解释是可靠的话,它也只是表明参加藉田劳动的有各式人等,并不表明这些人都出自同一家族。
据赵光贤的考证,诗中的“主”指周王,“伯”、“亚”、“旅”都是官名,是卿大夫之类,他们来参加籍田礼只是一种形式;只有“彊”和“以”才是“终于千亩”的庶人。
其中“彊”是指农夫中的强劳力,“以”是辅助劳力。
这个解释是颇有道理的。
[3] 无论如何,不能根据《载芟》的上述记载得出西周以一个家族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