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残杀一代乐师师祭酒的一点启示

合集下载

读赤壁之战人生哲理启发[精选3篇]

读赤壁之战人生哲理启发[精选3篇]

读赤壁之战人生哲理启发[精选3篇]【读赤壁之战人生哲理启发第1篇】《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刻画了魏、蜀、吴这三个国家的故事。

今天我读了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火烧赤壁。

曹操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

孙权与刘备联合。

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因为兵力不够吗?难道曹军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吗?这是曹操罪有应得,谁叫他这么坏。

其实我们做人应该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坏人、或是没有用的人。

曹操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

曹操,你*时不是谨慎多疑的吗?为什么现在你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

读完这个故事后,告诉我们做人一定会变通,比如被人抓了,你一定不要放弃,你在那里等死,不如拼一拼,或许还有转机,所以说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

【读赤壁之战人生哲理启发第2篇】《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

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

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

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

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

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读了这一章节啊,我就感觉曹操这人真的是个性鲜明得很呢。

这曹操的老爸曹嵩被陶谦的手下给害了,这曹操可就炸毛了,立马就要兴师问罪,大有把陶谦那片地儿给踏平的架势。

你看曹操这“护犊子”的劲儿,他老爸那就是他的逆鳞,谁碰谁倒霉。

他这兴师那可真是风风火火的,一点都不含糊。

从这一点上,能看出曹操这个人特别重视家族亲情,虽然他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枭雄,但在亲情这块儿,那也是有血有肉的。

就好比咱普通人,家里人要是被欺负了,也肯定要找个说法不是?不过曹操可不是咱们普通人的找说法,他那是带着千军万马就冲过去了。

而且这曹操兴师,那也是有他自己的盘算的。

他本来就在扩张地盘,这借着报父仇的名头,师出有名啊。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了一件正义的外衣,别人想拦都不好拦。

这就很聪明,不愧是曹操呢。

他把个人的恩怨和自己的宏图霸业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一边能解心头之恨,一边还能扩充势力。

再看看陶谦这边呢,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他可能也没想到手下人闯出这么大的祸,一下就把曹操这个“大魔王”给招惹来了。

陶谦也知道自己打不过曹操,慌得不行,到处找人帮忙。

这就像一个闯了祸的小孩,知道自己惹了不能惹的人,到处找大人来撑腰。

这一段故事就像一个连锁反应,一环扣着一环,让人看得是惊心动魄的。

总的来说,这一章节让我对曹操的认识又多了一层。

他不只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有强烈家族情感的人。

而且这也让我看到了在三国那个乱世里,一个小小的事件就能引发一场大战,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情感或者名声而争斗不休。

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个小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引发大麻烦呢。

这三国的故事啊,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感觉每一个情节都能让人琢磨出不少东西来。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煮酒论英雄读后感1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1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刘备曹操是老大,刘备也是老大,但此时的刘备,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在曹营混口饭吃。

为了打消曹操的疑虑,刘备在许昌特意种了点菜,天天在那里盘弄着菜地。

其实菜地没什么好弄的,如果曹操真顾虑刘备,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刘备杀掉,也不会向东汉的献帝推荐刘备了。

只是曹操实在爱才,非常渴望刘备能够为自己出力,一方面派人监视刘备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不给刘备真正的任务做,憋着刘备,希望时间久后,刘备能够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出力。

为了增强与刘备的感情,曹操采取怀柔政策,请刘备喝了这场英雄酒,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刘备是英雄。

曹操的渴求之心已经摊上桌面。

这个时候如果刘备还继续种菜的话,曹操也不会说什么,你去演你的戏吧,只要你不跟我做对,什么都好说。

这点曹操比谁都清楚。

三国名谋郭嘉对后世秘书人员的启示

三国名谋郭嘉对后世秘书人员的启示

作者简介 : 张力 ( 1 9 8 8 一) , 男, 河南 南阳人 , 郑州大学文学 院硕 士研究生。 7 0
三 国名谋郭嘉对后世秘 书人员 的启示
“ 兼天下” 的做法 。 相同的出身使他俩都走上了法家 的道路 。共 同的价值 理念 , 为郭 嘉赢 得 曹操 的信 任
奠定 了很 好 的基 础 。
秘书是 一种 古老 的职业 ,跟其 它行 业 一样 , 秘 书也有 着 自己非 常悠 久 的历史 。 自从 人类 进入有 组 织 的社 会 之后 , 只要 有 公 共 事务 , 有 负 责 管 理公 共 事 务 的领 导 , 就 有 为之 服 务 的助 手 , 这 个 助手 就 相 当 于今 天 的秘 书 。最早 从 事 秘 书工 作 的人不 叫秘 书, 叫“ 巫” , 后来 的门客 ( 舍人 ) 、 师爷( 幕僚 ) 也类 似
多学习的范例。谈到历史上著名的“ 秘书” , 不得不
提起 三 国时期 的谋 士郭嘉 , 我 们后 世秘 书人 员 可 以 从 他 身上得 到很 多启 示 。
郭嘉 , 字奉孝 , 颍川阴翟( 今河南禹州 ) 人, 生于 公元 1 7 0年 , 卒 于公 元 2 0 7年 , 是曹 操 手 下 最 主要 的谋士之一 , 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 、 谋略家。 他出身卑微 , 但从小胸怀大志, 喜欢结交有志之士。
研 究 生 论 坛
语 文 知 识
2 0 1 3年 第 3 期
三 国名谋郭嘉对后世秘 书人员 的启示
张 力
( 郑 州大学文学院 ,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郭嘉为 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 的所作所为对我们后世秘 书人 员有很 大的启示 : 秘 书 可 以实现 与领 导 的双 向选择 , 秘 书应该 在 价值 观 上与 领 导保持 一 致 , 秘 书应 具备 良好 的观 察 能 力 , 秘 书要 善 于给领 导提 意见 , 还有 秘 书要 具 备 崇高的 职业道 德素 质 。 关键 词 : 郭嘉 ; 观 察 能力 ; 秘 书; 启 示

高中语文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曹操献刀读后感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曹操献刀读后感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并非全是奸邪——读《曹操献刀》有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

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

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

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曹操功成名就后把陈宫的母亲接来好生养着,这说明曹操并非忘恩负义,杀伯奢全家也是无奈之举,并非他真想杀他们。

曹操在梦中杀人,是由于他睡觉不安、精神紧张,老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这是由于在乱世中,长期在战斗中所压迫出来的警觉,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杀之人。

总之,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苦难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

他有英雄气概,并非全是奸邪。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读《曹操献刀》有感在《曹操献刀》一文中,曹操刺杀未成转而献刀,其中有很多道理。

我认为其中有一条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首先,曹操先借了七星宝刀。

这就说明他已想好了两手准备,一是杀成即可当即为国除害,二是杀不成就推说献宝刀。

留得青山再说,而后再讨伐诛杀他。

其次,若曹操有必死的决心的话,他就不会在董卓翻身吕布回来时推说献刀,而是一刀先捅过去再说。

再之后就是杀吕伯奢全家时抱定要“留青山”的决定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的是: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

只要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做不出更多更好的事来。

当然,曹操的残忍断不可取!。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

三国演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读后感读了这一回啊,我就觉得曹操这人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家伙。

你看啊,他爹被陶谦的手下给害了,这曹操那暴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二话不说就兴师问罪去了。

这就像咱们普通人,要是自个儿亲人被欺负了,肯定也得火冒三丈,想要去讨个说法。

曹操在这一点上特别像个护短的“大孝子”,虽然他在历史上名声挺复杂的,但这为父报仇的劲儿,还是挺让人觉得他有血有肉的。

不过呢,他这兴师动众的架势可有点吓人。

那大军开过去,感觉就像是一片乌云压城。

他心里的怒火都快把周围的空气给点燃了。

曹操在这事儿上好像有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一心就想着把陶谦给收拾了,给老爹报仇,也不管这中间会不会牵连到很多无辜的人。

这就好比你要打一个苍蝇,结果拿个大锤子一顿乱砸,周围的东西也跟着遭了殃。

再说说陶谦这边,感觉他也挺冤的。

他可能根本就没想过会发生这种事儿,自己手下人犯的错,却得他来承担曹操的怒火。

陶谦就像个被牵连的倒霉蛋,只能苦苦求饶,到处找人帮忙。

这就告诉我们啊,在管理手下的时候可得小心,指不定哪个手下闯了祸,就能给自己招来大麻烦。

从这一回里还能看出,在那个乱世啊,人命真的就像草芥一样。

曹操大军所到之处,那肯定是一片混乱。

百姓们估计都吓得瑟瑟发抖,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这曹操为了报仇,可没少造杀孽,虽然他可能觉得这是为了正义,为了他爹,但站在那些无辜百姓的角度看,他可就不那么正义了。

这一回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把三国时期那种乱世的纷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展现出来了。

曹操的愤怒、陶谦的无奈,还有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百姓,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这也让我明白,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决定可不能太冲动,不然就像曹操这样,虽然是报了仇,但也给自己的名声添了不少污点呢。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第一篇: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易中天品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斗丛生。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时代的一位人物。

他被世人皆知,他得此评价:乱世中的枭雄,盛世中的英雄。

他就是——曹操!众所周知,曹操的的一个避难场所,就是吕伯奢一家。

孙盛杂记中记载:“曹操闻其食器声”也就是那个令他生疑的声音。

那是,董卓昭告天下捉拿曹操。

他心中便一阵纭问。

中杀掉吕伯奢一家十几口人。

当得知是在杀猪款待他时,却只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话语中带着一丝凄凉之气。

只能说,心中悲惨之时,口吐令人欣慰之语,实属自我排解之法。

而《三国演义》里却是另一番意义。

“凄沧”的心情没有了,有的只是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休”字用的实属狠辣,前一个天下人为吕家,后一个天下人则是普天之下所有生灵,外加一个“休”,给人的感觉就立刻不同了。

再回到杂技中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中,我杀错了人,对不起人家,但在这乱世中也别无他法。

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宁愿对不起别人,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应该说,他还保留着一分善心,世人无不可能在这乱世中给予他一份理解宽容。

而《三国演义》中的“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竟说的如此的理直气壮,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凭此案说曹操心狠手辣,奸险歹毒,是有疑问的。

不过尽管如此,毛批仍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换做别人,就一定会说宁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

但事实如何呢?所以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

说了这么多啊,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预知后事如何,请阅易中天品三国!第二篇: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篇1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

有人说他是奸臣,甚至是奸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更多的人,说他是奸雄。

的确,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很多面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

其实,个人而言,就《三国演义》中认识到的曹操,我是很欣赏的,我认为,他是个奸雄。

认识曹操,是从他的一首诗《观沧海》开始的。

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一统天下的霸气与决心。

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啊!他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之气,让我敬佩不已。

“青梅煮酒”,是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刘备与曹操谈论天下英雄,刘备用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搪塞,却被曹操一针见血地一一驳回,“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一语石破天惊,刘备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能如此识刘备内心的,天下无二人。

曹操的这番话不仅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忘,。

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躯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

刘表枉称六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

而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

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在《三国演义》中,我所认识的曹操,还有很多的特点。

献刀董卓的从容应对;官渡之战的任人唯贤;望梅止渴的聪明急智;挥兵南下的雄心壮志……煮酒论英雄读后感600字篇2纵观历史,横穿古今。

翻开历史的扉页,脑海就浮现出,那一幕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观场面。

红尘滚滚,车辚嚣嚣。

面对人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残杀一代乐师师祭酒的一点启示
曹操有文才,很喜欢表现,赤壁大战在即,他认为胜券在握,十五月圆夜,在楼船上置酒设乐,与群臣短歌助兴,“我当作歌,尔等和之”,就是著名的《短歌行》。

曹操问乐师师祭酒,说你很内行,是专家,我倒请教请教你,我这个歌唱得怎么样。

如果你是这个乐师你怎么回答,你只有说好,还能说什么,你说不好或者说有点缺失,你就冒很大的险。

师祭酒作为一代乐师是看出端倪的,“但说无妨,我向来闻过则喜”,他就直接说了,“丞相短歌之内有不祥之言,眼下南征在即,大军临战之时,出此不祥之言,有损军威”。

“安敢败我诗兴”,“酒不醉人人自醉”,他装作醉醺醺晕乎乎,当即直接一槊刺死了师祭酒,一代乐师惨烈于众人脚下!不是刚刚还说“闻过则喜”吗?
师祭酒为什么当面直言,因为他是很专业的乐师,他一听就知道说你这个根本不符合我们这种歌词的要求,他是很执着的,他认为说我不管你是谁,不好就是不好,这种个性。

这种的拿来对事是非常好的,拿来对人是很糟糕的,你说这个乐器好不好,不好就是不好,那没有话讲,你说大家和得好不好,和得不好,哪里有差错,怎么怎么样,那也没有话讲,现在你针对的是人,而且是个很特殊的人——曹操。

这不是很特殊的道理,是很平常的道理,而且很正常的道理,必然如此,因为当着那多人的面,姓曹的这会儿又高兴得忘乎所以,你说这么重的话,没有人能受得了,不是不同情师祭酒,而是同情也没有用,因为他是自取其辱,自招其祸,别人是救不了他的。

在那种场合,曹操这种诗词作得怎么样,大家唱得怎么样,你专业严谨,干嘛么?
曹操叫你说是一种客气,是一种尊重,你说到差不多就不能再说下去,也是一种客气,一种尊重,怎么可以人家尊重你,你就不尊重人家呢,人家让你说,说啊没有关系,你就真的说了,人家说闻过则喜,你就真的说得那么严重了,那不杀你杀谁?
所以很多人会同情师祭酒,其实是应该以他为戒的,学他是学他执着的精神,学他专业的素养,但是一定以他为戒,就是再怎么样你都不能说出这样重的话来,因为你不是曹操,曹操是受不了的,你不能够冒这种险,除非你不要命了。

“昨日酒醉,误杀师祭酒”,曹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却推说酒醉,误杀一代乐师。

曹操对别人的错,他可以从严也可以从宽,但对自己的错他不可能承认的,因为他一承认后面的问题很多了,他只能用行动来表示,他没办法用言辞来道歉。

这是西方人对我们很不了解的地方,他们认为你官再大也要道歉,他们心里是人权人格那一套,中国人说如果位置小那你就放心道歉,如果位置高,没有人会道歉。

中国人比较对人忠诚,西方人比较对事忠诚。

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当大老板下定决心的时候,你当面去跟他讲出不同的意见,那叫顶撞。

曹操说我醉酒了,找借口,而大家心知肚明,包括他自己,但不能明说就是不能明说,因为事态太严重了,那你这样都可以承认错误的话,以后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说我醉酒了找借口,都可以用错误来推卸责任,那不是更糟糕吗。

所以找个好像没有办法控制的理由,就告诉大家我不是那种人,你们放心,我不是随便乱杀人的,最起码给大家一种信心,
“操悔之不及”,曹操真的后悔吗,他嘴巴是真的,但心里头是一点都不在乎的,他如果在乎,凭良心说他也就不是曹操了,曹操的手段是很狠的,他对别人的性命是一点都不在乎的。

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嘴巴经常后悔,行动经常有表示,还很会哭哭啼啼的那样子,但如果有一点诚意的话,他就慢慢会改,但实际上他一路走来是越来越狠的,没有什么真正悔过的意思,所以,曹操尽管有很多很多的好处,我们还是忍不住说他是奸雄。

曹操厚葬师祭酒后下属来报,说连环大船已经连接完毕,他非常欣喜,就兴冲冲地阅兵去了,就像误杀师祭酒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一代乐师师祭酒根本就是白死了。

冯未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