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重要性。

3.掌握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一些典型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觉得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有哪些?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体系。

2.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强调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第三步:稳定性概念(20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恢复原来的状态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后果。

第四步: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30分钟)1.介绍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a.多样性指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

b.生态过程指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交互作用等。

c.抵抗指标: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2.列出一些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常用方法,并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第五步: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水生生态系统。

2.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讨论。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保护措施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步: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评估方法的应用。

2.采用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例如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情况或最新的相关研究。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工具: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例子和评估方法的原理。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重要性;3.掌握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1.概念解释(1)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特点。

(2)同学们讨论生态系统的类型,如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提供食物、水资源和气候调节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破坏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破坏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讲解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活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总结,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例子。

4.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1)讲解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生物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测量和监测。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讨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如保护物种多样性、减少污染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和评价(1)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对生态系统稳定的理解。

(2)让学生评价本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建议。

三、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案例分析展示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3.实例展示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组织小组活动的指导手册。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一、引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自然界中,各个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生物种群数量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探讨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生物种群数量调节1. 种群密度和资源竞争:当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其对有限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高密度种群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而低密度种群则相对较少竞争。

资源丰富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而资源匮乏时,则可能出现正反馈机制,导致种群下降。

2. 天敌与捕食者控制:天敌和捕食者可以通过捕食行为来减少某些种群的数量,并起到调节作用。

当食草动物过多,其食物来源将受到威胁,天敌和捕食者则会增加捕食行为,以控制相关种群数量。

3. 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和寄生虫也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平衡。

疾病会导致某些个体死亡或生育能力下降,从而限制了种群的增长。

而寄生虫则依赖于宿主进行繁殖,当宿主数量过多时,寄生虫数量会相应增加以维持平衡。

三、能量流动与食物链1.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现实中很少有直线型的食物链存在。

更常见的是由多个食物链交错组成的复杂食物网。

能量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并且随着层级升高,能量逐渐减少。

2. 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其他光合生物被称为生产者,他们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动物等无法自行合成有机物质,则被称为消费者。

消费者分为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等不同层次。

3. 能量捕获和捕食效率:能量在食物链中并非全部被捕获和转化为下一级别的消费者所利用,大部分能量都被释放为热量。

因此,食物链中不同层次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会下降。

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1. 氮循环:氮是生物体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但大部分生物无法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

通过氮固定、氮脱氧酶作用以及动植物归还土壤等过程,有机氮得以转化为无机氮,并被再次吸收和利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惠慧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 讲述] :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

[ 提问] :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回答] :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

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

(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讲述] :精彩的解说,掌声鼓励一下。

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 设疑] :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 讲述] :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示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教学难点】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自制生态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某一未受污染的水域的图片。

提问:如果污水大量排入这片水域,还能保持稳定性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少量污水,通过河流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自净,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

如果河里的污染物过多,河流无法自净,河流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结合对应的图片)二、讲授新课(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教师】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学生】聆听、体会。

【教师】大家根据课前调查的资料,说一说,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结。

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结合图片)。

展示地震前后的九寨沟风景区的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教师】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为因素包括乱砍滥伐、超载放牧、大量捕杀、不合理引种等(结合图片)。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3页到84页“外来物种入侵”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减少干扰;2.合理利用;3.保护其多样性。

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恢复凯巴森林的原有生态面貌?【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介绍“引狼入室”方案。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精品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精品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开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开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那么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局部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应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局部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教案二、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1 热点考查(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应用”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各地都有考查。

(2)“生态系统的结构”在高考中也广泛涉及,因为本专题命题往往综合性较强,一个综合题能够全面考查本专题绝绝大部分知识点。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在一起考查。

2. 命题趋势本专题最常见形式为综合命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结合在一起考查。

在命题形式上,包括综合性选择题和综合性简答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本专题内容较少,知识点也比较简单。

但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热点知识,在高考中也经常考查。

考查获取信息的水平和综合、比较、分析、推理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1、使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构建本章节知识网络模型,充分挖掘与各章节知识要点联系2、通过高考热点分析,掌握解题答题方法,能够灵活使用多种解题方法,提升在解题过程中的理解水平、获取信息水平及综合使用水平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通过“真题在线”让学生体验本章节相关的高考真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通过作业检查,发现学生不足,更有针对性的展开重难点的突破(二)构建网络构建本专题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三)热点突破通过典型试题作为引航,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实行归纳总结,一是总结重难点内容,二是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然后,配套“随堂演练”习题,课堂强化训练即时巩固夯实。

【试题引航1】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猫头鹰、鼠、蟾蜍和蛇等6种生物,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及鼠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④蛇吞食蟾蜍和鼠。

请回答:(1)在方框内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此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

(3)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4)若能量转化效率为15%,那么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6)因为某种原因,昆虫大量减少,但猫头鹰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误区的提醒误区类型特例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动物都是消费秃鹰、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者生产者都是绿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包含绿色色植物植物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2.相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理解(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一种群。

(4)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试题引航2】甲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图为某动物能量流动图解,请回答:(1)甲图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Z为,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

因为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

(2)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计算甲图中由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若要调查该池塘附近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则一般采用方法实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两种即和。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物质循环、三个方面的功能。

(4)乙图中A、C分别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热点二追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关于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汇总(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3)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A 和B 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 确剩下D 为分解者。

(3)解读图38- 4(4)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 (6)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 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 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 1+C 1+D 1)。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 1、流向分解者的C 1、流向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 1。

参考图示:【试题引航3】图38—5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准确的是( )热点三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1.碳循环示意图及辨析方法正确的是( )图38-5 A .图中B 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 .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 .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图38-4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物质和【试题引航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升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升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升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升热点四注重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1)结构稳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上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2)功能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3)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

(4)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水平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正反馈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形成原因温室气体(CO2)排放增多,同时森林、草原等覆盖面积减少,湖泊、沼泽面积减小,调节气候功能下降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增多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氟利昂增多危害世界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水体酸化;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农作物减产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四)命题视角透析例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农田生态系统生产了10 000 kg玉米,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

最初人的食物比例为1/2来自鸡,1/2直接来自玉米。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现调整人的食物比例为1/5来自鸡,4/5来自玉米。

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现在养活的人口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

(5)若上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03 7 0.003 7 0.035 0.035 0.34 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例2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请据图回答:(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______________。

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个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不同之处是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湿地能够净化生活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制,其生态学依据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4)如图是该人工湿地碳循环未完成图解(部分),请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完成该图解。

CO2植物动物微生物(四) 课后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