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培优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培优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第1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C.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从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成分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项错误;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是植物,如蓝细菌,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如菟丝子,B项正确;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两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项正确;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理论上分析,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C)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A项错误;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动物(蚯蚓等)属于分解者,B项错误;细菌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3.下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的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和能量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生产者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 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项正确,C项错误;七星瓢虫捕 食蚜虫,二者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项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变式训练】 1.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平衡的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 的收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索 引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 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
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与b曲 线相似,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通常,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二 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极地冰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恢复力稳定性也低,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 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增强 (填“增强”“不变”
或“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 (填“生产
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不能 (填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 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 A 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 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 故 B 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 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 C 正确、D 错误。
8.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 般都含有消费者
“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中涉及鹰的食物链有 4 条:植物→兔→鹰、植物 →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占第三和第 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它们 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2)寄 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一般不会导致鼠的死亡,而鼬捕食会直接影响鼠 的数量,因此鼬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大量减少,从 而使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故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分解植物 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植 物利用的是光能。
解析: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会 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
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D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腐生动物 如蚯蚓、白蚁、蜣螂 (屎克螂)
如果没有了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会怎样?
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1)绿色植物;(2)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3、消费者:属异养型生物 (1)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举例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除此,还有哪些是异养型生物?
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 哪里去了? 被细菌、真菌等分解了。
归类:腐生生物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分解者
归还无机环境
(联系无机界 和有机界的
腐生细菌 如枯草杆菌
必备成分) 举例 腐生真菌 如霉菌、蘑菇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
二、分类
农田生态系统
1.人工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十分突出)
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产氧气最多)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动物
寄生的微生物 和植物,如菟 丝子
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和真 菌
腐生生活的 动物,如蚯 蚓、蜣螂等
地位
生态系统的 基石
生态系统 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 关键 成分
制造有机物,
储存 能量,为
加快生态系统 中 物质循环 , 分解有机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

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四、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二、能量流动的过程1、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太阳能,三个去向---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2、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它包括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生物组成部分,如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系统。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其稳定性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非生物环境则涵盖了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物群落层、生物群落组分层和个体层。

生物群落层从整体上描述了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生物群落组分层则包括了不同种群所在的不同位置和功能;个体层则关注于生物个体的特征与生物群落中的角色。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提供了多种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能源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服务。

能源流动指的是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中的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使得植物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其他生物利用,而食物链则通过食物间的能量传递实现多级能量的流动。

物质循环包括了碳、氮、水和矿物质等元素的循环。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和分解等过程参与到这些循环过程中,使得有害物质得以转化或降解,并保持了环境中的物质平衡。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的平衡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提供美观的自然景观,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自然资产和生态功能。

例如,森林可以提供木材和空气净化等功能,湿地可以提供水资源调节和防洪防风等功能。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适应自然变化、抵抗外部冲击并恢复到初始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

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 .温度不同B .盐度不同C .含氧量不同D .光谱成分不同 5.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A 生产者 B分解者C 消费者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A .④→①→②→③→⑤B .②→⑤→③→①→④C .③→②→①→⑤→④D .②→⑤→④→③→①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D第二节生系统的能量流动(15次)1.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①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②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③流入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④流人到分解者体内A .②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食物链的各营养级时其特点是()A .逐级递减和循环流动B .逐级递增和单向流动C .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D .逐级递增和循环流动3A .aB .bC .cD .d 4.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5.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A .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B .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C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D .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6.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7.“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A .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B .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 .虎性情孤独,不群聚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8.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 要吃l0kg 小鸟,小鸟增重0.25kg 要吃2kg 昆虫,而昆虫增重l00kg 要吃1000kg 绿色植物。

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9.右图所示食物网存在于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甲(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丁获得的能量()A .等于10-1NB .等于10-2NC .少于10-1N D .多于10-1N 10.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大阳能为N ,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均匀传递,则人类获得的能量()A .等于10-1NB .等于10-2NC .少于10-1ND .多于10-1N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次)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 .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运动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 .燃料中的碳B .非生物环境中的碳C .食物中的碳D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 .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物的光合作用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5.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说明不正确的是 A .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 .A 与B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 .图中缺少的化石燃料的燃烧D .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6.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 —e 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有3条食物链B .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 .若c 所含能量为5.8×109kJ,d 含1.3×108kJ,则a 至少约含4.5×107Kj7. 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A .阳光很难照到全部水稻叶子上 B .过度密植作物之间种内斗争激烈 C .种植过密阻碍空气流通 D .过度密植会使害虫大量繁殖8.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 A .二氧化碳 B .有机物 C .碳酸盐 D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9.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生系统的信息传递(17次)A.信息素B.有机酸C.孔雀开屏D.温度2.一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荧光虫发荧光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3.农民在夜间利用黑光灯诱捕鳞翅目昆虫,这是利用了昆虫的()A.向光性B.变异性C.应激性D.适应性4.下列关于光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在强光下小麦和玉米才能长得好B.夜间用黑光灯诱捕的蛾类对紫外线敏感C.日照时间的长短对动物的繁殖活动没有影响5.光周期影响许多动物的性行为,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体液——神经调节6.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

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

若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

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B.蛙褪黑色素可使青蛙体色变亮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D.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7.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8.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9.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里,长出蓬松而分披的羽饰,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于()A、应激性B、多样性C、变异性D、遗传性D.光因子决定水体中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10.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命生活正常地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8次)1坏了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食物链2.城市生态系统容易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物质和能量大量输入输出B.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量大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生活物质浪费严重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5.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呼伦贝尔大草原B.青海湖C.人工蔬菜大棚D.西双版纳雨林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7.下列能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8.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哪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A.乙B.丙C.丁D.戊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