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协同作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学习要点: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1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1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一、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1.增加疗效,如相须、相使的配伍2.减少不良反应,抑制克服药物偏性,如相杀、相畏。

3.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4.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二、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包括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2.药剂学配伍变化:1)物理配伍变化①混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②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药物配伍后使得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

③吸附与活性炭、白陶土、碳酸钙等吸附性强的物质配伍,小剂量的生物碱等能被吸附。

2)化学配伍变化①混浊或沉淀a)pH改变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盐类,如生物碱盐,因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可以析出游离生物碱。

b)水解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为氧化锌沉淀。

c)成分相互作用如多数生物碱与有机酸或苷类。

②变色如铁盐与含酚羟基的药物相遇颜色加深。

③产气乌洛托品与酸性药物可分解产生甲醛。

④发生爆炸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产生。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3.药理学配伍变化:也称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1.可见的配伍实验,如将两注射液混合观察沉淀、结晶、变色等2.测定变化点的酸碱度(pH)3.稳定性实验四、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1.改变调配次序2.调整溶剂3.调节药液pH4.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5.控制储存条件139.减少或避免药物制剂发生药剂学配伍变化的方法有A.调整溶剂B.改变调配次序C.调节药液的pH值D.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E.控制贮存条件答案:ABCDEA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会产生怎样的配伍变化()A.吸附B.沉淀C.结晶D.产气E.爆炸答案:AB型题A.吸附B.沉淀C.变色D.产气E.爆炸1.高锰酸钾与甘油混合研磨会出现什么现象()答案:E2.溴化铵与利尿药配伍出现什么现象()答案:D3.维生素C与烟酰胺粉末混合出现什么现象()答案:CX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配伍产生的配伍变化属于()A.中药学配伍变化B.药剂学配伍变化C.药理学配伍变化D.物理配伍变化E.化学配伍变化答案:BD2.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A.增加疗效B.减少不良反应C.抑制克服药物偏性D.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E.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答案:ABCDE。

药学专业知识二_药剂学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_2013年版

药学专业知识二_药剂学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_2013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关于配伍变化的错误表述是( )
A: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该避免一切配伍变化
B:配伍禁忌系指可能引起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导致毒副作用增强的配伍变化 C:配伍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方面配伍变化
D:药理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
E: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答案:A
2、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 )
A:溶解度改变
B:分散状态改变
C:粒径变化
D:颜色变化
E:潮解
答案:D
3、下列不属于药物或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的是( )
A:光照下氨基比林与安乃近混合后快速变色
B: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
C:两种药物混合后产生吸湿现象
D: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
E: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
答案:A。

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剂学重点复习资料

2012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剂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序论1.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如片剂、丸剂等。

制剂: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 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1 剂型的重要性(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外敷——消除水肿;口服——导泻(50%)、解除胆管痉挛(33%);注射——降压、抗惊厥(2)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剂作用速度快,而缓控释制剂药效慢。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氨茶碱治疗哮喘病可引起心跳加快,若改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

(4)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如静脉注射的脂质体可使药物在肝、脾等器官浓集性分布。

(5)剂型可影响疗效如片剂制备工艺不同会对药效产生显著影响。

2 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结合a 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有肝脏首过效应,如:口服给药。

b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无肝脏首过效应,如:注射给药剂型:注射剂呼吸道给药剂型: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皮肤给药剂型: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贴剂等。

黏膜给药剂型: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等腔道给药剂型:栓剂、气雾剂等(2)按分散系统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的特征,溶液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胶体溶液型: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混悬型: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气体分散型: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型:药物以不同大小微粒呈液体或固体状态分散。

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以聚集体状态存在的分散体系。

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药物配伍与相互作用
北京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系 讲师 段京莉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 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受影响的药物称为目标药, 其它药物则为相互作用药,如两药互相影响,各自都兼具“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的性 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双向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虽然有多种表现,但其结果只有两种可 能,作用加强或作用减弱。临床多药合用时,应力求避免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其中某药 的毒性加大或疗效降低,作到合并用药带来疗效提高或毒性减轻的良好效果。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有三种作用方式: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相互 作用;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
生配伍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输液的组成:常用的输液有 5%葡萄糖注射液,等渗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及各种含乳酸钠的制剂等,这些单糖、 盐、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一般都比较稳定,常与注射液配伍。有些输液由于它的特殊性质, 而不适于某些注射液的配伍。如: 血液、甘露醇、静脉注射用脂肪油乳等。
2.3 注射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注射液混合后的药物浓度比与输混合者大,因而更容易出 问题。这方面的配伍变化,大部分是由于 pH 改变的影响。由于两种注射液的 pH 稳定范围 差较大,所以在混合容易产生配伍变化
2.4 影响配伍变化的其它因素: 2.4.1 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响到浓度,药物在一定浓度下才出现沉淀。如阿拉明注射液 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在等渗氯化钠或 5%葡萄糖注射液中各为 100mg/L 时,观察 不到变化。但浓度为 300mg/L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与 200mg/L 阿拉明时则出现沉淀。 2.4.2 反应时间:许多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有时很慢,个别注射液混合数小时才出现沉淀, 所以在短时间内使用完是可以的。输液一般在 4 小时内应输完。如需要的量较大时,可分为 几次输入,每次重新配合,这样还可减少液被污染的机会。 2.4.3 温度:反应速度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每升高 10℃反应速度增加 2~3 倍。所以如将粉 末或冻干的粉针剂制成贮备溶液时,此浓溶液应贮存于冷暗处,以防止因温度过高或时间过 长而变质。 2.4.4 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有些药物制成注射液须在安瓿内充填惰性气体(如N2等),以 防止药物被氧化。 2.4.5 光敏感性:有些药物对光是敏感的,如两性霉素 B、呋喃妥因钠、磺胺嘧啶钠、核黄 素,四环素等药物。两性霉素 B 的液体应以黑纸遮好,避免强光照射。 2.4.6 混合的顺序:有些药物混合时产生沉淀现象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如有些 药物混合时可先稀释在混合,则不会析出沉淀。 2.4.7 成份的纯度:有些制剂在配伍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并不是由于成份本身而是由于原辅 料含有杂质所引起。此外注射剂中常常加有各种附加剂,如缓冲剂,助溶剂、抗氧剂等,它 们之间或它们与药物之间往往会发生反应而出现配伍变化。注射液中有极小一部分为油性溶 液混悬液,由于油水不相混溶,所以这些注射液与水性溶液配合伍后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均匀 的分散体系,通常不宜配伍使用。

第五章第二节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第五章第二节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目标药物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时间 和在小肠滞留的时间,从而影响目标药物吸收程度和起效时 间。胃排空速度加快,使药物很快到达小肠吸收部位,起效 快。
胃排空的速度决定药物抵达小肠的速度,进而影响药物起效 的速度:胃排空慢,吸收亦慢;胃排空快,吸收亦快
一般而言,胃肠蠕动加快,药物起效快,但在小肠滞留时间短,可能吸收不完全; 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起效慢,吸收可能完全。
24
19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排泄
1、改变尿液pH值 酸性尿液中,弱酸药物大部分以非解离存在;
弱碱药的情况相反,大部分以解离形式存在,随尿 液排出多。
如:巴比妥多以原形自肾脏排泄
20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排泄
2、干扰肾小管分泌 为主动转运过程,需要特殊的转运载体,
即酸性药物载体和碱性药物载体 当两种酸性药物或两种碱性药物合用时,
9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吸收
4、对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以
及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等能破坏肠壁黏膜, 引起吸收不良。
10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吸收 5、肠道菌群的改变
消化道的菌群主要位于大肠内,胃和小肠内数量极 少。因此主要在小肠内吸收的药物较少收到肠道菌群 的影响。
11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分布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改变组织分布量
12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分布
1、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大部分药物以不同程度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 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
➢置换后,游离型药物增多,药效增强。
➢蛋白结合率高的、治疗窗狭窄的药物被置换后具有明显 的临床意义

47.药物配伍与相互作用

47.药物配伍与相互作用
专业理论学习内容记录表
记录人:
日期:2022年1月18日
上课(自学)时间:10时00分~11时40分
题目
药物配伍与相互作用
主讲人
学习内容与体会
1.通过学习,了解药物配伍变化的概念,影响配无变化的常见因素,并学习发生配无变化的实例。了解常见溶媒的pH。掌握需要关注配伍变化的常见药物(如尼莫地平,氢化可的松,乳糖酸红霉素)。
2.学习可能危及生命的药物相互作用。深入学习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学习药物配伍相关问题。
3.学习中草药与化学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举例加深印象。熟悉查询药物配伍的书,工具。熟悉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措施。
指导老师签名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知识点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知识点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知识点鉴于《药一》化学部分难度较大,为确保听课效果,网校建议化学基础薄弱的学员先行学习《药学基础知识(2016)课程讲座》;学习内容及顺序如下:第二部分第六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第一专题有机化合物的划分和命名第二专题官能团和特定组成的性质第三专题取代基对药物性质的影响第四专题药物的立体化学第二部分第五章氧化与还原反应药学专业知识(一)——涵盖了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的药学基础知识综合科目。

大纲要求——本科目要求在正确认识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药物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药动学、药效学及药物体内过程;熟悉与药品质量管理直接相关的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典的通则等内容;并能够运用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药物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学习思路】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第一节药物与药物命名一、药物的来源与分类【药品概念】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分类】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一)药物常见的化学结构及名称1.脂肪烃环、芳烃环2.杂环①五元杂环②六元杂环③稠合杂环④碱基3.甾体(二)常见的药物命名——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芬必得 = 布洛芬 = 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1.药品的商品名①药物最终产品(剂量剂型已确定)②药物成分相同的药品,不同厂家(或国家),商品名也不同③企业确定药品商品名,可进行注册和专利保护④商品名不能暗示药物的疗效和用途,且应简易顺口2.药品的通用名概念——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名称。

INN通常是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的药品,是药学和医务人员使用的共同名称。

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比商品名更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乳剂、混悬剂中分散相的粒径可因与其他药物配伍,也可能因久贮而粒径变粗,或分散相聚结或凝聚而分层或析出。

导致使用不便或分剂量不均,甚至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复分解、缩合、聚合等反应所产生。

反应的后果可以观察到变色、混浊、沉淀、产气和发生爆炸等,另外疗效改变、产生毒副作用等观察不到的情况更应引起注意。

1.变色药物制剂配伍引起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可产生有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

易氧化药物与pH值较高的药物配伍时,容易变色,这在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中较为常见。

例如维生素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

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逐渐变成粉红至紫色。

含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颜色变深。

此外,变色现象也可发生在某些固体制剂的配伍,如碳酸氢钠或氧化镁粉末能使大黄粉末变为粉红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色,这种变色现象在光照射、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2.混浊和沉淀液体剂型配伍应用时,若配伍不当,可能发生混浊或沉淀。

(1)pH改变产生沉淀:由难溶性碱或难溶性酸制成的可溶性盐,它们的水溶液常因pH值的改变而析出沉淀,如水杨酸钠或苯巴比妥钠的水溶液遇酸或酸性药物后,会析出水杨酸或巴比妥酸。

生物碱可溶性盐的水溶液遇碱或碱性药物后,则会析出难溶性碱的沉淀。

(2)水解产生沉淀:如苯巴比妥钠溶液因水解反应能产生无效的苯乙基乙酰脲沉淀。

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锌沉淀。

故硫酸锌滴眼剂中,常加入少量硼酸使溶液呈弱酸性,以防止硫酸锌水解。

(3)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溴化钾或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

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溶液中能产生难溶性沉淀。

(4)复分解产生沉淀:无机药物之间可由复分解而产生沉淀。

如硫酸镁溶液遇可溶性钙盐、碳酸氢钠或某些碱性较强的溶液时,均能产生沉淀。

又如硝酸银遇含氯化物的水溶液时即产生沉淀。

3.产气药物配伍时,偶尔会遇到产气的现象。

如溴化铵、氯化铵或乌洛托品与强碱性药物配伍,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时,可分解产生氨气。

乌洛托品与酸类或酸性药物配伍能分解产生甲醛。

有些药物配伍后产生气体属于正常现象。

如含漱用的复方硼酸钠溶液、碱性芳香溶液,在配制时产生二氧化碳是正常的。

又如泡腾散剂、泡腾片在服用时,却是利用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4.分解破坏、疗效下降许多药物在固体状态或溶液中加入一定的稳定剂时,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但当与一些药物制剂配伍后,原来的条件如pH、离子强度、溶剂等发生变化而变得不稳定。

如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混合制成溶液时,B12的效价显著降低。

乳酸环丙沙星与甲硝唑混合不久,甲硝唑浓度降为90%。

又如红霉素乳糖酸盐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合(pH为4.5)6小时效价降低约12%,如与一些药物配合后pH下降至4.0左右,则6小时会失效50%以上(25℃)。

这种情况往往肉眼观察不到,带来的危害更严重,所以更应引起注意。

5.发生爆炸大多数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时引起。

如以下药物混合研磨时,可能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等。

又如碘与白降汞混合研磨能产生碘化氮,如有乙醇存在可引起爆炸。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药理的配伍变化是指药物配伍使用后,它们的体内过程相互影响,造成药理作用的性质、强度、副作用、毒性等的变化。

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或药物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在药理学知识中加以阐述。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一)概述由于心血管、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需要,注射药物联合应用的机会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广,情况极为复杂。

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既要保持各种药物的有效稳定,又要防止因配伍发生理化和药理的配伍禁忌,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

(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1.溶剂组成改变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时,由于溶剂改变而使药物析出。

如安定注射液含40%丙二醇、10%乙醇,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或0.167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容易析出沉淀。

2.pH值改变注射液的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

许多有机碱在水中难溶需制成强酸盐,如氯丙嗪加盐酸制成盐酸氯丙嗪在水中易溶,但当加入碱性注射液于氯丙嗪溶液中则又会析出氯丙嗪。

许多有机酸类(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在水中难溶,需要加制成强碱盐才能配成溶液,这类注射液与其他酸性注射液配伍后,由于混合液的pH降低,往往容易产生沉淀,如新生霉素与5%葡萄糖或pH低于6的输液配伍时可能出现沉淀。

其他如偏酸性的诺氟沙星与偏碱性的氨苄青霉素钠一经混合,立即出现沉淀,这都是由于pH值改变之故。

一般而言,凡二者的pH值差距越大,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pH变化也可引起变色,例如磺胺嘧啶钠、谷氨酸钠(钾)、氨茶碱等碱性较强的注射液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变色。

输液本身的pH是影响混合后pH的主要因素。

各种输液都规定不同的pH范围,而且所规定的pH范围比较大。

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如其pH为3.2则与某些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时,引起降解失效的程度较大。

如青霉素G在混合后pH为4.5的溶液中4h损失10%;而在pH3.6时,1h即损失10%,4h损失40%。

pH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极大,pH相差一个单位则[H+]相差10倍。

5%葡萄糖注射液的pH范围为3.2~5.5之间,可见[H+]最高的制剂与[H+]最低的制剂之间,[H+]相差约200倍。

很多药物在这么大的pH范围中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因此,不但要注意制剂的pH而且要注意其范围。

3.缓冲容量对于一些加入缓冲剂的注射液,药液混合后的pH值是由注射液中所含成分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缓冲剂抵抗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

含有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醋酸根的输液,有一定缓冲容量。

但某些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溶液中也会出现沉淀。

如5%硫喷妥钠1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l)中不发生变化,但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则会析出沉淀。

4.离子作用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水解反应。

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的水解,氨苄青霉素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输液中4小时后损失20%。

5.直接反应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的一种成分反应。

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由于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

头孢类抗生素遇Ca2+、Mg2+等离子会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或镁的沉淀。

羧苄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混合于输液中或分别滴注,都可明显降低庆大霉素的血药浓度。

6.盐析作用两性霉素B注射液为胶体分散系统,只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大量电解质的输液中则能被电解质盐析出来,以致胶体粒子凝聚而产生沉淀。

7.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响到浓度,药物在一定浓度下才出现沉淀。

如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在等渗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当浓度各为100mg/L时,未观察到变化。

当浓度为300mg/L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与200mg/L重酒石酸间羟胺混合时则出现沉淀。

另外多数药物在溶液中降解属于一级反应速度过程,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如氨苄青霉素钠1g、2g与5g室温时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降解速度为5g>2g>1g。

8.混合的顺序药物制剂配伍时混合次序极为重要,有些药物配伍时产生沉淀的现象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

如1g氨茶碱与300mg烟酸配合,先将氨茶碱用输液稀释至1000ml,再慢慢加入烟酸可得澄明溶液,若两种药物先混合再稀释则会析出沉淀。

又如氯霉素注射液(12.5%)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每2ml含氯霉素250mg。

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仅0.25%。

若将2ml氯霉素注射液先以100ml输液稀释后,再与维生素C、氨茶碱等注射液混合,不至于产生沉淀,如混合次序相反,则会形成沉淀且在短时间内不易重新溶解。

在药物制剂配伍时应坚持先稀释后混合,逐步提高浓度的原则。

9.反应时间许多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很慢,个别注射液混合几小时才出现沉淀,所以在短时间内使用是完全可以的。

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混合后,约在2小时左右出现沉淀。

因此注射液与输液的配伍应先做试验,如在数小时内无沉淀并不影响药效,应将时间记录通知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输完。

如需要输入的量较大时,可以分次输入,每次新配。

10.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有些药物制备注射液时需在安瓿内填充惰性气体,以防止药物被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