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411《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411《杠杆》教案杠杆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
通过学习杠杆,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原理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杠杆,掌握杠杆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概念、原理、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杠杆模型、直尺、砝码、秤、实验台等。
2.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和长度的木棍、小木块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展示杠杆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杠杆吗?我们身边有哪些使用杠杆的物体?”2. 概念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杠杆的定义和作用,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物体进行案例讲解,如门锁、剪刀等。
3. 实例展示:通过展示实际的杠杆物体,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并向学生讲解不同杠杆的特点、结构和原理。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
每个小组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长度的木棍,通过在不同位置放置木块来平衡杠杆,观察长度、形状和重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5. 实验观察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6. 原理解释: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总结,向学生解释杠杆平衡原理,即杠杆平衡时,物体的力和力臂相等。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撬棍等,并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些杠杆应用实例。
8. 小结与延伸: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练习和延伸知识的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课堂互动与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案【课题】杠杆【授课时间】2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概念,了解杠杆的用途和分类。
2. 了解杠杆的力学分析方法。
3. 掌握杠杆的静力平衡原理,能够解决杠杆的基本问题。
4.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应用,发现杠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力学分析方法。
2. 杠杆的静力平衡原理。
【教学难点】1. 杠杆的力学分析方法的运用。
2. 杠杆的静力平衡原理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方法】1. 演示法。
2. 实验法。
3. 课堂讨论法。
4. 问题导入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哪些工具使用到了杠杆原理?为什么可以这样使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杠杆应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正式讲解1. 杠杆的概念和分类杠杆是一种连杆,可以传递和放大力的作用效果,常用于机械系统中,包括手柄、扳手、螺丝钳、万能钳、切割钳等工具。
按照构造形式不同,杠杆被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2. 杠杆的力学分析方法杠杆的力学分析方法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力臂。
力的平衡条件分为平衡式和力臂式,力臂是指力臂线与转轴线的垂直距离,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推导出杠杆的力学公式。
3. 杠杆的静力平衡原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个杠杆是静止的,那么它的两端所受的力矩相等。
利用这个静力平衡原理可以解决杠杆的力学问题。
4. 杠杆的应用杠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门、窗、梯子等都是用杠杆原理设计,同时还应用于压力计、秤盘等机械设备中。
5. 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杠杆的优点是可以将小的力放大成大的力,使用简单,但是存在缺点,例如摩擦、强度等问题。
三、实验演示1. 对一级杠杆进行实验演示,利用盘秤和木棍观察杠杆的力学原理,让学生体验杠杆的力学效应。
2. 对二级杠杆进行实验演示,比较不同长度对力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杠杆的力学原理。
四、课堂讨论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杠杆的力学分析,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过程和答案,提出问题和疑问,加深对杠杆的理解和掌握。
《杠杆》精品教案

生:剪刀、小推车等
师出示课件:介绍省车杠杆——钳子
钳子的这个点相于杠杆的哪个点呢?生:力点、支点、重点
师:人们划船时,使用的船桨是什么杠杆
生:费力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4.课件展示注意事项:1、杠杆尺有一端钩码做重物,另一端的钩码为拉力,一个钩码重=0.5牛;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一个;4、认真观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5.学生分组研究,师生巡视指导。
6.各组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7.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二、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师:我们认识了杠杆,使用杠杆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想不想研究它。
生:想。
1.看哪一组组装的杠杆既快又好。注意让杠杆尺平衡。如果杠杆尽不平衡可以调整螺母让杠杆平衡。(观察标杆)
2.学生找找杠杆上的三个点。讨论怎样实验让杠杆平衡呢?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我们组把左边当力点,右边当重点。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
教具
杠杆尺、勾码、铁架台、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的撬起这张凳子吗?学生上台做游戏。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师: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猜测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课时精品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19.杠杆
主备人
吴绍荣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中班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观察并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例子。
二、教学准备1.杠杆模型:教具或图片,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2.身边的杠杆: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有杠杆作用的物品,如钳子、梯子、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杠杆模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和兴趣。
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询问有关杠杆的问题,比如它的形状、作用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杠杆的概念和作用:“杠杆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用较小的力量去做很大的事情的工具。
它有一个支点,当我们在支点处用力,就可以改变另一边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用一点点力气就可以移动重物。
”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让他们通过模型的展示来理解杠杆的作用。
3.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杠杆:让学生围绕教室或家里找一些有杠杆作用的物品或工具,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用手示范,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
学生分享身边的杠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例如:剪刀是一种杠杆工具,通过两个杠杆叶片的连接,人们可以通过手指轻松地将细长的物体剪断。
4.实践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亲自体验杠杆带来的力量变化。
例如,使用一个坚实的木板作为杠杆,一边放一个较重的物体,然后请学生尝试用一根木棒作为杠杆杆,看看他们是否能够使物体移动。
提示学生观察使用何种长度的杠杆杆时,使用最小的力量能够移动物体。
5.巩固教师总结并强调杠杆原理的作用:“杠杆原理帮助我们实现轻松移动或控制重物的目标。
当我们需要移动较重的东西时,可以通过使用杠杆来减少我们需要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任务。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杠杆应用的例子,以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6.展示学生可在班级展示区制作海报或小册子,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杠杆的例子。
他们可以绘画图示,或将图片与解释粘贴在一起。
四、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了杠杆原理的概念和作用。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幼儿园杠杆力教案

幼儿园杠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机械杠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观察和探究杠杆的作用;
3.练习杠杆的使用并掌握各种场景下的杠杆的使用方法;
4.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杠杆原型模型或玩具杠杆;
2.书籍或幼儿故事,如《机智的小狐狸》、《小熊的杠杆》等;
3.一些有杠杆的道具,如剪刀、蚂蚁夹、桥牌等杠杆物件。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探究
1.首先,老师可先观察一些杠杆物件,并引导幼儿进行感性认知,了解不同物件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2.然后,老师可向幼儿介绍简单的杠杆原理,如重点强调支点、力臂和力的三要素,并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杠杆的作用。
3.老师可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探究,给出物品(可以是简单的杠杆模型),让幼儿在小组中分享使用的方法和场景。
4.最后,老师可再次总结杠杆的特点和一些注意事项。
2. 想象创作
1.在游戏探究后,老师可再利用故事等资源来带动幼儿想象创作,如讲述机智小狐狸怎么使用树枝杆杠,或是让幼儿想象自己在某种场景下使用杠杆。
2.在讲解后,老师可让幼儿分组进行创作,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场景构思、故事编排和角色扮演等活动。
3.最后,老师可邀请每个小组分享自己构思的场景和跟杠杆有关的角色扮演游戏。
四、教学总结
1.通过游戏探究和想象创作两个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杠杆的概念、原理和使用方法。
2.通过小组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在更自由的情境下探究杠杆的使用。
3.该教案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发展,也能够在幼儿校园文化中增加更多有趣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物理教案《杠杆》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杠杆》1.1 杠杆的概念:介绍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够在固定点(支点)处固定或移动,用来增加力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1.2 杠杆的分类:介绍一、二、三类杠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学习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杠杆的平衡条件: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平衡,F1L1=F2L2,其中F1和F2分别为作用在杠杆两端的力,L1和L2分别为力到支点的距离。
2.2 杠杆的力臂:讲解力臂的概念,即力作用线与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力臂越长,力的大小越小,反之越大。
2.3 杠杆的功率和效率:讲解杠杆的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功率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效率等于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
三、教学内容3.1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一、二、三类杠杆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
3.3 杠杆的力臂:讲解力臂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学会测量力臂,并了解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测量力臂。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判断杠杆的平衡状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
5.2 教学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杠杆模型、力臂测量工具(如直尺)、平衡尺等,用于展示和实验。
6.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个尺子,用于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6.3 辅助材料:准备一些与杠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能区分各种常见杠杆的类型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
(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
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
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
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
(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
(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
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
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
(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
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
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
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
(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小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
【板书设计】
杠杆
一、什么是杠杆?
1.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动或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阻或F2)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动或L1)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阻或L2)。
二、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阻力F2.阻力臂L2一定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