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一、语言学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

当时,印度的婆罗门阶层开始研究梵文语言,探讨语言规律。

此后,受到梵文语言研究方法的影响,语言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语言学的发展1. 欧洲语言学欧洲的语言学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哲学研究中提及语言,开启了欧洲语言学的先河。

之后,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会也在研究拉丁语等语言。

直到20世纪初,欧洲语言学家才真正开始进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

2. 美国语言学美国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美国开始进行语言普查,研究各地语言的分布与演化。

20世纪初,美国大学开始设立语言学系,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它主要研究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

2.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主张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等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产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规则来描述。

3. 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情感等诸多方面。

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1. 语音学语音学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律,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音节、音调、语音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 词汇学词汇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含义,探讨如何从单词中推导出词性、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3. 语法学语法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4. 语义学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探讨语言中词汇、句子等单元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社会、文化、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包括口音、方言等方面。

它为语言的教育、规范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程序开发中,致力于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学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语言学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语言学语言的起源和演变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了语言的起源和演变,探索了语言与人类思维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分类和语言的演变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语言的起源1.人类早期语言的模式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早期的语言模式可能是基于声音和手势的结合。

在语言学中,这种语言模式被称为口语暗示表达法。

人类初步使用声音和手势进行交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

2.语言的符号化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语言逐渐从简单的声音和手势发展为符号化的语言。

符号化的语言使用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使得人类能够表达更加复杂的思想和抽象概念。

这个过程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时代。

二、语言的分类根据语言学的研究,世界上的语言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语系分类、结构分类和地理分类等。

1.语系分类语系分类是按照语言的历史渊源和相似之处进行分类。

根据语系分类的标准,主要可以将世界语言划分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日语琉球语系等。

语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2.结构分类结构分类是根据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结构分类是根据语言中的词序类型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SVO)型、主谓宾(SOV)型和主宾谓(VSO)型等。

结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语言中的基本结构规律以及不同结构类型的差异。

3.地理分类地理分类是按照语言的地理分布进行分类。

根据地理分类的标准,可以将世界上的语言划分为亚洲语言、欧洲语言、非洲语言等。

地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特定地理环境下语言的演变和变异。

三、语言的演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地演变和变化。

语言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中的词汇不断增加和变化。

新的事物、观念和文化现象的出现,需要语言去表达和描述。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六)语言的亲属关系。(见伍编P244)
三、语言的分类
1、类型分类法 以语言结构的共同性为依据对语言加以分类。 一般分为四种: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 (1)词根语: 特点:A、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用语根构词。
B、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 如:汉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西亚语。 (2)屈折语: 特点: A、有构形词缀,有形态变化。 B、一个构形词缀可表示几个语法意义,一个语法意义可用 不同词缀表示。 C、词根有内部屈折,词根与词缀结合比较紧密。 印欧语系诸语言:英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等等都属于 这一类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
法语、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又称拉丁语族);
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
two piece book 代替 two books
(五)世界语 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
“世界语”只能算国际辅助语,其特点: 1、采用拉丁字母,共二十八个,一个字母代表一
个音素,元音五个,半元音一个,辅音22个。 2、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故简明,精确。 3、世界语科学性强,无约定俗成而不合法的句子。
、葡萄牙 俄、波兰、捷克
波斯语 梵语
王耳其、维吾尔 语、阿尔泰语 蒙古语 汉语 缅甸语、藏语 傣语、老挝语
日语、越南语、 朝鲜语
小语种 苗语、瑶语
(2)特点:
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 1、有声调的语言 2、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 3、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 4、量词丰富

中国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语言,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语言的起源、主要语系和语言的演变。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

中国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研究,中国语言主要源自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壮侗语系。

这些语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区域分布,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语言系统。

二、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是中国主要的语系之一,包括汉语、藏语、苗语等多个语言分支。

其中,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语最早起源于河南一带,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和积累后,形成了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等不同阶段。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被广泛使用并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字系统。

三、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是另外一个支撑中国语言体系的重要语系,包括蒙古语、哈萨克语、鄂温克语等多个分支。

这些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与汉族形成了多元的语言文化格局。

蒙古语在元朝时期曾成为中央政权的官方语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壮侗语系壮侗语系主要包括壮语、侗语、瑶语等语言分支,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

这些语言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壮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广大壮族人民使用,被视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五、语言的演变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中国语言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生了演变和变异。

例如,汉语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形成了多个方言和口音,如官话、粤语、川话等。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丰富了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语言的演变还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来语言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日语和英语等都对中国语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词汇、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留下了痕迹。

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人类语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从最初的原始交流方式,到如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语言,语言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演变的原因。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源自于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知。

人类需要交流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语言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起初,人类使用简单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来进行沟通。

这种原始交流方式虽然非常简单,但它为语言的进一步发展铺设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只用声音和姿势有时无法准确地传达意思。

于是,用声音来代表事物的声音,或者用声音来表示不同的含义,成为了人类交流的新方式。

这就是语言的起源。

二、语言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和城市化时代,语言的发展也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人类发现需要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概念。

因此,语言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化。

首先,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发展使得语言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思想。

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改变单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使得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升。

同时,随着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发展,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始产生巨大的差异。

人们发现自己的语言无法准确地传达其他文化的思想和概念,于是在交流中积极改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这种跨文化的语言发展称为语言接触,它导致了语言的进一步演变和多样化。

三、语言的演变原因语言的演变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概念和事物,人们需要用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和沟通。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词汇,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许多新的网络术语。

另外,语言的演变还与语言使用者的需求有关。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单词和用法。

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了一系列网络语言的产生,这些网络语言在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被纳入正常的日常交流中。

此外,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语言演变的原因之一。

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人类语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逐渐演变并分化出各种不同的语系和语言家族。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分类以及语言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科学界争议的话题。

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人类的祖先在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非语言交流逐渐演化出语言能力。

可能的语言起源方式包括模仿声音、手势交流、表情和符号等。

然而,确切的起源过程仍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二、语言的分类在语言学中,语言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基于语言的结构和语法特点来划分语言。

这将语言划分为琐、声调、屈折、语素和语序等几种不同类型。

此外,语言还可以根据所属的语系或语族进行分类,比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非洲尼日尔-刚果语系等。

三、语言的演化语言是一个活的体系,不断地在演化和发展中。

语言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方面。

语音演变是指语音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发音的变化、音位的变化等。

词汇的演变包括词汇的创新、扩大和减少等。

语法的演变涉及到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比如语序的变化、句法结构的变化等。

语用的演变指词语的使用和意义的改变,比如词义的转移、词性的变化等。

四、语言的多样性人类语言的发展也使得世界上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语言。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有约7000种语言。

这些语言包含了不同的语言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一些大语言也开始进一步影响其他小语言,导致一些语言濒临灭绝。

五、语言的保护与维护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濒临灭绝的情况,保护和维护语言变得非常重要。

很多政府、学者和语言爱好者都致力于语言的保护和振兴工作,通过制定法律、推动教育和宣传活动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和传承。

此外,语言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保护与维护。

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是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历史,而语言的演变过程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语言的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论。

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口头语言起源论”。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起源于人类的口头交流需求。

早期的人类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语言系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具有词汇、语法等组成要素。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手语起源论”等不同的理论。

他们认为,早期的人类可能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手语的交流系统。

这些理论虽然与口头语言起源论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语言起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语言的演变过程语言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语言逐渐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家族和语言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演变。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会导致语言的借词、语音变化等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tea”一词就是从中国的“茶”一词借来的。

这种语言接触和借词现象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语言的书写系统也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人类通过刻画符号、象形文字等方式记录语言信息,逐渐形成了文字系统。

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交流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语言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语言的未来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言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和应用,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大语言如英语、汉语等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性的通用语言。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演变、习得和使用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语言的兴趣不断增加,语言学也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开始,介绍其发展历史。

一、古代语言学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在古代语言学中,语音学和文法学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则和语法结构。

他们发明了象形文字,并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记录和分析工作。

此外,古埃及的语言学家还研究了词源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问题。

古巴比伦的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法学方面。

人们开始记录并研究巴比伦的文字,分析其语法规则和词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欧洲语言学的兴起欧洲语言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学派。

18世纪末,德国的弗朗茨·鲁登多夫·冯·格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比较语言学理论。

他认为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起源,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英国的威廉·琼斯提出了印欧语系的理论。

他通过对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认为这些语言可能有同一个祖先。

法国的索维尔、丹麦的鲍尔、俄国的布洛卡等语言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研究了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三、现代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是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在语音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机制。

他们发现语音是由不同的音素组成的,通过对不同语言的音素进行比较,揭示了语音的普遍规律。

在语义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他们发现词汇的意义是由词义和语境共同决定的,通过对语义的分析,揭示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语言研究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

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

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

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

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

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

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

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

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

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

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

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

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

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西方──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汉字。

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

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①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

也有汇集成书的。

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慧琳的《一切经音义》[见《一切经音义》(慧琳)]②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创始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演变到清初的《康熙字典》。

③按韵排列的“韵书”,如《广韵》、《集韵》。

④按字义分类罗列的,如西汉写定的《尔雅》、三国时代的《广雅》。

西方语文学除考订语词的意义外,特别重视语词的形态变化,因为语句的理解以它为关键。

所以他们很早就产生语法学。

上古时代的汉语是否有过某种形态变化,现在还没有定论,至少是不表现在汉字的字形上。

积字成句,理解不难,因而语法在中国语文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科目。

走向语言学从语文学发展为语言学,有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研究的重点从古代转向现代,从文字转向语言。

把现代语的研究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并且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根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晚近的事情。

②研究的范围从少数语言扩展到多种语言。

过去,不但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汉文,印度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梵文,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只是从希腊文、拉丁文转移到本国语文。

现在是各种语言,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都有人在研究,并且不限于本国或者本民族的学者。

许多语言的比较研究使人们对语言的了解更深入了。

③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

拿中国的情形来说,许慎在写定《说文解字》的时候,一方面为9353个汉字作注,一方面提出他认为是造字原则的六书说。

这以后,很多学者为六书说作补充和发挥,近来由于古文字学的发展,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造字理论。

字音方面,宋代人在韵书的基础上编制出来韵图,由此产生了等韵学;从南宋开始,又有人根据古代韵文里押韵的情形提出古韵问题。

到了清代,不但是古韵的研究更加细密,并且在用反切和谐声字做材料研究古声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尔雅》开始的训诂学,到了清代的学者手里,运用字音和字义相关的道理,也提出了一些理论。

在西方,17世纪的法国学者写出了“理性语法”,把语法和逻辑联系起来。

19世纪的学者发展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谱系。

从20世纪初年起,语言内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理论层出不穷。

④语言的研究完全摆脱为文学、哲学、历史的研究服务的羁绊。

中国的语言研究也不再是作为经学的附庸的“小学”了。

语言与时间和空间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

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在研究它的历史。

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F.de索绪尔,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的影响很大。

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

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者特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作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

跟语言的历史研究有关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之间的亲疏次第,拟订出一些较原始的“祖语”构成一个语系或语族。

这一门学问,撇开零碎的比较乃至猜测不算,认真的研究是18世纪末才开始的,这个时候欧洲学者认出来梵文和希腊文、拉丁文以及日耳曼语之间的亲属关系。

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吸引了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的最大注意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方面。

别的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赶不上,汉藏语系的比较研究只能说是刚起步。

标准语和方言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在地球上分布着很多很多语言。

常常听到有人问: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要分清这是几种语言,那是一种语言里边的几种方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般的说法是:完全不能通话的是两种语言,基本上能够通话的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

实际上这不能用来作为唯一的标准。

比如德语,在联邦德国和荷兰交界的地方,两边的居民基本上可以通话,然而他们说的话一个算是德语方言,一个算是荷兰语方言。

反之,北德意志方言和南德意志高地的方言通话相当困难,可是都算是德语方言。

由此可见,能否通话不能作为区别方言和语言的唯一标准,还得加上一条:有没有共同承认的标准语,并且这标准语有统一的书面形式。

有些外国学者的著作里讲到汉语常常安上一个复数语尾,这就是只承认前一条而忽视了后一条的结果。

方言是历史地形成的,既跟空间有关,也跟时间有关。

原来说一种语言的人民,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展,不同地区之间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来往,语言演变就不会一致,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方言。

以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某一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

有了标准语之后,通过教育的普及,方言的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小了。

但是对于语言学家,方言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汉语方言数目多,变化多,对于研究汉语史的人,对于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人,都是非常珍贵的材料。

汉语方言的记录可以上溯到汉代扬雄的《方言》,后世的地方志也很多有方言志。

但是由于没有精密的记音方法(只能用汉字),也缺少理论的指导,这些方言志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20世纪50年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方言普查,有一定收获,但是各地成绩的差别很大,有些地方还是空白。

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方言的变化很快,有些有用的材料有消失的危险,需要赶快收集。

语言和语言之间,方言和方言之间,往往有互相渗透的现象,主要在语汇方面。

于是某一语言中的外来词的研究就成为这一语言的语源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史的一部分。

由于民族间的交往,主要是贸易往来的需要,曾经产生过许多种“混合语”。

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再有人使用,如曾经在中国通商口岸使用过的“洋泾浜英语”。

有的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由临时性的辅助语言变成本地居民的母语,如海地的海地混合语(法语和非洲语言的混合语)、苏里南的斯拉南汤加语(又名takitaki,是英语和非洲语言的混合语,又掺杂些荷兰语)。

语言的单一性和多样性语言和语言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拿语音来说,所有语言的语音都可以分析成元音和辅音,可是元音和辅音的数目不完全相同,组合方式不完全相同。

语法也是这样,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可能不同,形态变化可能不同,词类区分和造句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

比较各种语言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分成某些个类型。

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粘着、屈折三个类型,并且说这个代表语言进化的三个阶段。

汉语被认为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发展的低级阶段。

过后又有语言学家发表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汉语代表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实是各种语言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都能够满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达要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必勉强分别高低。

撇开这种进化论的偏见,语言类型的研究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探寻各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的语言学者,过去有,现在也有。

过去曾经有西方的语言学家拿西方语言做底本,写“普遍语法”。

后来由于交通的发达,发现很多原来不知道的语言,不怎么符合甚至完全不符合那种“普遍语法”。

现在研究语言共性的学者谨慎多了。

一种语言之内一种语言之内也有异同问题。

没有异同,就不会有方言。

除了方言,还有其他内部变异。

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说的话不完全一样,用的字眼有所不同,词语的组合有所不同。

研究这些问题的是社会语言学。

先说社会集团,农民说话跟工人不一样,不同行业的工人也各有各的“行话”,知识分子说话又有自己的一套。

还有无业游民乃至流氓团伙,他们有他们的“黑话”。

再还有一种“社会方言”是历史地形成的,例如美国的“黑人英语”。

当然,不同集团的人互相接触的时候,需要彼此适应,这种适应的方式也是可以研究的。

年龄不同的人说话会有差异,不仅在词语方面,甚至在语音系统方面也是如此。

有些所谓“俚语”往往是在青少年中间产生和流行。

在有的民族里,妇女说话所用字眼跟男人有些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区别。

再有一个因素是语言之间的接触。

商业往来产生“混合语”前边已经说过。

比这更重要的是由移民引起的双语现象,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

双语现象不限于移民,在使用几种官方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和比利时,居民中间也有双语现象。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民中间能说一种或几种外国语的人也不少。

方言与方言之间也常常产生双语现象,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家杂居在一起,就有人能说几种方言,特别是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