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人生境界

合集下载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作品第一类,是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走在天上
0416 22:03
::
上大学时,选修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感觉冯友兰确实是个伟人,将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这四种境界可以说将所有人概况了,单纯的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精神的依托,而要想具有更高的品质,更好的道德,那就要达到道德境界,拥有道德观,天人境界一般人也许很难达到,但可以把天人境界理解为道德境界的目标追求,只有达到了道德境界,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人生在世,屈指一算,也不过几十年,现在正值大好青春,此时不搏何时搏,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努力干,人生就像冯先生所说,自然产物要远远低于精神产物,只有从精神上改造自己,充实自己,那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中,要进步,要努力。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饱经沧桑的哲学老人冯友兰留下的“冯友兰学说”、“冯友兰现象”引发后人对文化的沉思,对人生的遐想。

这里摘发《冯友兰传》(田文军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据其差异解释人生的价值。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

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并非冯友兰人生哲学高层面的理论追求。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对于人生意义或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在冯友兰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生活。

冯友兰所谓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生活,实即是说人的生活是人在“觉解”中的生活,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

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人对于宇宙人生有觉解,人的生活即有意义和价值;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不相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表现为人生境界的不同。

冯友兰曾经说过:“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6页)冯友兰将人生的意义归之于人的“觉解”,认定人对人生“觉解”不同,使得人生的意义价值也不相同,这并不意味着冯友兰将人生意义的差别完全归之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在冯友兰看来,就人“觉解”的对象宇宙人生而言,都是实际存在的,都是本来即存在的,其存在同人的主观无涉。

对宇宙人生有“觉解”还是没有“觉解”,只是对宇宙人生的知与不知,见与不见。

所以冯友兰在论及他所理解的人生境界时,也强调他所谓的境界“固亦有主观的成分,然也并非完全是主观底。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认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从事比较复杂的社会劳动的人仍可能只具备“自然境界”,是要进一步凸现人生境界只能决定于人对人生的“觉解”,人对人生的“觉解”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区别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

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为利”即是自私。

一般而言,动物的行为都有“为利”的特征。

但不能说“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

动物的“为利”常常是一种本能,而非自觉地“为利”,动物不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利。

一个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但这种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楚地“觉解”。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极地“为我”,也可以积极地“为我”,不论其行为的方式有何区别,但目的都在“为我”或说“为利”。

有的人积极地“为我”,其结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页。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

社会性既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处于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冯友兰谓之“人伦”,后者冯友兰谓之“职”。

人们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尽伦尽职”的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冯友兰把“道德境界”的特征概括为“行义”,“行义”即是“为公”。

“为利”是“为我”,目的在“占有”,重“取”;“为公”是“利他”,目的在“贡献”,重“与”。

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于“与”。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的行为已不是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

“事天”是以“知天”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的觉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以心、性为其立论的依据。

认定不同的人生境界,表明人对人生觉解的层次不同,也表明人性完善的程度不同。

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文化素养不同,对宇宙、对人生的了解确有不同,就这点来看,把人们的精神境界区别为不同的层次与类型,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冯友兰肯定人生境界不同,致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不相同;主张为求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了解,追求一种高层面的人生境界,这种主张也不无合理的认识成分。

但是,冯友兰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并不看重道德的具体性,强调“是社会底是人的性”,并不看重人的社会性的具体内容;主张对社会道德和人的社会性的了解抽象化,通过这样的了解,达到一种静态的人生境界,并以这种境界来衡量人生的意义或价值,这又是不尽合理的。

因为,冯友兰虽然肯定人的行为与人生境界有联系,但是他把人生境界的形成,主要归之于人的觉解,看做人们“尽心”的一种结果。

人的行为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作用,在他的人生境界论中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而他所认定的“天地境界”这种最高层面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无法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中。

因为“知天”“事天”,是对于无限的了解,这种了解只能在思辩中进行。

应当说这样的人生境界说,对于实际的人生的意义仍然是有限的。

当然,把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纳入其文化理论系统,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把文化问题同人本身的问题联系起来,把对人自身的问题置于现代的理性思考之中,把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的深化,归之于人的理性和人所创造的文化的作用,这种思考又体现了现代文化理论的特色。

因为,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人自身的发展,又受到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世界上没有其他事物能像文化这样对人自身的发展给予如此重要的影响。

当文化成为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时,人对文化的觉解在人自身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冯友兰在自己的人生境界论中,虽然只谈到道德文化对人成其为人的作用,但他实际觉察到了文化同“人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这个当代文化理论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事实也是如此。

冯友兰意识到了“人化”需依靠文化,而且他所认定的文化主要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经说过:“儒家墨家教人能负责,道家使人能外物。

能负责则人严肃,能外物则人超脱。

超脱而严肃,使人虽有‘满不在乎’的态度,却并不是对于任何事都‘满不在乎’。

严肃而超脱,使人于尽道德底责任时,对于有些事,可以‘满不在乎’。

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才真正是从中国的国风养出来底人,才真正是‘中国人’”。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331页。

)这种“真正的中国人”,亦即是他所肯定的具有“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的人,这种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总之,现实生活的矛盾,使冯友兰关注人生,敏感地接触到了现代人生理论问题;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冯友兰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论释了自己理解的人生价值。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新的民族文化,在创建新的民族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必将培养和造就出新时代的中国人。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以及他对于“真正”的“中国人”的理解,都将为我们提供思想和行为的参照与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