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成分分析
中成药学提纲

1.中成药概念、特点?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辩证使用的药剂,简称成药。
它具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与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等特点。
2.中成药学发展各时期著作。
先秦《五十二病房》两汉魏晋南北朝1)《黄帝内经》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蜜煎导法,我国方书之祖。
(后为《伤寒论》《金匮要论》)3)魏伯阳《周易参同契》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5)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隋棠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金玉官方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钱乙将《金匮要论方论》中的肾气丸去桂枝,附子改地黄,为今六味地黄丸。
金元四大家:1.刘河间《宣明论》,创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2.李东垣《脾胃论》创补中益气汤。
3.张子河《儒门事亲》创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导水丸,禹功散。
4.宋丹溪《丹溪心法》,创滋阴降火大补阴丸。
3.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原材料质量、中药炮制、制备工艺、配伍组方、辅料、剂型、临床应用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4.炮制的影响。
醋制后有何功能。
主治?1)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杂质。
2)提高中成药的疗效。
3)改变中成药的主治。
4)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5.命名类别。
1)以组方组成、功效等命名①依主药名称②依成药功效③依主药及其功效④依组成药物味数命名⑤依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⑥依主治病证⑦依方药相须配伍⑧依药味相减命名。
2)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①依制剂处方原载书籍命名②依制剂创始人③依产地或厂家命名 3)以炮制方法、方药配比、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4)以成品的外观性状命名①依成品的颜色②依裱褙材料 5)以古代哲理或寓意、夸张等命名6.剂型?常用类型概念、优缺点。
1)丸剂:用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剂型,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等。
2)散剂:指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药剂。
常见中成药的真相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镇咳祛痰。
【真相】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
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
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
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
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
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
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
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
中成药的现代研究

中成药的现代研究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制备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药物。
中成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成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以期进一步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中成药的研究方法中成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理学研究、化学成分分析、药效物质筛选等。
药理学研究是中成药研究的基础,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探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中成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
药效物质筛选则是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对中成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以寻找新的药效物质。
二、中成药的现代研究进展1. 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其药效作用、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可以探究中成药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用药剂量等。
例如,对于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如黄连、连翘等,已经通过药理学研究明确了其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2. 化学成分分析中成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中成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可以对中成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
例如,对于一些中成药如川芎、当归等,已经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明确了其主要活性成分如川芎素、当归内酯等。
3. 药效物质筛选药效物质筛选是中成药研究的新兴领域,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对中成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以寻找新的药效物质。
例如,通过对中成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活性的物质。
三、中成药的现代临床应用中成药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包括单味中成药和复方中成药两个方面。
单味中成药是指以单一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如黄连片、当归片等。
复方中成药是指以多种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如四季感冒片、复方黄连素等。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我国含朱砂中成药儿童用药信息调查分析

我国含朱砂中成药儿童用药信息调查分析引言一、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的应用含朱砂中成药是指含有朱砂成分的传统中药制剂,常常用于清热解毒、镇痛止血等疾病的治疗。
在儿童用药中,含朱砂中成药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对于一些儿童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疾病,含朱砂中成药常常被用来治疗。
一些儿童肠胃疾病和轻微外伤也可以使用含朱砂中成药进行治疗。
目前,我国对于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的情况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统计。
但是从临床的实际应用来看,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的使用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乡村地区,含朱砂中成药常常是儿童常见病和急症的常用药物。
尽管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安全性问题却备受关注。
朱砂是一种有毒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或者误用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代谢能力的不同,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要远高于成人。
对于含朱砂中成药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我国,儿童用药一直是医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针对含朱砂中成药儿童用药情况,我们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建立针对含朱砂中成药的儿童用药临床研究数据库,不断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为其在儿童用药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要完善相关的用药指南和临床指南,明确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其在儿童用药中的使用。
结论含朱砂中成药儿童用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尽管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其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规范用药行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含朱砂中成药在儿童用药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药品,其临床应用广泛且多样化。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包括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等。
通过详细的解析和举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由参、苦参、苦苓、白术等草药成分制成。
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些是脾胃功能不良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其次,我们来看看肠炎宁片的临床应用。
肠炎宁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板蓝根、黄芩和生地黄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肠胃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儿童肠炎流行季节,很多儿童容易患上肠病毒引起的肠炎。
这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肠炎宁片来缓解症状,抑制肠道病毒的生长。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清热解毒胶囊的临床应用。
清热解毒胶囊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清热解毒胶囊来清热解毒,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
补肾益精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肾阳虚导致的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中老年男性中,常出现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补肾益精片来补益肾阳,提高性功能,缓解腰膝酸软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通过对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成药能够对一系列疾病和症状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成药说明书解读与分析

中成药说明书解读与分析发表时间:2015-12-01T15:06:49.93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吕小琴[导读] 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泰兴 “中成药”是根据疗效确切,应用范围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具备一定质量规格,可以批量生产供应的药物。
吕小琴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泰兴 225400【摘要】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的,是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
但由于各种原因制约,目前中成药说明书存在内容缺项,有效成分不明确,主治范围过窄等缺点。
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和不安全因素,严重制约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故应重视中成药上市后,在大量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将上市药品说明书定期进行修改,不断完善说明书内容,使其更方便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成药;说明书;上市后再评价【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11-01“中成药”是根据疗效确切,应用范围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具备一定质量规格,可以批量生产供应的药物。
历代医家经过几千年来的探索实践,创造了多种中药剂型投入使用。
如外用、内服、注射剂等。
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的,是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
【1】因此,在临床上怎样合理使用中成药,说明书是指导医患选择药品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正确使用药品的指示说明。
可是在临床应用中,多数的中成药处方是由西医所开,而中医论病有寒热虚实,论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讲究辨证论证,中成药的使用也定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
【2】所以,中成药说明书的不完善给临床用药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
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规定中药、天然药物说明书基本内容为:药品名称、成份、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26项基本内容,目前常用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具备以上规定的多数说明项,基本可以满足医师和患者的使用要求,但少数仍不完整不严密,故对其简单分析。
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及中成药致敏成分研究

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及中成药致敏成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以来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日益广泛,其引发的过敏反应问题也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并对中成药中的致敏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过敏反应发生的频率、类型及临床表现,揭示中药过敏反应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中药本身的质量问题、个体差异、用药不当等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中成药致敏成分研究方面,文章将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中成药进行成分分析,筛选出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成分,并对其致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还将对中成药中潜在的致敏成分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文章将总结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及中成药致敏成分的研究成果,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用药指导,推动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文章还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在中药过敏反应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二、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普及,其引发的过敏反应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涵盖了药物本身、患者体质、用药方式等多个方面。
药物本身的特性是引发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
中药的成分复杂,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
中药的炮制、制剂工艺等也可能影响其过敏性,如炮制不当可能导致药物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增加过敏反应的风险。
患者的体质是决定是否发生过敏反应的关键因素。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中药的反应各不相同,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一、药物成分分析药物成分分析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药物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药物的化学组成、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等,为后续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药物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
二、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点,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药效学研究包括体内药效学研究和体外药效学研究。
体内药效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模拟人体内的生理环境,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
体外药效学研究主要通过细胞培养、组织器官培养等方法,研究药物对体外生物体的作用机制。
三、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安全性。
安全性评估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毒性的大小及安全用药范围等。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必要步骤,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建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优化、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
五、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试验,分别评估药物的初步安全性、疗效及长期安全性。
临床试验需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六、药物经济学评估药物经济学评估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经济学效益。
药物经济学评估包括药物治疗成本核算、治疗效果评估、成本效果分析等。
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估,可以确定药物的经济学价值及社会效益,为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更为合理的用药选择。
七、制剂工艺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必要条件,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制剂工艺研究包括药剂学研究、工艺流程设计、中试生产等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以高压液体为流动相的液相色谱分析法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其基本方法是用高压泵将具有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的样品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信号或进行数据处理而得到分析结果。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色谱柱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在《中国药典》中有50种中成药的定量分析采用该法,已成为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液色谱法和液-固色谱法;按色谱原理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法(液-液色谱)和吸附色谱法(液-固色谱)等。
目前,化学键合相色谱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液-液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不易流失是其特点,一般认为有分配与吸附两种功能,常以分配作用为主。
C18(OD S)为最常使用的化学键合相。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正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在中药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系统组成:
(一)高压输液系统
由贮液罐、脱气装置、高压输液泵、过滤器、梯度洗脱装置等组成。
1.贮液罐
由玻璃、不锈钢或氟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
贮液罐的放置位置要高于泵体,以保持输液静压差,使用过程应密闭,以防止因蒸发引起流动相组成改变,还可防止气体进入。
2.流动相
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为底剂的溶剂系统。
流动相在使用前必须脱气,否则很易在系统的低压部分逸出气泡,气泡的出现不仅影响柱分离效率,还会影响检测器的灵敏度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脱气的方法有加热回流法、抽真空脱气法、超声脱气法和在线真空脱气法等。
3.高压输液泵
是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以完成流动相的输送任务。
对泵的要求是:耐腐蚀、耐高压、无脉冲、输出流量范围宽、流速恒定,且泵体易于清洗和维修。
高压输液泵可分为恒压泵和恒流泵两类,常使用恒流泵(其压力随系统阻力改变而流量不变)。
(二)进样系统
常用六通阀进样器进样,进样量由定量环确定。
操作时先将进样器手柄置于采样位置(LOAD),此时进样口只与定量环接通,处于常压状态,用微量注射器(体积应大于定量环体积)注入样品溶液,样品停留在定量环中。
然后转动手
柄至进样位置(INJECT),使定量环接入输液管路,样品由高压流动相带入色谱柱中。
(三)色谱柱
由柱管和填充剂组成。
柱管多用不锈钢制成。
柱内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键合固定相。
在化学键合固定相中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又称ODS柱或C18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8柱)、氨基或氰基键合硅胶等,在中药制剂的定量分析中,主要使用ODS柱。
由于ODS属于非极性固定相,在分离分析时一般使用极性流动相,所以属反相色谱法。
常用流动相有甲醇-水或乙腈-水等,洗脱时极性大的组分先出柱,极性小的组分后出柱。
(四)检测器
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主要使用紫外检测器(UVD),可分为固定波长、可变波长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三种类型,以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应用最广泛。
检测器由光源、流通池和记录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进入检测器的组分对特定波长的紫外光能产生选择性吸收,其吸收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光吸收定律。
定量分析
张卢燕等用HPLC法测定枸杞叶中芦丁的含量,采用DiamonsilC18(250 mm×4. 6 mm, 5µ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 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0 mL·min-1,检测波长为358 nm。
结果:芦丁进样浓度在50. 7~404. 8µ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99);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101. 8% (RSD=1. 8% ),98. 6% (RSD=1. 5% ),97.9% (RSD=0. 7% )。
表明本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作为枸杞叶中芦丁的定量分析方法。
吕士杰等建立了HPLC 测定芩丹颗粒中黄芩苷、栀子苷和丹皮酚质量分数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 6 mm ×150 mm,5μm)色谱柱;黄芩苷以甲醇-水-磷酸(47∶53∶0. 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
栀子苷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 nm。
丹皮酚以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4 nm。
流速均为 1. 0 mL·min-1。
结果:黄芩苷、栀子苷和丹皮酚分别在0. 006 ~0. 096,0. 005 ~0. 080 mg·mL-1和0. 005 ~0. 050 mg·mL-1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黄芩苷98. 8% ,RSD 0. 75% (n = 9);栀子苷99. 7% ,RSD 0. 94% (n = 9);丹皮酚98. 4% ,RSD 1. 41% (n = 9)。
余启荣等建立了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DiamonsilC18(200 mm×4. 6 mm, 5µ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 4%磷酸溶液(52:48);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1.0 mL/ min。
结果:槲皮素在0.174-0.870µg 线性关系良好(γ=0.9998,n=5),山奈素在0.117-0.585µg线性关系良好(γ=0.9998,n=5),异鼠李素在0.0408-0.204µg线性关系良好(γ=0.9999,n=5);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平均回收率(n = 5)分别为99.96%、99.24%、100.46%。
定性分析
HPLC应用于黄酮类分析主要是分离和定量,关于定性的应用相对很少,用HPLC 测定化合物的保留值来定性需要有待测物的标准品,进行混合色谱分析(co-chromatography)。
现在两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为化合物定性提供了方便,与HPLC联用的以紫外光谱为常见,在比较保留值的同时,并对照样品与标准品的紫外光谱以进一步确定。
王大力等利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鉴定洋葱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以CAPCELLPAK C18(250 mm×4.6 mm I.D.,5μm)为色谱柱;甲醇-水(42∶5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70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
对洋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初步定性分析,通过紫外图谱与质谱,结合文献数据,鉴定了洋葱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或可能成分。
Pietta等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的HPLC法鉴定Ginkgo biloba L.,Anthomis nobilis和Equiserum arvense L.中的黄酮类,综合运用对比保留值、紫外光谱和水解分析鉴定了17种黄酮苷。
Piergiogio等测定了Onions Spinosal中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Halser等对五种广泛分布的黄酮苷元成分杨梅黄家、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异鼠李黄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找到了水解苷的最佳实验条件.
马强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红车轴草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实验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并检测了红车轴草中的14种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与电喷雾质谱联用获得了相应化合物的分子量信息,并利用质谱的源内碰撞诱导解离技术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可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