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部分关于进、排风口等距离的小结 by anti
通风工作总结5篇

通风工作总结5篇第1篇示例:通风工作是保障建筑物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通风可以有效地排除室内污浊空气,保持空气清新,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通风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对通风工作进行总结如下:一、通风工作的重要性1.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湿度过高、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会引起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通过通风可以有效排除室内有害气体和异味,保持空气清新。
2. 改善工作环境。
良好的通风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保证员工工作时的舒适度,提高工作效率。
3. 预防建筑物潮湿。
通风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内潮湿,防止霉菌的生长,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二、通风工作的方法和技巧1. 自然通风。
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合理的通风孔、窗户等进行空气对流,达到室内通风换气的目的。
2. 机械通风。
通过安装通风设备如风机、空调等机械设备进行通风换气,提高通风效率。
3. 定时通风。
根据建筑物使用情况和人员密度制定通风计划,定时开启通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 规范通风管理。
建立通风工作记录,及时清洗通风设备,定期检查通风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处理通风故障。
5. 合理调节通风量。
根据室内外气温、湿度等因素调节通风量,避免浪费能源和资源。
三、通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 通风设备老化。
一些建筑物通风设备老化严重,影响通风效果,需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换老化设备。
2. 通风计划不合理。
部分建筑物通风计划制定不科学,导致通风效果不佳,需要调整通风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通风方案。
3. 通风管理不到位。
部分通风工作管理不到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需要加强通风管理,提高通风效率。
4. 通风效果不佳。
一些建筑物通风效果不佳,通风不畅,导致室内空气污染,需要改进通风设备布局,提高通风效果。
第2篇示例:通风是指通过空气对流或机械方法,将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新和流通的过程。
消防各系统中设施距离的汇总!

消防各系统中设施距离的汇总!为1.2m;两侧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0.5m;正面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2m;报警阀组凸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m。
3. 消防气压给水设备安装位置、进水管及出水管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出水管上应设止回阀,安装时其四周应设检修通道,其宽度不宜小于0.7m,消防气压给水设备顶部至楼板或梁底的距离不宜小于0.6m。
4. 信号阀应安装在水流指示器前的管道上,与水流指示器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m。
5. 细水雾分区控制阀的安装高度宜为1.2m~1.6m,操作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0.8m,并应满足操作要求。
气体灭火系统1. 气体灭火系统手动与自动转换开关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楼)面1.5m。
2. 气体灭火系统中喷头的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最小保护高度不应小于0.3 m;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 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 m,喷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7.5 m。
3. 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m。
4. 同一规格的灭火剂储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过20mm,同一规格的驱动气体储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过10mm。
5. 选择阀操作手柄安装在操作面一侧,当安装高度超过1.7m时应采取便于操作的措施。
干粉灭火系统和泡沫灭火系统1. 干粉系统在操作面一侧选择阀操作手柄,当高度超过1.7m时,要采取便于操作的措施。
2. 泡沫混合液立管上设置的控制阀,其安装高度一般在1.1~1.5m之间,并需要设置明显的启闭标志;当控制阀的安装高度大于1.8m时,需要设置操作平台或操作凳。
3. 泡沫灭火系统消防泵的出液管上设置的带控制阀的回流管,需符合设计要求,控制阀的安装高度一般在0.6~1.2m之间。
4. 全淹没干粉灭火系统泄压口高度大于防护区净高的2/3。
灭火器1. 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灭火器箱内或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08m。
新排风间距

不同情况下进、排风口距离要求1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1)进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1)设在室外空气清洁区,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2)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于6m,当处于排风口下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3m,当处于排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6m。
2)排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1)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2)水平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伸出墙面不少于0.5m;(3)垂直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高出半径为6m以内的建筑最高点不少于1m;摘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4.5.10~112机械通风系统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2)进、排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进风口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3)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4)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与机械进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进风、排风口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不得小于6m。
……摘自《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4.1.43机械通风系统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2)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m以上,当进排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且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3)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低于2m,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4)直接排入大气的有害物,应符合有关环保、卫生防疫部门的排放要求和标准,不符合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5)进、排风口噪声应符合环保要求,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
摘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专业技术措施2006》17.1.44消防系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排烟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摘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4.7。
(26)机房距离规范及通风换气次数总结

7.8.2制冷和供热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机组与墙之间的净距不小于1m,与配电柜的距离不小于1.5m;2机组与机组或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小于1.2m;3留有不小于蒸发器、冷凝器或低温发生器长度的维修距离;4机组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电缆桥架的净距不小于1m;5机房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m。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4.4.5锅炉操作地点和通道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2m,并应符合起吊设备操作高度的要求。
在锅筒、省煤器及其他发热部位的上方,当不需操作和通行时,其净空高可为0.7m。
4.4.6锅炉与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表4.4.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需在炉前更换锅管时,炉前净距应能满足操作要求。
大于6t/h的蒸汽锅炉或大于4.2MW的热水锅炉,当炉前设置仪表控制室时,锅炉前端到仪表控制室的净距可减为3m;2当锅炉需吹灰、拨火、除渣、安装或检修螺旋除渣机时,通道净距应能满足事件的要求;装有快装锅炉的锅炉房应有更新整装锅炉时能顺利通过的通道;锅炉后部通道的距离应根据后烟箱能否旋转开启确定。
表4.4.6锅炉与建筑物的净距10.2.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13.3.7 各种设备的主要操作通道的净距如设计不明确时不应小于1.5m,辅助的操作通道净距不应小于0.8m。
《热网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10.2.3水泵机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两个机组基础间的净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电动机容量小于等于55kW时,不应小于0.8m;2)当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应小于1.2m。
2 当考虑就地检修时,至少在每个机组一侧应留有大于水泵机组宽度加0.5m的通道。
3 相邻两个机组突出部分的净距以及突出部分与墙壁间的净距,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并不应小于0.7m;当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应小于1.0m。
各类风口的距离

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在防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输入温度高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在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处,应 保持大于150mm的安全距离或设置不燃材料的隔热层,其厚度应按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不超过
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 排除和输送温度超过80℃的空气或其他气体以及易燃碎屑的管道,与可燃或难燃物体之间应
保持不小于150mm的间隙,或采用厚度不小于50mm的不燃材料隔热。当管道互为上下布置 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 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在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置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均应采用不燃 排烟口应设在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最
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0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 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安装在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其隔热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并应与可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保持不小于 150mm的距离。
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粘结剂。 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部位的管道,均必须采用不
9.4.6
9.4.6条文说明 9.4.7
《建规》 9.4.7条文说明
10.2.5 10.3.1条文说明
通风与空调实习总结

通风与空调实习总结通风与空调实习总结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通风与空调实习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通风与空调实习总结1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院各系部逐步认识到要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教育的重心。
顶岗实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要经历由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过程,学生要面对诸多变化,涉及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复杂过程等,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而对于系部而言则涉及到要考虑如何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与跟踪教育,保证学生的校外安全、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与效果等,以便最终达到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0xx年x月10——20xx年x月x日,我系工商管理教研室、市场营销教研室开展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学生顶岗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的地点是长春欧亚卖场,实习学生人数共九十多人,其中以我系工商管理教研室和市场营销教研室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还涉及到十多名外专业以及外系学生。
此次顶岗实习期间恰逢欧亚卖场十二周年店庆,因此学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卖场营业店面中设置的各奖品发放点,负责奖品的储运、发放、核对等,直接面对和接触的是广大顾客。
整个实习实训期间学生的工作量比较大,责任也比较重。
我作为本次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之一,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尽量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但还是出现了疏忽,造成了一定的后果。
以下我主要通过此次实习实训我所看到的问题以及所经历的波折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本次实习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前期教育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欧亚卖场这个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已经连续几年合作,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也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尽管在往届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错过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好时机。
通风作业总结范文大全

通风作业总结范文大全一、引言通风作业是在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是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本文将对通风作业的一些常见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二、通风作业的重要性通风作业可以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尤其在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密集的作业环境中,通风作业更是至关重要。
三、通风作业的常见方法1. 自然通风法:通过合理设计通风口和排风口,利用气流的自然对流作用实现通风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环境温度较高、无尘、无有害气体排放的场所。
2. 机械通风法:通过安装通风设备,如风扇、排风机等,主动强制进行通风。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自然通风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如一些狭小的空间、高温高湿的环境等。
3. 正压通风法:将干净的空气以一定压力送入作业场所,通过过滤、制冷、加湿等措施,保持空气的洁净度和温湿度,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
常用于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无尘车间、实验室等场所。
4. 负压通风法:通过在作业区域进行局部排风,将有害气体和粉尘抽离,减少室内污染物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毒有害气体密集的作业环境,如化工厂、煤矿等。
四、通风作业的注意事项1. 通风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通风作业要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通风方式和通风量,不可盲目进行。
3. 通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位置要合理,通风效果要充分考虑。
4. 通风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5. 通风作业进行时,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并遵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
六、通风作业的效果评估通风作业后,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评估通风效果和是否达到工作环境卫生标准。
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整通风方式和设备。
七、通风作业的经验分享在实际通风作业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1.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风方法,每个作业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通风方案要因地制宜。
通风工作总结(5篇材料)

通风工作总结(5篇材料)第一篇:通风工作总结通风工作总结进入2011年以来,通风队在煤业公司党政及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发挥企业文化对通风队工作的指导作用,尽力使企业文化渗透到通风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引深“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通风员”的安全理念学习,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在2011年安全工作会上提出的“人人都是通风员、一条理念管百年”的安全发展新定位,紧紧围绕通风技术、通风系统、通风设施、矿井风量、矿井瓦斯、矿井防灭火、粉尘防治等几个环节加强管理,同时充分发挥通风队职能作用,加大考核管理力度,有效地供给了井下各工作点充足的风量,创造了良好的井下气候条件,杜绝了“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为我煤业公司矿井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通风管理矿井通风能力为120万吨/年,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分列式,主要通风机有两台,为AGF606-2.822-1.58-2型,一台备用,一台运行。
每月进行一次倒运行。
主扇的工作方式采用抽出式。
主扇风量为8717m3/min,电机功率为1250KW,负压为1400Pa,叶片角度为-15度。
矿井共有三个进风井和一个回风井:进风井即:副斜井:进风量为:5196m3/min 主斜井:进风量为:2463m3/min 进风斜井:进风量为:708m3/min 回风井即:虎龙沟回风立井:回风量为:8592m3/min 矿井计划风量为:8245m3/min 矿井总回风量为:8592m3/min 矿井总有效风量为:8000m3/min 有效风量率为: 93.1% 矿井盘区巷道按照三条巷道布置(盘区皮带巷、盘区轨道巷、盘区专用回风巷),形成两进一回的通风方式。
矿井共有3个机掘队组,共稳设FBDNO.8.0型2×55kw局部通风机6台,利用1200mm风筒进行工作面供风,而且全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通风系统中设置电加热器时,通风机应与电加热器连锁;电加热器前、后0.8m范围内,不 应设置消声器、过滤器等设备。 室外进风口宜设置在排风口和柴油机排烟口的上风侧。进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 小于10m;进风口与柴油机排烟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或高差不宜小于6m。位于倒 塌范围以外的室外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外地平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0m;位于倒塌范围以内 的室外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外地平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OOm。 风管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穿过防火墙的风管,其位于防火墙两侧各2m范 围内的保温材料应为不燃烧材料。 每个防烟分区应设置排烟口,排烟口宜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 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9.4.6 9.4.6条文说明 9.4.7
《建规》
9.4.7条文说明
10.2.5 10.3.1条文说明 10.3.7 10.3.11 10.3.14 10.3.16 8.4.4 8.4.5 《高规》 8.4.9 8.5.7 8.5.8 6.2.2 6.2.7 《人民防空工 程设计防火规 范》 6.4.2 6.5.2 6.7.3
《人民防空工 程设计防火规 范》
6.7.9 《人民防空地 下室设计规范 》 《汽车库、修 车库、停车场 设计防火规范 》
3.4.2
8.1.6 8.2.3
风部分关于进、排风口等距离的小结 按规范章节排序
条文内容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1.2m。 自然通风进风口应远离污染源3m以上;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 度小于4m时,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人员活动区的措施。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 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 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距离不 大于0.3m。 2 制冷机房的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3)氟制冷机房……事故排风口上沿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应大于1.2m。 6 事故排风的室外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2)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 口应高出进风口,并不宜小于6m; 3)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应远离火源30m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 点应大于20m。 高度大于15m的大空间采用复合通风系统时,宜考虑温度分层等问题。 风管与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振动设备的连接处,应装设柔性接头,其长度宜为150mm~ 矩形风管采取内外同心弧形弯管时,曲率半径宜大于1.5倍的平面边长;当平面边长大于 500mm,且曲率半径小于1.5倍的平面边长时,应设置弯管导流叶片。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 房间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2m; 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 地点的措施。 当天窗较长时,应设置横向隔板,其间距不应大于挡风板上缘至地坪高度的3倍,且不应大 于50m。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气时除外),吸风 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0.3m。 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 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在防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输入温度高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在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处,应 保持大于150mm的安全距离或设置不燃材料的隔热层,其厚度应按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不超过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 房间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排烟管道应采取隔热防火措施或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需设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突出不小于0.5m 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梁或垂壁至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m;挡烟分隔体凸出顶棚的高度应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排烟口、排烟阀和排烟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排烟口应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 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 1.0m; 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墙面上时,距地面宜为0.8~1.5m;设置在顶棚下时,距地面宜为1.8m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排烟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 宜小于 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气的进风口和烟气排出口在同 一层或在隔层中时的规定。实际工程设计中,进风口与烟气排出口因建筑立面和功能等条件 的限制而可能出现多种组合。例如,地下室或首层排烟,排烟口设在距室外地面2m以上的高 度,进风口却在屋顶,虽然水平距离不能满足要求,但可以通过进风口与烟气排出口的进、 排风的方向合理设置而满足进风的质量要求。 采暖管道与可燃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当温度大于100℃时,不应小于100mm或采用不燃材 料隔热。当温度小于等于100℃时,不应小于50mm。 3 排风管道防止回流的方法如下: 3)将排风支管顺气流方向插入竖风道,且支管到支管出口的高度不小于600mm。 处理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宜布置在厂房外的独立建筑中。该建筑与所属厂 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 排除和输送温度超过80℃的空气或其他气体以及易燃碎屑的管道,与可燃或难燃物体之间应 保持不小于150mm的间隙,或采用厚度不小于50mm的不燃材料隔热。当管道互为上下布置 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 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在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置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均应采用不燃 排烟口应设在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最 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0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 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安装在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其隔热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 150mm的距离。 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粘结剂。 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部位的管道,均必须采用不 燃保温材料。 避难走道的前室宜设置条缝送风口,并应靠近前室入口门,且通向避难走道的前室两侧宽度 均应大于门洞宽度0.1m。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排烟补风系统应采用室外新风,采风口与排烟口的水平距离宜大于 15m,并宜低于排烟口。当采风口与排烟口垂直布置时,宜低于排烟口3m。 排烟口宜在该防烟分区内均匀布置,并应与疏散出口的水平距离大于2m,且与该分区内最远 点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排烟管道与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0.15m,或应采取隔热防火措施。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穿过防火分区前、后0.2m范围内的钢板通风管道,其厚度不应小于
通风部分关于进、排风口等距离的小结 按规范章节排
规范 章节
6.2.3 6.3.1
6.3.2
《新民规》
6.3.7
6.3.9
6.4.4 6.6.7 6.6.11 6.6.15 5.2.6 5.2.11 5.3.4
5.3.14 《暖规》
5.4.5 5.8.14 5.8.18
5.8.22 9.1.5 9.2.4 9.4.2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