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裘锡圭先生的,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文字世界。

这本书对文字学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一点点揭开文字神秘的面纱。

书中讲到了文字的起源,这部分内容特别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文字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裘锡圭先生通过各种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试图还原文字诞生的情景。

我就在想啊,最初的人类是怎么想到要用符号来记录事情的呢?也许是某个聪明的祖先,在狩猎回来后,想要记住自己打到了多少猎物,于是就在石头上或者树皮上划了几道杠杠。

一开始可能只是简单的划痕,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规律,最终形成了文字。

说到文字的发展,不得不提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就拿甲骨文来说吧,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鸦。

但是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奥秘。

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多形象啊,就好像是人们抬头看到的太阳。

而金文呢,则显得更加规整和华丽,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技术,能够把字刻得更漂亮。

还有关于形声字的部分,让我对汉字的构成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只知道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也有很多讲究。

有的形旁表示的是大致的类别,有的则表示比较具体的意义;声旁有时候不仅表示读音,还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说“江”“河”“湖”“海”这些字,都有三点水这个形旁,表示它们都和水有关,而声旁则表示了读音的差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和用法。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古代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表示走路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

所以如果我们读古代的文章,看到“走”字可不能理解错了。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文字的改革和规范。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

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

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

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中《中国文字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是唐兰先生所写,唐兰,字景兰,号立安,浙江嘉兴秀水县人,早年入商业学校,后改学中医,1920年至1923年就学于江苏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事唐文治先生,由是发奋治小学,渐及群经。

王国维先生对他有极高的赞誉:“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安······立安孤学,于书无所不窥,尝据古书古器以校《说文解字》。

”唐兰先生学识渊博,经学、文学、史学、金石考古、文字、音韵、训诂、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唐兰先生不盲从、不佞古,一切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唯真理是求的精神成为了指引后世研究中国文字学的学者们的探索明灯。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是作者继《古文字学导论》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古文字学的范围并叙述其历史;(2)由最近研究古文字的所得推论汉字的构成和形体的演变,纠正旧时文字学上的错误,并建立新的理论;(3)阐明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规律。

全书共三十节,分为五个部分:(1)“前论”部分,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2)“文字的产生”部分,首先推测中国原始语言的概貌,然后剖析了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种种传说,追溯了汉字的起源;(3)“文字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着重提出了“三书说”;(4)“文字的演化”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5)“文字的变革”部分,这一部分对汉字从古文字、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正书、甚至简俗字、新文字等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中国文字学读后感2000字

中国文字学读后感2000字

中国文字学读后感2000字我本次读是《中国通史》。

这本书把中国录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全部记载在内。

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

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

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

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

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

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

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

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

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

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

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关于汉字的性质关于汉字的性质问题,历来存在诸多学说。

从最初简单地将汉字归为表意文字,到20世纪40年代“过渡文字”说,再到之后的“表词—音节文字”说、“音节—表意文字”说,对汉字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在本书中,裘先生第一次明确指出,所谓文字“符号”实质上有两类不同层次的概念:一是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就这点而言,任何文字都具有表音表意记词的功能;一是指文字本身所由构成的符号,亦即字符。

《概要》指出,文字体系的性质是由字符即构字符号来决定的。

字符可分为表意的念符、炎音的音符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三大类。

有些表意符号随着汉字的演变而丧失其表意作用,音符也可能随语音的演变而丧失其表音作用,都转化为记号。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不应该简单地成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一音节文字”。

语素一音节文字跟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汉字起的两种名称。

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因而上面两种名称是不可以并存的,相较之下,语素一音节文字这个名字对早期和晚期的汉字都适用。

二关于汉字的形成和起源汉字作为完全或者基本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像“汉字起源于何时”这样的问题都是极不严谨的。

探究汉字的起源,追溯的应该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应该寻求汉字如何从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的。

裘先生强调“文字体系”,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两种符号“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

(完整版)文字学读后感

(完整版)文字学读后感

领略汉字魅力——《文字学概要》有感09汉本一班胡剑君汉字之美,庞如海,深如渊,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汉字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字,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存在,并因其独特的汉字性质产生了诸如书法,古诗词等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将汉字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文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行,美在其意,而鲁迅先生也说过汉字三美“音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因此,汉字的美我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形,音,意。

一、汉字的形与形之美汉字之美,最直观地体现在“形”上面,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文字画阶段,开始使用抽象的图形,但简单的线条并不能表现人类越来越复杂的生活,于是,聪明的人类对它不断进行改造,因而,现今的许多字已经失去了象形意味。

也正是这一变化,使书法艺术产生了可能。

在《文字学概要》中也提到,在字的形式上,汉字很早就在形成了要求每个字大体上能容纳在一个方格里的特点,所以我们初学写字的时候都是用米字格的纸便于把握它的结构,从美学上说也是一种和谐美。

书法作品或飘逸俊朗,或粗犷豪放,或秀润雅正,或空灵明洁,把汉字的“形美”推向极致。

我们耳熟能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行文洒脱自如,结构生动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行笔挥洒自如,一点一画都蕴含着作者的气度和襟怀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的艺术感受,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书法艺术作品,下面,我就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和书法阐述汉字的美。

在《文字学概要》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古文字时代按时代先后和形体上的特点可以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商代文字主要体现在甲骨文上。

个人觉得甲骨文是最高深的,虽然大多是象形,但时代久远,参考文献不多,故而较难理解,若看懂了就觉得是一种智慧美。

西周春秋文字体现在金文上,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中开始有了明显的美术花倾向,不如笔画故作婉曲的姿态,也出现了许多如加鸟形虫形等的美术字体,在这之后,也慢慢脱离了象形的外在。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之袁州冬雪创作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取的态度)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暗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需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发生之前,人们曾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法子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依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称号不恰当)文字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层社会形成前夕,暗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能够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外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鹿——数字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画: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摆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发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发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示的详细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实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发生直接原因:降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坚苦~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发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发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端的标记: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优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才能优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懂得坚苦,影响表达明白性◆形声字a形声字发生的必定性──降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发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汉字的性质(P10—P20)(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定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2、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只有根据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干将分歧平易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英文——表音文字,线性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Pen[pen] 马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从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二)文字字符的分类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接洽的字符是意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接洽.意符的分类:(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刃日(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表意.如:忐忑歪泪2、音符在语音上有接洽的是音符.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暗示新词的一种方法.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自”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暗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其实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接洽.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暗示的词不单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接洽现象.(无意)形声字音符意符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接洽.如:珥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接洽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暗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假借字也能够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据此将汉字分为: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思考•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三)语素音节文字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é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分歧,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讲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其实纷歧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接洽情况来划分类此外.音节文字通过为音控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现有的相关资料: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与原始汉字发生有关的资料:描画符号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描画为代表)b象详细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描画为代表)◆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描画性质的探讨两种分歧观点:认为是文字认为只能看做符号而不克不及看做文字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1=平易近族学态度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详细之形的符号的比较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对大汶口遗址陶器描画性质的探讨两种分歧观点:认为是文字认为不克不及看做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作者观点:很有能够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端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论证:‧不成信的文字资料:※商代前期的零碎资料※其它几何型符号‧可托的文字资料:商代后期的汉字特点1=间隔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更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布局上.形体上的变更——主要是由繁到简字体方面: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更有哪些A、象形变成不象形,象形程度不竭降低(“线条化”“笔划化”)B、字形简化C、字形繁化: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目标:明白字形以防止混淆,如“上、下”“玉、王”b、文字布局上的变更所造成的繁化(方法:增加偏旁)结论:汉字形体的变更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克不及相提并论.汉字字数问题汉字的总数不竭增加《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2、布局上的变更(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成以义符为主.意符外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人”“日”等,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表意.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自己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在有需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区别:形符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但其边界也并不是总是很明白,如“林”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更,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一)商代文字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分歧的特点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羊毫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甲骨文还比较激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分歧而发生不同.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2、商代文字的摆列方式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摆列法自右而左的摆列方式.(二)西周春秋文字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隹、马、贝、自的例子.2、美术化倾向分明例如有些东方和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划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笔划故作宛曲之态,跟笔划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风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风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部分写得比较轻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3、籀文的时代问题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三)六国文字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变更,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发生了宏大影响.春秋以前,文字被贵族阶层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层逐渐出现,文字也开端分散到平易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後,随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宏大变更和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更.这主要表示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更速度是不平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先容.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脸孔全非.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风行.俗体中最罕见的是简体,例如:简体风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另外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平防萦(縈)后(後)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激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孔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2)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激烈变更,而各国变更的情况又往往纷歧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不单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不同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不同(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架空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管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资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轻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场合排场.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分明影响的资料.(四)秦系文字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系文字的正体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五)隶书的形成1、隶书的发生时代《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端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传播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今朝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守旧,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发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颠末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石刻和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3、帛纸文字4、其他(二)汉代隶书的发展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讲明汉代隶书的发展.1、字形构造的变更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隶书的发展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1、字形构造的变更指字形布局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更.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做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分明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2、书体上的变更P78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更.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划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 .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号——“今隶”相对的称号.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三)汉隶的别号汉隶也称八分.这个称号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孔跟尺度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需要为尺度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纷歧: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尺度;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划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毕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定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 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成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动.这次变动使汉字的面孔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对汉字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影响.1、闭幕篆体,改曲为直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摈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划,以便书写.例如:隶书改篆文的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2、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划布局.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雷香3、省略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如:雷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分明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分明分歧的情况很普遍.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他例子如心、火.5、偏旁混同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划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划较少,又比较罕见的偏旁.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和郭的偏旁,都被改成享.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刻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划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前进意义的一次变动.草书包含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先容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而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外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挫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补偿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布局的影响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成相对简易,从书写方便变成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布局的影响,大致表示在如下几个方面:(1)偏旁部首的变更: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布局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更,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分歧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纳了分歧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明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取省略的法子,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更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更.颠末隶变,汉字履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更.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做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方便变成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汗青性的前进.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成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动.这次变动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对汉字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划组成的符号.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刻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前进意义的一次变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成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1)汉字形体的演变履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端,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含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含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文字学学习心得》

《文字学学习心得》

《文字学学习心得》
文字学研究是以母语文本自身的特殊性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文本本身的规律,以及读者和文本互动的秘密,并以此建立适合当前语境的文学研究体系。

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最令我慷慨的是文理的结合,也即是文字学的双重精神——视觉的和理性的结合。

以汉语文字学作为例,我们可以使用视觉的方法来观察汉字的笔画顺序、结构特点等,具体来说就是分行、分节,用声调标记语调,以及研究文本中一些有趣的说法,对这些研究来进行逐步完善,把他们拼接在一起,以更好地洞察全局。

另一方面,文字学还突出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包括统计学、逻辑学和结构主义。

在理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面,我们可以对作品里的语句,以及其它部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突出作品的主旨,让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更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在我平时的学习和探索中,经常能发现一些迷离的认知,例如汉字有着丰富的笔画结构,而不同笔画不同的意义,汉字通过组合也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格局,文言文、白话文等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内容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文体的整体结构特征也是我经常会在文字学的学习中了解到的,例如结构和内容的多元性、文章的紧凑性和精准性、文章的全面性、文章的艺术表现性等情况,都需要我们去学习、理解和引用,以正确运用语言和表达准确有力的思想。

在对文字学的学习中,我发现它既不拘于形式,同时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母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运用它去表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

在文学阅读和写作中,我将这种双重精神运用到实践,借助精准、恰到好处的语言、理智的语法、典型的文体架构等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文字学的学习,我对汉语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能将作品的思想和文章的主题深深扎根于读者心中。

文字学笔记整理

文字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汉字的产生序言: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产生、性质、发展演变、形音义的关系的学科。

一、汉字产生的理性思考汉字产生遵循适用原则汉字产生:记事刻画符号→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体系:记事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汉字产生的两个要素:①一定数量的记事符号和象形字②假借方法的运用小结:成熟体系的文字系统是吸收了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指事等原始表意方式,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逐渐发展而来。

二、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测甲骨文记录的是商代晚期的文字,不是汉字的起源,因而不是最早的文字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即裘锡圭夏商文字一系说。

小结:种种迹象表明,夏代应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文字应该形成于夏代。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文字属于同一系统,西周文字与商代晚期的文字一脉相承,商代前期的文字则传承和发展了夏代的文字。

第二讲汉字的性质序言:汉子性质问题是中国文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即用某种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文字符号系统记录语言系统,通过文字形体联系声音意义。

即文字形体表示语言,语言又分声音和意义)一、汉字性质研究回顾20世纪的几种争议:1、表意文字说瑞典索绪尔北师大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子因义构形黄伯荣、廖序东:汉子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运用大量表意符号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

2、意音文字说周有光:意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一次飞跃,拼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二次飞跃3、表音文字说4、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5、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角度划分)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朱德熙:汉子是语素文字布龙菲尔(美):汉子是表词文字二、裘锡圭的理论观点1、字符理论:一种文字的性质由该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中《中国文字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是唐兰先生所写,唐兰,字景兰,号立安,浙江嘉兴秀水县人,早年入商业学校,后改学中医,1920年至1923年就学于江苏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事唐文治先生,由是发奋治小学,渐及群经。

王国维先生对他有极高的赞誉:“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安······立安孤学,于书无所不窥,尝据古书古器以校《说文解字》。

”唐兰先生学识渊博,经学、文学、史学、金石考古、文字、音韵、训诂、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唐兰先生不盲从、不佞古,一切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唯真理是求的精神成为了指引后世研究中国文字学的学者们的探索明灯。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是作者继《古文字学导论》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古文字学的范围并叙述其历史;(2)由最近研究古文字的所得推论汉字的构成和形体的演变,纠正旧时文字学上的错误,并建立新的理论;(3)阐明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规律。

全书共三十节,分为五个部分:(1)
“前论”部分,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2)“文字的产生”部分,首先推测中国原始语言的概貌,然后剖析了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种种传说,追溯了汉字的起源;(3)“文字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着重提出了“三书说”;(4)“文字的演化”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5)“文字的变革”部分,这一部分对汉字从古文字、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正书、甚至简俗字、新文字等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纵观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为中国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名义,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2)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使上的地位;(3)解决了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4)进一步批评传统的“六书说”,论述所创立的“三书说”;(5)系统论述了汉字演化、变革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在书中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

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
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起到了极好的入门作用。

但是《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2)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并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3)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

唐兰先生虽然在书中提出了较先前的“六书说”更加确切而严密的“三书说”,并且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打破了中国文字学研究千余年来的六书框架,这种大胆创新的学术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对文字学理论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唐兰先生的三书说理论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足以包括一切中国文字,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1)忽视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象形和象意界限不明,难以准确区分,唐先生自认为三书说的分类非常明确,一点混淆不清的地方都没有,其实象形和象意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的;(3)“三书说”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国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在绝大多数的古代文字已经消亡的情况下,汉字仍能继续使用到现在,这也足以说明汉字有自身的优势和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汉字对我们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字作为意符音符文字系统,难学难写难认难记,这是它的不足,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要废除汉字。

汉字在现阶段也确实有变革的需要,而且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中国文字学》作为中国文字学历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唐兰先生数十年文字研究心血的结晶,对中国文字学基础理论建设有巨大的贡献。

但是受于时代的限制,书中有一些不足,但这并不会影响它作为汉字研究领域的地位。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中国文字学》都将在汉字的学习和研究继续发挥它的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