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地理选修5知识要点

地理选修5知识要点

选修五知识点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因为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水准可能性越大。

因为这些沿海地区因为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营造防护林。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华北(春旱)、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天气特征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多数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能够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破坏基础设施)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通过对地球各个领域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二地理选修5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水资源与利用、能源资源、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回顾。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存在大洲、海洋、河流、山脉等地形特征,同时也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运动。

地图作为表达地球表面信息的工具,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地图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和投影方式来呈现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如物理地图、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等。

我们需要学会阅读和解读地图,掌握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含义,并能够通过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和分析。

二、水资源与利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水资源匮乏。

我们需要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以及地球上水文循环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如水库的建设、节约用水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能源资源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化石能源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能源来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能源资源的获取方式、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对能源资源的科学利用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对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规律,如人口增长率、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同时也要关注人口数量不均衡和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高中地理选修五是高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并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下将对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其结构是由内部核心、地幔和地壳构成。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其直径约为3500公里;地幔是位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岩石层,其厚度约为3000公里;地壳是地球表面上最外层的一层,其厚度约为30公里。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长达几千万年的过程。

在地球诞生后,其表面以高温的状态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了地球上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大陆不断移动和漂移,形成了现今的国家和大陆。

二、全球气候与环境全球气候是由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全球气候的主要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以及气压等。

气候现象同样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影响,以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其主要问题有气候变化、能源过度使用、大气污染等。

环境保护是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每一位人类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三、社会经济地理社会经济地理是一门将地理知识和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相结合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地理分为行业地理、区域地理、城市地理等领域。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规模、分布、年龄组成、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问题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建设等。

城市的发展不仅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

五、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生产活动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发展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一些农业问题,如农民工荒、食品安全等问题。

人教版高二上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上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篇一】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1)氣候背景: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的颱風源區(西北太平洋颱風區)。

②位於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佈極為不均。

③氣候複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①地形複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衝,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禦能力差: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禦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佈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篇二】(一)自然災害的災前準備1.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儲備救災物資2.災前準備涉及的兩個方面:一是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二是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

(1)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救災的物質基礎,由各地的主要災種及災情大小決定。

(2)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由災區的主要集中地區及儲備地的交通狀況決定,關係到災害發生過程中救援物資的到達時間。

我國10個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天津、哈爾濱、瀋陽、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和西安。

3.承擔救災任務的主要人員:各地政府領導下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及專業救援隊。

(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急1.概念:災中應急是指在災害發生和災情形成過程中立即採取的行動和對策,2.主要目的:盡可能地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並儘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3.災害應急的範圍:非常廣泛,一般應包括對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生命線工程採取緊急防護措施;對可能因災害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儲存設施、水壩、堤岸等次生災害源進行檢查加固等,以此來維護交通、通信系統的安全,確保救災通信的疏暢,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輸送和災民疏散的暢通等。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本文档将会全面汇总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以帮助您备考并取得高分。

以下是重要的知识点: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2. 共享地球资源
- 矿产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农业资源的影响因素和合理利用
-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 城市规划与建设
- 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4. 旅游与地理环境
-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 旅游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 旅游的规划与管理
- 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与发展
- 互联网在地理信息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
- 影像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大数据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地理选修五的重要知识点,备考时建议重点掌握以上内容。

祝您成功取得高分!。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体系讲义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体系讲义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宣传建防波堤建沿海防护林加强监测与预警防灾措施风暴潮暴雨狂风危害月最为频繁一年四季影响时间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纬度大于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层结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广阔的洋面产生条件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概念,、、:,:)(:117512 2、干旱和旱灾干旱⎪⎩⎪⎨⎧部分大陆有时会涉及整个国家或很广影响范围气候异变引起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原因土壤缺水少而造成空气干燥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概念,::、:旱灾⎪⎪⎪⎩⎪⎪⎪⎨⎧⎪⎩⎪⎨⎧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生存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害水浪费水污染城市居民生活需水量大农业工业少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原因由于缺水而产生的灾害概念,,:、、、::中国的旱灾⎪⎪⎪⎪⎪⎪⎪⎪⎪⎪⎪⎪⎪⎪⎪⎪⎩⎪⎪⎪⎪⎪⎪⎪⎪⎪⎪⎪⎪⎪⎪⎪⎪⎨⎧⎪⎪⎩⎪⎪⎨⎧⎪⎩⎪⎨⎧⎪⎩⎪⎨⎧⎪⎪⎩⎪⎪⎨⎧-⎪⎩⎪⎨⎧⎪⎩⎪⎨⎧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监测与预报措施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工矿业生产农业减产甚至欠收旱灾的影响水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需水量大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有些季节降水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受季风不稳定影响华南旱灾地表水短缺喀斯特地貌需水量大农作物四季都能生长蒸发强气温高纬度低其他月份降水少月雨季为西南干旱大农作物旺盛生长需水量人口城市工业密集蒸发旺盛气温高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伏旱长江中下游需水量大春季农作物生长旺盛城市密集人口蒸发强气温回升快春季降水少华北春旱、L 、,,,,,,,,,,,,,,、,96”“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沙暴有时候还带来暴风雪霜冻雨雪伴有大风气温骤降影响秋到初春季节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发生时间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概念、,、、,:::中国的寒潮灾害⎪⎪⎪⎪⎩⎪⎪⎪⎪⎨⎧⎩⎨⎧⎩⎨⎧及时发布寒潮警报加强预警措施雨雪冻害降温南方暴风雪霜冻降温大风北方危害利于寒潮长驱南下形成冷空气通道灾害加剧堆积东西向山地前侧冷空气地形对寒潮的影响东北偏北偏西路径,:、、:、、、:,,、、:华北沙尘暴⎪⎪⎪⎪⎪⎪⎩⎪⎪⎪⎪⎪⎪⎨⎧⎪⎩⎪⎨⎧⎪⎪⎩⎪⎪⎨⎧做好监测预警种平原农田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沙源地调整农业结构防治影响交通等影响大气能见度加剧沙源地荒漠化带走沙源地表土危害沙质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低沙源地气候干燥临近沙源地相对温度小春季气温回升快暖气团干燥大风天气多地形坦荡冷锋活动产生原因千米水平能见度低于使空气特别混浊卷入空中脂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沙暴与尘暴概念,:,,,:),,(),(,,,,:1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二)地质灾害:1、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地中海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地震带地面建筑地质构造震中距震源深浅震级影响烈度的因素危害放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度时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概念、;、::,,:21中国的地震灾害⎪⎩⎪⎨⎧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因为东部人口东重西轻地震灾情西多东少地震分布欧板块的碰撞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板块的交界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地震多发国、,::,: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人们的抗灾减灾能力差房屋抗震能力差发生在夜间震源浅震级高、 抗震减灾⎪⎪⎩⎪⎪⎨⎧学会自救与互救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防震宣传加强地质监测12、滑坡⎪⎪⎪⎩⎪⎪⎪⎨⎧⎪⎪⎩⎪⎪⎨⎧工程建设如植被破坏人为原因植被覆盖差地势起伏较大岩体破碎发生条件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在重力作用上沿一定的体与土体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概念、::,: 3、泥石流⎪⎪⎪⎩⎪⎪⎪⎨⎧⎪⎪⎩⎪⎪⎨⎧植被覆盖率低暴雨或冰雪融水诱发大量松散碎屑物质地形陡峻发生条件流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概念:、: 中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地质灾害的危害⎪⎩⎪⎨⎧失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毁坏交通线路农田毁坏村庄、 防治⎪⎩⎪⎨⎧居住地避开多发区作好地质勘探科技措施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生物措施引导沟护坡工程工程措施,:、:、:三、水文灾害1、洪涝(属于水文灾害)⎪⎪⎩⎪⎪⎨⎧⎩⎨⎧⎩⎨⎧低湿洼地江河两岸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集中在中低纬地区气候分布除的现象洼地积水不能被及时排涝渍水位上涨泛滥的现象湖库容纳河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洪水概念,:、、,:::,、:我国洪水灾害:⎪⎪⎪⎪⎪⎪⎪⎪⎪⎪⎪⎪⎪⎪⎪⎩⎪⎪⎪⎪⎪⎪⎪⎪⎪⎪⎪⎪⎪⎪⎪⎨⎧⎪⎩⎪⎨⎧→→→⎪⎩⎪⎨⎧⎪⎪⎪⎪⎪⎪⎩⎪⎪⎪⎪⎪⎪⎨⎧⎪⎪⎩⎪⎪⎨⎧⎩⎨⎧⎩⎨⎧--⎩⎨⎧--⎪⎪⎩⎪⎪⎨⎧植被破坏增加地表径流功能下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节河流蓄洪泄洪能力差泥沙堆积河道湖泊水库水土流失上游植被破坏产生的人为原因人民生命财产受威胁工业爱威胁交通城市农作物被毁农田被淹危害松花江部分河段河段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黄河上游的宁夏分布由低纬向高纬流动河流有冰期形成条件初春或初冬影响时间冰凌洪水月冰川洪水月融雪洪水每年时间分布成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形成融雪洪水月雨季集中于西南由南向北推移月东部季风区每年暴雨洪水类型西坡和北坡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高原山地少平原低地多内陆少沿海多西部少东部多分布、、、、、::,:::::,:,,,,:875496942、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破坏强强度大速度快来势猛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类型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强烈大风扰动概念、、、:,,: 我国风暴潮⎪⎪⎪⎪⎪⎩⎪⎪⎪⎪⎪⎨⎧⎪⎪⎩⎪⎪⎨⎧-建防波堤加强海岸工程管理建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监测预警措施安全港口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城市海洋养殖业捕捞业危害盐业危害春季和秋季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月最为集中月和以月台风风暴潮主要时间海南等最严重台湾珠江三角洲钱塘江口长江口东部沿海分布:、、、、:,,:、、、、,:98107长江流域的水文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少,但水位和流量普遍高于1954年⎪⎩⎪⎨⎧湖泊调蓄功能下降使水域变小建垸围湖造田河床变浅游泥沙淤积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蓄水滞洪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98年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比1954年大得多,但人员伤亡、大堤决口数量和淹没范围都小(四)生物灾害1、病害 ⎪⎪⎩⎪⎪⎨⎧⎩⎨⎧⎩⎨⎧外来病原体入侵气候变异原因泡桐丛枝病溶叶病松疱锈病杨树烂皮病森林棉花枯萎病小麦锈病稻瘟病农作物类型:、、、:、、::2、虫害:⎪⎩⎪⎨⎧︒成长后期多雨利于蝗虫幼虫退水区适宜雌蝗产卵河湖水位低干旱少雨年份蝗灾以上为多发区温度米海拔低于松毛虫森林棉铃虫棉花,,,:C ,,::25400虫害的防治:一是利用天敌,二是依靠农药,三是人工诱捕3、鼠害 ⎪⎩⎪⎨⎧⎩⎨⎧天敌减少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适宜系列的气候条件产生原因森林草地遭到破坏使农业减产危害植物根系在地下打洞啃食植株危害,:,,,,:生物入侵⎩⎨⎧。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在高中地理选修5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球体。

按照密度和物质性质的不同,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的厚度约为30-70千米。

•地幔在地壳之下,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温度高达几千度。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铁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地球形成赤道膨胀、两极扁平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气候与气候要素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域上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流以及地形和海拔等。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气压和风等。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降水是指气象现象中的水分释放,气压是指大气向下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力,风是风力按照空间方向分布所形成的气流。

•不同气候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4. 地理循环系统地球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大气和岩石等物质在地球上进行不断循环的系统。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涨落和运动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具有对流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形成了风、云、降水和气候等现象。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岩石经历了多个循环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运移和沉积等。

5.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性事件,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
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
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鼠害
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

其他见P 选修5P17
“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
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
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
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
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见选修5P79“阅读”P80“阅读”P82“阅读”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见选修5课后练习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