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物画教案
人物的美术教案

人物的美术教案引言:人物是美术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身体姿态和表情,艺术家能够表达出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因此,人物绘画在美术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提供一份针对人物绘画的美术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人物素描、人物肖像和人物造型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物绘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学习基本的人体比例和结构;3. 掌握人物形象的绘制方法和技巧;4. 提升肖像画的观察和表达能力;5. 运用不同材料和媒介创作人物造型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人物绘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0分钟)- 介绍人物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分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绘画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的表达和意义。
2. 学习基本的人体比例和结构(60分钟)- 教授人体比例的基本原则和测量方法;- 指导学生绘制基本的人体骨骼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姿态和动作。
3. 人物形象的绘制方法和技巧(90分钟)- 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头部、身体、四肢等); - 指导学生掌握描绘人物轮廓线的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阴影和光影表现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4. 肖像画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升(120分钟)- 分享艺术家的肖像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肖像的思考;- 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肌肉表情和服饰;-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和纹理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气质。
5. 运用不同材料和媒介创作人物造型作品(180分钟)-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媒介(铅笔、颜料、炭笔等); - 指导学生进行人物造型的初步构思和设计;- 鼓励学生创作有创意的人物造型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人物绘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引导学生对人物艺术形象的理解。
2. 观摩分析:通过观赏和分析优秀的人物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实践练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人物绘画的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初中美术教案 画人

初中美术教案画人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方面的特征,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方面的特征。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画的了解和认识。
二、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的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人物画的步骤和方法。
三、人物特征的观察和表现(10分钟)1. 教师提出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注意外貌、表情、动作和服饰等方面的特征。
2.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观察和描述人物的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人物特征。
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合作完成一幅人物画作品。
2.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完成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各小组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人物形象绘画写生教案模板

人物形象绘画写生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人物形象的基本结构和比例。
2. 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动作。
3. 人物形象的细节描绘。
三、教学难点。
1. 表达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立体感。
2. 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和个性。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人物形象绘画的范例、教学PPT、教学板书、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素描纸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人物形象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人物形象的基本结构和比例。
教师通过PPT和板书讲解人物形象的基本结构和比例,包括头部、身体、四肢等部位的比例关系和构造方法。
3. 示范绘画。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绘制人物形象的基本结构和比例,引导学生跟随操作,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4. 练习与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人物形象绘画的练习,教师逐个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讲解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动作。
教师通过范例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动作,包括眼睛、嘴巴、手势等方面的表现方法。
6. 示范绘画。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7. 练习与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人物形象表情和动作的练习,教师逐个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表现能力。
8. 讲解人物形象的细节描绘。
教师通过范例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细节描绘,包括衣服、发型、配饰等方面的绘画技巧。
9. 示范绘画。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绘制人物形象的细节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10. 练习与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人物形象细节描绘的练习,教师逐个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绘画水平。
初中美术人物教案

初中美术人物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 人物画的比例和结构。
2. 人物的神态和表情的表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人物画的范例和素材。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人物画的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画的看法和体验。
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比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简单的练习。
三、观察和表现(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人物,学生进行观察,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结构。
2. 学生用线条和简单的形状表现人物的基本形态。
四、深入表现(10分钟)1. 学生继续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的神态和表情。
2.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对整体画面的影响。
五、创造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人物,进行创造性的绘制。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绘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绘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2. 教师可以组织人物画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绘制人物,让学生掌握了人物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结构,以及神态和表情的表现。
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人物画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最新画人像美术教案3篇(1)

一、教学目标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示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示同学的特征。
培养同学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示能力。
培养同学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脸型和表情三、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示四、教学理念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身学习为主,同学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示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和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资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六、教学资源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教师事先把同学准备的自身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同学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画人像)二、描述特征说说“他”的特征看自身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每个人对自身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身的特征。
(如脸型、五官、性格等)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1、《蒙娜·丽萨》出示艺术作品同学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萨》同学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高自画像》出示艺术作品同学观察、体验、讨论、猜测人物特征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同学对凡高和其作品的认识。
同学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4、现代版的《蒙娜·丽萨》5、探索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同学讨论、猜测。
画人像美术教案初中生

画人像美术教案初中生年级:八年级学科:美术教材:《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像的基本特点,学会观察和分析人像的五官、脸型、表情等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人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人像的五官、脸型、表情等特征。
2. 运用线条、色彩表现人像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人像表情的设计和表现。
2. 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人像图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人像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像的感悟和想法。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讲解人像的基本特点,包括五官、脸型、表情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观察和分析人像的方法。
3. 教师示范绘画人像的步骤和技巧。
三、实践(15分钟)1. 学生独立绘画一张人像,可以是自己或他人的。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画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人像的五官、脸型、表情等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回家的绘画实践成果。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讲解人像表情的设计和表现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色彩表现人像。
三、实践(15分钟)1. 学生继续绘画自己的人像作品,重点表现表情。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画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像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人像。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的绘画技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画人像教案

画人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人物面部特征,把握正确的观看方法;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头像的特点及表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嬉戏活动和观看活动引导学生把握观看方法,发觉人物五官特征及表情在肖像画中的重要性。
通过范画和教师演示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和表现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人物画产生兴趣,更加关注身边的人,情愿用美术语言表达对身边人物的情感,乐于和同学共享画人像的阅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用美观、生动的线表现人物五官和表情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嬉戏:我是神探柯南。
第一组图片:预备一张线描作品请学生依据线描人物特征查找相应对象。
其次组图片:一张学生照片师说:谁都猜对了?(学生举手)师说:谁来说说,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找到这位同学的?师生总结:可以通过脸型、发型、五官、服饰、表情来找到一个人的特征。
(教师板书)师说: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幅人像作品是一幅速写作品,它主要是用线条完成的,是速写的一种形式——线性速写。
今日我们就将用这种方法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画人像》 (二)探究新知1.熟悉脸型师说:要说画人,首先要了解人的脸型。
每个人长相不同,脸型不同,有的是圆脸,有的是长方形的脸。
第三组图片:学生图片与脸型比对。
教师介绍不同脸型特点。
(由字型的脸上面窄、尖,下颌宽;申字型的脸中间宽上下尖;。
)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自己用手摸摸自己的脸,在触摸中感受脸型特点。
或者相互观看,说说特点。
学生活动二:视力比拼。
教师手拿彩色脸型卡片,请同学相互认真观看,找出与图片全都的学生。
且请学生说出该学生脸型特点。
)2.了解五官位置与特点出示范画:展现人的五官。
教师简洁介绍眼睛、鼻子位置。
师说: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假如按上下对称的方法观看的话,眼睛正好处于脸部的中心,两眼之间的距离大致一只眼的距离;假如按左右对称的方法观看,谁正好在中间呢?(学生答复:鼻子)师说:我们之间的脸型与差异,我们的五官长的也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人物画教案

中国人物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发展背景;2. 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3. 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处理;4. 实践绘制中国人物画。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讲解:1. 介绍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绘画流派和名家作品;2. 分析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如注重人物形象的神韵和气质表现;3. 解释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线条处理技巧。
示范演示:1. 展示一幅中国人物画的示范作品,解读其中的构图和线条处理;2. 演示绘制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步骤和技法。
练习实践:1. 分发绘画材料和纸张,让学生按照示范作品进行绘制;2. 引导学生注意构图和线条处理的细节,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3. 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绘画中的困难。
作品分享和评价:1. 学生完成绘画后,组织作品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3. 选取几幅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表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总结和延伸:1. 总结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物画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绘画艺术,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教学资源:1. 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图片或视频;2. 绘画材料和纸张;3. 示例中国人物画作品;4.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2. 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构图、线条处理和创意表现;3. 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参观艺术展览或美术馆,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现代艺术形式;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中国人物画的论文或报告;3. 组织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绘画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物画》教案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
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
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
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
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
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
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
“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
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
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
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
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
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
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
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
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
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
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
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
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
擅长人物、动物、花卉等。
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
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 ),安徽泾县人。
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
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
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
《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
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
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
1944年移至上
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
他是四川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进。
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
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
作品早、中、晚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
1956年他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
晚年病逝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
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
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
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
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
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
他的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
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
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
为了这幅画,王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
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
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开国大典》这幅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巨幅力作,作者便是董希文先生。
董希文作品有两个重心:一是革命理事历史画,除了《开国大典》之外,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另一个重点则是藏区写生。
董先生分别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入藏,尤其是后两次,在藏区生活长达数月以上,对藏区的山水、人物实地写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草地黄河源》、《山歌》、《翻身农奴》等。
这批作品充分展现了高原特有的秀丽景色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