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3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3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指①________地区的地貌、②______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③____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3.发育条件⎩⎪⎨⎪⎧岩石:④ ,透水性水:⑤ ,流动性4.类型⎩⎪⎨⎪⎧ 地面:⑥ 、峰丛、⑦ 、溶蚀洼地、落水洞等地下:溶洞、地下河、⑧ 、石笋、⑨ 等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桂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⑩________、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形成和发育条件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1.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A .石灰岩分布区B .花岗岩分布区C .玄武岩分布区D .片麻岩分布区(2)读“CaCO 3+CO 2+H 2O =Ca(HCO 3)2”化学方程式,简要说明石笋、石钟乳、石柱的形成原因。

(3)我国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特征的著作是( )A.《山海经》 B.《水经注》C.《梦溪笔谈》 D.《徐霞客游记》(4)该地形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________高原。

(5)你所知道的如图中景观的两个著名旅游景点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简述人类应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这种地形景观资源。

考查点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2.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

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描述的是(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B.“远看是山,近看是川”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4.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白云岩5.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B.桂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而湿润,尤以4~7月降水较多C.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等D.漓江谷地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方法技巧练桂林“山水”成因分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桂林山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板块运动B. 地质构造C. 河流侵蚀D. 地球自转2、桂林山水地貌的形成时间大约是?A. 一亿年前B. 五千万年前C. 两百万年前D. 一千万年前3、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哪一类岩石?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花岗岩4、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对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影响最大?A. 风化作用B. 冰川侵蚀C. 流水侵蚀D. 风力侵蚀5、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山水甲天下”之美著称,以下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壳运动导致岩石裂隙,经长期水流侵蚀形成奇峰异石B.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形成壮观的溶洞景观C. 地质构造运动使地表形成大量火山喷发,火山灰堆积形成独特的地貌D. 河流冲积作用,沉积物堆积形成平原,发育出丰富的植被6、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哪种地质作用最为关键?A. 地震B. 岩石风化C. 水流侵蚀D. 地质构造运动7、桂林“山水”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流水侵蚀作用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D、风化作用8、关于桂林山水的成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地层是形成山水地貌的基础B、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塑造桂林地貌的主要力量C、桂林的山水是由海底沉积形成后抬升为陆地演变而来D、桂林山水在夏季雨季水量充沛期间,水位上升对地表形态形成影响9、桂林“山水”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哪种地质作用?A. 流水侵蚀作用B. 火山喷发作用C. 地震作用D. 海洋沉积作用 10、下列哪一个因素不是导致桂林山水地貌形成的主要成因之一?A. 地层构造B. 流水侵蚀C. 海洋沉积D. 气候条件11、关于桂林山水形成的地质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主要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B. 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C.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D. 主要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12、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条件是:A. 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且有裂隙发育B. 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C. 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 地壳运动频繁,地震多发13、【题目】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下列关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壳运动导致岩溶作用B.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峰林C. 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D. 植被覆盖层对土壤侵蚀作用较大14、【题目】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景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峰林奇特B. 溶洞幽深C. 河流弯曲多D. 森林覆盖率低15、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描述中,哪种说法最符合地质学家的观点?A、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作用形成碳酸,岩层被溶解而形成溶洞B、岩石内部的结晶过程形成了各种奇峰C、天气变化频繁导致岩层裂解,进而形成特殊地貌D、地下熔岩活动推动地表形成特殊地貌结构16、在分析桂林山水形成的案例中,哪一项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关键?A、气候因素B、生物因素C、水文因素D、地震活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结合教材中相关知识,试述桂林山水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流水作用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酸、无机酸含量多 水的流动性 ——降水多、坡度大、空 裂隙大
三 峰林和石笋的成因完全一致吗? 思考: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地面喀斯特地貌
峰丛、峰林、孤峰
溶蚀洼地
落水洞 溶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10.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 岩石有风化裂隙

B. 岩石中含有化石பைடு நூலகம்
C. 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 岩石具有可溶性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类型称为什么?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①②是什么类型?它们是什么作用形成的?
(3)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
●现在:喀斯特成为世界各国通用
的专门术语。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2.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3.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形成
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和地质作用)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易溶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空、裂隙大 水的溶蚀力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
环境要素 所属圈层 气候 水文 生物 地貌 岩石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岩石圈
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你能用圈层相互作用的原理剖析桂林“山水”的 成因吗?试着用知识框架图解法来表明你的观点

高中地理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练习 鲁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基础过关]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回答1~3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变质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淀积作用3.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人民币被誉为中国的名片。

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在它们背面。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甲——断层下陷B.乙——流水堆积C.丙——流水溶蚀D.丁——冰川侵蚀5.有关丙图中地貌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与干旱相互呼应,专家建议:摸清南方地下河情况,修建系统工程以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

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后坪天坑的成因是A.流水的侵蚀和溶蚀 B.风蚀C.陨石撞击 D.火山喷发7.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的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天坑形成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根据甲图,判断该地区的突出地貌类型是________。

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3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4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高考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三节圈层彼此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跟踪训练

高考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三节圈层彼此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跟踪训练

"【三维设计】2021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彼此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跟踪训练鲁教版必修2 "[课时跟踪训练](总分值100分时刻3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2020年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的设计理念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活更美好。

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酷热多雨的气候B.严寒干燥的气候C.岩浆岩广布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A.角峰B.沙丘C.峰林D.风蚀蘑菇解析:喀斯特意貌不仅需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意貌散布普遍的地域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该区常见地貌确实是峰林,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

答案:以下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用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要紧散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4.以下选项中,描述该地域景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D.一片孤城万仞山解析:第3题,四选项确信的思维方向是“高原”。

图中地貌不仅有峰林或峰丛景观,还有地下河、溶洞等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意貌,这种地貌要紧散布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第4题,欣赏喀斯特风光专门是像桂林山水如此的自然景观时,通常搭船游览,成效较为理想。

答案:“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据此回答5~6题。

5.读“喀斯特意貌示用意”,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侵蚀而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6.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转变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转变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解析: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二、3处为裂隙,不是断层。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

第三节圈层互相作用事例分析——分析桂林“山川”的成因一、选择题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 题。

甲 CaCO3+ CO2+ H2O===Ca(HCO3)2乙 Ca(HCO3) 2===CaCO3↓+ CO2↑+ H2O1.地面喀斯专门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A.甲B.甲和乙C.乙D.部分甲,部分乙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①水中的 CO2含量增加②压力高升③温度降低④压力降低⑤温度高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有益于甲、乙反响进行的条件是()①岩石的可溶性强②岩石的透水性强③水的流动性好④岩石的缝隙、裂隙大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第 1 题,地面喀斯专门貌主假如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应了这一过程。

第 2 题,方程式乙反应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响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高升。

第 3 题,反响甲、乙表示了喀斯专门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含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 1.A 2.D 3.D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域,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以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表示图”。

据此达成 4~5 题。

4.图中地貌的演变次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为平展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行资源更为独到分析:第 4 题,据图可知,丙地侵害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早期,甲地侵害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次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

第 5 题,石林地貌散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困穷, A 项错误;地形变得曲折,不利于交通建设,B、 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别,成为一种独到的旅行资源,D 项正确。

答案: 4.D 5.D自然界巧夺天工,形成了很多天然的“桥”,以下图是由侵害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含答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含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错误!(2)水错误!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空隙、裂隙大,透水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

地理ⅰ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练习

地理ⅰ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练习

地理ⅰ鲁教版3下图表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A.a B.bC.c D.d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风化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腐蚀和淀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差不多条件是()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的多少解析:第1题,四种地貌景观中a、c、d分别是风蚀地貌、冰川腐蚀地貌、海岸地貌,它们明显不属于喀斯特地貌;b为地下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

第2题,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第3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选项中提供的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其中最差不多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答案:1.B 2.A 3.B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景观要紧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6.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状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石林、峰林、石芽、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其中石钟乳、石笋、石柱是在淀积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4.A 5.D 6.B7.读下面的剖面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A→B→C的过程反映了________地貌的形成,促使那个过程发生的作用是________。

该作用的本质是含有________的水对________岩石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河流经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地貌。

(2)乙省南部是我国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 。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12.读下列材料分析: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1)徐霞客为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______ 》等。

(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_______。

(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B 7.C 8.C 9.B 10.A
二、综合题
11.(1)云贵高原喀斯特
(2)热带经济热带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交通发展很快,我国及东南亚经济发展快
(3)此处石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
(4)泰国
12.(1)明朝(2)《山海经—山经》《水经注》
(3)CO2 + H2O +CaCO3 Ca(HCO3)2
(4)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

(5)湖泊“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6)地下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