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合集下载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2)掌握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感知圈层相互作用的现象;(2)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圈层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 圈层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实例3. 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4.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实践。

2. 难点:(1)圈层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实验器材等;2. 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圈层相互作用的图像和实例;(2)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的意义和价值。

2. 知识讲解:(1)讲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实例;(3)阐述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心得体会;(3)师生互动,总结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的要点。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圈层相互作用现象;(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素养。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分析方法,强调圈层相互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典型的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圈层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相互作用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4.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1.以“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活动1: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阅读课本“认识喀斯特地貌”标题下的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说一说什么叫喀斯特。

(2)写出喀斯特作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本质是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3)将下列词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3-3-1中,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空隙和裂隙③水的流动性④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⑤水中所含CO2、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图3-3-1(4)读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A、B、C分别对应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1~8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表3-3-1中的空档中。

表3-3-1 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活动2:读课本“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分析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对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流水作用的影响,并联系地区的岩石类型,剖析其“山水”成因。

(1)在下图中写出地区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说一说各圈层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分析的喀斯特地貌给该地区人类活动带来哪些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活动3:阅读下面的资料,比较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桉树引种到云贵高原后产生与原产地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资料: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本节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都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学会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桂林地貌变化的历史和规律以及桂林的人文资源
让学生了解、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环境
五.给学生播放视频《印象刘三姐什么样的影响?
七.课堂反馈
选择题
综合题
八.课后反思
一.自我评价
1.教学成境设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资助学习过程中有个侧重,进行了方向的指导。
3)教学环节完整。按照市里正在推行的新授课基本环节进行了授课
4)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条件,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5)课堂检测,显示课堂时效好,学生掌握的内容达到要求。
二.不足
1.由于学生特点,课堂讨论效果不佳。
2.学生动手归纳结论的能力不强。
三.教学重建
1.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课标研究,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
3)水的溶蚀力:水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正相关)
4)水的流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读“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各举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底下喀斯特地貌的一些类型,共同观察分析其在A、B、C三幅图中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重点
以桂林山水为例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教学方法和思路
情境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圈层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圈层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分析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分析案例中圈层相互作用的表现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大气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2.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原理:降水、蒸发、水循环等;案例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具体案例。

3.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土壤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土壤形成、土壤生态功能等;案例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承转对于一名旅游者来说,去桂林旅游,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成因组”学生播放视频,展示所绘制的框图,呈现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并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视频或动画学案落实为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填写框图,巩固落实填写框图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我们山东省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区,在沂源县、沂水县都有北方罕见的地下溶洞。

提出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表扬。

学生讨论,交流。

1、从内因来看,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极为典型的原因是什么?石灰岩的形成,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阅读桂林与周边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影响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力的因素还有哪些?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总体来看,我们北方的喀斯特地貌没有南方地区那样典型,为什么呢?ppt演示文稿原理建构展示简图,进行补充分析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正是在各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完善学案ppt演示文稿拓展延伸承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结合个人收集的资料,补充完善学生的展示,从利弊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影响组”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ppt演示文稿维意识。

迁移应用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从案例中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从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学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思考并讨论黄土高原这种地貌景观的成因,并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教辅练习外,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生学习的题材。

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精品导学案

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喀斯特地貌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前置作业】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特性:性、透水性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问题与例题】【问题1】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介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举例法: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2.2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举例法:分析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3.2 教学内容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实例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意义第四章: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4.2 教学内容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例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圈层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例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举例法: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六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土壤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主备人:江红光审核:高一地理备课组印高一全体2014.12.23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
1.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3.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如石灰岩、白云岩。

4.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5.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
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6.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及其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例如、、。

任务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达标检测】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5.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6.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7.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8.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较小或基本不影响的因素是()
含量 D.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 C.水中CO
2
9.下列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石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础
B.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
C.气温越低,水分蒸发越少越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水的流动性强,可以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10.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二、综合题
1.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表示的景观名称为地貌。

(2)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主要分布在()
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
(3)该种地貌由作用形成,该作用的本质是。

(4)我国最早揭示该地形景观各种特征的著作是()A.《山海经》B.《水经注》C.《梦溪笔谈》D.《徐霞客游记》(5)该种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的高原有广泛分布。

(6)写出你知道的如图所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两个。

(7)用可持续发展观点,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地开发利用这种地形景观资源。

【答案】1.(1)喀斯特(或岩溶)
(2)A
(3)喀斯特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4)D
(5)云贵
(6)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
(7)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栽培等方面的资源价值。

注意避免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不良现象。

2.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
3
)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
间分布
年降水量
(mm)
年平均气温
(℃)
年溶蚀率(毫米
/年)
广西中部相对均

1500—
2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中等
1000—
1200
12—15 0.06
河北西集中400—600 6—8 0.02—0.3
北部
问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4分)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问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2分)
问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4分)
问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2分)
【答案】2.(共12分)(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分)(2)画图(2分)
(3)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
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

(4分)
(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2分),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