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地貌形态
地上:峰林、 孤峰、溶 蚀洼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 地下:石钟乳、石笋、 石柱
CaCO3↓+CO2↑+H2O
山海经
水经注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环境要素 所属圈层 岩石 气候 地势 水文 植被 岩石圈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环境特征表现 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 育好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东西北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低,漓江纵 贯南北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 酸含量高
体验新课标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1、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主要是 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2、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含的二氧化碳、有机酸、 无机酸的数量。 4、流动的水可使岩石在更大面积上受到溶蚀。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比较澳大利亚东南沿 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 分析桉树引种到云贵高原后产生与原产地截然不同环 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资料: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 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 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位的变化 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 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 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 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 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指由 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 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 和 作用。
(1) 作用:CaCO 3+CO 2+H 2O=Ca(HCO 3)2(2) 作用:Ca(HCO 3)2 =CaCO 3 ↓ +CO 2 ↑ + H 2O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 的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 (1)岩石 是 类岩石透水性:岩石 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 、 和无机酸的数量(2) 水 以及__________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 、地面坡度以及 的类型和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峰丛、 、溶蚀洼地、 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 、地下河、 、石笋、石柱等 二、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来理解陆地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预习自测】(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B. 流水的冲刷作用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的透水性 B.岩石的可溶性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多少(4)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钟乳石B.石笋C.溶洞D.落水洞(5)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①广西壮族自治区②云南③福建④新疆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0页的相关内容,合作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合作探究二:请同学阅读课本71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桂林山水的成因?【扩展应用】思考:喀斯特地貌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请谈谈你的看法?1、该版面体现出地球圈层个数是()A、5个B、4个C、3个D、2个2、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冰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3、关于喀斯特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地质作用B、属于外力作用C、属于内力作用D、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4、不属于各种由碳酸钙沉积形成的堆积体的是()A、孤峰B、石钟乳C、石笋D、石柱5.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6.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白云岩7、桂林山水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8.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16·扬州检测)2014年6月23日,中国广西环江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共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大气圈 水的溶 蚀力 水圈 生物圈
气候 水文 生物
`
(2)从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看,气候条件——桂林位于我 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地形条件—— 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高,中部、南部地势低,漓 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所以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 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 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 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3)从生物条件看,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 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 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4、水的流动性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有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 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 1、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 地貌 。 • 2、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 溶蚀洼地和落水洞 等。 • 3、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各 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 石笋、石柱等) 。
•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 的可溶性。 • 5、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 为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6、喀斯特地貌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溶蚀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CaCO3是碳酸盐,在CO2和H2O的作用下被溶蚀 成Ca(HCO3)2。
天 坑
峰丛
峰林
孤峰
地下河
落水洞
博山溶洞
芙蓉洞
石柱
石钟乳
石笋
四、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 3.25亿年以前桂林地区是一片大海,沉积了大 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 因此桂林地区石灰岩是充足的,并且厚度大,岩 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 水性都很好。 • 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 沛。天然的地形与炎热多雨的条件有利于地表水 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使石 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 的发育程度。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云南省高中地理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上水”的成因学案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上水”的成因主备教师:董诗平【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喀斯特作用的四个基本条件。
2: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先学】1. 喀斯特地貌:是有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2. 喀斯特作用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淀积作用。
3.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
4.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自然条件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问题与例题】问题:请你具体说说地球各圈层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并分析喀斯特地貌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后要求:“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的桂林旅游区,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以灵渠——中国最早的运河为代表的诸多人文景观,加之便捷的交通、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据报道,在2000年国家旅游“黄金周”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旅游区旅客比1999年增加了三成,旅游收入是1999年的两倍,成为该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1)桂林山水的游览价值在于()A.山水的景观美B.野生动物的多样性C.对地貌、水文成因的科学研究D.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2)桂林著名的山水秀色是在可溶性石灰岩地区广泛发育而成的。
由于处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的______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可知,这一地区在地质史上应属于______环境。
讲评:本题综合性较强,涉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形成,以及化学知识和地球演化史知识。
桂林山水属地质地貌景观,侧重于山水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溶蚀的结果,其景观有峰林、溶洞、天生桥等。
解答:(1)A C (2)侵蚀(溶蚀)峰林溶洞CaCO3+H2O+CO2=Ca(HCO3)2(3)温暖浅海【课内检测】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A.风力的搬运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C.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2.侵蚀作用中强大而普遍的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波浪侵蚀D.冰川侵蚀3.下列形态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A.峰林B.角峰 C.落水洞D.石笋4. 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课堂小结】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2.喀斯特作用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淀积作用:Ca(HCO3)2= 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自然条件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后作业】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B. 流水的冲刷作用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 孤峰、溶洞、落水洞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 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5.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A 黄土高原的成因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C 华北平原D 山麓冲积扇6.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D. 其形态呈柱7.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 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 气候条件 生物条件
1. 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 →可溶性好
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
→透水性好
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天然 →水的流动性好 的地形与炎热多雨的 生物条件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授课人:冯小杰 江苏省阜宁中学地理组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 秀、洞奇、石美”著称, 素有“山水甲天下”之 美称!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作用的本质 2.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3.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4. 桂林“山水”的成因
5、不属于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 积体的是( ) A、孤峰 B、石钟乳 C、石 笋 D、石柱
6、下列四中地理事物的成因中,主要属 于喀斯特作用的是( ) A、夏威夷群岛 B、渭河平原 C、广西桂林溶洞 D、上海市曾 出现的地面下沉
7、下列哪些岩石广布地区能形成喀斯特 地貌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英岩
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土壤中 →水的溶蚀力好 有机质的积累,有机 酸的含量高
小结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 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 侵蚀及淀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水、生物、岩石、大气的相互作 用。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堂练习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的透水性 B、岩石的可溶性 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多少 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钟乳石 B、石笋 C、 溶洞 D、落水洞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彼此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节圈层彼此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目标预览※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彼此作用的结果,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讨地理问题的动机,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课堂生成※【探讨1】喀斯特意貌材料一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使中国由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4个,这也是中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教材P70图3-3-2 喀斯特意貌形成进程示用意。
1.什么是喀斯特意貌,它是如何形成的?试写出其反映本质的化学方程式。
2.按照材料一说明我国喀斯特为何主要散布在南方而北方地域散布稀少?反映出喀斯特意貌发育需要哪些大体条件?【规律总结】1.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弱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水对岩石的作用,因此其影响因素主如果岩石和水,作用强弱也与之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如下所示:2.喀斯特意貌的类型及成因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喀斯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特地貌【典型例题1】中外联合科考队曾考察过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大石围天坑是( )A.大的陨星坑B.很深的凹陷盆地C.火山口D.一种岩溶漏斗2.下列几种地形剖面图中,与大石围天坑有相同地质作用的是( )3.下列著名风光名胜中,属于这种地貌的是( )①长江三峡②台湾日月潭③云南路南石林④广西桂林山水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探讨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材料一“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含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错误!(2)水错误!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空隙、裂隙大,透水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授课学校:X X 学校
授课班级:高一X X班
授课科目:高一地理
授课时间:2014年XX月XX日
授课教师:X X X
授课安排:1课时
授课内容: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
(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
2、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学案导学法
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询问同学是否带着20元的钱或通过PPT展示20元钱的背后,问同学这是哪儿的风景?
生:回答(桂林山水)
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与桂林山水有关,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
成因。
二、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师:PPT展示搜到的相关桂林山水图片
师: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回答(略)
师:如此美的人间仙境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剖析一下桂林山水的成因。
从地理角度看,“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回答(喀斯特地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一下何为“喀斯特”,何为“喀斯特地貌”现在请大家看课本回答问题。
(板书):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的来源及概念
师:通过看课本,大家来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生:回答(略)
师:总结(PPT展示),喀斯特是一个外来词,是原南斯拉夫一个石灰高原的名称。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问):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的结果,那么喀斯特作用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
生:回答(略)
师:喀斯特地貌发生化学反应是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那么下面请位同学上来给我们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生:板书并解释
师:总结,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
师:学习了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生:回答(略)
师: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等相联系)
师:(PPT)展示一些喀斯特地貌相关图片,让学生归纳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板书):(三)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师:总结(略),我国除了课本上提到的桂林有喀斯特地貌以外,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回答(略)
师:我们云南有没有喀斯特地貌,如果有的话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出来?
生:回答(略)
师:上面我们学习了喀斯特的发育条件及类型,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地区是我国以致全世界最典型、最全面的喀斯特地貌。
那为什么桂林会形成如此全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呢?
生:回答(略)
师:(PPT)假设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究竟拥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的山水?下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回答。
(板书):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师:巡视指导
生:通过讨论自由回答
师:总结,桂林山水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师:我们生活的地区也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喀斯特地貌会给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生:回答(略)
师:总结(利、弊两方面总结)
三、知识巩固(相关练习题的测试)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
(2011·苏州高一检测)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据图回答4、5题。
4.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6、7题。
6.该版面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D.黄山
7.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本题组以桂林山水景观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成因。
从人民币版面景观可以判断为广西桂林山水,属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峰林景观,主要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作用而成。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并以桂林山水地区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桂林山水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课后探究
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提纲】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的来源及概念
(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