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成语试题解题技巧分享

合集下载

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

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

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在届中考的语文考试中,成语解题是一道重要的题型。

成语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和掌握。

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是获取高分的关键之一。

那么,该如何成为一名能够熟练解答成语题的语文高手呢?下面,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题方略。

一、掌握成语的含义要想正确解答成语题,我们首先需要掌握每个成语的含义。

成语的含义与成语字面上的意思往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语文课本、多看书籍和短篇文学作品以及积累平时生活中使用的成语,来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在掌握成语含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成语联想网络来提高记忆效果,比如“杞人忧天”就可以联想到一位杞人患有严重的忧虑症,总是担心出事情,因而成为后来成语的代表。

二、理解成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语文考试中,有很多成语题是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并推断成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语文课文,加深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需要注意出现的成语,并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回过头来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在解答成语题时,我们需要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成语虽然含义凝练,但用法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学习成语时,需要注重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这包括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词性、搭配的动词、状语等。

只有了解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从而在成语题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提高做题技巧在解答成语题时,我们需要通过细心分析来提高做题技巧。

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能够区分不同成语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对成语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常见的语言搭配进行了解,这可以通过做一些语文题训练来提高。

经过不断地训练,我们可以提高从句子中提取成语的能力,并能更好的将成语应用到文章中。

五、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最后,要想成为一名成语高手,我们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

中考语文成语答题攻略

中考语文成语答题攻略
2、读笑话,写成语。如:
某君应聘,见表格上有"曾否受到刑事处理'一栏,他大笔一挥:"否'。紧接着这一栏的是"是何缘由'。此君略作沉吟,又填上四个字:"从未失手'。
请用一成语概括:□□□□。
3、选成语,讲〔故事〕。如:
下面是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相关故事。
郑人买履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
例:空调机完善无夏(瑕)
①淋浴器随心所浴()
②咳嗽药咳不容缓()
③洗衣机爱不湿手()
④蚊香悄悄无蚊()
二、成语运用。
1、品〔对联〕,填成ຫໍສະໝຸດ 。如:下面是蒲松龄借项羽、勾践以自勉的一副对联。请依据上联,在下联方格中填写恰当的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XX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4、按要求,填成语。如:
(1)仿照以下括号里的成语对前面数字的形象而特别的描述,在最终一个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以形象地描述最终一个数。
.10000-0(万无一失)
B.10002-100100100(千方百计)
C.1/100(????)
(2)用一个成语概括以下〔句子〕的内容。
头半碗我连甜也觉不出,羊羔肉挤挤拥拥往嗓子眼跑。后半碗刚吃出点味,倒没了。(????)
中考语文成语答题攻略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预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念的步入考场,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成语〕答题攻略,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怀。
中考语文成语答题攻略:
一、成语改错。
1、解题策略。
(1)仔细辨析字的音、形、义,一步到位改错。
(2)查找常错字,抓住关键字。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初中成语选择题通常考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帮助您在初中成语选择题中更好地应对:1. 掌握常见成语:-了解并熟记一些常见的成语,包括它们的意义、用法和故事背景。

这有助于在选择题中更迅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2. 注意成语搭配:-成语有时会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搭配。

注意这些搭配关系,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3. 理解成语的意义:-不仅要记住成语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其寓意和引申义。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4. 关注上下文语境:-通读题目所在的句子或段落,了解上下文语境,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成语的意义,帮助正确选择。

5. 排除干扰项:-仔细阅读每个选项,排除一些看似相近但实际意义不符的成语,逐一缩小答案范围。

6. 注意语法和逻辑关系:-在选择题中,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法和逻辑关系。

注意成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有助于排除不合适的选项。

7. 多练习:-多做成语选择题,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可以选择一些成语题库进行训练。

8. 积累故事背景:-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或故事背景,有助于记忆成语,也能够在解题时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9. 灵活运用:-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这样在选择题中更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10. 善用辅助工具:-如果允许使用字典或参考书,善用这些辅助工具来查找和确认成语的意义,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您的成语水平将得到提高,更好地应对成语选择题。

中考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中考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一、有多重含义的成语1.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2004天津卷)2.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1992全国)3.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全国)以上均为正确项。

“耿耿于怀”许多地方指“记仇”,也形容“有心事”,后者显然适合此处;\\\"灯红酒绿\\\"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

这类成语犹如变色龙,极易让人上当。

另外,义无返顾、孤注一掷、殚精竭虑、无所不至、按图索骥、瞻前顾后、呼风唤雨、高山流水、力透纸背、洋洋洒洒、风平浪静等都身兼两种色彩或含义。

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4.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2004天津)5.……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全国)6.……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全国)以上成语均属错用。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此处误认为是“越来越低”了;“万人空巷”指街上人群集结,绝非静悄悄;“炙手可热”指权势大,并非指“热销”。

用错原因均属望文生义。

另,一文不名、文不加点(04年北京)、火中取栗(04年广西)惨淡经营、大方之家、登堂入室、久假不归、明日黄花、飞短流长、罪不容诛、诛心之论、不赞一词、如坐春风、尾大不掉、对簿公堂、蜻蜓点水、安土重迁、奇文共赏、三人成虎等也多就此角度设题。

三、有褒贬色彩的成语7.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04青海)8.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中考语文四字成语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四字成语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四字成语复习攻略中考语文四字成语复习攻略1、天高地厚:比喻恩情深厚;也形容事物艰巨复杂。

2、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3、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强,不听从调度指挥。

比喻事物前轻后重,难以驾驭的现象。

4、文不对题:文章内容跟题目不相配合。

也指谈话、对答脱离中心。

5、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比喻默默无闻,也比喻对外界没有什么影响。

6、无所不至:犹言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多作贬词。

无处不到。

极言所到之广。

犹言无微不至。

极言其周到。

7、无能为役:原指不足以供某人役使。

后多用于自谦,表示才干比某些人低下。

泛指没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

8、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先天不足: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也泛指事物的根基差。

10、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11、循规蹈矩:一般形容拘泥保守,贬义词;也可指按照规则行事,褒义词。

12、秀色可餐: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13、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14、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15、洗心革面:比喻将错误的思想清除,改变原来的.面目,也比喻人犯过错的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16、下车伊始:指官吏刚到任所。

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2023年中考语文“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复习笔记

2023年中考语文“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复习笔记

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答题方法
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有:对象不对、褒贬误用、自相矛盾、搭配不当、重复用词、望文生义、谦敬误用。

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时,可运用以下八种方法。

1、望文不生义
有些词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并不对等甚至截然相反,如果用其字面意义去解释词语或成语,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2、对象要搞清
词语约定俗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往往有特定的搭配对象,其针对性很强。

使用时一定要明辨对象和范围,不可张冠李戴。

3、辨明褒贬色
词语的表现力常常来自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如若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犯色彩反向的错误。

4、分清轻和重
词语词义有轻有重,根据具体的语境斟酌所用词义的程度,切勿轻重失度。

5、谦敬别错位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己敬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成语或四字词语中有一大批谦辞和敬辞。

谦辞用于自身,敬辞用于对方。

6、重复义非明
成语意义与语境意义部分交叉重复。

从而造成重复啰唆,成语使用不当。

7、形近易混淆
有些词语所用语素相似,结构相同,不注意区别,就容易混淆,我们称这种情况叫形近混淆。

8、逻辑也常考
有些词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或前后矛盾。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运用题判断成语是否误用通常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语意重复类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

语意重复,尤其是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

学生在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1.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

(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

)2.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3.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基本"的意义重叠。

)4.那张合影中,左边站着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站着许多莘莘学子。

("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5.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难言之隐"的"隐"与"苦衷"重复)6.江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全身"与"遍体鳞伤"的"遍体"重复)7.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人民"与"生灵涂炭"的"生灵"重复)(二)望文生义类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字面意义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导致使用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成语试题解题技巧分享
导读:中考语文成语试题解题技巧分享
每一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成语试题还是在整体试题中占有一定的分数的,所以要把握住成语的规律也是很重要的。

1、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看成语的各个方面和句子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

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成语的考查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

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中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中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
忽略另外的含义导致判断失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