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合集下载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主要包括“重心法”和“对称法”。

重心法是指画面中心的物体或景观成为画面的重心,而其他元素则在重心周围布置。

对称法则是指画面中心的景物对称,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二、绘画手法
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手法主要包括“写意法”和“工笔法”。

写意法是指画家以自由、灵活的线条描绘山水的形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力。

工笔法则是强调细节的表现,画家使用精细、细致的线条描绘山水,强调画家的技巧和功力。

三、色彩运用
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多以青、绿、蓝、灰为主,强调自然色彩的变化和渐变。

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山水景观通常使用不同的颜色,以突出山水的特点和气质。

四、创意表现
传统山水画的创意表现主要体现在构思和选题上。

画家通常会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画家也会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山水画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总之,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和发展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是现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在 画面 的 左 的士 出 位 的当属分 段式构 图。这种构 图一般是 横卷 物 整 体 放 置 于 画 面 的 右 下 角 , 只用淡墨皴 了几笔 , 表 现远 布局 , 画家把 画 面 中的题材 分段 数进行布 边 大面积 留自,
点缀 参 考 文 献 : 局, 目的是通 过 画面带给观 众视 觉上 的层 山和天 空。 同时为弥 补左侧 的 空虚 , 使 画面静 中有 动 , 富有 诗 [ 1 ] 吴 守 明. 山水 画构 图. 河北 美 术 出版 社 , 次 感 。如 , 宋 代 名 家 郭 熙 所 作 的 山水 画《 早 了三 四艘 小 船 ,
表现 出了一种 水气弥漫的意境。 是 山水 画创作 的第 一要素。组织画面上 的 是 非 常典 型 的取 景 半边 创 作 的水 墨 山水 分协调 , 画 面 左边 描 绘 的是 老 松 悬崖 , 有 两 个 人 5 . 特 写 式 构 图 统一 关系 , 既不 能太散 , 也 不能过 于拥挤 , 画, 物对 坐在 下边 的大石上 , 而画面 的右 边则 特 写式构 图, 指选取 自然景观 的局部 构 图要体现人们 的审美 心理。南宋 山水 画 整幅画 进行 描绘 , 一般 用特 写式构 图表现 一些 江 的构 图方 式在 画面 中起 到 了突 出主体 的作 是用寥 寥数 笔组成 的淡淡 的远 山 , 的重 点描绘 放在 了左边 , 右边 大部分 是 空 南的小风 景 , 主要 目的是表 现物体 最有特 用, 增 强 了画面整体 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左上 角用 淡 墨 化( 边 角 式构 图, 主 要特 点是近 景 多偏 于 江面上 只 出现 了一只 小舟 , 下篇 ) . 上海艺术家, 2 0 0 6 ( 3 ) . 轻轻皴 出了丛 树 的形 态 , 在 画面 的最 上方 角, 细致 刻 画 ; 远景简练清淡, 概 括 整 [ 6 ] 邹安刚. 两 宋 山水 画 图 形样 式 与造 境 的 关 体 。 明代 曹 昭 形 容 这 种 构 图特 点说 : “ 或 峭 有淡淡的 山显现。这种构 图最易表达 出平 系. 晋 中学院学报 , 2 0 0 8 ( 4 ) .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一、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构图形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使用.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长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长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长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高远),俯视(长远),平视(平远),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使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而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能够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山水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山水画增添了美的色彩,同一个美好的景观,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笔墨语言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而笔墨造型的技巧核心又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黑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特别是水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住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手段.住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K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山水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无,关键在于用笔.用线造型,要使用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生命力,画家必须存运笔中渗透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山水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画家用线的技巧与功力和用笔技巧是完全一致的.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用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地用力所产生的效果.人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示出来,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人们从线中感觉到气质,既体现对象的气质,又蕴涵着画家个人的气质.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画家的笔法和笔力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力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十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关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比喻柔美而持续,“如锥划砂”比喻笔力浑厚着力;“力透纸背”说明用笔之沉着有力;“绵里缠针”说明有内功和骨法;“屋漏痕”指的足用笔凝重,留得住;“金锉刀”是形容用笔具有金石刀斧味等等.传统山水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要求用线造型严谨不苟.所以,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水准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其实使用的时候,实在不止五色.墨色也具有色之变化的趣味,须有干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山水画的一种用色法,山水画用色时强调要“色不碍墨”.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当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南此可见,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征,山水画通过笔墨既立形也表情达意.。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35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李德敏收稿日期:2012-05-31由于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种情有独钟的感觉。

在景德镇这块艺术沃土里,我也开始学习陶瓷山水的绘画。

初始老师教我们的是构图,告诉我们构图的重要性,这里我就想谈谈个人对山水构图的理解。

通过这几年对新彩山水画的学习,对山水画的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关系很大,要能够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的实境为依据,经过匠心经营,改造加工而成的。

山水画是客观景物与画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主客观统一。

如王云泉的山水画,纵横挥洒,大开小合,虚实相生,画外有画,画内有意,一山一水,一亭一树,皆成妙谛,达成形神兼备的神化之境,他对景德镇的山水画产生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的。

看山水时心眼要来回往复,由近及远,由远转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看,这就是所谓的稠缪。

盘桓是流连忘返,欲进不前之意。

也就是说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是远处,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不重要的景物,即使是近处,也可以视而不见。

只有外师造化,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对象中去,托情于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以达到“我之为山水,山水之为我”的境界。

关于陶瓷山水画构图主次层次,首先立主宾之位。

即所谓“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为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为宾。

”一幅画中有主要部分,或者比较主要的部分,这是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主要部分不一定是重要部分,如近部以数树为主,上部中间小的部分峰泉突兀为次,或者近部位置不拘,其他小部分以隐约的山峰配合。

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层次在山水画中颇为重要。

要使画面有层次,首先要求下笔要洒脱,如果绘画不洒脱,再有层次也不会灵空。

另一方面要“林峦交割,以清为法。

”前后交待要清楚。

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互配合,相通一气,浓淡层次的变化就丰富了。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中国山水画》课件

《中国山水画》课件

五代时期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总结词
五代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期,出现了 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 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巨然
继承了董源的画风,代表作品有《秋山问 道图》。
荆浩
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匡庐 图》。
董源
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夏景 山口待渡图》。
关仝
继承和发展了荆浩的画风,代表作品有《 关山行旅图》。
《中国山水画》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山水画简介 •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材料 • 中国山水画的流派与代表画家 •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 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
01
中国山水画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 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现代元素的引入
当代山水画在传承中不断吸收现代艺 术元素,如西方绘画技法、现代构图 理念、新型材料等,为山水画注入新 的生命力。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活动
当代中国山水画积极参与国际艺 术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学术研 讨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 画的魅力,同时也汲取了国际艺
术界的养分。
西方艺术的影响
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体现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价值
中国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是中国画坛的瑰宝,也是世 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 材料来自法与墨法笔法笔法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之一,通过不同的笔法可以表 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质感。常见的笔 法包括皴、擦、点、染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我国的山水画家开创了许多新的构图艺术形式。

1.S 形构图。

S 形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 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

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2.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镜像,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3.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种节奏美、和谐美。

4.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5.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6.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为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了,意境更加悠远。

7.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

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浩渺无际的水流。

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仙境的缥缈感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薛续友编辑|薛续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张宪华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

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

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

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

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

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

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

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

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

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

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

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

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可以发现,“线”与中国传统宇宙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如魏晋书法家钟鹞所说:“笔画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就是说笔画使画面分割的开始。

,笔画的美根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和情感。

中国的绘画是画家与大自然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画家对人和整体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悟判断的结果。

“线”是中国画的基础,“线”是中国画生命的轨迹,它纪录着中国绘画的传统与历史。

中国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画语录中提出,中国画用“线”要具备,五字标准,即:“平、留、园、重、变”《张宪华论中国画之笔墨》中……中国画用“线”讲究“一波三折”,就是说,线条要有轻、重、疾、提、按、转、折这些在力度、速度、方向等方面都有变化。

因此,中国绘画用“线”不能过于规整直线和圆弧线的。

因为这些线条太机械和死板,这样的线条不符合生命节律的特征,也不符合情感变化和特征,所以是中国画中最为忌讳的。

中国画中的面从本质说仍然是“线”,是隐藏着的线或者说放大了的“线”。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是中国画中“面”它是有方向性的,有了方向性就有了中国绘画中所需求的“势”,有了“势”才有产生“气韵”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绘画审的自律性决定的。

“面”是线与线组合而成的,在中国绘画中,组成画的线条是具有连惯性的,线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严格的时序关系。

而且中国画中的面,具有开放性,也就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没有一个是完全封闭的,面和面之间都是有机生成的组合,而不是机构的拼接,同时它讲究动势。

因此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是不允许有正圆、正方、正三角形等对称的,规整的几何图形所存在的。

中国绘画中“面”尤其在传统的山水画中,表现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绘画中的“面”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线条有机地构成和发生而成的,线与线之间的前后关系决定了面的构成也必然具有相应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有机生成性,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独特性所在,也就是能产生画的“气韵生动”之效果的客观依据。

因此中国画中“面”的构成是连续堆叠生成,面与面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不能分割的。

在堆叠生成的基础上,相间相隔是中国绘画构成较为主要的造型手段。

画面上不同种类客观物象相间相隔,从绘画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画面节奏的转换,笔墨意趣的转换。

这种转换是视线在画面上,或“居”或“游”的过程,更是画家情感变化的过程,这种相间相隔有利于机构的平面构成,在环环相扣的导引下,以最终达到“畅神”为目的。

彰显中国画家具有传统又有现代艺术感的意匠之妙。

研究中国绘画不能不首先研究构图。

构图就是画家根据创作的立意,把不同形体的结构按照形式美的要求“布置”在一定空间的范围,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这种按艺术规律组织画面结构,并且使其形成美的方法就是构图。

中国绘画是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现作为一定思想情感和创造某种意境的。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物象总是纷纭繁杂的,为了更好鲜明地反映出画家内在的思想情感,就要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但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中国绘画的构图在传统理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亦即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都是构图,“经营”二字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思考、分析、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位置”也不是指画面上物象按排的处所,它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就是说完成一幅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苦心经营、探求、精心周密的选择,取舍匠心独立的组织、安排,作品才能得以问世,可见构图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灵活”二字,这是由中国人宇宙观和人文精神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和谐中道,物质形式的有限性与精神观念的无穷性,形成了中国人将有限形体点化成无穷空灵,妙用的思想系统。

因此,中国画家在自然面前往往是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和自我之间求得一种和谐与平衡,不为物累,从“物为我用”到“物我两忘”,体现了对高深哲理与幽远意境的追求。

在这样的艺术思想指导下,中国绘画的构图也就是出现它自由多变的特性。

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妙裁”。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更多的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进行艺术规律的建立相比,中国的绘画更注重主观意识的存在。

如散点透视,平面布置、随“意”组合等构图都反映出主观意识扩张的趋势,强调人的意识、情感、在艺术创造上最大限度的表现。

就传世作品来说,中国画重气势,荆浩、范宽等人的山水画取“全景式”构图,主山雄踞正中、挺拨厚重,产生迫人的气势,重情韵。

南宋的马远、夏珪等人的山水,就采取了“边角式”的构图,使画面空灵俊逸,富有情韵,故有“金边银角”之誉。

无论“气势”式“情韵”都是作品内在的因素,可见画家是为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构图形式的。

又如画家的气质、修养不同、也会各自选用不同的构图。

八大山人的构图多为圆形,潘天寿的构图多选为方形的结构,常创造出奇险的境界,表现出他雄阔、霸焊、质朴的艺术风格,都能体现出一种随着主观而生动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探索出一系列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对于正确的处理构图上的种种矛盾和丰富中国画表现方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择其要点如下:1.布势:布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

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陈布势”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势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等都是较为常见的。

有的画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乱而无序,杂而无章,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2、主宾: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需要主宾、画面的构成也需要主宾。

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物象平等对待,更不要喧宾夺主,需要一个构图中心,从而能够最充分地表现主体,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不知所云。

3、取舍在选定了主题和素材时,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材料来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充分丰富的表现主题的目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取什么,舍多少,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没有硬性的规定。

4、疏密对比,疏密是指形象在画面上排列交错的关系。

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是矛盾的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

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的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

潘天寿先生说“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又说:“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参差之变化”。

然黄宾虹画语录云:“疏处不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得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两位大师的论述已很明白,对于由各种线条组成的中国画,疏密对比确是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对待。

5、虚实,古人说:“实处易,虚处难”。

着力于实处才能处理好虚处,潘天寿先生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

白即虚也,黑即实也。

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

”在山水画中,虚实到处可见,如代表云水烟雾的空白处是“虚”,用密集的笔墨组成的树石峰峦是“实”。

用笔轻淡虚灵为“虚”,用笔浓重繁粗为“实”。

以虚衬实,以实托虚,虚实相间,远处实则近处虚,近处实则远处虚,这才能推得出去,拉得过来,所谓虚的地方,并不是没有物,故“实处”着力,虚处着眼,虚实才能相得彰。

6、开合。

一张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

所谓开合,也叫“分合”。

“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扰结尾的意思。

开与合在画面上是一对矛盾的协调体。

犹如用笔,起笔为平,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的四个部分,其中的“起”也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章的结尾。

一幅山水画中缺少大的开合,就没有远近层次和动势;缺少小的开合,画面就是单调;只有开没有合,画面缺少统一,就会感到零乱,没有主次,只有合没有开就没有变化。

在开合布局时,可根据构图构思,灵活掌握。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形式美的源泉,只有在不断学习前人构图经验的同时,多到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就会从自然中得到好的构图形式。

7、穿插和呼应,“穿插”用于树干树枝间的相互关系是最容易理解的,同时,类推到山峦之间的掩映,云山之间的藏露,道路于林壑间的萦回,溪间与岩石间的纵横,无不体现穿插之理。

合理而巧妙的穿插,不仅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可使构图增加巧思。

一幅构图结实,树石生动的佳作,“呼应”关系应处理的特别小心,树木之间,树石之间,云峦之间,山峰之间,无不具有拟人的感情交流,否则构图就不能体现贯气增势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