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志向
孔子志向例子

孔子志向例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他的志向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人生和他所引领的学风。
通过他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个人的追求、社会的改革以及全人类的和谐共处的向往。
下面我将以孔子的志向为中心,展开详细的阐述。
孔子的志向首先体现在他对于个人的追求上。
作为一个学者,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学问的深入是他一生的目标。
孔子认为,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
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视。
孔子将学问视为人生的智慧之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孔子的志向还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改革上。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深知社会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
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稳定达到最好的状态,接下来才能够治理国家,使国家能够富强有序。
最后,通过天下的管理,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的改革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注重了道德和人伦关系,对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孔子的志向还体现在他对于全人类和谐共处的追求上。
孔子强调了“仁”的概念,认为仁者爱人,能够真心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爱和理解,实现全人类的团结与和谐。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这个观点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倡导了和谐共处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才能够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总而言之,孔子的志向例子展示了他对于个人追求、社会改革和全人类和谐共处的渴望。
他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学问和修养上,更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和平。
孔子问子路的志向作文

孔子问子路的志向作文话说那日,阳光正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关于志向的大讨论。
孔子捋着胡须,目光温和而又深邃,他的目光一一扫过弟子们,最后落在了子路身上,笑着问道:“子路啊,你的志向是什么呢?”子路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噌”地一下站了起来,那架势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
他拍着胸脯,声音洪亮得像敲响的大钟,说道:“夫子,我的志向那可大了去了。
我要是有那么一天啊,有一辆好车,好马,还有漂亮的衣服,我就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哪怕这些东西都被用坏了,我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孔子听了,微微点头,眼里却带着一丝笑意,似乎觉得子路的回答很有趣。
周围的弟子们也都笑了起来,这子路啊,还是那么直爽,一开口就是他那豪爽大方的劲儿。
你想啊,子路这人就像一团火,走到哪儿都热辣辣的。
他的志向里可没有那些弯弯绕绕,什么功名利禄在他眼里,都比不上和兄弟们一起快活。
在他心里,那些好东西就像是天上的星星,自己一个人看有啥意思,当然得和朋友们一起欣赏,哪怕最后星星消失了,大家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才是最珍贵的。
孔子又接着问子路:“子路啊,这只是物质上的分享,那在治国理政方面,你又有何志向呢?”子路一听,更是兴奋了,眼睛里闪着光。
他大手一挥,说道:“夫子,要是让我治理一个千乘之国,那我就会让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变得勇敢起来。
而且我还会教导他们懂得礼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会让这个国家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毫不畏惧,人人都能奋勇杀敌,在和平的时候,又能遵守礼仪,整个国家都井井有条。
”孔子这次却摇了摇头,笑着说:“子路啊,你这志向很是豪迈,但是治理国家可不能光靠勇敢和让百姓懂礼就行。
还得要懂得取信于民,要让百姓信任他们的君主,信任他们的官员。
而且还得要发展生产,让百姓丰衣足食,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好的治国之道啊。
”子路挠了挠头,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夫子,您说得对,我想得还是不够周全。
”不过啊,虽然被孔子指出了不足,但是子路的志向里那种豪迈和热血,还是让其他弟子们暗暗佩服。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摘要:
一、孔子谈志向的背景
二、子路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三、颜渊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劳
四、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五、孔子志向的启示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品格。
首先,孔子谈志向的背景是在一次与弟子颜渊、季路在一起的谈话中。
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从而引出了他们对各自理想的表述。
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意味着子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马车、一件轻便暖和的外套,能和朋友共享这些东西,即使它们被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
这表现出子路重义气、讲友谊的品质。
颜渊,同样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意味着颜渊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推给别人。
这体现出颜渊谦虚、仁爱的品质。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意味着孔子希望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朋友们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得到关爱。
这表现出孔子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对孔子、子路和颜渊的志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作为他们的导师,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作为古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志向体现在他对于人类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的追求上。
孔子的志向体现在他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关注上。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塑造自己的人格,才能正确对待家庭和社会。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即要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培养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才能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的志向还体现在他对政治治理的追求上。
孔子深知政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治理的观点。
他认为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做到仁政,善待百姓,以民为本。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应该有君主的行为规范,臣民应该有臣民的行为规范,父亲应该有父亲的行为规范,子女应该
有子女的行为规范,各尽其责,互相尊重。
他还主张君主要听取贤臣的意见,希望通过君臣合作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
总结起来,孔子的志向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人类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的关注上。
他致力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弘扬仁爱之道,倡导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关注政治治理,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观点,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孔子的志向不仅对于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智慧将永远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作文孔子十五而志于学鲁迅

作文孔子十五而志于学鲁迅《孔子十五而志于学鲁迅》篇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这是怎样的一种觉悟啊!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十五岁的少年就立下了如此宏大的志向。
而鲁迅呢,他也是在年少时就有了改变国人思想的决心。
这两个人,一个来自古代,一个来自近代,看似相隔甚远,却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系。
我常常想,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又有着一种隐隐约约的冲动呢?也许他看到了周围人的愚昧,也许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于是他立志于学。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可能也会在心里默默发誓,要做点什么改变它。
孔子就像一颗星星,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始闪烁自己的光芒。
鲁迅呢,他生活在一个更加黑暗的时代。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被列强欺负得不成样子。
鲁迅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经过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才决定要用笔做武器,去战斗。
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等人物,就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中国人的灵魂。
我觉得我自己就很惭愧。
我十五岁的时候在干嘛呢?还在整天想着玩游戏,想着怎么逃课去打球。
和孔子、鲁迅比起来,我简直就是一个没有志向的小混混。
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啊。
孔子的时代,学习是少数人的特权,他能立志于学,是很了不起。
鲁迅的时代,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他必须站出来。
而我现在呢?有时候我会想,孔子要是生活在鲁迅的时代,他会怎么做呢?他会不会也拿起笔来,像鲁迅一样写那些犀利的文章呢?也许他会吧,毕竟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人的人。
而鲁迅要是生活在孔子的时代,他会不会像孔子一样,开办私学,广收弟子呢?这也很难说。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孔子的书,里面详细描述了他周游列国的经历。
他到处碰壁,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就像鲁迅,不管反动派怎么打压他,他都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
我突然觉得,我也应该做点什么。
虽然我不能像他们一样伟大,但是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或者在看到不文明的现象时,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论语》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文化经典《论语》练习题《学而第一》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眾,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注】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常识(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要求子弟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泽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四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着服务的。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简要分析。
答:《为政第二》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
难,不容易。
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孔子、子路、颜渊三人的志向的感触800字

孔子、子路、颜渊三人的志向的感触800字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孔子、子路和颜渊,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优秀人物之一,他们的志向也都各自不同,可以说他们的志向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根本力量,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一起走上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道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志向。
孔子注重儒家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他的志向是为国家的和谐建立一个崇高的文明,他以整顿朝廷和实行刑罚之道为主要工作,被誉为“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建筑师”。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公正、和平、有序的社会,才能建立一个有道德的民族,他认为,人类只有在遵守法则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智慧和正义,因此他建议统治者采用“礼”和“刑”来治理国家,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其次,看看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他的道德哲学,他的思想主张以恕仁爱,去追求美好的社会秩序,认为君子有义务发扬正气,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他也主张以礼义孝道来发扬和抑制邪恶势力,以恢复道德和法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和谐。
子路的智慧和智慧,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
最后,颜渊的志向。
颜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志向是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政治文明,他从理论上探索社会的发展,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必须从政治和道德上去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体自由,社会可以渐渐革新发展,他认为,政治和道德自由实现之后,社会才能更好地进步和发展,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
从孔子、子路和颜渊三人的志向来看,可以看出三人对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
孔子注重的是伦理价值的培养,子路追求的是恕仁爱,而颜渊则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政治文明,他们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
孔子、子路和颜渊的志向,通过他们的行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中国历史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何不各自谈一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颜回和子路侍奉孔子坐,孔子坐在那里,他们俩站在那儿。
孔子就说,现在正好我们大家都在,你们都谈一谈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是一个英雄豪杰之士,说我的理想很简单,我就有好车好马,我有好的衣服,我都跟朋友分享,哪怕是坏掉了,我也无所谓。
这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生。
而颜回说,我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比较形而上——说我希望做到的是我不去夸耀自己的品德,不要去夸大自己的功劳,这个“施”是“著”,放大的意思,这两个是对文,对仗的。
这个时候子路就说: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呢?孔子也谈了一下他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年纪大的人,我希望能够让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归宿,让他们老有所养。
朋友,我希望他们能够觉得我是一个忠信的人,能够相信我,能够信任我。
而对于少年人,“少者怀”,“怀”就是“归”,而这个归呢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说让少年人男有份女有归,归的意思就是少年人在他们该结婚的时候,该找配偶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配偶,这是我的一个见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这是孔子一种感慨之词。
当然了,孔子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人,他说话会经常说一些过头的话,难道说在孔子的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当中,就没有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内心里面对自己加以谴责的人吗?不会没有,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人很罕见,是通过这样一种抒情式的语言让人更加地注意这句话,从而启发这些学生,你们要懂得三省己过,要懂得反省自己。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十室之邑就是很小的那种小城,一定也会有具有良才美质的人,他的天赋之性,上天所给予的这种性就是他的禀赋、基因这些东西,能够像我这样,但是我比他们强的地方就是我比他们好学。
因为孔门之道特别注重学,就是要从“博学于文”开始,所以我们前面也讲过,就是孔门之道特别注重文,特别注重后天的学习,所以从文章的学习开始,文章就是诗书礼乐,所以这一点呢,就是讲到你光是有良才美质,有天赋之性、天命之性还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在后天更好地去裁截、更好地去作养自己,让自己的品格完全,最后能够通向心之全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