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实施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适用本办法。
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以及食品添加剂生产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指导和检查全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结合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对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各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开展本地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不得拒绝、逃避或者阻碍。
第二章风险分级第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生产经营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等静态风险因素和生产经营条件保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及运行等动态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产品召回等监督管理记录实施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D级风险四个等级。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乳制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乳制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轻工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3术语和定义DB37/T2882-2016、DB37/T****-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乳制品企业本标准所指乳制品企业指以生鲜牛乳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液体乳或者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发酵或未经发酵),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可直接饮用的含乳饮品的生产企业。
4基本要求4.1成立组织机构乳制品企业应成立由总经理、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员、车间班组长及各岗位员工代表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明确分管负责人。
4.2实施全员培训安全办公室制定包含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内容的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并编制培训教材(含鲁政办字〔2016〕36号、鲁安发﹝2016﹞16号、鲁安办发[2016]10号等规章文件及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价等方法、内容),由安全办公室对安全员、车间班组长、各岗位员工代表等进行培训,部门再分阶段逐级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4.3编写体系文件乳制品制造企业应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体系的基础上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以及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记录文件并进行正式发布,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为主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管控方案

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管控方案第1章乳制品行业概述 (4)1.1 乳制品市场分析 (4)1.2 行业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5)第2章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构建 (6)2.1 管控体系设计原则 (6)2.1.1 全过程控制原则 (6)2.1.2 风险预防原则 (6)2.1.3 科学性原则 (6)2.1.4 持续改进原则 (6)2.2 管控体系构建步骤 (6)2.2.1 成立组织机构 (6)2.2.2 制定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6)2.2.3 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程序 (6)2.2.4 制定作业指导书 (6)2.2.5 开展培训和宣传 (6)2.2.6 建立监测和评价机制 (7)2.2.7 建立信息追溯和反馈系统 (7)2.2.8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7)第3章原料乳质量管理 (7)3.1 原料乳验收标准 (7)3.1.1 外观要求:原料乳应呈乳白色,无异味,无沉淀,无异物。
(7)3.1.2 菌落总数:原料乳的菌落总数应≤1×10^5 CFU/mL。
(7)3.1.3 酸度要求:原料乳的酸度应在16°T~18°T范围内。
(7)3.1.4 蛋白质含量:原料乳的蛋白质含量应≥3.0%。
(7)3.1.5 乳脂肪含量:原料乳的乳脂肪含量应≥3.5%。
(7)3.1.6 抗生素残留:原料乳中不得检出抗生素。
(7)3.1.7 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原料乳中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7)3.2 原料乳质量检测方法 (7)3.2.1 外观检测:通过观察原料乳的颜色、气味、沉淀及异物等,判断其是否符合外观要求。
(7)3.2.2 菌落总数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检测。
(7)3.2.3 酸度检测:使用酸度计进行测定。
(7)3.2.4 蛋白质含量检测:采用凯氏定氮法或双缩脲比色法进行检测。
(8)3.2.5 乳脂肪含量检测:采用乳脂肪测定仪或离心分离法进行检测。
(8)3.2.6 抗生素残留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
2020年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2020年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XX有限公司MS-CARE-01社会责任及EHS手册(1.0版)制订:审批:2020-1-1发布2020-1-1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xx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xx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xx省地方标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事故预防原理和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xx省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xx省乳制品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证各类安全措施有效全面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确定了乳制品制造企业常用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明确组织实施、隐患治理和验收的具体要求,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指导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7/T 2882-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 3011-2017 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3 术语和定义DB37/T2883-2016、DB37/T2974—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及成果-作业活动清单

在灌装机正常生产时
发酵工、过程质检/预处理 发酵工、过程质检/预处理 发酵工、过程质检/预处理 发酵工、过程质检/预处理 发酵工、过程质检/预处理
班长/顶棚 班长/顶棚 班长/顶棚 收奶员/收奶间 收奶员/收奶间 收奶员/收奶间 收奶员/收奶间 收奶员、质检员/收奶间 收奶员、质检员/收奶间 收奶员、质检员/收奶间
32
低温收奶间 化学品管理
33
低温收奶间 卫生清理
34
低温收奶间 人员变更
低温收奶间 35 设备维修保
养
低温收奶间 36 焊接、切割
常温瓶酸车 间灌装操作
24
常温瓶酸车 间成品包装
25
立体库成品 入库
26
常温辅料暂 存
清洗剂厂家维护 外包人员卫生清理
物料准备 设备检查 开启电源 设备升温 清洗喷码机 物料供给 设备异常处理 车间环境维护 设备能源关闭 日护养清理 链条拆洗 启机前准备 生产过程 停机清洗 启机前准备 生产过程 停机清洗 排期执行 启机前准备 生产过程 停机清洗 处理码垛机报警 处理接货小车报警
备
清理卫生 杀菌机升温 杀菌机进料 设备参数检查
011
常温杀菌车 间-生产过程
作业活动清单
№: 岗位/地点 洗车工/洗车场 洗车工/洗车场 洗车工/洗车场 洗车工/洗车场 洗车工/洗车场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收奶员/收奶车间 装卸工/配料间 配料工/配料间 配料工/配料间 配料工/配料间 配料工/配料间 配料工/配料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中控工/前处理车间 CIP工/前处理车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配料工/前处理车间 艺康人员/CIP间 艺康人员/CIP间 CIP工/CIP间 CIP工/CIP间 CIP工/CIP间 CIP工/CIP间 杀菌工、过程质检/杀菌间 杀菌工、过程质检/杀菌间 杀菌工、过程质检/杀菌间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一、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风险,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制定实施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本指南旨在为该行业企业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指导,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二、风险评估与分级1.风险评估: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工艺、设备、场所等因素,全面评估生产活动中的各项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人员伤亡等。
2.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风险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中风险为一定风险可能导致事故或伤亡,低风险为较小风险。
三、风险管控措施1.高风险管控:针对高风险,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安全警示标识系统、安装报警设备、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避难通道等,以及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演练。
2.中风险管控:对于中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工艺和设备的监控、实行岗位责任制、培训员工安全知识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3.低风险管控:低风险的管控可以相对简化,但仍需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巡检设备和场所、保障员工安全培训、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等,以确保风险不升级并得到控制。
四、风险监管与改进1.风险监管:企业应建立风险监管机制,定期对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风险改进:根据监管的结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确保控制风险的效果。
五、应急预案与演练1.应急预案制定: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灵活、实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应急响应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
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各级应急响应部门和责任人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果。
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案

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估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2)1.3 适用范围 (3)第二章乳制品行业概述 (3)2.1 乳制品行业现状 (3)2.2 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3)第三章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构建 (4)3.1 质量安全控制原则 (4)3.1.1 遵循法律法规 (4)3.1.2 以消费者为中心 (4)3.1.3 风险预防与控制 (4)3.1.4 持续改进 (4)3.2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3.2.1 组织架构 (4)3.2.2 质量安全政策 (5)3.2.3 质量安全目标 (5)3.2.4 管理制度与流程 (5)3.2.5 质量安全教育与培训 (5)3.3 质量安全关键环节控制 (5)3.3.1 原料采购与验收 (5)3.3.2 生产过程控制 (5)3.3.3 产品检验与检测 (5)3.3.4 销售与售后服务 (5)3.3.5 应急处理与报告 (5)第四章原料质量控制 (6)4.1 原料采购与验收 (6)4.2 原料储存与管理 (6)4.3 原料质量检测 (6)第五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7)5.1 生产工艺优化 (7)5.2 生产设备管理与维护 (7)5.3 生产环境控制 (8)第六章产品质量控制 (8)6.1 产品标准制定 (8)6.1.1 制定原则 (8)6.1.2 制定流程 (8)6.2 产品质量检测 (9)6.2.1 检测项目 (9)6.2.2 检测方法 (9)6.2.3 检测频率 (9)6.2.4 检测设施与人员 (9)6.3 产品追溯与召回 (9)6.3.1 追溯体系 (9)6.3.2 追溯标识 (9)6.3.3 召回程序 (9)6.3.4 召回责任 (9)6.3.5 召回效果评估 (9)第七章风险评估与预警 (10)7.1 风险评估方法 (10)7.1.1 风险识别 (10)7.1.2 风险评估 (10)7.2 风险预警体系 (10)7.2.1 预警指标体系 (10)7.2.2 预警阈值设定 (10)7.2.3 预警系统建设 (11)7.3 风险应对措施 (11)7.3.1 风险预防 (11)7.3.2 风险应对 (11)7.3.3 风险评估与预警的持续改进 (11)第八章应急管理与处理 (11)8.1 应急预案制定 (11)8.2 应急处理流程 (12)8.3 调查与处理 (12)第九章乳制品行业监管与法规 (13)9.1 监管体系概述 (13)9.2 法律法规标准 (13)9.3 监管政策与实施 (14)第十章持续改进与能力提升 (14)10.1 持续改进机制 (14)10.2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4)10.3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14)第一章引言1.1 编制目的为保证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防范和控制潜在风险,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系统的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估体系。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2018-5-18

ICS67.100.01X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 XXXXX—XXXX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Dairy industry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systemimplementation guide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斌、王浩杰、张占庭、韩飞月、郭瑞明、马福利、管伟、由淑荣、华宝存、马帅、程昊、刘瑞、张亚茹、黄伟、张宗艳。
引言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乳制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