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语境语意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境语意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境对语义如何产生影响关键词:语境语意理解制约语言的意义依语境而存在,语境对语言的意义有制约的作用。

世间百态瞬息万变,交际主题与交际对象各有不同,因而,语境是一个交际的背景。

交际时双方的身份及文化程度,讲话时的重音、节奏,以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等等,都对实现顺利的沟通和清晰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一、什么是语境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

“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

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

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

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

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

”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

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2)语境消除歧义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

“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

语境与文本理解

语境与文本理解

2008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8第17卷第4期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7No.4收稿日期:2007-11-27作者简介:施建华(1966-),男,汉族,浙江海盐人,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反之,了解和掌握语境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房间里,Mary对John说:“It’scoldhere”,在不同的语境里,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1)Mary找个聊天的话题,这句话体现为一种交际手段和方式;(2)John把房间的窗打开了,Mary暗示John将窗关上;(3)Mary觉得冷,希望能开暖气;(4)Mary想尽快离开此地……简单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可演绎出无尽的意义。

由此可见语境对语义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一句话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相对应的语言意义。

一、语境的含义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

他在1923年给Ogden和Richards所著的《意义的意义》(TheMeaningofMeaning)这本书所写的补录中,提出并解释了“语境”,并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

“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

他通过对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有意义。

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根植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他认为对于原始语言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语言本身,必须将其与相应的社会和文化相联系,语境与文本理解施建华(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反之了解和掌握语境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础。

(完整word版)言语理解题

(完整word版)言语理解题

1.发展没有局外人,谁也不能____,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置之度外B置身事外C置之不理D置若罔闻答案解析根据文段提示,指的是没有局外人,后面又提到了身先士卒,表示要亲力亲为,故结合语境,B项“置身事外”指的是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符合文段语义。

A选,“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文意显然不符,故排除A选项。

C项,“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多搭配他人的言行,而非文段中的发展,故排除C 选项。

D项,“置若罔闻”指放到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显然重在以听不见表达漠不关心之意,亦无法与发展搭配,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虚浮B包涵虚无C贯穿空洞D体现枯燥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信息“艺茶过程中”可知,C项“贯穿”符合语境,意为“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C项当选。

A项“传达”有口头通知、告诉的意思,通常和人搭配,故排除A项。

第二空,根据文段,所填词语搭配“理论”。

只有道而没有艺,即是“空洞”的理论,C项“空洞”搭配恰当,符合语境,故C项当选。

B项,“虚无”一般不与“理论”搭配,故排除B项。

D项,“枯燥”指干枯,干燥;单调,无趣味,没意思亦或者无聊。

形容一点劲头也没有。

有道无艺,文段强调的是“空”,非无趣味,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3.今后,____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____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那么B虽然但是C因为所以D不但而且答案解析根据文段语境,前后是明显的转折关系,所以,B项合适。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doc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doc

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存在诸多问题。

如不顾文本整体语境,仅抓只言片语的“碎片化”阅读;脱离文本原意,游离主题的所谓“创造性”解读;缺乏社会文化语境意识的“浅阅读”;不管作者本意,不问对象、目的的“随意化”解读;脱离文本,不顾实际的“图解式”阅读;不问文本体式和阅读取向的“泛文艺式”阅读等,这些都与文本解读中的语境意识缺失有关。

语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各种主客观要素。

语境对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导向、制约与深化作用。

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还原文本真实意旨,感悟文本丰富意蕴,离不开语境要素的参与。

将语境理论引入阅读,对救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浅读、误读、曲解、拔高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在简单介绍语境的相关知识后,重点探讨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原理与策略。

“语境”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来的。

在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当属陈望道。

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出现的“题旨情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相类似。

不过,我国真正开始深入对语境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一门专门的学问――语境学开始出现。

从语境学的观点看,作品(文本)是语境的产物。

任何文本都可以说是语境孕育出的产品。

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在一定目的和动机下,针对特定或潜在的读者,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和语言,进行意义建构并形诸符号语篇的过程。

语境孕育并形成了语篇,语境与语篇异体同构。

语篇(文本)一旦生成,语境也就蕴含其中。

文本理解就是一个在不同层面上还原发现语境信息的过程。

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上下文语境”也叫“言内环境”或“狭义语境”,它是文本的语言文字层面对应的源于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语义网络,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前言后语中得以准确解释。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或艺术世界,对应着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物、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主观精神世界、意象、意境等。

(完整word版)三峡_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_含答案)

(完整word版)三峡_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_含答案)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解释下列词语: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二、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属.引凄异()自.非亭午夜分( )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沿溯阻绝.( )绝绝.山献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三、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四.理解填空:1。

文中描写三峡全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语句侧重突出三峡两岸山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2.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2段从侧面写出三峡夏水湍急的语句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3段中表明作者对“春冬之时”的三峡的总印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问题探究1.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2.第二段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了江水怎样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一语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完整word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复习资料Chapter one Introduction一、定义1.语言学Linguistics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3.语言language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Productivity多产性Duality双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The design features mentioned in the course book include arbitrariness, productivity or creativity, duality, displacement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By arbitrariness it is meant that the symbols used in human language are arbitrary, i.e.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ymbols and what they stand for.The feature of productivity means that language is productive or creative, i.e. it is possible for its users to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an unlimited number of sentences, including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Duality is a featur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levels. At the lower level there exist a limited number of sounds which are meaningless, while at the higher level these meaningless sounds can be arranged and rearranged in various ways to form meaningful language units, unlimited in number.The feature of displacement means tha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which are present or not present, real or unreal, 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contrast to genetic transmiss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human babies, though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a language, must be taught to use it.5.语言能力Competence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6.语言运用performance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完整word版)语言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案(只供参考)

(完整word版)语言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案(只供参考)

四、名词解释:1)Parole话语:①it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②it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③it is concrete, refers to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language events。

④it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2)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findings in linguistic studies can often be applied tothe solution of such practical problems as recovery of speech ability. The study of such applications is known as applied linguistics.3)Reference(所指)语义: It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world,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4)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it is theact pre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5)Regional dialect地域方言:it is a linguistic variety used by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geographical region。

(完整word版)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

(完整word版)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
降压史上历史性突破6种他丁2种红曲降压素红曲酵素2002年震惊世界的生物领域重大发明红曲中的降糖降压抗癌成分gabaglucosamine通过发酵提取在原来6种他丁的基础上合成红曲酵素monacolinr经大量的临床试验这种复合酵素不仅保留了生物他丁的降脂功效而且它的降血压效果堪比任何药物药日新闻撰文品论红曲酵素的出现将开辟降压药新时代
从传播实践的角度看,语境是个动态的层级装置,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作用。20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言学家J. R. Martin博士提出了语境层次模式。笔者将他的语境层次论图示如下:
在这个层级装置中,语域(即情景语境)是语言之外制约语言符号意义生成的第一层语境,也是最容易捕捉到的传播情境要素。我国学者钟锟茂把语境分成“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进行更下位的分类。根据他的研究,情景语境是位于语言之外的第一级非语言语境。从言内语境到言外语境,语境由稳定性向动态性、由外显型向内隐性、由制约性向生成性过渡:
(平面媒体)
标题、叙述内容、图示、信息源、词内含的价值观,等
专业规则
意见是否平衡
措辞是否中性
是否存在偏见
第二层
意义表达和“迷思”预设
第三层
意识形态
统治的
就第一层次而言,ColinRobson指出,分析新闻文本时必须考虑如下文本因素:关于该话题的报道篇数、报道篇幅、标题大小、同一版面上报道的篇数、图片的数量和种类、该报道的版面位置以及在报刊上的整体位置,等等。Robson还建议进行内容分析时(content analysis)应该考虑如下因素。显然,这些分析要点与J. Fiske和J. Hartly所关注的内容基本吻合。
语言绝非透明的媒介,而是干预社会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控制公众思想与行为的有效手段。所以,文本的制作者总是竭力追求同质性的意义解释,努力避免受众对传播者的意义颠覆,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合理设置语境。不同性质的文本,其语境界限的清晰度不同。我们把那些语境边界模糊的称为开放式语境,而把那些语境边界相对清晰的称为封闭式语境。语境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但至于话语场合的哪些因素能够进入心智空间成为语境要素,耶夫•维索尔伦认为必须考虑三种现象:一是位于传者和受者交汇处的“视野线”,它把“那些作为语境适应对象的要素范围之间的边界进行切分”;二是传播主体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对语境进行心智调控;三是传受双方以协商方式使语境边界清晰起来的语境化过程。J.J. Gumperz发明了“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 cue)这个术语来指涉那些在特定场景中用于帮助理解文本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语言符号,这些“提示”都需要精心设计。W·伊瑟尔则用“文本的召唤结构”来解释如何实现阅读的可能性。他认为,文本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点的纲式化结构,文本的句子结构与其意向性关联物之间也呈现出非连续性(即“空缺”),这些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上述理论都在试图分析在编码过程中如何设计、调控语境以获取预期的传播效果。由于文本对受众的影响有大小和方向两个纬度,所以我们认为,构建跨学科的“传播力学”来系统阐释文本的影响力应该是相关学科同仁努力的一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是传播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对语境的系统研究却是由语言学家完成的。功能语言学着重研究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社会语境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 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语境即语域(register),用来描述话语的即时情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有语场(field of discourse,即话语范围)、语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话语方式)和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即话语基调)三个主要变项。话语范围指言语交际过程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话语方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即“讲话”和“写作”两种方式;话语基调指的是传播主体的地位、身份和相互关系。文化语境即语类(genre),指某文化社区的成员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由此可见,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情境”正是传播学关注的“传播情境”,都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制约文本的意义生成、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的集合。
一、从传播者主体到接受者主体的转变
在传统的文本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传播者处于中心位置,文本的意义生成主要取决于编码者对文本的意义预设,传播学上的“魔弹论”(Bullet Theory)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但是,传播学上“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与文艺学上“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理论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文本分析的方向。新的理论认为,传播者无法单方面决定文本的意义,接收者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因此,西方有些文论学家把印成书的作品称为“第一文本”,认为它只是文艺制品,不是审美对象;而把经过阅读后、与读者发生关系的作品称为“第二文本”,认为这才是审美对象。
如果说文本是不可读的、文本的意义是不可知的,那么传播者创作文本的价值何在?从传播过程看,文本的意义建构事实上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中合作完成的。这一观点是对传播者中心论和接受者中心论的折中。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就认为,文学作品由文本和读者两极构成。文学作品既不同于阅读前的文本,又不同于在阅读中的文本的实现,它在文本和阅读之间。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看,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随意阐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收者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势必受到文本与语境两个方面的制约。
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文本解读的研究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受众对文本的能动性被无限制地夸大了,进而导致了文本不可读的怪论。譬如美国文学批评家保尔·德·曼提出了一种文本意义不可确定的解构主义文本观。他认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阅读;文学史研究,就不应把文学文本当作有永恒不变的确定意义的课题加以阐释,“文学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指称意义可以被完全破译出来的明确的单元被人们接受”。德·曼还把他的结构理论推广到非文学的各种文本中,认为即使是哲学、政治、法律等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的文本,也具有自我解构因素并导致最终不可阅读。无独有偶,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异延行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能指之间无止境的意义转换、播散、异延而不断产生与消失的,所以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符号学的奠基人罗兰·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更是“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意义”,他甚至提出了“作者已死”的概念。
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
周永秀1,毕研韬2
(1.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271012;2.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文本的意义生成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受文本和语境两大因素的制约。语境能够影响文本意义生成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符号;语境;新闻文本;文本意义
二、语境的定义与分类
语境(context)传统上是指语言符号的使用环境,后来泛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发挥作用时的境况。从不同的视角考察,语言学上常用二分法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社会语境)、动态语境/静态语境、宏观语境/微观语境、直接语境/间接语境、明语境/晦语境、共时语境/历时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等等。语言学上的“语境”与传播学上的“传播情境”十分接近。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狭义上,传播情境包括传播场景(时间、地点、何人在场,等)、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的特征、传播行为发生的“背景”等。广义上,传播情境还包括传播主体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语言绝非透明的媒介,而是干预社会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控制公众思想与行为的有效手段。所以,文本的制作者总是竭力追求同质性的意义解释,努力避免受众对传播者的意义颠覆,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合理设置语境。不同性质的文本,其语境界限的清晰度不同。我们把那些语境边界模糊的称为开放式语境,而把那些语境边界相对清晰的称为封闭式语境。语境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但至于话语场合的哪些因素能够进入心智空间成为语境要素,耶夫•维索尔伦认为必须考虑三种现象:一是位于传者和受者交汇处的“视野线”,它把“那些作为语境适应对象的要素范围之间的边界进行切分”;二是传播主体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对语境进行心智调控;三是传受双方以协商方式使语境边界清晰起来的语境化过程。J.J. Gumperz发明了“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 cue)这个术语来指涉那些在特定场景中用于帮助理解文本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语言符号,这些“提示”都需要精心设计。W·伊瑟尔则用“文本的召唤结构”来解释如何实现阅读的可能性。他认为,文本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点的纲式化结构,文本的句子结构与其意向性关联物之间也呈现出非连续性(即“空缺”),这些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上述理论都在试图分析在编码过程中如何设计、调控语境以获取预期的传播效果。由于文本对受众的影响有大小和方向两个纬度,所以我们认为,构建跨学科的“传播力学”来系统阐释文本的影响力应该是相关学科同仁努力的一个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