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十大切入点之一:切题
作文如何切题

• 【范文赏析】
• 生存状恋 • 魏明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国家的GDP蒸蒸目上,当城市日趋繁荣,我们 真的过得好吗? 我说不准。 看一看被寄予厚望的80后们,他们的生存状态 让我乐观不起来。“让心灵去旅游,尽管身体还在 城市里还房贷。”房子,没错,这便是压在80后肩 上的第一块大石头。房价永远都是捉弄人的,它可 以毫无遮拦地暴涨,也可以羞答答地下跌,但结果 永远是你买不起。很多80后毕业后即便找到了不错
• 【文题回放】 • 人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活法。你或你熟悉的人有着怎样的生 存状态?你认为怎样的生存状态才是有意义、 有价值的?你对生存状态有什么体验和思考?
•
请以“生存状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 【写作指津】 • 题目“生存状态”较为抽象,一般考生 难以将它落到实处。作文引导语中虽然有相 关阐述,但“人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一句多少有些玩 “悬浮”,并未明确什么是“生存状态”。 因此,第一步的审题特别重要,考生要根据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生存状态” 一词进行具体的思考。“生存状态”是个偏 正短语,是指人或事物在生存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形态。
•
• • • •
• 生存状态 • 贾杰 爷爷生前是个老中医,他总爱说:药如人生,每 一味中药便对应一种生存状态。 • 藿香 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解表降暑,但性烈 味辛,不宜经常服用。 妈妈的生存状态便如同一味藿香。 妈妈性格急躁,做事总是风风火火,脚跟不着地, 唯恐比别人慢半拍。 她是一个普通公司的普通职员,薪水虽然不高, 但却经常加班,每天朝五晚九,忙里忙外。起初,闲 不下来的妈妈,还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充实,也合乎 她的个性。可渐渐地,她越来越承受不住工作的压力, 整个人比以往憔悴了许多。
作文结尾点题如何切题

作文结尾点题如何切题、醒目、明朗考场作文,善点题和从不点题的,会有很大的得分差距。
学会点题,首先要审题,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限定性词语和关键词,只有在审好题的前提下才能写出或立意严谨或情感真挚的文章,高考作文应尽量写得醒目、明朗。
而点题是使作文醒目、明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从性质上分,点题有明点和暗点两种。
所谓“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譬如2007广东题《传递》。
有考生写《薪尽火传》一文,开始那几句:“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薪尽火传的意思。
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这里直接点明“薪尽火传”四字的深刻含义。
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
譬如2007福建题《季节》有考生在作文中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殷殷期待,彰显脱俗大气。
文中说:“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就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天,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
”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说明了作者扣紧“季节”的意旨。
从形式上分,点题有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四种方式。
篇首点题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
如2007广东题《传递》,有考生写《爱在家中传》一文,就是在文首点明了“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
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
”开宗明义,点明“家”、“爱”、“传递”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篇中点题也是一种作文常用的点题方法。
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如广东一考生在《传递中发展》一文中写奥运精神时这样写:“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科学体系。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切题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切题近年来,为了在中考作文中真实考查考生在语言方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纷纷降低了审题的门槛,引得一片叫好之声。
但是,降低审题障碍并非不要审题,扣题意识,实际情况是,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评价一篇作文的优劣,最基本、最关键的标准就是切题!所谓“切题”有如下两层含义:其一是能扣住题目限定的范围行文。
如这几年的话题作文题,绝大多数均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此外还有诸如“只能写记叙文”等文体限定。
这是浅层次的切题要求。
其二是能扣住题目的深层含义,切中题旨。
这往往要求文章内容能够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关键词语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的隐含意义等。
这属于深层次的要求,例如2006年考考辽宁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肩膀》为题,题旨便明显倾向于“肩膀”的比喻义,考场作文要想得到高分,就要做到紧扣题目的深层含义。
(一)准确审题。
即对作文中有关材料、关键词、提示语等进行细心的审查分析明确要求。
1.仔细审读作文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暗示或倾向。
如200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即紧扣题目中的关健词“三”字拟题。
作文材料中提示道:“这些词语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便是明确告诉考生,随随便便选一个带“三”的词语是行不通的。
2.仔细审读提示语句,明确题材范围。
3.仔细审读关键词语的含义,深入思考题目的命题趋向。
例如2006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关键词是“符号”,指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待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
可见这个命题涉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范畴。
4.仔细审读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明确主次从属因果逻辑。
例如2006年江苏卷以“人与路”为题,就应该审读出“人”与“路”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样立意就能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哲理层面上来了。
5.仔细审读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二)精妙表述。
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记叙文如何切题 扣题 点题 (附:典文例析)

高考作文写作指津:记叙文如何切题扣题点题(附:典文例析)【典文示例】老杨小胡面店清晨,老杨面店刚开门,一阵清香便从店里传了出来,这是胡“师傅”又在“训练”了。
胡“师傅”自然姓胡,“师傅”之称却透着客气:一个连油盐酱醋都调不好味的人,怎么能称得上师傅?大概是他这未来接班人的地位谁也动摇不了,故也勉强算得上“师傅”。
今天来吃面的客人挺多。
“快快快!”老杨忙得四脚朝天,小胡便在一旁给他打下手。
“喂喂,油多了!”“这汤咸死了,你放了多少盐!”老楊的责怪声响彻厨房,小胡也只得在一旁任凭老杨数落。
有老杨这个“老面匠”在,生意虽然不成问题,但徒弟终究成不了气候。
老杨有些着急。
这天顾客不如往常那么多。
烧好了水,洗好了锅,老杨正准备给徒弟“上上课”,却瞥见小胡在一旁剪起了纸。
老杨窝着一肚子火:“干吗呢!还不快来擀面,你这个样子,边都没摸到!”小胡颇有些郁闷,对着老杨撇撇嘴,似乎想说什么,但终究咽了下去。
然而,没来由地,店里的顾客渐渐不如以前多了。
老杨疑心是徒弟的表现坏了大事。
他拉住客人,问:“面不好吃吗?”“没有,但吃起来总觉得怪怪的,有点不舒服。
”客人回答道。
“哪里不舒服?”老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胡在一旁偷笑:“这条街改造了,最近焕然一新,只有我们店铺还是老样子。
屋子漆成灰色,桌椅又那么挤,这么压抑,肯定不舒服呀!多增点色彩就行了。
”他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剪纸画贴在墙上,“还有厨房的窗户,正对着桌椅,烟气都冲到脸上来了,客人不呛才怪。
”老杨看着小胡手里精巧的手工,再看看厨房的调料罐和大锅,若有所思:“行!就按你说的办吧。
”朴素的老面,要配上青花瓷的碗,素净又优雅;店里的桌子减了三四张,为的是不拥挤又便于清扫;厨房换上了整面的玻璃墙,食客可以看到食材和做工。
真别说,这屋子经小胡一改造,立马有模有样了。
这还不够,这天早上,老杨和面的时候冷不丁发现旁边多了一台摄像机,小胡说要把视频发到网上去。
没过多久,老杨发现来店里的小年轻多了,他们说是来“打卡”网红店的,吃完都说这小店其貌不扬却不负盛名。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切“入”-作文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切“入”
二、切"入"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
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与众不同,
写出自己的个性,"切入"角度很关键。
"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
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千万不要大进大出,泛泛而谈。
上题中的"共享生命",就可以采用设问法来选一个角度,什么叫"共享"?怎样"共享"?如"交换"这个题目可以采用切割的方法来选一个角度:
1.从交换的价值上,可对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议论。
2.从交换的形式上,可记叙一次有意义的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
3.从交换的性质看,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等。
4.从交换的对象看,有高层次的思想、学术的交换,爱心的交换,生命的交换,也有普通平常的交换等。
作文 切题 扣题 点题

作文切题扣题点题“切题”:内容切合题意。
切题是作文的生命线,检验切题的要义:(1)提纲;(2)材料中考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据此,阅卷老师给予各类作文不同等级的分数【文题示例】1.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清楚,600字左右。
【例文1】感悟夕阳(三类文)日子似乎平平淡淡地走(“走”与“日子”搭配不当,改为“过”较恰当),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又到了星期五——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
以往的星期五,真是快乐。
这种快乐,从初一到初三,我过了很多次。
(概述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说以往的星期五快乐,暗示文章要写的星期五不快乐。
但是,概述内容太杂,用笔太多。
)那一天,手拿着一张令我汗颜的化学试卷,看着叫人难堪的76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啊),我伤心极了。
(点明了事情的起因。
)想到自己的理想,想到父母和老师对我寄予的殷切期望,我心如刀绞。
我无力地趴在桌上,动都不想动一下。
我本来是想再反思一会儿,劳动委员却说要拖地,把我赶出了教室。
(你看,这个句子里,前边以“我”为陈述对象,后边以“劳动委员”为陈述对象,不统一,影响语言的流畅性。
)来到走廊,我又趴在了栏杆上。
(两次用“趴”字,都很形象,符合特定场合人物的心理。
)我不断地责问自己:“嗐,我为什么如此粗心大意?为什么呀?这么低的分数,叫我怎么见人呢?!”我的泪都流了好多了。
我真希望有哪位好心的人能送给我一颗“后悔药”,让我重新再考一次。
(“重新”和“再”连用,重复。
)这时,我想望望自己平日非常喜爱的蓝天。
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的切入技巧课件 新课标 人教

有没有特别的方法使切入做到——取材集中,主旨鲜明,结构严谨呢?
第三步,讲究切题技巧 (赏析范文《记号》《劝》)
第三步,讲究切题技巧(赏析范文《记号》《劝》) 推介两种有效的切题技巧: ①一字立骨法:以一个字(词)—“物”作为全文立言之本,作为全文间架结构的枢纽,使其成为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文眼,以定向取材,彰显主旨。这是巧妙构思文章深化主题鲜明形象的写作技巧 。 ②片言居要法:把文章中重要的话放在文章关键的地方(如开头或结尾或过渡,以独立句形式且反复出现 ),使其成为全文中警策动人的句子 。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例说
好处: 让恰当的具体的个体“问题”带动切入,启动思路,启发思想,让写作过程变成“解证”问题的过程。例如: ①“我对问题的看法态度是什么?” ②“准备用什么材料表现(解答)?” ③“准备用怎样的形式手法表现?”
话题:以“情”为话题作文。 我的“问题” : ①如何看待感情——如何看待亲情? ②真情何在?③商业社会里,情为何物?
第四步,掌握几种切入技巧(资料)
话题切入技巧训练(3)
根据所强调的“添加修饰语切入法”和所介绍的几种切入技巧,掌握其中一两种切入方法,为下面的话题拟写一个切合话题且又属于“我自己的”、有特色的的文章开头。 话题1:情 话题2:土节与洋节 话题3:装饰与本色
小结:不断给自己的“问题”加修饰语,从而使要写的内容更清晰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角度, 一点关注,一种结构,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富有特色。
下列文章开头切入例子,它 们是否“切”得理想,不好在哪?
例1、(以“距离”为话题)世间的距离有多种,有空间距离,有心灵距离,有时间距离……每一种距离的含义不同,给人的启发也不同…… 例2、(以“人生之美 ”为话题)在《老人与海》中,有人赞美老人的勇敢…有人赞美老人的顽强…有人赞美老人的坚韧…有人赞美老人的梦…(首段共220多字)
高考语文热点切入作文训练之素材推荐+命题示范专题21凤头豹尾(打造高考作文高分首尾段)

微写作凤头豹尾(打造高考作文高分首尾段)第一部分:打造凤头首段中心任务鲜明、正面地提出中心论点。
为了强调论点,可以让论点另起一行单独成段。
段落上可以是一段,可以是两段,但字数应控制在一百字左右。
首段三原则1.开头要快——精炼作文开头要快,就是语言精炼不拖沓。
字数限制在150字以内,一般3.4句话足矣,最多不要超过5句话。
2.开头要准——切题开头和题目互相契合,切中题旨: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立意必须交代明确。
形式上要相符,语言风格要一致:如标题是化用诗句,开头也要注意语言的古朴典雅,不要太现代化;如标题是奋发向上,开头也要注意语言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3.开头要狠——共鸣引用的金句名言或排比句式,要能就势提出呼号、观点、感叹、质疑,营造气势,让阅卷老师有确实如此之感。
这一点是提分利器,开头若能激发共鸣,好处多多。
开头做到快狠准,命中靶心,不仅给全篇定下基调,也让老师印象分满满。
首段组短段方式直接式组段公式:概述材料+精辟分析+亮明观点。
第一层:摘引材料关键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层:精炼概括材料核心内容,于核心处立意。
第三层:从材料涉及的关键角度切入,提出自己的看法。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唐代诗人王湾名句。
诗句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诗句在描绘大江日出的壮美意境中,形象地昭示出新、旧事物更替的客观辩证之理。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告别“旧”我,迎接“新”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诗句形象地昭示出新、旧事物更替的道理:只有告别旧事物,才能迎来新事物。
人生亦如此,只有告别“旧”我,才能迎接“新”生。
类比式(起兴式)组段公式:自然界中的例子+作者观点第一层:先举一个自然界中的例子第二层:根据相似性表明观点《握紧初心,笑迎阳光》蝴蝶带着无色的翅膀破茧而出,以翼为光屏,在阳光沐浴下,获得色彩斑斓的华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作文十大切入点之一:切题技法指津“切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个要求。
考场作文只有在切题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评判。
由此可见,切题是考场作文的生命线。
作为高考作文试题,从内容上看,其会切合时代热点,但往往又不会直接表述;从形式上看,一般会延续以往风格,但又不会一成不变;从难度上看,不会设置太大的审题障碍,但又会体现出测试的梯度。
这些都是考场作文的基本特点。
只有切合题意,写出的作文才有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切题呢?一、审读题目时要把握重点很多高考作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角度等都进行了限制。
考生只有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获得高分。
由此看来,那些只注重形式与语言,却忽视对题目内涵挖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文题出现在考生面前的时候,考生既要考虑它属于哪种命题,又要分析文题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文题隐含的条件与限制。
如果忽视了命题的限制,理解题意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写出的文章就难以切合题意了。
二、审读材料时要找准角度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高考命题,其所提供的材料都会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
因此,理解这种隐含信息尤其重要。
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是“我的时间”,写作的落脚点是“时间”,而且是“具体时间”。
它可以是“物理时间”,也可以是“人生时间”,但考生行文时必须强调“我”的存在。
即使是写他人,也是由“我”而引发的,侧重于“我”的思考和参与。
考生如果在审题时忽视了这种限制,就必然导致文章的偏题离题。
三、行文写作要锁定题意要让所写的内容切合题意,考生还要学会在行文之中处处切题。
而在行文中切题的方法就是紧扣中心,时时点题。
点题的方法主要有:1.字面重复点题法。
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就会达到突出中心、切合主旨的目的。
2.似曾相识点题法。
在行文过程中,相似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不变的是基调,变化的是细节,不断强化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以丰富生动的感受。
表现在形式上,考生在作文中要多处反复点题,点题的形式每次都要有所变化,避免字面重复点题法的生硬,变刻意点题为自然点题。
这样会显得机智灵活,而且主旨突出,立意鲜明。
3.浓墨重彩点题法。
避免前文点题的不足,在结尾以一段或几段文字点题,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多方面反复强调的力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
误区警报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或审题不准,立意和行文不能切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考场作文出现了致命的失误。
从高考作文现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误解而离题。
考生或者对题目的含意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做整体,只紧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会导致文章偏题离题。
以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作文题“时间在流逝”为例,不少考生误解了题目含意,写成“家乡在变化”“思想在成熟”等。
此类文章写得再好,也不符合要求。
2.因随意而脱轨。
考生没有紧扣题目、紧扣中心写作的意识,想到哪儿就顺势写到哪儿,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出现离题的现象。
以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为例,文题要求考生针对“中国崛起”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是不少考生背离客观实际,以所见到的一些阴暗现象,大谈中国改革开放的弊端,随意否定中国的崛起,结果偏离了题意。
3.因忽视而偏离题意。
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者话题,无视导语的限制,这也是造成离题的一个原因。
以201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为例,文题要求“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但是不少考生由于忽视了“至少选择两种”这个限制,只选择了一种镜子来写,导致文章偏离了题意。
范文指引时间在流逝安徽一考生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耐不住性子,在草丛中,融化成了一滴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
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是啊,还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连绵不断地诠释时间,又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在宇宙间变换自如?不可捉摸的时间,人们无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来形容了。
于是就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北雁南飞时,我们知道了季节的更替;从青丝到白发,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
“少年不识愁滋味”,大多是因为对时间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当少年不再,便有了衣带日已宽,岁月忽已晚的悔恨。
所以有许多憾事与时间有关,如在某个时间段,爱没说出口,他与她便成了陌路;如在流逝的时间中,孝未尽,双亲却已不在。
时间给予每个人的都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可不同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迥然不同。
有的人说自己的时间太多,多得整把抛撒也无所谓,于是在灯红酒绿里泡着,在纸醉金迷中躺着,在“桌上长城”边坐着。
就这样,时间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消逝了,在赌桌边输尽了。
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相信“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季节已经轮回,今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
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拓展。
钱学森,这位科学界泰斗,一生不题字,不参加宴请,不出席鉴定会。
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
是啊,人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珍惜时间。
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就在生命体里注入了价值的内核。
等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人们会说,他的一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想当年辛弃疾报国无门,叹时间流逝,尽管将“栏杆拍遍”,也无人知晓其“登临意”。
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词句。
真是英雄泪洒吴钩,岁月不堪回首。
时间在流逝。
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
因为雪不是去年的雪,春也不是去年的春。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最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有一朵。
借鉴技巧本文值得考生借鉴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1.审题准确,切合题意。
题目的要求是“时间在流逝”,作者紧扣这一主旨来立意,没有丝毫的偏颇。
2.联想丰富,行文流畅。
文章开篇联想自然,引出光阴流转,时间飞逝这一中心,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展开纵向联想,先联想到“逝者如斯夫”的千古长叹,随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荒废时间,再联想到钱学森充实的一生以及辛弃疾对于时间的无奈悲吟,让读者仿佛行走在时间的长廊中,穿越时空,纵横古今。
3.行文扣题,主旨鲜明。
综观全文,不难看出,作者紧紧抓住“时间在流逝”这一中心不放,展开联想的翅膀,纵横古今,跨越不同领域,既有对自然的感慨,又有名人的长叹,还有对现实的遗憾等。
新题演练请以“后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后劲”是一个名词,其本义为显露较慢的作用或力量,如“这酒后劲大”;也指用在后一阶段的力量,如“他后劲足,冲刺时超过了所有对手”。
考生若选择写议论文,可分别列出以下分论点:就“是什么”的角度,可提出分论点:后劲是坚强意志的体现,后劲是平稳心态的折射,后劲是积蓄能量的爆发。
也可诠释为:后劲是后来居上的力量,后劲是永不言败的信念,后劲是永不屈服的意志。
就“为什么”的角度,论述后劲的作用,可提出分论点:有后劲,才能厚积薄发;有后劲,才能后来居上;有后劲,才能赢得胜利。
就“怎样做”的角度,可提出分论点:反复锻炼,不断积累,使后劲有力地发挥;汲取知识,丰富内涵,使后劲有力地爆发;坚持不懈,永不言弃,使后劲有质的保障。
考生若选择写记叙文,可以写后劲的来源,如后劲,源于朋友真诚的祝福;后劲,源于同伴坚定的支持;后劲,源于自身不灭的信念。
也可记叙一件事情,如登山、长跑等。
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后劲的作用。
佳作示例后劲□景闪闪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能到达险远之地饱览胜景的人,必然是有后劲的人。
所谓后劲,就是别人放弃了,你仍继续;别人后期无力之时,你却能“再而不衰,三而不竭”。
怎样才能做到有后劲呢?王安石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要想到达人之所罕至的地方,必须具备力与志。
有力,是指有强大实力。
体力不足的人当然不能攀登险峰,领略风光;锻炼不足的人也不能完成马拉松的全部赛程。
有志,是指有坚定志向,对目标执著追求。
半途而废,轻言放弃,当然不是有后劲的表现。
我们看长跑运动,胜利总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所谓大器晚成,如果在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已经泄气放弃,那就不会有终成大器之日。
力与志,都兼备,就可以称做有后劲。
这就好比已经面临最后冲刺的我们,能否取得理想成绩,就在于我们本身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有没有强大的实力。
而有志者,事竟成,志向往往激发出强大的力量。
邓亚萍的个子并不适合打乒乓球,但她通过自身刻苦的训练最终后来居上,成为奥运冠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马能走完长途,往往是因为身虽老而志弥坚。
虽然老马的力气可能有所不足,但因志向坚定,所以一步步走到了目的地。
因此,认准目标,不懈怠,不放弃,就是后劲的来源。
在失意时不放弃,在成功时不自满,才会拥有后劲。
贝利说,他最满意的入球,永远是下一个。
如果邓亚萍满足于自己世界冠军的成就,就此停步,就不会从ABC学起,入读剑桥,更不会有现在投身政界,任职《人民日报》社高管的人生转型。
正是由于邓亚萍对人生有着不懈的追求,她才有后劲创造人生又一个新的高峰。
对于高三的我们来讲,长跑已进入后段路程。
如何在后面的阶段爆发出更大的力量,再创辉煌或者是实现惊天逆转,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坚定信念,拥有比以往更坚忍的精神,更顽强的意志,积蓄更多的能量,不悲观,不骄傲。
最美的微笑总是出现在最后,相信我们都是笑到最后的人。
点评文章语句流畅,富有力度,说理论证,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既不拖泥带水,又能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