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导学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导学设计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设计
学案说明:
为学生提供学案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呈现层次:前置性呈现、过程中呈现、巩固性呈现。
1、前置性呈现——正式上课之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完成。
主要是准备、搜集、查阅、积累等。
2、过程中呈现——新知导学过程中适时呈现给学生,辅助学生学习使用的资源(文本、音频、视频、实物等),文本内容较多的要提前做好安排,制作成课件或写到小黑板或制成纸质学案上。
3、巩固性呈现——提前做好安排,制作成课件或写到小黑板或纸质学案上。
无论哪种方式呈现,对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都要给予学法指导,用一定的形式引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比如上面“实践作业”题的两点要求。
如果是某一具体题型,则一般由以下三个步骤引领,即:第一步:“题型是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辐射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进行对号入座。
第二步:结合设问,分清限定项和指向,进行答案有效对接。
第三步:结合设问的限定项和指向,准确作答,即对点。
基本思路见“巩固提升”右边的文本框里面。
4、如果自主学习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优先呈现,也可以用小黑板,必要时制成纸质文本。
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学生学习。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主备人:学科审核人:教研组长:年级主任: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晏如、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词语。
2、感受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乐观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格和情趣,理解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体会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志。
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三十九岁时,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不久解职而归。
终年63岁。
预习案:1、给下列字注音:戚()觞()汲()嗜()辄()吝()箪()黔()俦()晏()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号焉()()..其姓字()因以为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性嗜.酒()....()每有会意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也()..()箪瓢屡.空()晏如颇.示己志()以此自终.()不戚戚..于富贵()..于贫贱()不汲汲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3、解释下列句子: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④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5、五柳先生性格有什么特点?6、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训练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亦不祥.其姓字()②性嗜.酒()③辄.尽()④亲旧.知其如此()⑤每有会意..()⑥或置.酒而招之()⑦颇示己志.()2、用原文内容填空:①写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字,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世称,有《》传世。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
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自主学习(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22五柳先生传优秀导学案

兹假设俦乎欤
衔觞
我的生字词
2.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诵读流利,,到达文言文诵读的抑扬顿挫。
〔队员相互听读〕
3.有节奏、有理解、有韵味动听地读。
〔划出个别句子的朗读节奏〕
4.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先梳理字词,再逐句翻译全文。
〔遇到疑难请即时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具体步骤:诵读文句——文中标注关键词,明晓其意义——标注疑难处——交流理解——准确翻译全句
提示: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答复,真实的表达即可
展示单元三
内容: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否认句,找出来,为什么这样写?〔个性答复〕
展示单元四
内容:交流上节课学案中的“重点摘记、知识生成〞内容
※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说说你的个性化理解。
※创新写作
用流畅的语言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
※主题感悟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自传,文章从
内容学法 达成目标
合 作 探 究
内容形式 质疑解惑
展 示 提 升
内容方式 引导点拨
知 识 生 成
成果整理 延伸创新
朗读
文本
感知
内容
内容: 集体朗诵课文两遍
学法: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完成任务。自我思考:
1.组长检查“重点摘记〞内容,搜集本组疑难问题共同研究。解决不了的寻求支持。
2.在五分钟内小组比赛背诵第一自然段。。
疑难问题组长搜集,向老师提出,共同探究解决。
重点交流:
思考: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否认句,找出来,为什么这样写?〔个性答复
抽签:明确展示内容,确定展示方案,个人组内展示预演。组长带着队员做好预展,任务分配科学合理,让每位队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时机。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是唐代文学杰出代表之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陈子昂所撰写的一篇散文。
本篇文章在描写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才华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具有的博学多才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五柳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高尚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感知阅读内容、思考文本主题、理解文本内涵、文本创新研究。
一、感知阅读内容1、阅读课文,了解文中主人公五柳先生的生平和才华。
2、分析文中五柳先生的代表性事迹和言行。
3、了解作者陈子昂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4、掌握课文的文体特点和语言表现形式。
二、思考文本主题1、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和意义。
2、思考五柳先生的性格和特点,为何能被作者如此荐举?3、五柳先生的学问和才华为何能在文中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4、通过对五柳先生的事迹和言行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对五柳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理解文本内涵1、分析“柳下惠”的故事和“五经注”等内容在本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先生”一词的含义和特点,分析其与现代人们认知中的“教授”“学者”的异同点。
3、理解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段,如引用古代典故、旁征博引、比兴等。
4、通过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四、文本创新研究1、对比现代学者和五柳先生的学识和阅历,思考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启迪和影响。
2、挖掘古典文学中的知识精华,进行文化深度挖掘和重构,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3、通过文本的创新研究,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形式的热爱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总之,《五柳先生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深入理解和研究本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古代文学经典。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五柳先生传》一文塑造了一个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的真实的陶渊明。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回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五、与作者对话,走进一种境界。
1、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评价)六、拓展迁移(一)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七、达标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2、翻译(1)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 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五柳先生传》教师用导学案

语文八年(下)《五柳先生传》导学案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
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理解: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共3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认知生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2.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
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
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环堵萧然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⑦以乐其志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教师强调重点语句的翻译,学生快快速记忆。
4.研讨与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5.归纳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4、熟读、背诵课文。
二、知识链接: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
”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
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展拓文章的境界。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 )酒辄 )尽吝( )情短褐( )
箪( )食汲汲( ) 俦( ) 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⑾赞曰
3.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义:,今义: )
每有会意(古义:,今义: )
造饮辄醉(古义:,今义: )
4、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
欤?”
5、翻译:
第一课时
一、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按提示用原文填空。
(1)、读“ ”,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或淡泊宁静的五柳先生。
(2)、读“ ”,我们看到一个恬淡自足的五柳先生。
(3)、读“ ”,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或胸襟开阔,意存高远五柳先生。
(4)、读“ ”,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或开朗乐观的五柳先生。
(5)、读“ ”,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 ”,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
志趣:
生活:
形象:
4、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5、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6、“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7、“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8、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归纳本文特点
1、归纳中心
本文借给自己写自传,从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2、写作特点 (教师总结,延伸讲解)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表现其思想性格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
“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总结: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对读书——对做客——
对家境——对著文——
对得失——对贫富——
二、自主练习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②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
⑤衔觞赋诗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⑧ 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_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
然: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三、阅读延伸
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0.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