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满中医诊疗方案
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

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它以治疗腹满胀重、消化不良为主要目的。
该方剂的药物配伍及组成非常讲究,其中包含了君臣佐使药,这些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疗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厚朴三物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
其中,厚朴为君药,其性味辛温,归入脾、胃经,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腹满胀重的症状。
大黄为臣药,其性味苦寒,归入肝、胆经,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大黄能够减轻胃肠道内的积滞,帮助排除体内废物,从而减轻腹部不适感。
芒硝和木香为佐药,它们的性味辛温,归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食滞、行气化湿的功效。
它们能够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帮助消化食物,减轻腹部胀满感。
厚朴三物汤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十分合理,君臣佐使药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着治疗腹满胀重的作用。
这种药物组合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减轻腹部胀满感。
同时,它还能够疏通肠道,促进排便,缓解便秘问题。
通过调理脾胃和肠道功能,厚朴三物汤方剂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消化系统,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在临床应用中,厚朴三物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满胀重等症状。
根据八纲辩证,该方剂适用于脾胃气滞、湿阻脾胃的证候。
在六经辩证医理中,厚朴三物汤方剂则适用于太阳、少阳、厥阴经的湿热病证。
无论是从八纲辩证还是六经辩证的角度来看,厚朴三物汤方剂都能够对应相应的病症,发挥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非常重要。
在厚朴三物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减轻腹部胀满感。
该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治疗腹满胀重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脘腹胀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 150 毫升(ml)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1 症状概述是指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有时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积气、腹腔内积液、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并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或者是腹内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
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2 病因病机形成胀满的原因很多,有因湿热挟痰,或饮食阻滞,或脾胃虚弱,或七情不和,气机阻滞,或误下伤中,或暴怒忧郁,或痰气搏结,都能形成本病。
脏腑感受外邪,或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是导致脘腹胀满的重要原因,早在《灵枢胀论篇》有过详细的论述:“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冬日重感于寒,则食泻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
说明胃肠功能失调,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胀满。
关于胀满的机制,有两点认识相同:(1)基本病机为邪结中焦,气机升降阻隔阻滞,痞塞不通。
(2)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按之濡软,外无胀满形迹;或不仅心下痞满闷塞感,外亦见有胀满之形。
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瘀血有关。
基本病机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气机痞塞,经络气血阻滞,胃液逐渐暗耗,导致其络脉瘀闭,日久可痰瘀互结搏而成积;临床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
3 主要症状(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经方辩证问诊单:患者:女,34岁发病时的典型症状:最初发病是15岁左右,开始是每日早上干呕,饮食正常。
后牙龈红肿萎缩,导致牙齿松动,每年两次洗牙,也没用。
前年自推腹后,好些,不是天天干呕了。
不舒服是从去年开始厉害。
空腹时,左侧腹部有声音,说不清楚是水还是气,烦躁,须放屁后,才好点。
吃饱后也放屁,舒服些。
大便溏稀一天一次,少。
.晚上9点后腹胀厉害,不得卧,用手压腹部全是水声,烦躁,睡不着,有时也吐(干呕),吃往下降的药,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时好时坏,自前十天咳嗽以来,腹部胀满厉害,感觉水很多的样子。
咳嗽吃过小青龙,不太管用。
也用过麻黄加石膏类的,也无效,有痰,稀,白,早上有点稠,不太想吃饭。
用手推腹时,膻中下和左脐旁有硬结。
身高1米55,体重不到40公斤,面黄暗,月经提前,少,稀。
现在目胀,有点肿。
晚上因腹胀睡不着时,小便数。
右胳膊和右腿上有白色块状皮肤病,痒。
平时怕冷不怕热。
不爱出汗。
大便,一日一次,便溏。
前几天,三天解了一次,就一点。
现正在服用的药:昨天服的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厚直、枳实、半夏、陈皮、干姜、细辛、五味、当归、白芍,服后无效。
又服中成药清肺的,好像也不太管用,后经咳嗽,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15岁左右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去年夏天发病的时辰:晚上饮:不爱喝水,喜热饮。
食:少,喜粥,厌油腻睡眠:不易入睡大便:湿,粘,腻,溏泻,便出不爽小便:晚上睡不着时,小便次数多月经:少,提前,黯暗,清稀白带:少,白,黄处方:大承气汤+小泻肺汤用药反馈:患者:先生,昨天吃后,感觉腹部胀感减少,水声也少了。
9:30分躺下,大约9:50左右就睡着了。
咳嗽醒一回,目眩了会,早上咳嗽会,痰好咳出。
以前四逆和泻心类得也吃过,没这么好的效果。
唉,同是学伤寒的,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学了挺长时间的,连个咳嗽都没治好,弄得老公笑,自己也没信心了。
中医治疗膨胀 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膨胀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引言: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
中医学认为,膨胀是由于气滞、湿滞、痰浊等原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治疗不同部位膨胀的一些常用疗法。
一、腹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艾灸:可以选择艾叶或艾条进行艾灸,通过燃烧艾叶或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腹部穴位,促进气机调畅,从而缓解腹部膨胀的症状。
2. 针灸: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腹部气机,改善腹部膨胀的情况。
3. 中药煎剂:可以使用一些功效较好的中药,如苍术、陈皮等,煎煮后饮用,有助于消除腹部湿气和气滞,缓解膨胀症状。
二、胃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等。
可以多食用消化性好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膨胀。
2. 胸腹按摩:可以用双手轻轻按摩胃部和胸腹部,帮助胃部气机调畅,缓解胃部膨胀的感觉。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胃气调理中药,如六君子汤、理气和胃丸等,有助于改善胃部膨胀的情况。
三、肠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
可以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木瓜等,帮助缓解肠部膨胀。
2. 腹部运动:可以进行适量的腹部运动,如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肠部气机流通,缓解肠部膨胀的症状。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调理肠胃气机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八正散等,有助于改善肠部膨胀的情况。
结论:中医治疗膨胀,针对不同部位膨胀,可以采用艾灸、针灸、中药煎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也是改善膨胀的重要手段。
病人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中医医师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1. 《中医诊断学》2. 《中医治疗学》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学[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
那么,腹胀怎么办?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处方
白术3两,厚朴(姜炒)3两,半夏(汤洗)3两,桂心3两,藿香3两,青皮3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脾虚风冷所伤,心腹胀满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动酸(疒斯),善怒,霍乱吐泻;或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三因》卷五。
腹胀的分类
一、气滞作胀
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
甚至吞酸等。
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
二、脾虚腹胀
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
治以健脾消胀、升清降浊。
三、血瘀腹胀
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
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
四、湿热腹胀
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恶臭、小便黄赤等。
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
另外还有脾胃虚寒腹胀、食积腹胀,临床辩证应分清气血虚实寒热,不能一见腹胀就理气,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上腹部鼓胀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上腹部鼓胀,中医称之为“腹胀”、“鼓胀”,是指患者自觉上腹部饱满、膨胀,甚至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
此病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治疗上腹部鼓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医理论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上腹部鼓胀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等。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瘀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瘀不行;湿阻中焦,运化失司,气机受阻,进而导致上腹部鼓胀。
2.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上腹部鼓胀以调和脾胃、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祛湿通络为原则。
三、诊断1. 主症(1)上腹部鼓胀,自觉饱满、膨胀,甚至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
(2)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
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四、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1)宜食易消化、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等。
(2)忌食油腻、辛辣、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治疗(1)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四君子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2)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湿阻中焦证治法: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平胃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4)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中脘、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艾灸等方法治疗。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足部等穴位,调理气血,改善症状。
(3)拔罐疗法:在腹部、背部、腰部等部位进行拔罐,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胀满。
五、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
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 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病症。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依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得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 III 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 主编,科学出版社,2023 年〕。
必需包括以下 2 项:〔1〕3 个月内至少每月有 3 天反复消灭腹胀感或肉眼可见得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得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病症消灭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举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举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与中。
推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腹满、腹胀【治病策略】1、辩证(1)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
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
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
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
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
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
此病夹杂,甚难为治。
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
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
(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2)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
(燥土疏木。
)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3)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
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
(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4)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5)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6)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7)曹颖甫:是胀满又不同也。
A、太阴寒湿,则腹中胀满。
B、虚气停阻,则腹中胀满。
C、水结膀胱,则少腹胀满。
D、宿食不化,则腹中胀满。
E、血结胞门,则少腹胀痛。
F、腹满一证,以时减为太阴虚寒,不减为阳明实热。
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此其易知者也。
2、治疗(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
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
湿停中脘,则食不下。
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
寒湿在下,故腹时痛。
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2)桂枝汤症或者感冒并腹满便秘,厚朴七物汤。
呕吐的加半夏。
(3)太阴之利,寒热皆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直径约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
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
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脾胃湿热证加内庭、曲池、丰隆。
脾虚湿阻证加脾俞、太白、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2~3个配穴,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用毫针进行中强刺激,脾虚湿阻证用毫针进行中弱刺激,留针10~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一次。
也可用电针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严格消毒,防止局部皮肤感染。
(2)选择舒适体位施针,避免在疲劳、饥饿状态下施针。
(3)全身性皮肤病患者不宜采用此法。
3.耳穴压豆治疗
主穴:脾、三焦、交感、皮质下、腹。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肝、胸、结节。
脾胃湿热证加胃、艇中、耳背脾。
脾虚湿阻证加肺、膀胱、小肠。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1~2个配穴,用王不留行豆贴压,行点压手法,中弱刺激,保留24小时。
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治疗前严格消毒,防止耳廓感染。
(2)耳廓冻伤或有炎症或病人在疲劳、饥饿状态时不宜用此法。
(3)治疗期间嘱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强刺激。
(4)夏季留针时间可适当缩短,防止过敏或感染。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适当活动,以散步、慢跑为主。
2.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食至七分饱即止,清淡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肉类、脂肪类、豆类及甜食食物摄入,避免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忌烟酒。
3.情志调摄: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一)评价标准
1.症状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2.腹围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2cm;
有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2cm;
无效:腹胀伴腹围无明显变化或腹胀伴腹围增加。
3.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显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有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无效:量表积分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增加。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方法
对腹胀、肠鸣、矢气、大便不调、纳差、嗳气6个主要症状从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所有症状两个维度的分数总和即为症状积分,评价时限为2周。
评分表参照胃肠症状评分(GSRS)法以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症状评分系统制定。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症状评分表
主要症状严重程度
0分=无症状
1分=空闲安静时可感觉到症状存在
2分=症状持续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3分=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4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
作,难以忍受发作频率
0分=没有
1分=1~4天/两周2分=5~8天/两周3分=9~12天/两周4分=(几乎)每天
腹胀
肠鸣
矢气
大便不调
纳差
嗳气
3.生活质量评定方法
本量表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制定,采用自评表方式
4.评价时点
(1)第0天——治疗前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2)第21天——治疗结束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