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2019年文档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

.................
厂
鳓黼魈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 的认识
回 王 红 丽
内容 摘 要 : 文章 以 宋代 笔 记 为 范 畴 ,研 究宋 人 对 唐 诗 的宏 观 认 识 。 首 先 ,对 “ 笔 记 ” 内 涵及 宋 代 笔 记 概 况
做 了考察。在 此基础上 ,研 究宋人对唐诗 的宏观认识。基本观 点概况如下 : ( 一) 宋人 对唐诗 的深刻体认和
肯 定 ,体 现 了一 种 集 体 无 意 识 的心 理 ; ( 二 ) 肯 定 唐 诗 意 正 、境 佳 、句 好 的 长 处 ; ( 三 ) 批 评 摒 弃 唐 诗 浅 俗 、粗 鄙 、 险 怪 、淫靡 的短 处 。 关 键 词 : 笔记 宏观认识 集体无意识 长处 短 处
唐 诗 在 我 国文 学 史 甚 至 是 文 化 史 上 ,都 堪 称 是 璀 璨 的 明 珠 。 对 处 于唐 代 之 后 的宋 人 而 言 ,面 对 如 此 耀 眼 的 明珠 ,必 然 有 自 己 的 体 认 和 观 点 。本 文 拟 以宋 代 笔 记为 研 究 范 畴 , 就 宋 人 对 唐 诗 的 宏观认识做一浅探 。 本 文 所 谓 笔 记 , 即是 指 由撰 著 者 随 意 记 录 而 非 刻 意 著 作 的 文 字 。 所 采 宋 代 笔 记 , 有 三 个 来
翰 林 郑 毅 夫 公 ,晚 年 诗 笔 飘 洒 清 放 ,几 不 落 笔 墨 畛 畦 ,间 人 李 、杜 深 格 。— — 文 莹 《 玉 壶 清 话》 文 莹 认 为 ,郑 毅 夫 晚 年 诗 歌 风 格 飘 洒 清 放 ,不 落 俗 套 ,有 的 作 品甚 至 还 有 李 白杜 甫 之 风 。 杨诚斋 : “ 老 夫 此 作 , 自谓 仿 佛李 太 白。 ” —— 罗 大 经 《 鹤 林 玉 露》 南 宋 中 兴 四大 诗 人 之 一 的 杨
从宋代笔记看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

I 中图分类号 lI0 . 【 2 62 文献标识码 lA 【 文章编号 l 10 -9 6 (0 10 -0 7 —0 0 8 7 4 2 1) 5 0 1 6
宋 代是笔记发展 的重要时期 。所谓笔记 , 指撰 著者 随 笔记录 而非 刻意著 作 的文字 。笔记涉 及 的 内容 , 正像唐 李肇 《 国史补序 》 云 :纪事实 、 所 “ 探物 理 、 疑 惑、 辩 示劝戒 、 风俗 、 谈笑 。 笔者所 见宋 采 助 ” 代笔 记 , 2 1 , 共 5 种 涉及 有宋一代 政治经 济、 思想文 宋代 笔记 中有 关杜 甫的 论述有 8 则 , 占已 5 约
一
、
对 杜 甫 及 其 诗 歌 的 肯 定
知资料 的 2% 3。单从 这一简 单 的数 字 中, 就可 看 出
其 受重视 的程度 。对 于杜甫 , 宋人从 以下几个方面
加 以评述 。
化和 社会 生活 的 方方面 面, 内涵 极其 丰富 , 中论 其
及唐诗 的有 5 余种 , O 贯穿了两宋 20 0 余年 。重要 的 笔记著作 , 欧阳修 《 田录》 苏轼 《 有 归 、 东坡志林 》沈 、 括《 梦溪笔谈》王谠 《 、 唐语林》叶梦得 《 、 石林燕语》 、 洪迈 《 容斋随笔》陆游 《 、 老学庵笔记》罗大经 《 、 鹤林 玉露》周密 《 、 齐东野 语》 。 等 虽 然 笔记 往往 零散 不成 系 统 , 其 史料 价 值 但 却是不容 忽视 的。著名 史家 刘叶秋先 生认为 , 历代 笔记充溢着 中华 民族丰 厚的精神气质 , 以相对 凝 它 定的视角 , 点滴 日常生活到 学术研 究再到 典章制 从 度, 一一 开辟 具有风 韵 的学术 和艺 术天地 , 而这 一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笔记

1.唐诗繁荣的原因:1. 经济条件(稳定,繁荣)2.政治条件(清明+帝王的个人爱好形成社会风气)3.科举制度(诗赋取士)4.活跃的社会思想(侠—风骨(人格精神),儒—兴寄(政治方向),释—兴象,道—文辞)5.深厚的文化基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6.社会条件(庞大的寒士【魏晋南北朝时指出生低微出生庶族阶层的读书人;唐代指地主阶级里处于中下层的文士】群体)2. 唐诗繁荣的表现:1.创作队伍庞大,创作成果丰硕(现所保存的唐诗共3200多位诗人,50000多首诗歌)2.唐诗体裁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衡量文学是否繁荣的四个参数:诗体,作家,流派,风格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3.唐诗发展四阶段:初唐(的情怀):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宇宙观,礼赞自然+礼赞生命,消灭人生短暂的感慨),陈子昂(建安风骨,感遇诗三类型:咏史咏怀感世),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盛唐(的气象):大李杜,高适,岑参中唐(的格调):白居易(诗分三类型:讽喻;醒世;感伤,有《长恨歌》,《琵琶行》),元稹,韦应物,韩愈(诗歌以丑为美,《落齿》写的气势磅礴)晚唐(的风韵):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4.词诞生于隋唐之际(理论依据:词是音乐文学,词是配合燕乐而生,燕乐隋唐才有+事实依据:《云谣集》)5.唐宋精神气质不同之处:唐朝是封建时代上升期,宋朝是成熟期。
唐代和宋代好比于牡丹和梅花(外内在);宋代:注重内心精神世界,理学发展大成(朱熹,张载,陆九渊);唐诗>宋诗>宋词【指成就】唐诗注重风神情韵,宋诗重筋骨思理6. 在唐诗中,汉即为唐!7. 词的特点:1. 词是音乐文学,起源隋唐时,雅乐(古代)清乐(魏晋南北朝)燕乐(隋唐),词配合燕乐而生2.词是城市文学,世俗性,这是词作为新兴文学的本质所在(宋词的“俗”,是世俗的俗,宋代文学的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2. 词是南方文学,作词的人(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词中所言之物绝大多数都是南方有的江南景象,有地域性词牌《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梦江梅》、《望江南》3. 词是女性文学,女词人很少,男词人因为“男子作闺音”【出自清代徐嗟凤的《词正》】,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8.有关爱情的诗词和名言举例:9.底层女子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是有《敦煌曲子词》的《菩萨蛮》和《乐府》的《上邪》,韦庄的《思帝乡》等视频中所举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例子: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李隆基和杨玉环10.白居易对李杨爱情有那么深的感悟是因为他自己也有段扯入心扉的爱情(湘灵姑娘)11.爱情的三角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12.爱情四境界:李商隐娶王茂元女儿有私心,属于功利境界;李清照与赵明诚属第三境界;泰坦尼克号,梁祝,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第四境界。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
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
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发展(不同):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
真正的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
欧、梅之后,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
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后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
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
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
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
在他们之后,宋诗走向没落。
以上所提诸人,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宋诗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在诗歌基调方面,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在写作手法方面,唐诗主言情,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而宋诗喜说理,寄情于理,崇尚议论。
宋诗同唐诗相同,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的比喻和夸张的描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
03
丰富的田园题材
杨万里诗歌中的田园题材丰富多样,通过对乡村生活、农夫耕耘等场景
的描绘,展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04 诗学讨论热点的 历史影响与现代 价值
对后世诗学理论的影响:承前启后的作用
01
02
03
奠定诗学基础
格律论:探讨诗歌的格律与形式美
格律的重要性
宋人重视诗歌的格律,认为格律是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他们通过对句式的规整、字数的限制、押韵的规则等的研 究,形成了丰富而严谨的格律体系。这些格律的要求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精美,也有助于提升诗歌的表达效 果和艺术价值。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宋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美的同时,也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们认为,格律和形式美应该服务于诗歌的意境和情 感表达,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华丽和规整。因此,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将格律的要求与诗歌的内容相融合,达 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 您查阅相关古籍和学术专著。
02 诗学理论与观点 探讨
意境论:追求诗歌的意境与韵味
意境的创造
宋人注重诗歌中意境的营造,通过具象的描绘和抽象的表达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深邃而富有韵味的意境。他们认 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能够给诗歌注入生命力和感染力。
韵味的追求
在宋人的诗学讨论中,韵味被视为诗歌的重要品质。他们注 重通过音韵、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以及句式的变化,创造出 独特而持久的韵味。这种韵味不仅使得诗歌在听觉上产生美 感,还能够深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创作论:研究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观察与体验
论宋人对诗歌用事的

描述类
描述自然景物
宋人擅长在诗歌中描述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风雨等,以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和感悟。
描述历史事件
宋人在诗歌中常常描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以表达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议论类
议论社会现象
宋人在诗歌中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评 论或反思,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 态度。
VS
议论人生哲学
宋人在诗歌中常常探讨人生哲学,如生死 、名利、善恶等,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 追求。
弘扬文化
宋人注重弘扬民族文化,认为诗 歌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 通过创作和评论,传承和发扬民 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
力。
追求新奇
01
创新求变
宋人追求创新求变,认为诗歌创作应该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创新。他们
积极探索新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推动诗歌创作的进步。
02 03
尚奇尚怪
宋人崇尚奇异和怪诞的创作风格,认为这种风格能够挑战传统审美观念 ,带来新的艺术体验。他们在诗歌中运用奇特的想象和象征,营造出奇 特的艺术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宋人诗歌广泛引用经史子集,展示了宋人对古典文化的深厚造诣 。
发掘历史人物和事件
宋人善于发掘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诗歌传颂千古。
丰富诗歌表现手法
宋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诗歌更加丰富 多彩。
宋代诗歌用事的特点
01
02
03
精炼简洁
宋代诗歌用字精准,简练 有力,既表达了深沉的思 想,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 色。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宋人对于诗歌用事的运用,既体现在诗 歌创作的技巧上,也体现在诗歌创作的 理念上。
宋人善于运用历史、传说、典故等元素,通 过对比、引用、暗示等手法,将用事巧妙地 融入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魅力。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学习笔记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学习笔记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学习笔记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文体。
通过学习这些文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在本次学习中,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和总结。
一、唐诗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称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
唐诗简约明快、含义深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诗人包括王维、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人,他们的诗歌作品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在学习唐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语言和形式唐诗讲究语言的美感和形式的规整。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押韵、平仄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细节。
2.注重诗歌背景和意义每首唐诗都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悟,背后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诵读和理解唐诗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作者、写作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3.注重诗歌主题和风格唐诗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风格,包括山水田园、爱情友谊、官场风云等。
我们需要注意每个诗歌的主题和风格,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
二、宋词宋词是唐诗之后的文学发展阶段,特色是明快简洁,语言流畅、婉转。
泉州宋词之父辛弃疾说过:“欲知宋词旨趣在何处,赤壁怀古最相宜。
”在学习宋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情感表达宋词注重情感表达,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与态度。
在阅读宋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提示,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2.注重修辞手法词人通常使用较为细致优美的词语,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具艺术性。
我们需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等,以提高对宋词的鉴赏力。
3.注重词牌和音乐性宋词以乐曲相配合,所以音乐性比唐诗更加浓厚。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每个宋词所对应的词牌和音乐曲调,并对于其对整篇词的意境和情感表现进行理解。
三、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宋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元曲分为杂剧、南戏、北曲、汉剧等等,其中以南戏和北曲最具代表性。
在学习元曲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剧情和角色设定元曲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有着严格的剧情结构和人物设定。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笔记宋词经典笔记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笔记宋词经典笔记一、名词解释1、诗余:诗之余绪,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得名,带有轻视、贬义,做词要求典雅纯正,避免用艳丽的词藻、粗俗的格调,运用诗的清空雅正的语言风格。
2、花间词派:唐五代时期词坛上的一种创作流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花间集》,以温庭筠为首,题材较小,有局限性,比较狭窄,多写儿女情长,女子的美貌、装束、离情别意,手法婉约,含蓄,描写的景较富丽,意向多,作品构图华美,语言凝练,音韵讲究,形成隐约,远离,幽深意境。
3、换头:一是词的下片首句(头)与上片首句(头)不同,二是指词的下片。
4、领字:是在词义的转折处,使上下句转呈结合,起过渡联系作用的字。
一般的领字是用入声字,领字格是词作中的一种特殊的结构,有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读音上一般是去声,起领起下文的作用。
5、慢词:篇幅长,慢曲子,属于长调。
6、令:是小词,篇幅短少,短促,快,属于单调。
7、词的分类:1、按字数划分:分为单调(58字以内,字数最少的是16字,称为十六字令)又称为令词;中调(59—90);长调(90字以上)2、按节拍分:分为引(如《石州引》)属于中调;近:也属于中调;慢:慢曲,属于长调;令:是小词,篇幅短少,短促,快。
8、二分法:即宋词中的“豪放”,“婉约”之分,最先是由明代张詅最先提出两派之分。
豪放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豪放之前是指人的性格,(1)题材:感慨身世,吊古伤今,社会风貌,山川景物,突破了婉约派“艳科”的束缚;(2)表现手法:不拘常套,以文为词,以诗为词;(3)艺术手法:恢宏,放荡不羁,气势豪迈,豪迈壮阔的艺术境界;(4)特点:表现领域比较广阔;(5)音律:有一定的自由度,不太讲究押韵、平仄,一般采用响亮的长调。
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结构深思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内容多是儿女情长,有着柔婉之美。
缺点是内容题材有局限性,比较狭窄。
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李煜、柳永、欧阳修,周邦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甚至是文化史上,都堪称是璀璨的明珠。
对处于唐代之后的宋人而言,面对如此耀眼的明珠,必然有自己的体认和观点。
本文拟以宋代笔记为研究范畴,就宋人对唐诗的宏观认识做一浅探。
本文所谓笔记,即是指由撰著者随意记录而非刻意著作的文字。
所采宋代笔记,有三个来源: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册,共49 种,第二编十册,共45 种;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册,共60种,除去唐人所著的5 种以及与《全宋笔记》重复的20种,共35种;泰山出版社《中华野史•宋朝卷》三卷205 种,其中,除去非宋朝人所著的7 种以及与前两者重复的76 种,共122 种。
三者相加,共251 种。
这251 种笔记,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极其丰富,其中论及唐诗的有50 余种,贯穿了两宋200 余年。
重要的笔记著作,有欧阳修《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归田录》、苏轼《东坡志林》、《仇池笔记》、《渔樵闲话录》等。
研究宋人对唐诗的接受,笔记资料自然是一座宝库,不可回避。
其中有对唐诗作家、作品、流派的具体评点,也有对唐诗风貌的生动概括;有认真、刻意的分析,也有不经意的集体无意识的流露。
. 集体无意识的感性肯定在宋代笔记中,有一种现象格外耐人寻味。
即:唐诗被作为评判诗人诗歌优劣的不二标准,人们往往喜欢自比或者将人比作唐人。
欧阳公顷谪滁州,一同年将赴阆卒,因访之,即席为一歌以送……其飘逸清远,皆白之品流也。
一一文莹《湘山野录》材料所及为同时代人对欧阳修作品的赞扬:飘逸清远,得李白神韵。
翰林郑毅夫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李、杜深格。
文莹《玉壶清话》文莹认为,郑毅夫晚年诗歌风格飘洒清放,不落俗套,有的作品甚至还有李白杜甫之风。
杨诚斋:“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
林玉露》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亦以诗歌神似李白而颇为自得。
此种情绪中透露出的正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罗樁诗)颇有少陵意态。
罗大经《鹤林玉露》罗大经对于杜甫,无论从其为诗还是为人方面,都极为推崇, 此处称罗樁诗有杜甫之风,可见对罗樁的高度评价。
由上文可见,自比为唐人或将他人比作唐人的现象,并非存在于有宋一时一派诗人中间,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时期的许多宋人中。
细究其本质,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也就是说, 它与个体的经历无关,是一种超越个体经历的“种族记忆”。
于唐代诗歌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在宋人的头脑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性的遗传心理。
它存在于有宋一代人的潜意识里,既不会被忘却,也不易被感知,于平时并不见得会如何体现。
当适当的时机触动时,例如得见佳诗时,便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表明宋人对唐诗的深刻的感性体认与肯定。
二. 对唐诗长短处的理性认识与上述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存的,宋代笔记中还有对唐诗长短处的理性认识。
宋人在对唐诗的整体观照中,往往有较客观的判断。
一)肯定唐诗长处宋代笔记中相关材料显示,宋人看到了唐诗的许多优点,对其加以肯定。
1. 意正所谓意,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
意正,是指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言志抒情内容。
宋人认为,唐诗值得肯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意正。
最奇者有聂夷中精于古体……所谓言尽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孙光宪《北梦琐言》此中所谓“言近意远”乃就聂夷中的古体诗而言:言或已尽,但有无穷的令人深思的意蕴。
而能令人深思悟道的诗歌自然可谓符合儒家传统的诗歌教化观念的诗歌,可称意正。
杜羔妻刘氏,善为诗。
羔累举不第,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羔见诗,即时回去。
寻登第,妻又寄诗云: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
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可谓能勉其君子以正矣。
——钱易《南部新书》此则所叙杜刘氏以诗劝诫夫君杜羔奋发图强之逸事,虽不一定确实,但客观上却证明唐诗具有儒家所推崇的警戒教育作用。
杜刘氏在夫君未登第时以诗激励他上进,在夫君既登第后又以诗劝诫他戒骄。
其中所涉及到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大家名家,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唯其如此,更可见宋人对于诗歌教化作用的重视。
钱易言“能勉其君子以正”之意即指诗歌具有教化人的作用可称意正。
可见,在宋人看来,意正,是唐诗最值得肯定的特点之一,也是唐诗取得高度成就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2.境佳所谓境,指诗歌意境。
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
所谓境佳,是指意境范畴中所涉及到的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堪称一种审美的理想境界。
宋人认为,唐诗之境佳,可谓其重要长处之一。
宋代笔记中有关唐诗意境之佳的表述不胜枚举。
今仅以一典型之例证之。
欧阳修十分欣赏温庭筠《商山早行》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严维《酬刘员外见寄》之“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 两联,曾在其《试笔》中两次对之进行解读:其余林翁、处士用意精到者往往有之。
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羁孤行旅,流离辛苦之态,见于数字之中。
至于“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春物融怡,人情和畅,又有言不能尽之意。
兹亦精意刻琢之所得者耶。
一一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试笔》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
至其曰“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
读之便觉欣然感发,谓此四句可以坐变寒暑。
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
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试笔》第一则,欧阳修以旁观者的姿态,赞扬诗人“用意精到”、“精意雕琢”,主体之情感融注在客观景物中,形成了极佳的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在旅途中,暂宿于路边茅草店中,次日鸡鸣之时,便起身赶路,其时,残月尚在树梢;因路人极少,夜间落了秋霜的木板桥上,只有极疏的几个脚印。
此景,不由得使人生出离乡背井、人在旅途、愁苦万状之情;而“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两句,以“慢”写水,赋予其以人的从容,可见水流之从容缓慢,水带春色,可见春意之浓郁盎然, 水塘无主自春,春水贪恋其春色,故而缓流以尽其从容;以“迟” 写太阳,亦赋予太阳以人的慵懒,可见太阳之慵懒闲适,太阳西落,可知时间之迫近傍晚,花坞五彩烂漫,夕阳贪恋其美妙,故而迟落以尽其闲适。
两句合而言之,春日傍晚一派暖意融融、万物和顺、人情酣畅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则对意境的解读上,加上了接受者即欧公本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圆融的意境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并因此赞叹,能够塑造如此绝佳的意境,诗歌就能与造化争巧了。
可见,是两联诗歌的意境之佳引起了欧公的激赏。
而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的频频激赏也大多是因为唐诗意境之佳。
3. 句好句好,是宋人对唐诗语言运用方面优点的认识。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赞美唐诗语言清丽矫健;其二是肯定唐诗善于用典。
唐亘宗皇帝宰臣出镇,赋诗以赠之,词皆清丽。
孙光宪《北梦琐言》此则孙光宪认为,唐宣宗赠给大臣的诗歌语言清丽,值得肯定。
至于唐人的用典,宋人也多有评述,从其评述中,可见宋人对唐诗成功用典的肯定:诗人不以事害意。
古者用事简而当,亦不以字害句,故音韵清浊随宜改易……直取意顺则已。
至唐人以律格自拘,不复敢用,惟白居易用其音于语中晏丞相尝许之曰:诗人乘语俊,当如此用字。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中:考古》古善诗者善用人语,浑然若己出,唯李、杜。
颜延年《赭白马赋》曰:“旦刷幽燕,夕秣荆越。
”子美《骢马行》曰:“昼洗须腾泾渭深,夕趋可刷幽并夜。
”太白《天马歌》曰:“鸡鸣刷燕晡秣越。
”皆出于颜赋。
——王得臣《麈史》卷中第一则言用典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能损害诗歌本身的意蕴,即不以事害意。
换句话说,不能单纯为用典而用典,最基本要做到简而当”,亦即恰如其分且意味无穷;至于用字,亦有原则,即不以字害意害句。
即如果诗歌用字损害了诗歌意义和诗句本身,则应适当加以改易。
唐人中白居易之诗颇可为证。
第二则可谓在第一则基础上进一步而言,是指唐人用典的最高水平,以李白杜甫为例,表明如二人般善诗者要善于继承前代诗人对诗歌艺术包括语言艺术的贡献,巧妙化用前人的诗句(用典)为自己的诗歌服务即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宋人首先认为,唐诗语言(包括风格和用典)方面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和对于前代诗歌语言艺术的继承是分不开的。
二)扬弃唐诗短处当然,宋人也看到唐诗的缺陷,认为唐诗也有需要摒弃的方面。
1. 少理所谓“理”,是就诗歌内容而言的,是符合客观世界和人们认识规律的真实。
如果说,前文所言意正为宋人对诗歌内容的最终要求的话,那么,理就是宋人对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客观世界和人们认识规律的真实的诗歌,才有可能达到宋人所谓意正的要求。
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少理”这缺陷的关注颇多:愚尝览李贺歌诗,慕其逸才奇险,虽然,常疑其无理,未敢言于时辈。
或于奇章公集中,见杜紫微牧有言,长吉若稍加其理,即奴仆命骚人可也。
——孙光宪《北梦琐言》庆历间,宋景文公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
然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
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
方黑云如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王得臣《麈史》上面两则材料中对李贺及其诗歌,都肯定其主体气质方面的超现实性,都否定其诗歌少理的缺陷:第一则孙光宪同意杜牧的见解,认为李贺主体气质超群,而诗歌缺少符合客观世界和人们认识规律的真实;第二则,王得臣亦认为李贺主体气质出类拔萃,而王安石对“黑云”二句的解读或许刻板些,但也表现出他对诗歌不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的态度是否定的。
由上可知,宋人对于唐诗少理这一缺陷是颇为关注的,认为唐诗中许多诗歌,正是由于欠缺“理”,丧失了其可取性。
而宋人对理的格外关注,也使得其在自身诗歌创作中颇为注重合理”,从而形成了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颇为重大的一个特点。
宋代笔记中,浅俗、粗鄙用以指唐诗,是指由于语言而造成的风格方面的缺点。
也就是说,宋人以浅俗、粗鄙来批评唐诗的用语和风格,认为如此诗歌是必须要加以摒弃的。
欧阳公于诗主韩退之,不主杜子美,刘仲原父每不然之。
公曰:“子美‘老夫清晨梳白头,元都道士来相访'之句有俗气,退之绝不道也。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予观其词意鄙浅。
白为杂律诗讥世人,故人得以轻效之。
王得臣《麈史》复有包贺者,多为粗鄙之句。
——孙光宪《北梦琐言》杜甫、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均可称大家。
杜甫自不必说,即使如白居易,其影响也不可小视。
而因为才力杰出,语言表现力十分之强,所以白居易之俗实质上却是锤炼所得,后来者不明白这一点,学白之俗却落入了真正的俗套,故而可弃。
如晚唐包贺即是此类后来者之典型人物。
至于杜甫,其才力高卓自不必言,但偶一为之的俗,却也不可取。
可见,宋人对唐诗之浅俗、粗鄙的批判可谓不留情面,认为必须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