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课件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别Leabharlann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
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
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 子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地点和事 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江入大荒流
汹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般辽远的原野, 天空显得格外的寥廓
月下飞天镜
主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 出蜀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渡荆门送别》PPT精品课件

二 深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二 深入探究
2.颔联写景,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景,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二 深入探究
3.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 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月下飞天镜”月本在天上,倒映长江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 反衬江水平缓,原野低平,江岸广阔。
二 深入探究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迷恋不 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人称“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应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 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充满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二 深入探究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 谈这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二 深入探究
6.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景的描画,反应了诗 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爱 恋、思念之情。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送别”?
一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二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楚国)和此行的目的
(游览)。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 作用。
3.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 江图。 “随” 和“入”字,化静为动,将群山
境浑 高壮 远阔
别 尾联 抒情:怜水送行舟 思乡、惜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海楼:海市蜃楼,
飞天镜:从
平原。
这里形容江上云
天上飞来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霞多变形成的美
面明镜。
结:形成。 丽景象。
诗歌解读
抒情
仍:仍然,依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 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 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恋不舍送我离开故乡,表 现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 所见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不舍 之情。
板书设计
渡 首联 叙事:远渡地点,出联 远景——平野 江流 颈联 近景——江月 云生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由水路 乘船远行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 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 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 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知识积累
• 你还知道哪些写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谢谢观看
写作特色
• 描绘景色的生动性 诗中通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由三峡进入广阔平原时的视觉变化,
以及夜晚“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景色跃然纸上, 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流动感。 • 想象力的丰富性
李白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和跳跃式的意象组合著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描写,展现 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情感的深刻性
分层赏析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随着船的行进,眼 前的景色逐渐变换,当船驶过荆门一带,视野豁 然开朗,平原旷野映入眼帘,展现出一幅别样的 风景画卷。
分层赏析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连绵起伏的山岭,辽阔平坦的原野,奔腾不息的长江以及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 显得如此壮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 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它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 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从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在 视线中逐渐消失,江水则冲破山峦,向着无垠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 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 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常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有没有幻想过有一天离开父母独自去远行呢?那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渡荆门送别》中去感受李白的第一次辞亲远游吧!激趣导入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二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品读诗歌,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与蕴含的情感。
一一三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 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 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 人,兴趣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 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风景逐渐变化,船 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 一番风景。
尾联
叙事
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日期:202X/07/27
—李白
诗歌赏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 这些广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 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 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峻 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 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 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诗歌赏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广阔, 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诗歌赏析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 “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 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 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 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日期:202X/07/27
—李白
作者简介
李 白 (701 - 762) , 字 太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又 号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17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是名 句,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 明确: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 “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 情,情景交融。对偶十分工整,“浮云” 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浮云”、“落日”又作比,形成拟人和 象征手法,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 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 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 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
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 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 乡”。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 “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 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 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 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含蓄地抒发了思 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之线收束在一 起。 诗题云“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 意。
• 步骤:抓意象、修辞——简析——情
18
19
送别诗歌知多少?
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表达依依不舍 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 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14
1、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大意。 2、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说出人物、情节、 环境,诗人写这首诗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是名
句,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4、比较《渡荆门送别》、《送友人》两 诗的异同。
15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列在城北,白水绕过了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你我在这里分别,
就象孤零的蓬草万里远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去飘动象是游子不宁的心绪, 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一挥手从这时离去, 连马儿也在嘶嘶悲鸣。
16
2.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说出人物、情节、 环境,诗人写这首诗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 • • •
明确: •诗人与友人在城外离别。 人物: 诗人、朋友; 情节: 分别; 环境: •青山横亘,城郭高大,孤蓬漂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字词点拨
渡: 乘船过水 楚国:楚地,今湖北一带。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结: 构成,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 仍: 还 怜: 爱,喜欢
李白
一、作者及背景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今甘肃),五岁时随父迁 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在蜀中度过 童年和青年时代。少年即显露才华, 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 十五岁出蜀,远游长江及黄河中下游 地区(本诗即写于出蜀至荆门时)。 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 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具有独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 抓关键句 注意手法
笔记要点
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 送别 2、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大致有:对家乡、亲 人、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真挚的友 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别后的思念之 情。有惆怅,依恋,豪迈,劝慰,悲 悯,感恩…… 3、送别诗常用意象 :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杨柳、柳絮、杨花,秋 、 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 诗句并加以赏析。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后所见到壮阔 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 表达了诗人欣喜的感受。“随”和“入” 极具表现力。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流动感。 “入”字仿佛使人感到江水流入碧空原野, 意境壮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直抒胸臆
情感:1、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2、表现出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
对朋友的赤诚之心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
来到楚地游览。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 的李白由三峡山蜀,沿长江东行, 长期在各地漫游。《渡荆门送别》 是他初次离开家乡,踏上旅途之 际写的。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 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情感:离别时的不舍
及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月
柳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ydxrh123
笛声
芳草
山
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本课小结
送别类诗歌中考考查角度:
语言、内容、手法、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