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0.1.劝学 ......................................................................................................................... - 1 -10.2.师说 ......................................................................................................................... - 6 -11.反对党八股 .............................................................................................................. - 17 -12.拿来主义 .................................................................................................................. - 24 -13.1.读书: 目的和前提 ................................................................................................ - 26 -13.2.上图书馆 ............................................................................................................... - 33 -10.1.劝学《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琵琶行.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的表现方法以供娱乐。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听录音字词积累:(四)文本探究阅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3小序有何作用?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边,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3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名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六、总结升华第二、三课时一文本探究作者用那些手法描摹音乐?有何好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特点好处)教师质疑若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简短介绍鲁迅及其《呐喊》的基本概念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语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呐喊》选读的基本概念、文学特色及社会意义。
过程:
讲解鲁迅《呐喊》选读的定义,包括作品的主要主题和艺术手法。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词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借鉴诗词表达情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与自然”主题相关的诗词或文章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表现形式、内涵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格律
-意境
-情感
2. “人与自然”主题写作实践
-素材积累
-结构布局
-语言表达
3.课堂讨论与思考
-小组讨论主题
-现状与挑战
-解决方案与创新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清晰的条理和精炼的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后拓展
-鲁迅其他作品选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
-课堂讨论所需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3.实验器材:
-本单元不涉及实验,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
-教室前方设置讲台,用于教师授课和展示多媒体资源。
-教室中部设置分组讨论区,每组分配一张桌子,便于学生交流合作。
-教室后方设置图书角,摆放与本单元相关的文学作品,方便学生课外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1. 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1. 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3.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1. 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2.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8年2002 年前说了一句经100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界先进行列。
20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高度评价了数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的重要地位,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表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另一个特点是b.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a.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一个特点是它不c.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德及文学才能.其次课时在深化理解文句的根底上生疏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能。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1【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生疏张衡的品德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设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假设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设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制造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设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依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假设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开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依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最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依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最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史专名(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高校、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解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版

(5)文化素养的提高: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突破难点,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荷塘月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荷塘月色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 题型三: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答案:文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4. 题型四: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题型五:文章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答案:荷塘月色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荷塘月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合集一、齐读学生齐读课文,温习稳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索、争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珍贵的。
虽然由于种.种缘由,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确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
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认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熟悉,原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疑心、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看的精神全都的。
三、比拟比拟《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索、争论,畅所欲言,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一样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严密结合,前后照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一样之处。
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谈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构造不同。
《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谈论、记游、谈论三局部,先议沦,由谈论带出记叙,最终又以谈论抒发感想。
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疑心,属谈论局部;其次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谈论局部;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根底上得出要熟悉事物真相必需“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谈论局部。
第一段谈论是其次段记叙的前提,其次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谈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谈论是第一段谈论和其次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谈论——记叙——谈论”的三段式线性构造,一脉相承。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名师教案教学设计(10;11;12;1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鼓励”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1【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史专名(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
(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三、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xuán)算罔论(wǎng)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四、问题设置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2、理清提纲:明确: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4、质疑、点拨实词:属、贯、辟、奇、就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5、分析评价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五、深入探讨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1)、广泛学习(2)、不要骄傲自满(3)、从容淡静(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第一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七、作业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八、板书设计张衡传一、品格、文学(1节)二、科学成就(2-4节)三、政治才干(5、6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结构,了解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才能,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问题设置1、张衡在科学上有哪些成就?讨论明确:(1)作浑天仪。
(2)著《灵宪》《算罔论》。
(3)铸造地动仪。
2、默读课文3-5段,思考作者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时,写作方法有何不同?(1)质疑、点拨:实词:雅、征、再、迁、员、尊、发、制、方面、怪、征虚词: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句式: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2)明确:第二段写张衡善机巧,拜郎中,迁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以记叙为主。
第四段从时间、名称、质地、大小、形状、功用、验证等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默读课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的?(1)质疑、点拨实词:损、疾、目、出、不轨、下车、乞骸骨虚词: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句式: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2)明确:一是《思玄赋》的由来——“政事渐损,上疏陈事,讽议左右,阉竖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表现了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作斗争一事。
“治威严,整法度”表现其治理严厉,“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4、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给予评价。
明确:(板书)(可贵的)品格(辉煌的)科学成就(卓越的)文学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三、深入探讨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2、从全面发展的,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用锤炼的语言,从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介绍了张衡,重点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层次清晰,从中让我们充分认识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这份张衡传教案,希望大家能多加的复习一下,相信大家对张衡传这篇文言文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