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辟的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精辟的解答:什么是家训?家训

何谓家训?无言之教谓之风,有言之教为之训。

训,本义:用言语(贯通)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训,说教也。从言,川声。——东汉·许慎《说文》从“言”从“川”,“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以使归于”,如“训戎”意为教而使之能战。因为“训”就是有道理包涵于其中的言辞,所以“训”也就可以代表一种典范、规范、前人践行成功的成果,如“训典”,训与典含义相同,都是成文的规范。

引申义:用成文规范或先例进行说教、教导。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进行家教最早的诫子书。《母训》,即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至于南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启蒙读物更是汗牛充栋。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6个字读懂家训:

一.家训概念16个字:语言精华,思想宝库,文明结晶,人生座右。

二.家训分类26个字:

1.文训;

2.庭训;

3.言训;

4.书训;

5.规训;

6.经训;

7.诗训;

8.联训;

9.铭训; 10.物训; 11.遗训; 12.刺训; 13.碑训。

三.家训内涵120个字:

1.读书学习:为啥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干啥。

学知其要,学得其方,学专其心,学践其行。

2.修身养性:立志修身,明德修身,正心修身,养性修身。

3.持家教子:勤以持家,俭以持家,和以持家,教以持家。

4.为人处世:谦以待人,诚以待人,宽以待人,慎以待人。

5.居官从政:居官以仁,居官以敬,居官以正,居官以清。

6.健康养生: 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性情养生。

四.学习方法20个字:明白简单理,记住关键词,了解典型事,品出个人味。

五.学习目的12字: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实用性。

六.家训感悟32个字:圣贤经典,千古家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博大精深,成风化人;中华瑰宝,世代传承。

家训主要内涵

志存高远。历代家训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励志教育。志气是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中国最早的哲学着作《易经》中就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志和理想教育是历代家教的重要内容。宋代谢良佐教育自己的儿子:“人需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谢氏家训》)清朝的曾国藩对立志又有具体的要求,他告诫其弟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忝”辱也,引申“愧”)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认为,君子所立之志,要显得气量宏大,具体的就是要把人民作为自己的同胞,把万物视为自己的同辈,对内要有圣人的道德修养,在外表现出来的又要有王者施行仁政的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己养己的父母;才无愧于大地苍天。

劝勉读书。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更是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数十个劝学、勤学、苦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些故事,通过《三字经》琅琅上口的传颂,使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颜氏家训》中,专有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

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和勤、精、博、虚、实的学习方法。

修身立德。“德”指的是人的德性、德行,“崇德”就是人要尊崇德性,敬重德行,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纳入道德的规范之中。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德”的内容,如在谈到节俭时,有“俭以养德”、“俭,德之共也”的论述;在谈到谦恭时,有“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羊祜:《诫子书》)的论述;如窥人隐私,借物不还,与人争利等“皆无德之一端也”(吕祖谦:《辨志录》);在谈到人际关系时,认为“忍让为居家美德”(吴汝纶:《谕儿书》);在谈到人的生命时,认为“大德曰生”(曾子);为官从政者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官德。所以,“养德”是培养的目标,而“修身”是“养德”的途径。这种“修身”一定意义上是通过家庭道德教育而实现的。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孝悌为基。所谓“孝”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强调“父慈子孝”;“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当然前者也包括婆媳之间关系,后者也包括妯娌之间关系。儒家伦理非常重视家庭中的“孝悌”。众所周知,儒学的核心的“仁”,而“孝悌”则是“仁”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因此,古代家训宣教忠孝思想的情况非常普遍。孔子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把孝悌置于崇高地位。《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由此可见,孝为“仁之本”,立身之本,百善之首,无论长幼尊卑,无论王卿将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