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合集下载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知识点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知识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常考题1 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2)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3)节度使权力膨胀。

(4)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任三地节度使2时间:755年(开元末年,即天宝年间)3过程: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进攻路线:河北-洛阳-潼关-长安4结果:失败,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5安史之乱的影响:(1)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

(2)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

(3)中央权力衰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黄巢起义是唐末的一场农民起义)1 起义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2)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连年灾荒。

2起义领导人:黄巢3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4 起义影响(结果):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5朱温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3 五代十国的特点:(1)藩镇割据继续发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2)北方政权更替,战事不断,政局动荡(3)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常考选择题】4对五代十国局面的评价:(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2)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一、隋的统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富强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稳固统治:(1)措施:①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心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宽广、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水道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间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水道。

6.概况: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水道。

7.意义:大水道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留意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留意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21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终维持了 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

1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像之处。

(1)都完毕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知识点归纳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2、隋朝的统一:(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1人民渴望统一;○2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2)主观条件:○1隋文帝励精图治;○2陈后主荒淫无道。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1、开通者:隋炀帝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开始4、大运河的规模:○1一中心两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共分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连接五大水系(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5、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意义(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评价隋朝大运河○1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消极影响(后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而亡国)8、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1隋朝时,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家实力增强,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经济保障)○3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课件)

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
问这场动乱是(B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2.907年,后梁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后梁的开国皇帝是( B ) A. 黄巢 B. 朱温 C. 安禄山 D. 史思明
3.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
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 被黄巢起义军占领的
2.时间:755年-763年
3.人物:
边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安禄山
郭子仪
4.路 线
《 玄 宗 幸 蜀 图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中士兵拒绝前行,迫使玄宗赐杨 贵妃自缢。后来,在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努力之下,唐朝借助回纥兵平定了安 史之乱。
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 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 老寡妻。”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为什么会出现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这种变化呢?
……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 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ppt课件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ppt课件


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辽宋夏金
D .五代十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老寡妻。
……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 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 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 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 区土地荒芜,十室九空;人 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1、发动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 .安禄山 B .宇文化及 C .朱温 D .姚崇
2、唐玄宗不理政事,贪图享乐,最终导致边将叛乱,
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把这次叛乱称为( )
A .唐末农民起义
B .隋末农民起义
C .安史之乱
D .大泽乡起义
3、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③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2、安史之乱的经过
相关材料: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
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 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 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 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 年被平定。
指图说出安史起兵的地点、进攻路线。
杨贵妃 被赐死
玄宗幸蜀图
3、安史之乱的影响 藩镇的割据性
①自行委派官吏;
相关史实:藩镇割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31张PPT)

相关链接 唐朝后期,宦官专
权,藩镇割据态势严重, 相互之间发动兼并战争, 统治日趋腐朽。这样的态 势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 黄巢起义
(1)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 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 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 以致命打击。 朱温(原为起义军将领)降唐,与 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C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 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 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 黑暗腐败。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 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巧助记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形成 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 楚、闽、南汉、南平,北方的北汉
(2)实质 (3)特点
材料三: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
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新唐书》 (1)材料一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请加以概括。
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 朝政日益腐败。
(2)除材料一所述外,“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①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 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 的局面;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 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3)根据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4)材料三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经过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 年12 月16 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 万士兵,号称20 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