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人类

史前时期的人类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释题: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

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简单了解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掌握人种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的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原因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2、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约三百万年前一具年轻女性遗骨化石,取名“露茜”,归类为南方古猿。

3、根据: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4、人类的进化: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

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大约起源于三百多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探究: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及其差异

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提问: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第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讨论:“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与人的体质和智力发展无关。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三、氏族社会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族内群婚到族外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讨论:氏族社会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

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结合课文讲的该亚的故事,以加深印象。归纳:①妇女地位: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起主要作用,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婚姻制度:实行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③财产分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④氏族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问: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让学生讲解厄瑞斯忒的故事,以加深了解。归纳:父系氏族男子地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男子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婚姻制度: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财产分配:父系氏族初期财产公有,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

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

3、氏族解体

基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最早的奴隶主:家族长和氏族首领;最早的奴隶:战俘。

阶级社会出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出现了。

【本课小结】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即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起源——非洲的南方古猿

二、人种的形成

1、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

2、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该亚的故事

2、父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厄瑞斯忒的故事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含答案(1)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期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堆积。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2.《礼记。礼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实际上指的古老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图所示文物的研究价值包( ) ①推测北京人是否会用火②复原其外貌特征 ③判断北京人的生活组织方式④推测其生活的年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文物图片为研究半坡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 ) A.B. C.D.

5.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据此可以推测() A.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深林和水域B.北京人会使用工具猎取动物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和保留火种D.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6.20世纪考古学家从某远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据进一步分析,这些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该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7.科学是我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下列说法你认为属于科学的是 A.女娲抟土造人B.上帝造人说 C.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D.人类从古鱼类进化而来 8.《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实质是 A.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思想高尚B.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 C.天下人们大公无私D.原始社会时期实行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9.以下示意图说明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到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C.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D.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 10.下列叙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作为最可靠史料的一项是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耜”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11.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蓝田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 13.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能否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使用打制石器,群居,会使用火。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直立行走. 3、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穿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捕鱼,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产生。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的生活: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栽培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和水牛。 3、半坡人的生活:

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活动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会并,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民主传位的方式叫“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2、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的精神: 创新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精品教案】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精品教案】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 说明: 因为领导工作忙,忘记通知我们参加新教材培训。因为领导工作忙,学生的书没有到齐,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现在能上网找些资料,否则真不知道还敢不敢进教室。原本1课时的内容,我用了3课时,尽量讲慢点,讲细点,避免重点的东西没有讲。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上新课,请大家把书翻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名例疏义释义》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 (没有别的东西可代替,只能板书了,胳膊都举疼了,不由得写的快了点,引来学生一片抗议。看着学生抄黑板上的字,检查了一下学生的情况,每班竟然有六、七个同学还没有领到书,和我一样穷。领导们真太忙了。)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也有说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学竟然来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在古代,“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板书) 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3页,我们来学习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含答案(3)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的发展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透址上经过考古发现:“……近10万件各类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以上材料表明北京人() ①制造石器 ②会建造房层 ③会使用火 ④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图能够作为北京人存在证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5.小明想去参观世界上内涵最丰富、遗存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此,他应前往( ) A.云南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半坡D.浙江余杭良渚 6.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7.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

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8.“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 9.下列说法与河姆渡人生活无关的是() A.普遍种植水稻B.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的水井C.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D.河姆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10.下面是中国某地出土的古人类遗址复原图。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还有粟的遗存和人工取火的痕迹。该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11.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道:“我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看到‘古人用火的灰烬层,最厚的达到6米’猜猜我说的是那种古人类?”你的回复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12.《礼记。礼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实际上指的古老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

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5,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中国远古人类测试题练习题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一课一练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人类的起源距今的历史至少有( ) A.160万多年 B.170万多年 C.200万多年 C.300万多年 2.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 河姆渡人 3.古代历史上所谓的北京人是指( ) A.生活在北京的人 B.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人 C.居住在北京龙骨山顶的人 D.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随近龙骨山洞穴里的远古人类 4.北京人学会了把石块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 ) A.“新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二、材料解析题 5. 那时,周口店一带气候温和湿润。龙骨山上有巨大的洞穴和岩石缝。山上树林茂密,林间鸟儿飞来飞去,猴子攀援跳跃。剑齿虎、食肉虎、狼、熊、大象出没山间。龙骨山东面有一条河,河水终年流淌。河东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杂草丛生,野马、野羊、梅花鹿纵横奔驰。 请回答: (1) 材料中描绘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的什么人的?他们生活在大约什么时候? (2)请你根据材料想象一下他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活动探究 跟你的同学讨论一下:北京人前额、眉骨和吻骨部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 开阔视野 女娲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这就是曾以“造人”、“补天”而被尊崇为女神的女娲。

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女娲抟土造人之说。又有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相助的记载。《淮南子.说林篇》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此为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显然前一说是受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后一说有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遗留的痕迹。与女娲宇宙天人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 元谋人的发现 1965年5月,由地质工作者在去南省元谋县上蚌村发现同一青年男性个体的门齿化石两枚。1967年至1975年又经多次考察、发掘,得到几件石器、大量炭屑和20多种动物化石。一般认为,元谋人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距今约170±10万年。但也有人认为距今约70多万年。炭屑到底是自然火还是人类使用火留下的遗迹,目前尚无定论,故教材也没有提到。 昨天上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科院刘东生院士(左)和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右)在参观“北京人” 枕骨(本报记者薛珺/摄)展览期间博物馆门票价格不变,成人30元、学生15元 本报讯(记者王殿学) 昨天上午,备受关注的北京人头盖骨正式展出,展览期间,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门票价格不变,成人30元、学生15元,并有免费讲解员全程服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4日。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第课 时间:班级: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途径了解考古动态,关心有关的研究进展,锻炼收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时:一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以及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起源 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非洲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与人类有哪些主要差别?那么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或者说人脱离动物界、走向独立发展的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和工具的制造。 3、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4、三大人种的形成 给出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的结果。 强调: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新课探究】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教案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名例疏义释义》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在古代,“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板书) 第1课中国远古从类(板书) 一、人类的起源(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那里来的吗? 生:从猿变来的。 师:很好。谁知道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从那里来的? 生:女娲娘娘造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赠送七年级历史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与现代人相貌最接近的一种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2.“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下列对于北京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已学会用火②脑容量比现代人小③能够直立行走④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面对北京人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用耒耜耕地,饲养家畜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考古拼图》,主要讲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B.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C.山顶洞人一起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D.河姆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子里一起纺线、织布、制衣 6.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青铜器 7.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8.①发现于云南省;②会制造工具;③知道用火;④过着群居生活。这些内容所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9.请你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境内的早期原始人类()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居民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10.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不同农作物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假如你要考察我国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你应该去下列哪些遗址() ①元谋人遗址②北京人遗址③河姆渡遗址④半坡遗址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下列对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距今约六千年,生活于今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B.他们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 C.他们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猪、狗等 D.他们经常去打猎、捕鱼,作为食物的补充 13.我国原始人类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A.粟、白菜 B.白菜、芥菜 C.粟、水稻 D.小麦、大豆 14.元谋人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15.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与半坡居民生活相关的历史信息。下列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主要种植粟 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B.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D.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被称为“禅让制” 17.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黄帝 B.炎帝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 年级科目__主备人__审核人 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文化遗址。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 北京人的生活。 2.难点 讲清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 三、学生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四、自学提纲 (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一、人类的起源 1、神话传说: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我国就有流传久远的“”的神话故事。 2、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科学研究终于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人类是从一种进化而来的。(看课本p3页《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注意观察其身体的变化) 二、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1、元谋人:是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人,它发现于。距今约年。 2、北京人: ①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它发现于。距今约年。 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但头部仍保留着不少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北京人的上肢比头部进化的快,因为手直接从事,说明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北京人的生活 1、生活状况:北京人居住在周口店附近的龙骨山洞穴里。北京人在这里过着 和的生活。 2、使用工具:北京人学会了把石块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 3、北京人还懂得了使用火,火的使用使他们摆脱了“”的生活,最终和动物界分离。 4、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2.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第一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岳麓版巩固辅导第五十八篇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远古人类的足迹 岳麓版巩固辅导第五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一些兽牙和磨光石珠,还发现一枚骨针,这说明( ) ①山顶洞人以捕鱼为生 ②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他们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④他们懂得爱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物是发现历史、证实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鱼纹彩陶盆 B、骨耜 C、铁铲 D、筒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设在北京市的周口店,原因是这里曾经有中国早期人类居住,请问已经发现的早期古人类中在周口店居住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丁村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设在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原因是这里曾有中国早期人类居住。请问曾在周口店居住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恩格斯曾说过:“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下列我国古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这种进步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历史:第1课 《史前的人类》教案(岳麓版九年级上)

第1课史前时期人类 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执行教师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 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过程与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原始社会怎样解体?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国家与氏 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图文 人类的出现 1 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进化阶段主要代表 猿人早期非洲人 晚期中国山顶洞人 2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 3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4 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氏族社会 1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2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案 新人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山顶洞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二、自主预习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__ 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__ 、__ 和__ 。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__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__ 的古人类。 3.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__ 年。 4. __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________ 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____________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合作探究 1.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呢? 四、随堂演练 1. 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4.“我来自周口,你来自元谋,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北京市B.陕西省C.浙江省 D.云南省中学历 5.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用铜钱购物B.种植水稻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中 6.“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8. 材料题 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你知道火的使用有哪些意义吗?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最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170万最早 3.70万—20万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5.早期猿人人类起源 三、合作探究 1. 提示:可从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方面考虑(生产工具、用火情况、社会组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学案1岳麓版

第1课远古人类的足迹(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出现的时间,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特点。通过对北京人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学习,要认识到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点及生产生活。 难点: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为什么劳动起到了决定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们的远古祖先人类的起源: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万年以前,科学家们提出人类是由进化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 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省,县 距今年代:距今约万年 生产生活:使用粗糙(工具)和天然火 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的的人类 北京人 (重点) 发现地点:北京 距今年代:距今约年间 体貌特征:能直立,上肢与相似,头部 保留着的一些特征 生产生活:会制造,已经使用,还有了简 单的 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北京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距今年代:距今约年 体貌特征:模样与差不多 生产生活:仍使用石器,已经开始掌握磨制 和的技术,已经会使用兽皮缝制, 掌握了 我 国 境 内 的 远 古 人 类 ( 穴 居 生 活 )

二、合作探究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2、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先后发现六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称这一人类为什么?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 (2)当时人们为什么要几十人聚合在一起(原始人群)生活? (3)后来在这个古人类遗址上的山顶上又发现了什么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多少年? 3、比较一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哪些不同?(至少说出两点) 三、巩固训练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1、动画片《人猿泰山》讲述了人类和猩猩的亲情,这些温情故事表达了我们对自身的迷茫与追溯。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①女娲造人②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祖先 ③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④人类最早出现在100万年以前。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释题: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 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简单了解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掌握人种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的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原因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2、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约三百万年前一具年轻女性遗骨化石,取名“露茜”,归类为南方古猿。 3、根据: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4、人类的进化: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