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人类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一:史前时期的人类:1、原始人类的出现:(1)、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非洲。

(2)、南方古猿是人类巳知的直系祖先。

(3)、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4)、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化石。

2、三大人种的形成:(1)、世界三大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三大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那种"白种人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的观点是错误的。

3、氏族社会:(1)、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进入氏族社会。

(2)、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的血缘按母亲来维系,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妇女在生产中取代男子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1、金字塔:(1)、亚非上古四大文明: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

(2)、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于前3100年,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初三历史知识点更多内容,九年级世界历史资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_专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

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二、美国的诞生(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

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

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史前时期是人类的早期历史阶段,我们对史前人类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考古学的研究和发现。

在这个时期,史前人类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和迁徙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的雏形。

本文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历程。

一、史前人类的进化历程1. 原始人类的起源根据科学研究,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约2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直立人。

直立人是一类外貌和现代人类相似但脑容量较小的早期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立人逐渐演化为人类的祖先——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2. 祖先的演化与工具使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共同祖先的一大特征是石器工具的使用。

这种早期人类通过打磨石器使其更加锋利,用于狩猎和生活。

这一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智力的提升,为后来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气候变迁与迁徙气候变迁是史前人类迁徙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冰河期的到来,气候寒冷干燥,史前人类逐渐离开非洲向其他地区迁徙。

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并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亚种。

二、史前人类的迁徙历程1. 亚洲迁徙最早的迁徙可以追溯到约10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离开非洲,通过中东地区来到亚洲。

在亚洲,人类适应了更加多样的环境,分化为多个亚种。

这些亚种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亚洲各地的土著人种。

2. 欧洲迁徙距离亚洲迁徙不久后,部分早期人类又迁徙到欧洲。

尼安德特人是史前时期欧洲地区的一支重要人种,并在那里繁衍生息。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尼安德特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类。

3. 大洋洲与美洲迁徙史前人类的迁徙不仅局限于亚欧非大陆,还涉及到大洋洲和美洲。

在史前时期,某些早期人类通过海洋或陆地桥梁来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区。

而美洲的原住民则是经过过去已经消失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的。

三、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的影响1. 文化的发展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不同环境下的人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史前时期的人类

史前时期的人类

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1、制作和使用磨制 的精细石器。 2、出现农业和畜牧 业。 3、能制作陶器。
中国云南的摩梭人,依然是母系社会
• 神秘的摩梭人,是人类母系 氏族的另类群体、中国最后 的原始部落。摩梭人世居在 青藏高原与云南交界的穷乡 僻壤,以美丽的泸沽湖为 “母亲湖”,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与世隔绝。他们有 自己独立的语言——摩梭语, 并一直保留着奇特的社会习 惯和风俗礼仪。女人撑起整 个天下,形成母权制“女儿 国”。家家之主,均为女性。 汉族历来重男轻女,而摩梭 女人至高无上。
氏族
20万~4、5万年前
5万~1万年前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说一说:
1、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 2、说说A与B各方面有什么区 别? 3、人种的分化与什么有关呢? 自然环境
A
B
C
氏族社会
1.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时间及特点? 2. 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氏族中有一个年轻人,随着农具的改进,头脑灵活 的他自己开辟了一块荒地种植,收入的粮食成为私人 财产,他把粮食进行买卖,逐渐富裕,从而变成了富 人阶层。 父系氏族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为了争夺土地等资 源,带领族人打败了临近部落,获得了战俘、财物、 牲畜等战利品。做为首领,分的财物最多,权利与威 望使人们拥戴他成为君主,为了保持自己与贵族阶层 的权利,他又把这种私有合法化,并通过世袭代代相 传,就形成了私有制和阶级。
生 命 的 进 化 过 程
一、人类的起源
类人猿
早期猿人(南方古 猿)
森林古猿生存年代距今大约 3000多万年
早期猿人 (南方古猿)
直立人
早期 智人
晚期 智人
现代人种的形成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史前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概述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时间范围。

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 第二课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3. 第三课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4. 第四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化成就史前时期的人类艺术:壁画、雕塑、陶器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科技: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等。

5. 第五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制度:家族、部落、联盟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私有财产、阶级分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史前时期人类的知识。

2. 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史前时期人类特点和发展趋势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前时期的人类》相关章节。

2. 课件:史前时期的人类图片、遗址、遗物等。

3. 视频资料:关于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生产的纪录片。

4. 网络资源:相关史前时期人类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成就(上)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谈谈:当今世界三大人种在地球上 的主要分布范围如何?
黄种人:亚洲;
黑种人:非洲;
白种人:欧洲。
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 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 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 的结果。 注意: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 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 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 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 么? 石器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 什么?氏族
3、人类社会先经历 母 系氏族,后经 历 系父 氏族。
母系氏族社会
1.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①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②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传说:该亚的故事
生活在中国云南丽江的摩梭人,依然是 母系社会
1、最早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地 点、名称?
▪ 大约300多万年前 非洲 南方 古猿
2、“南方古猿” 有什么特点?
南方古猿的头骨要 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 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 结构已与人类相近。他 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并使用天然工具。直立 行走,是向人类进化过 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一步。
《南方古猿复原像》


▪ A、类人猿阶段
B、直立人阶段
▪ C、智人阶段
D、有色人种阶段
▪ 3、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对妇女的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 B、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 C、在氏族内部,掌握政治、经济大权
▪ D、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信
▪ 4、从古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 ____________。
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2、最早发觉旳猿人化石是今 印度尼西亚 境 内出土旳 爪哇 直立人化石。
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北京猿人头骨化石
爪哇猿人头盖骨
二、三大人种旳形成
说一说:
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
A
B
你是怎么样辨别出来旳?
肤色、发色、发形、眼睛、 身材、体形等
C
人种旳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三、氏族社会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旳生产工具是什么?
必做作业 同步训练P1助学园地
选做作业 1,同步训练P2二和三题。
2,历史填充图册P2-3。
课后爱好探讨:
1,今日旳类人猿在遥远旳将来会不会变成新旳人类?
2,田径运动是最能体现人类体能旳。国际体坛上, 白种人身材高大,强健有力;黑种人肢体柔韧、有 暴发力;而黄种人成绩欠佳,处于劣势地位,是取 决于先天原因吗?
石器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旳基本组织是什么?
氏族
3、人类社会先经历 母 系氏族,后经历 父 系氏族。
古代希腊有关宇宙起源旳神话中,有一位最早从混 沌状态下分离出来旳大地女神该亚。相传她生下乌剌 诺斯(天)、蓬托斯(海)以及许多其他神灵,她是 最初旳万物创生者,被看作人类始祖、哺育植物和幼 儿旳母亲女神。
第1课 史前时期旳人类
一、原始人类旳出现 二、三大人种旳形成 三、氏族社会
一、原始人类旳出现
有关人类旳起源,世界上有 许多古老旳神话。你能否讲述一 种有关人类起源旳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
西方神话:
《圣经》中记载 上帝发明了人类
比一比:
看书P3—4,看谁最先找到下列问题旳答案。
1、今日人类已知旳最早旳直系祖先是 非 洲 旳 南方古猿 。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圣经创世纪》
——上帝造人说
相传上帝花了五天时间创造天地万物,到了第六天,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你捏出一个男人——亚当。

他把亚当安置在美丽富庶的伊甸园里,派他在那里看守、管理。

亚当终究感觉孤独,于是上帝趁亚当沉睡时,从他身上抽取了一根肋骨,又创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作为他的生活伴侣。

由于没有听从上帝的告诫,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开始过起艰辛的劳动生活。

亚当和夏娃子孙繁衍,累代相续,于是就有了世上的芸芸众生。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ppt课件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ppt课件

意义
北京人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
距今约70 北京西南周口 万—20万年 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采集 狩猎;使用火,会 保存火种;过群居
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 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生活
证据。
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 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壹·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外貌特征:
①前额低平 ②眉脊粗大 ③颧(quán)骨突出 ④鼻骨扁平 ⑤嘴部前伸 ⑥脑容量少
(1)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
观察图片,想一想北京人怎样获得食物呢?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砍砸器
狩猎、劈砍木材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称为“旧石器时代”。
刮削器
刮削木棒
尖状器
剥兽皮
(2)生产状况: 熟练地使用打制石器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厚40多米。 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 的树籽。
能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 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用打制石器;采集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
距今约70 北京西南周口 狩猎;使用火,会 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万—20万年 店龙骨山上 保存火种;过群居 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
生活
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证据。
距今约3 万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顶部
掌握钻孔技术和磨 制技术,有了审美 观念,会人工取火
①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②下肢较上肢略长 ③能直立行走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1)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 动物化石复原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释题: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

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三大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简单了解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掌握人种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的劳动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原因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2、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约三百万年前一具年轻女性遗骨化石,取名“露茜”,归类为南方古猿。

3、根据: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4、人类的进化: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
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大约起源于三百多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

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探究: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及其差异
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

提问: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

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第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讨论:“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与人的体质和智力发展无关。

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三、氏族社会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族内群婚到族外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讨论:氏族社会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
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结合课文讲的该亚的故事,以加深印象。

归纳:①妇女地位: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起主要作用,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婚姻制度:实行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财产分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④氏族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问: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让学生讲解厄瑞斯忒的故事,以加深了解。

归纳:父系氏族男子地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男子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婚姻制度: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财产分配:父系氏族初期财产公有,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

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

3、氏族解体
基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最早的奴隶主:家族长和氏族首领;最早的奴隶:战俘。

阶级社会出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出现了。

【本课小结】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

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即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起源——非洲的南方古猿
二、人种的形成
1、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
2、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该亚的故事
2、父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特点厄瑞斯忒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